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商鞅变法:为何要特别提出禁止私斗?

秦国商鞅变法:为何要特别提出禁止私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25 更新时间:2024/1/25 0:57:25

[var1]

在众多商鞅变法的政策里,有一项非奇怪,那就是禁止私斗。因为不管是“以军功得爵”这种关系国家军事的,还是“统一度量衡”这种关系国家经济的,都是从大的方面着眼。

而禁止私斗这各“法”,却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治安法,并不能影响国家未来,那么商鞅变法时专门提出这个禁止私斗,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一、 秦国在变法前,私斗成风的社会现实

[var1]

如果从当时来看,商鞅之所以在变法之中特别提出禁止私斗,那时因为当时的秦国私斗成风,严重损害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可能有人不了解,所谓私斗,其实也就是打群架,打群架虽然社会影响恶劣,但是怎么会影响秦国生产力发展呢?

这是因为,秦国人“打群架”,实在是太过分了,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商鞅变法时秦国国军能够控制的人口,也就一百多万,但是在这一百多万人口之中,私斗的风气非常盛行,而且一旦打起来,就不是小打小闹。

[var1]

商鞅变法前秦国最大规模的私斗,双方出动人数竟达到万人,最后时国军调集了一整支部队,才勉强压了下来。一个只有1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打一场群架有两万多人参与,这是个什么概念?

放到后世的日本,这么大的斗殴绝对要当成战役被写在历史上的。如此大规模的私斗,实际上跟战争也差不了多少,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偏偏还没有什么收获,纯粹就是内耗。

这对于国家来说,当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商鞅变法着重强调禁止私斗,也是从当时秦国的社会现实出发,为了保护劳动力在无意义的打斗中伤残,空耗国力。

二、 变法之中禁止私斗,更深一层的原因实际上是为了加速民族融合,提高国家凝聚力

[var1]

除了立足于保护劳动力,避免人民在无意义的内耗中伤亡以外,商鞅变法禁止私斗,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加速民族融合,提高秦国的国家凝聚力。

春秋时期的秦国,远没有战国时那么强大,甚至被中原诸侯国们视为“蛮夷”,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人在扩的过程之中,大量的吸纳了周边游牧民族为自己的国民。

在秦国不断西进,把很多游牧民族吸纳进来以后,虽然国家整体实力上是强了,但是内部的化差异也更大了。

那时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民族复杂,又各自为战,在被秦国征服以前,很多本来就是敌对的,秦国把这些势力统统收纳到自己的疆域内,又受限于时代的背景,不可能实现像现在一样的管理,只能是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

换句话说,这些部族们只需要给秦国统治者缴纳一定贡赋就好了,对于本身的管理上是各自为政的,这种模式其实有点像是大诸侯之下的小诸侯。

[var1]

秦国对西北边陲个部落的实际控制力,仅限于军事威慑,而没有实际的管理,而这些部族延续以往的习惯,虽然都归属于秦国了,但是经常之间还是打生打死,只不过把之前战争的模式,稍微降了一下级,也算是照顾秦朝统治者的面子。

这种游牧民族之间的,还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不仅严重地制约着秦国的国力,实际上也在不断消耗着秦国的国家凝聚力,私斗而没有惩罚,那么带头私斗的首领们,自然就觉得自己说了算,也不愿意遵从秦国的法令。

正是在这种基础之上,商鞅在变法之中特意提到了禁止私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加强秦国的中央统治力,加快民族融合,消除文化间的差异,使秦国能更快的凝聚起来。

三、 禁止私斗还有一重重要意义,就是为鼓励从军杀敌作为补充

[var1]

正如前文所说,在秦国内部,各个部族之间的内斗,最终不管胜利者是谁,都是在损伤秦国的综合国力,但实际上对于那些参与私斗的部族来说,彼此打过来打过去,最终还是为了利益。

换句话说,只要私斗的风气一直在,那么就有一些人能够从私斗之中夺取别人的领地,财富,这对于部族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个敌人而已,结果还是一样的,反正大家都是为了抢夺利益,不管打外国还是打自己,只有能抢到利益就行了。

但是对于秦国这个国家来说,这当然不是最佳选择。既然国内部族有想要扩张势力的心思,那么把这种心思用到战场之上,从别的国家去抢,去打杀,不仅能满足部族的利益,还能壮大秦国的国力,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商鞅变法之中的禁止私斗,本质上还是为了鼓励“公斗”,直白一点说,就是通过压制国内大部族欺负抢劫小部族的办法,逼迫他们想要扩张发展,只能跟跟国君保持一致对外的策略,富有扩张性。

这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 结语

[var1]

中国历史上数次变法,商鞅变法大概是最成功的一次,虽然商鞅本人最后因此而结局凄惨,但是其变法的直接结果,确实塑造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朝的地基,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

而之所以造成这个影响,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实跟商鞅变法之中这种草灰蛇线,用一个小的禁止斗殴的法律,来实现很多层面的社会意义有关。历史上所有好的政策,好的律法,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特质,看似非常简单朴素,但效果却好得出奇。

这一点,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更多文章

  • 董卓一生5大败笔:错睡一地 错杀一帝 错睡一人 错信一人错待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没有谁一生不犯错,但普通人所犯之错影响的无非是自己的生活,最多波及身边人,但是在乱世的枭雄,如果关键时候办错事,那么就会影响历史的走向。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枭雄,他就是董卓,董卓一生就有5大败笔,分别是错睡一地、错杀一帝、错睡一人、错信一人、错待一人。今天“说历史的女人”就和各位看官一起来看看董卓

  •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不是赵云的后代?来了解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赵云的后代吗?来了解下。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赵云和赵匡胤肯定没关系。赵匡胤不是赵云后代,赵匡胤是三皇五帝中黄帝,颛顼帝后代,可以查我们赵氏家谱,国家纂史,地方撰志,家族修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可溯源流、辩支系、昭亲睦、别长幼。是故,凡家

  • 子路是孔子最宠爱的弟子,为何最终却会被剁成肉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七十二门生中,每个人的禀赋各异,结局也大相径庭。其中,就属最受孔子宠爱的弟子子路的结局最为惨烈:他居然因为整理被碰掉在地上的帽子,而被剁成肉酱!这在现代简直是不可理喻的。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说到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向来很有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孔子秉持“一视同仁”的

  • 更始帝为何要放刘秀去河北“招安”?真实版古董局中局改变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之后,更始皇帝刘玄决定定都洛阳。洛阳经过战火的洗礼和摧残,不但外表(城墙城池)千疮百孔,而且内脏(城内宫殿)残破不堪。结果刘玄把修建洛阳的事交给刘秀去做。眼看刘玄要做出放虎归山之举,刘玄的心腹对其进行了善意的劝阻,提醒他放虎容易捉虎难,需三思而后行。这时候的刘玄不再是任人摆布的“阿斗”了,他武断地拒

  • 古代士兵参军打仗,如何解决生理需求?勾践想出一个方法沿用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其实单纯对于古代历史,古人也有过和鲁迅先生异曲同工的描述方式,那就是出自罗贯中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说这句话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但用来概括整个中国社会的状况依旧合理。总之不是战争,就是和平。对于长期处于和平年代,用上帝视角研究历史的我们来说,杀伐果断的战争年代永远比平淡无奇

  • 曹操经典名句,其中一句让世人完全猜不透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最经典的10句话,关于曹操的经典名言,曹操经典的语录

    曹操除了是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文学家,可谓文武双全,《三国志》里便说曹操是“才武绝人”。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这个“才武绝人”曹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留下的经典名句。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意思是对人礼让一寸,会受人尊敬一尺,事虽微而获益则大。做人要谦卑,不可狂妄自大,只有懂

  • 三国五虎上将,最被高估的是谁?黄忠是武艺最差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那段刀光剑影的岁月,涌现出了许多猛将,名垂青史。估计大部分读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演义及其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为基础依据,大的走向、格局没有变化。但罗贯中对史料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对一些人物进行了美化,对一些人物进行了拉低。例如刘备,就被进行了也一定

  • 原创历史上的圣人,孔子是文圣,王羲之是书圣,他与李白齐名是剑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在历史上最有名气的人之一,就要是孔子了。当代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的存在,可见他对后人的影响有多大了。他是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他名下有七十二个很出名的弟子。为了宣扬他的学说,周游了各国却没被接受,但是汉代却认可了他的思想。因此后各朝都以他的思想为准,他被称为是文圣。 [var1]

  • 春秋霸主齐桓公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首霸齐桓公之死,春秋时期齐桓公如何争霸,齐桓公为什么是春秋霸主

    [var1]齐太公姜尚姜尚的第十二世孙姜小白就是这主人公——齐桓公。[var1]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人生巅峰的开始:惊险即位齐僖公长子,公子小白的异母兄长,齐国第十四任君主——齐襄公, 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穷兵黩武,毫无原则,甚至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事发之后派彭生杀害妹夫鲁

  • 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人,女儿为皇后,战功赫赫被刘秀猜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在东汉初期的统一和对外战争中,有一位没有进入云台二十八将的将领,他战功赫赫却被刘秀猜忌,最后马革裹尸。他的女儿成为东汉皇后,他就是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都有哪些战功?又为何会受猜忌,没能进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内呢?上图_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第一,在统一战争当中给刘秀出谋划策,消灭隗嚣军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