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最晚称帝的三个原因:大义、外患、内乱

孙权最晚称帝的三个原因:大义、外患、内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03 更新时间:2024/2/7 20:07:02

大义

外患

内乱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称帝是需要有大义支持的,不然天下人不会认同。比如袁术在公元197年曾最早称帝,结果众叛亲离,成为众矢之的,两年的时间迅速败亡。曹丕率先称帝,是通过禅让的形式,其实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篡汉自立,已经是极限了。曹丕篡汉称帝,有着雄厚的实力支持,有着北方人心的归附。刘备紧跟着曹丕称帝,更是顺利成章的,刘备一直顶着皇室宗亲的光环兴复汉室,现在曹丕篡位了,而且杀害了汉献帝(谣传),自己必须称帝,抢占政治制高点。

反观孙权则有些底气不足,论实力不如曹魏,论出身正统不如刘备。孙氏家族本身不是士族出身,是凭借着孙坚孙策的勇武打出了一片基业。在早期士大夫家族都是看不起孙坚的,经过父兄的经营,孙权逐渐在江东站稳了脚跟。但是孙权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去称帝,其实在孙权临终遗言中也曾说过,像他这种凭借父兄的基业能够称帝,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孙权一直没有称帝。

孙权一直不称帝的另一个原因是外部因素,面对着强大的魏国和相邻的蜀国,想称帝必须有万全的准备。魏蜀两国称帝后,吴国先后与两国长时间交战,外部环境不稳。吴蜀两国本是同盟,后来因荆州之争翻脸。刘备称帝后,兴兵大举伐吴,后被陆逊火烧连营,蜀国大败。吴蜀多年以来对荆州的争夺以蜀国的退出而结束。后来吴国与蜀国再次成为联盟,魏国再次成为吴国主要的敌人。从公元222年到226年,曹丕先后三次大规模攻吴,但基本都是无功而返,双方都没有大的损失。

夷陵之战后,吴蜀双方多次互通使节,商议重修旧好。邓芝代表蜀国出使东吴,表示了愿意重新结盟,孙权派张温出使蜀国,最终双方确立了联盟,孙权彻底断绝了与曹魏的关系。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专力对付曹魏,孙权终于完全解除了对蜀国的戒心。对曹魏方面,也是在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假意叛吴归魏,曹魏上当,曹休率领的魏军主力在石亭中伏,魏军惨败。石亭之战中魏国的惨败,使魏国在后面的二十多年内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至此,魏国、蜀国的压力暂时缓解,孙权于229年称帝。

孙权最晚称帝也和内部统治不稳定有关,最大的根源就是山越。东汉末年,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占山为王武装势力,这些武装势力被统称为山越。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他们甚至北联曹魏,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孙策平定江东时,把扫平山越跟夺取吴、会两郡看得一样重要。东吴每次对外用兵,最担心的就是山越在后方作乱,山越也是东吴对吴蜀两国大多是守多于攻一个重要原因。

孙吴与山越人的战争,从孙策时即已开始,一直到孙皓时止,几十年中连续不断,几乎与吴国的统治相始终。其中,次数多,规模大的征讨战争,多在孙权时期。所以孙权最晚称帝也是受到山越的影响,比如公元225年十二月,鄱阳人彭绮率军反叛,攻陷周围数县,拥众数万,这次叛乱直到公元227年才被平定。孙权在公元229年才称帝,也是山越相对稳定之后。

按照辈分来说,孙权是曹操和刘备的晚辈,但孙权能够守住江东的基业,最终称帝开创吴国,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孙权在刘备东征时,向曹丕称臣,接受其吴王封号,目的是借此张大自己声威,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兵力西进。孙权屈身忍辱,称臣受封的策略,非常成功,加强了孙权对江南地区的统治。对此陈寿作了高度评价“屈身忍辱,任才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参考:《三国志》、张大可《三国史》、《东吴政权和山越》

更多文章

  • 秦国商鞅变法:为何要特别提出禁止私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私斗商鞅,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是如何让秦国强大起来的

    [var1]在众多商鞅变法的政策里,有一项非常奇怪,那就是禁止私斗。因为不管是“以军功得爵”这种关系国家军事的,还是“统一度量衡”这种关系国家经济的,都是从大的方面着眼。而禁止私斗这各“法”,却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治安法,并不能影响国家未来,那么商鞅变法时专门提出这个禁止私斗,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一、

  • 董卓一生5大败笔:错睡一地 错杀一帝 错睡一人 错信一人错待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没有谁一生不犯错,但普通人所犯之错影响的无非是自己的生活,最多波及身边人,但是在乱世的枭雄,如果关键时候办错事,那么就会影响历史的走向。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枭雄,他就是董卓,董卓一生就有5大败笔,分别是错睡一地、错杀一帝、错睡一人、错信一人、错待一人。今天“说历史的女人”就和各位看官一起来看看董卓

  •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不是赵云的后代?来了解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赵云的后代吗?来了解下。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赵云和赵匡胤肯定没关系。赵匡胤不是赵云后代,赵匡胤是三皇五帝中黄帝,颛顼帝后代,可以查我们赵氏家谱,国家纂史,地方撰志,家族修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可溯源流、辩支系、昭亲睦、别长幼。是故,凡家

  • 子路是孔子最宠爱的弟子,为何最终却会被剁成肉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七十二门生中,每个人的禀赋各异,结局也大相径庭。其中,就属最受孔子宠爱的弟子子路的结局最为惨烈:他居然因为整理被碰掉在地上的帽子,而被剁成肉酱!这在现代简直是不可理喻的。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说到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向来很有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孔子秉持“一视同仁”的

  • 更始帝为何要放刘秀去河北“招安”?真实版古董局中局改变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之后,更始皇帝刘玄决定定都洛阳。洛阳经过战火的洗礼和摧残,不但外表(城墙城池)千疮百孔,而且内脏(城内宫殿)残破不堪。结果刘玄把修建洛阳的事交给刘秀去做。眼看刘玄要做出放虎归山之举,刘玄的心腹对其进行了善意的劝阻,提醒他放虎容易捉虎难,需三思而后行。这时候的刘玄不再是任人摆布的“阿斗”了,他武断地拒

  • 古代士兵参军打仗,如何解决生理需求?勾践想出一个方法沿用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其实单纯对于古代历史,古人也有过和鲁迅先生异曲同工的描述方式,那就是出自罗贯中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说这句话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但用来概括整个中国社会的状况依旧合理。总之不是战争,就是和平。对于长期处于和平年代,用上帝视角研究历史的我们来说,杀伐果断的战争年代永远比平淡无奇

  • 曹操经典名句,其中一句让世人完全猜不透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最经典的10句话,关于曹操的经典名言,曹操经典的语录

    曹操除了是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文学家,可谓文武双全,《三国志》里便说曹操是“才武绝人”。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这个“才武绝人”曹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留下的经典名句。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意思是对人礼让一寸,会受人尊敬一尺,事虽微而获益则大。做人要谦卑,不可狂妄自大,只有懂

  • 三国五虎上将,最被高估的是谁?黄忠是武艺最差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那段刀光剑影的岁月,涌现出了许多猛将,名垂青史。估计大部分读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演义及其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为基础依据,大的走向、格局没有变化。但罗贯中对史料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对一些人物进行了美化,对一些人物进行了拉低。例如刘备,就被进行了也一定

  • 原创历史上的圣人,孔子是文圣,王羲之是书圣,他与李白齐名是剑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在历史上最有名气的人之一,就要是孔子了。当代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的存在,可见他对后人的影响有多大了。他是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他名下有七十二个很出名的弟子。为了宣扬他的学说,周游了各国却没被接受,但是汉代却认可了他的思想。因此后各朝都以他的思想为准,他被称为是文圣。 [var1]

  • 春秋霸主齐桓公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首霸齐桓公之死,春秋时期齐桓公如何争霸,齐桓公为什么是春秋霸主

    [var1]齐太公姜尚姜尚的第十二世孙姜小白就是这主人公——齐桓公。[var1]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人生巅峰的开始:惊险即位齐僖公长子,公子小白的异母兄长,齐国第十四任君主——齐襄公, 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穷兵黩武,毫无原则,甚至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事发之后派彭生杀害妹夫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