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的劳模,平蜀的功臣,司马家的忠狗,为何死于司马氏之手?

魏国的劳模,平蜀的功臣,司马家的忠狗,为何死于司马氏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965 更新时间:2024/2/28 5:49:27

谁是杀邓艾的真凶?

讨伐蜀汉的两位主帅,邓艾和钟会,一个被封太尉,一个被封司徒,结果都以“谋逆”的罪名被杀。

其中,钟会的叛乱是铁板钉钉的;邓艾则不同,他是被冤枉的。

如果说他是被钟会陷害,那么钟会被诛杀后,邓艾应该被解救才是,但其结果是被监军卫瓘继续派人追杀身亡。

如果说邓艾是被卫瓘杀人灭口的(因为告发邓艾谋逆的也有卫瓘的份),但邓艾在洛阳的几个儿子同样被司马昭杀了。

《三国志 邓艾传》: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惧死,余子在洛阳者悉诛。

[var1]

卫瓘事后被司马昭加官进爵,成了帝国的台柱子:

《晋书 卫瓘传》:(卫瓘)除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寻迁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增封菑阳侯,以余爵封弟实开阳亭侯。

这说明,表面上是卫瓘杀了邓艾,其实他背后还站着一个司马昭呢。

更奇怪的是,钟会明明是真叛乱,他的两个养子却被司马昭赦免了。

《三国志 钟会传》:峻、辿兄弟特原,有官爵者如故。

看到这儿,我们一定会感到司马昭处理方式太不公平了。

邓艾以七十高龄的老迈之躯,只带了一万部队,翻山越岭七百余里,抄阴平小道袭击成都,迫使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取得了不世功勋。

没想到,才过了没多久,邓艾就被钟会和卫瓘联合陷害,身首异处,身死族灭。

而钟会带了十多万部队,坐享其成,谋反坐实,两个养子不仅没杀,还能继续做官。

司马昭,对待邓艾是否太刻薄了些?

更奇怪的是,邓艾直到晋朝建立后也没得到彻底平反。直到西晋泰始三年,议郎段灼为邓艾上书喊冤,说他平蜀功绩盛大,且“七十老公,反欲何求?”没有谋反动机,结果却“头悬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

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这才含糊其辞地答复说“邓艾是有功勋滴,犯了罪不抵抗不逃刑,还有个孙子在做奴隶,挺可怜的,可以封他为郎中”。算是给了点小恩惠,但还是认为邓艾有罪。

由此可见,认定邓艾有罪、诛杀邓艾乃是司马昭的意思,所以作为儿子的司马炎也不能正式为邓艾平反。

司马昭为什么必须要杀邓艾?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

[var1]

司马懿对邓艾有知遇之恩,邓艾对司马氏有犬马之劳

邓艾小时候是个放牛娃,后来在基层当农业干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司马懿发掘提拔,从此踏上仕途。

《世说新语》:艾后为典农功曹,奉使诣宣王(司马懿),由此见知,遂被拔擢。

邓艾作为一个寒门底层人士,还有口吃的毛病,在那个注重门第的时代,如果不是司马懿慧眼识才,不拘常规加以提拔,邓艾可能一辈子也就做个基层干部和老农民。

所以,没有司马懿的破格提拔,三国历史上就没有邓艾的事了。邓艾对司马氏感恩戴德。

[var1]

后来,毌丘俭、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的时候,派使者联结邓艾,邓艾直接斩杀使者,昼夜进兵赶到乐嘉城,堵截毌丘俭,为司马师赢得了时间。

后来,邓艾又带弱兵充当诱饵,成功引诱文钦前来进攻,司马师将文钦部击破,进而平定了毌丘俭。

《三国志 毌丘俭传》:大将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余人至乐嘉,示弱以诱之,大将军寻自洙至。钦不知,果夜来欲袭艾等,会明,见大军兵马盛,乃引还。大将军纵骁骑追击,大破之,钦遁走。

在平定毌丘俭的过程中,邓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为维护司马氏权势的重要打手。说邓艾是司马氏的“忠犬”也不过分。

那么,司马昭为何要诛杀邓艾?历史上的司马昭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人,他这么对待邓艾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们不妨从征伐蜀汉的过程,看邓艾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司马昭。

[var1]

一、邓艾极大干扰了司马昭的伐蜀决策

司马昭伐蜀有他的重大政治目的。

伐蜀之役三年前,也就是260年,魏帝曹髦轻率地讨伐司马昭,被依附司马氏的成济弑杀,司马昭声誉一落千丈,只好让成济当了替罪羊,原本“禅代”计划只能无限期搁置。

顺便说一下,古代的和平“禅代”,在理论上需要大臣具备极大的功业,因此舜禹的禅代具有合法性。就像诸葛亮说的,假如北伐成功,“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说明诸葛亮也认为,如果能够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是可以做皇帝的。

司马昭因此作出了伐蜀的决策,当时朝廷之中唯有钟会支持他的想法。而大臣们都反对,其中反对声音最激烈的就是手握重兵的邓艾。

邓艾驻军陇右,多次提出反对声音,这让司马昭非常感冒,不得不派专使去说服,让他服从大局,不要窜上跳下了。

《晋书 文帝本纪》: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

邓艾有才能,得民心,资历很老,对司马昭的伐蜀决策形成了很大干扰,这么远的路途,派使者来去也耽误了不少时间。可以想见,这让急于做皇帝的司马昭心急如焚。

在伐蜀大军兵发洛阳的时候,还有一个将军邓敦没看懂司马昭的心思,还在苦劝不可伐蜀,被司马昭直接砍了脑袋祭了军旗。

《晋书 文帝本纪》: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

而邓敦,史书没有记载他的身份出处,推测可能是邓艾同一家族的人员,甚至可能就是秉承了邓艾的旨意来劝司马昭的。

这件事说明,资历很深、手握重兵、很能干的邓艾,不顺从司马昭的决策,还再三干扰,司马昭已经起了杀心。

[var1]

二、邓艾平蜀之后把功劳揽在了自己头上

邓艾平定蜀汉后,朝廷夸赞他的功绩胜过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

并封他为“大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干户。”这样,邓艾被封的累计户数达到三万六千户,快跟司马氏比肩了,可谓荣宠至极,他自己却没有危机感。

邓艾在一片吹捧声中,变得飘飘然了,完全忘记了平定蜀国是司马昭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下取得的胜利,以为功劳都是自己的。“(邓)艾深自矜伐。”

他对蜀汉的大臣们说:“你们幸好遇到我,得到了善待,如果遇到吴汉(东汉平蜀大将,曾屠成都)那样的人,早就被屠灭了。”还说:“姜维算是一时之雄也,但是遇到我,就完蛋了。”摆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

邓艾还把绵竹之战的阵亡将士“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把魏军将士和蜀军筑成一座京观,而没有好好埋葬己方将士,这是对于烈士的亵渎。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昭也曾经把平淮南的敌人尸体筑城京观,邓艾此举欲比肩司马昭,实在不合时宜。

[var1]

三、邓艾擅自册封,并声称要讨伐东吴,彻底惹毛了司马昭

邓艾已经完全忘记了应该把平定的蜀国交给司马昭来处理,自己擅自对投降的刘禅和蜀汉群臣进行册封,让他们各安本分,这从稳定政局的角度来说,临时做一下未为不可。

但邓艾显然走的太远了,他同时还提出了征伐吴国的策略,并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还把这两件事的谋划描述得很详细,摆出一副运筹帷幄,即将凭一己之力一统天下的姿态。

《三国志 邓艾传》: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以为可封(刘)禅为扶风王...

司马昭本来已经计划好,有了平定蜀汉的功劳,他就可以履行禅代事宜。结果被邓艾横插一杠,不仅功劳都没有你司马昭的份,还擅自决策要继续灭掉吴国。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啊,何况,灭不灭吴的决策是你邓艾决定的吗?!

于是,司马昭通过卫瓘传达了八个字:“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就是说,你说的这些事情,以后都要先请示报告,不要擅自实施。

没想到此时的邓艾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意识到刀子已经悬在头上,说了一句很重的话顶回去,大意是:

“如果要请示报告,从成都到洛阳长途来回,很多事情黄花菜都凉了。古人教导我们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做的只要有利于国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钟会、卫瓘、胡烈瞅准机会,都说邓艾“所作悖逆,变衅已结”。

司马昭闻讯大怒:抓起来。

“诏书槛车征艾。”

经过这前前后后,司马昭是铁了心要杀邓艾。

即使后来钟会谋反被诛,卫瓘还是派人追杀了邓艾,此举明显得到了司马昭的授意:卫瓘还是懂我的心意。

所以,卫瓘回去不仅青云直上,还成为帝国元老,司马氏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var1]

就在邓艾被杀的264年3月,司马昭就等不及了,被魏帝“进爵为王,增封并前二十郡。”到了第二年,司马昭被授予跟天子一样的规格待遇:“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

可见司马昭在平蜀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实施篡位程序。而邓艾恰恰是不了解司马昭的帝王心术,把功劳独揽,还擅自决定要讨伐吴国,毫无疑问这触犯了司马昭的核心利益。

可怜的邓艾,临死前还在哀叹:我竟然得到了跟白起一样的待遇!

作者:

@青史子建

更多文章

  • 赵王请求楚国出兵抗秦,楚王不愿相助,毛遂怒道:看你那熊样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魏楚联军攻秦,毛遂与赵王的故事,赵王的简介

    此去楚国请求救兵事关重大,所以平原君在出发前必须做足准备。而且为了能成功说服楚王,平原君在自己的幕僚中挑选了十多名说客。(在过去是给府中主人出谋划策的角色)这个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表示:“我也可以一同去楚国。”平原君远远望去却不认得此人,便问道:“你是何人?在幕府呆多久了?”此人回复道:“小人毛遂,

  • 曹操架空汉室的利刃-霸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霸府,曹操与刘备谁忠于汉室,曹操主要城池

    考察这一制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曹操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更具体的认识曹魏政治运行的方式。1、霸府制度及其前身霸府"一词并不是官方称呼,而是三国时期及后人对曹操建立的一种政治体制的特殊称谓。简单而言,霸府指曹操建立的以自己为核心、代替正常政府机构职能、管理统治区内各项军政事务的府属机构。霸

  •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看战国时游说家孟子与张仪本质上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时期的张仪,张仪个人简历,喻恩泰张仪

    在公元前3世纪,那个恍如隔世的时代。当时处于“烽烟四起”的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分裂出秦、楚、赵、齐、燕、魏、韩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君主都无时无刻想着吞并其他六国,从而达成统一。然而统一六国,需要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需要无穷的智慧。而一国之君并不一定是最有智慧的人,反而需要有人才在身边出谋划策。而

  • 解析东汉战争:窦宪出征北匈奴,收降20万匈奴兵,大获全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窦宪破北匈奴之战,东汉汉明帝时曾被谁北击匈奴,西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

    北匈奴再闹饥荒,偌大的草原到处哀鸿遍野,不断有北匈奴士兵南下,选择投降南匈奴。及至此时,南匈奴已经投降四十余年,汉文化的超强同化能力,渐渐让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匈奴人。至少,在短期内他们内心的那股狂悍,不会重新被点燃。南匈奴单于屯屠何上书汉和帝,想要出兵攻打北匈奴,彻底让自家的兄弟们臣服于汉朝。其实,这

  • “完璧归赵”看外交,赵国看似赢了实际上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完璧归赵时期赵国的背景,完璧归赵细思极恐,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50字

    [var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交其实非常频繁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通有无使节频频来往。各国国君继位,丧事都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向他国通报。就如开战准备也要向他国先行告知,在那个注重礼仪制度的春秋战国,出现了一场著名的外交“完璧归赵”。[var1]完璧归赵大家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个赵国蔺相如不辱使

  • 陕西发现柳公权真迹!写的那年他71岁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记者:杨一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记者1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清理发掘了3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里出土的一方墓志是由 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 这是此次考古发现的柳公权撰书墓志。这一考古项目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凤林北路与文苑南路交接处东部,发现这方墓志的墓葬平

  • 李世民想要对李渊动手,幸好李渊说了10个字,才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登基,同时嫡长子李建成也被册立为太子。受后代史书的影响,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不正面,比如“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得知,比起李世民来,李建成固然是差了很远,但客观评价的话,其实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毕竟一来南征北战多年,李建成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二来手下既然有

  • 明朝最大谜团: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了哪里?《建文皇帝遗迹》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朱棣建文

    这一天,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开城迎接;这一天,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十七日,朱棣前往孝陵拜谒父亲朱元璋,之后返回奉天殿一一群臣早已为他备好法架和玉玺,接着山呼万岁,就这样,朱棣半推半就地登上皇位。从此,明朝迎来了铁血柔情的永乐时代;与此同时,另一个悬疑将困扰朱棣一生一一前任皇帝朱允炆去了哪里

  • 古代名人智慧:唐玄宗冷处理法夺儿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是个风流皇帝,妃嫔成群,仍不满足,时常叫亲信太监高力士举荐“野味”享受。为了享受“野味”方便,他叫人把骊山温泉宫重新修整,装修得比后宫还华丽。但有一条玄宗十分不满,就是高力士所荐“野味”,没有一个有持久吸引力的,过不上三五天,便玩腻了,玄宗为此常斥责高力士。这天,玄宗又向高力士发脾气,高力士被

  • 宋史6:周世宗与北汉在高平决战,赵匡胤的战友阵前投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51年,郭威篡夺了后汉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赵匡胤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兼滑州副指挥,后又调往开封府任马直军使。郭威是一个贫寒出身的皇帝。他在位三年,十分重视内政和军队的纪律,安定了大部分流民的生活,严惩贪污,取消杂税和残酷的刑法,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郭威死后,由他的养子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