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古奇才,旷代名儒-说说湘军第一悍将罗泽南的故事

千古奇才,旷代名儒-说说湘军第一悍将罗泽南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9 更新时间:2024/1/21 13:02:32

(一)

罗泽南是湖南双峰县人,生于1808年,比曾国藩还要大三岁。但是他的命运和曾国藩比起来,则是天壤之别。

我们形容一个人经历坎坷总爱用“命运多舛”这个成语,而对于罗泽南来说,他就不是“多舛”的问题了,而是一直在那儿“舛”,几乎一辈子都没有翻过身来。

虽然罗泽南自幼聪颖,学识过人,但是在科举这条道路上却一直都是流年不利,直到三十二岁才考上了秀才。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个白丁童生。而考上了秀才也没啥实际的利益。清代的秀才只是不用服徭役,但是田赋还得交。更重要的是秀才没有做官的机会。考不上举人,一切都是白搭。

罗泽南家境清贫,因此只能靠着设馆授徒为生,靠着一点微薄的束脩度日。因此,他几乎穷了一辈子。

然而,尽管生活困苦,但是罗泽南却一直都是咬着牙拼命地钻研学问。他钻研学问可不是仅仅为了科举考试而琢磨八股文什么的,他是什么有用的学问都钻研。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像什么天文、舆地、历史、兵法、水利等等他无不涉猎,而且都研究得颇为精深。当时他是没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如果有机会,他肯定会变成康有为梁超那样的启蒙思想家。

在中国的古代,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官,他的学问再大也没有用,一毛钱也换不来。罗泽南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特别需要赚钱养家的穷秀才,却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这些“无用”的学问上,这只能解释为他是太爱这一行了,爱到了忘我与疯狂的程度。

他只顾了做学问,却根本就无力供养自己的家庭,结果悲剧接连发生。他的三个儿子竟然都被饿死了。他的妻子因为终日以泪洗面,导致双目失明。他自己也身体多病,无钱医治。不知有多少人劝说过罗泽南:别搞这些没用的东西了,还是找个营生干,比如当个账房先生什么的,先把家里人的肚子填饱了再说吧。

可是罗泽南拒绝了!他好像是疯了,又好像是心中藏着什么可怕的怨毒一般,只是不管不顾地拼命钻研各种杂学。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似乎在用整个生命的代价在等待着冥冥中未来的某一个时刻。

(二)

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了。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整个湖南乱作一团。各地纷纷组织团练,罗泽南当时所在的湘乡县也不例外。

但是,湘乡县知县朱孙诒却是个很“例外”的人。别人办团练都要请军官或是武举之类的人物来主持,但是朱孙诒却选择了罗泽南。

朱孙诒的眼光和曾国藩一样,都认为绿营兵的腐败风气已经无可救药,说什么也不能让这股歪风邪气把新组建的团练给污染了。同时,朱孙诒对于罗泽南的学识人品都深为钦服,所以,他就毅然地破例邀请了罗泽南这么一个穷秀才来主持团练。

于是,罗泽南终于等来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机,接下来,在他人生最后的三年里,他将展现出如同流星一般灿烂耀眼却又瞬间即逝的辉煌经历。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办团练。大多数地方的团练都变成了官员和劣绅们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的工具,但是罗泽南不一样。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得意门生李续宾与王錱(发音为“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团练的组建工作之中,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门心思地就是要尽快打造出一支钢铁般的劲旅。

罗泽南带兵的最大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向士兵们灌输忠孝节义等封建理念,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这在当时的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罗泽南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他主持的团练变成了一支有思想、有灵魂的军队,与只为了吃粮拿饷的绿营兵截然不同,甚至与后来曾国藩手下的大部分湘军也都不一样。曾国藩比较重视用物质刺激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他手下的士兵们都是怀揣着一股发财的梦想去战斗的。而罗泽南的部队却特别地有理想、有情怀,因此,在未来的战斗中,他的部队是最能打、最有战斗力的。

罗泽南的团练办得有声有色,连湖南巡抚骆秉章都十分赞赏。所以,在1853年初,曾国藩奉旨筹办团练时,骆秉章就向曾推荐了罗泽南和他的团练。曾国藩对罗泽南的团练进行了考察后,也是赞不绝口。于是,他就以罗泽南的一千多人的团练为基础开始组建湘军。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后世有的人就认为罗泽南才是真正的“湘军之父”。

曾国藩后来又找来了塔齐布,这样,罗泽南和塔齐布就成为了湘军最早的两个高级军官。

1853年六月,太平军进攻南昌。骆秉章奉旨派兵援助,他就调集了罗泽南的湘勇到南昌助战。罗泽南和湘军首次上阵,作战规模并不大,打了一些小胜仗。不过却锻炼了队伍,也取得了作战经验。

1854年初,太平军再次进攻长沙。曾国藩率湘军迎敌,但是罗泽南留守在衡阳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不过,他的弟子王錱在湘潭战役曾经率兵截杀太平军林绍璋所部,大获全胜。

1854年6月,曾国藩开始率领湘军向着湖北的太平军发起反击。罗泽南奉命出征。这样,他那短暂而又辉煌的军事生涯就从此开始了。

(三)

罗泽南首先参加了夺取岳阳的战斗。

8月中旬,罗泽南率领所部参加城陵矶之战。他率领人马与韦俊指挥的太平军恶战数日,从未吃过败仗。8月24日,罗泽南和塔齐布向着太平军设在高桥的阵地发起反击,经过激战,接连摧毁太平军13座营垒。韦俊被迫放弃岳阳,撤往武汉。

9月,湘军开始进攻湖北。罗泽南率领一千多人的湘军一马当先,于9月9日首先进攻湘鄂边界的羊楼司。他在这里击溃了人数占据优势的太平军,一举将羊楼司攻克。

9月25日,罗泽南攻破崇阳,生擒太平天国丞相金以亨。

9月29日,罗泽南攻克咸宁。

10月3日,驻守在武昌的太平军将领石凤魁派出丞相胡某,率领七千人向着咸宁方向反击。罗泽南以一千多人马迎敌,结果获得大捷,俘虏了那位胡丞相。

10月7日,罗泽南带兵杀到了距离武昌只有六十里的纸坊。

10月12日,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向着武昌发起大举进攻,罗泽南参与其中。激战到15日,太平军被迫放弃武昌,退往下游。湘军攻克武汉三镇。此战过后,罗泽南获得朝廷奖赏的道台职衔。

接下来,罗泽南随同曾国藩一起参加了田家镇会战。在这一战中,罗泽南显示出了非比寻常的英雄本色。在夺取长江岸边半壁山要塞的战斗中,罗泽南指挥着不足三千人的湘军与秦日纲亲自指挥的两万太平军展开激战,结果罗泽南大胜,秦日纲狼狈败走。半壁山被罗泽南攻克。而田家镇会战也以湘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田家镇大捷之后,罗泽南获得了“普铿额巴图鲁”的称号。巴图鲁的意思就是勇士。像罗泽南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获得了这样的称号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田家镇大捷后,罗泽南随同曾国藩参加了九江湖口会战。在这一战中,湘军水师惨败,损失巨大,但是罗泽南的陆师并没有什么损失。接下来,罗泽南又奉命到江西扫荡太平军,依然是攻无不取、战无不克,与他并列的塔齐布已经吃过好几次败仗了,但是罗泽南却依然保持着全胜的纪录,令人惊羡不已。

1855年11月,罗泽南在鄂赣边界之处与翼王石达开相遇。当时,罗泽南刚刚攻克湖北崇阳县。距离崇阳四十里之外,有一个地方叫做壕头堡,在那里驻扎着千余太平军。11月3日,罗泽南命令手下的将领彭三元、李杏春率兵八百余人去攻克那个地方。

谁知翼王石达开正好率领两万人马从湖北咸宁附近经过。他得知壕头堡太平军受到攻击,立即亲率万余人赶去救援,将彭三元李杏春的部队团团包围。

罗泽南得知这一消息,急忙亲自率军去救援。石达开一边阻击罗泽南,一边进攻彭三元等人。双方激战了大约五个小时的时间,彭三元和李杏春全军覆没,二人双双战死。罗泽南见石达开兵力雄厚而且十分精锐,只得后退,一直退到了湖南的羊楼司。

崇阳壕头堡之战可以说是罗泽南军事生涯唯一的一次失利,其实也不过就是小败。整体上,他还是保持着极高的胜率。

(四)

罗泽南作为一个没有打过仗的书生,为什么能够做到一上战场就连战连捷呢?

罗泽南自己在总结经验时,一直都在强调打仗要靠一个“静”字。“静”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不是静止不动、龟缩挨打,而是心要静。罗泽南认为在激烈的战场上必须要做到心中静如止水,这样才能打胜仗。

其实,他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在战场上要沉着冷静,既不能胆怯心慌,也不能胡打蛮干。要冷静地面对敌情,该防守时就防守,该反击时就坚决反击。另外,这个“静”还有抛弃一切杂念,甚至将生死都置之度外,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之中这样的意思。罗泽南认为,打仗的时候只要真正地做到了这个“静”字,胜利就是必然的结果。

而要做到在打仗时能够“静”,平时的刻苦训练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做到“静”还是要看这支部队的基本素质。罗泽南带兵有方,训练出来的兵力非常强悍,这才是他战无不胜的真正基础。他手下的部队其实并不算太多,最多时也就是四千多人。但是战斗力之强,在湘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罗泽南“静”字不离嘴,但是他的部队在打仗时却绝对不是什么以柔克刚、以巧破千斤之类的打法,相反,罗泽南打仗最能拼。看看他指挥的那些战斗,几乎都是靠着死拼硬打拿下来的。因此,罗泽南在本质上是一员悍将,而且是湘军的第一悍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罗泽南在湘军中基本上属于一个独立的派系,他和曾国藩之间其实是有隐藏不露的矛盾的。

罗泽南是靠着朱孙诒的提携起家的,而朱孙诒又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人,所以罗泽南其实是服从骆秉章指挥的。1853年,罗泽南带兵援救南昌,那是骆秉章让他去的,而曾国藩其实并不同意。

而在此后,罗泽南开始跟随曾国藩北上征战,我们也能从多次战斗中隐约看出来,曾国藩还是较为偏向塔齐布的,塔齐布才是曾国藩真正的嫡系。只不过曾国藩非常善于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手段非常圆滑,罗泽南即使感到不满,也找不到任何把柄。

罗泽南战功赫赫,而且在学识方面比曾国藩只高不低。如果他不死,超过曾国藩也不是不可能,至少也能和李鸿章左宗棠并列。对于这样的杰出人物,要说曾国藩心中没有一丝嫉妒,那也是不客观的。

罗泽南死后,曾国藩开始慢慢地排挤罗氏派系。像王錱,一直都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最终抑郁而死。还有蒋益澧,也是一直都不受重用,后来左宗棠把他要了过去,结果蒋益澧在左宗棠手下迅速成为了头号悍将。罗泽南和李续宾都死了之后,罗氏派系在湘军中基本就不复存在了。

(五)

1855年4月,胡林翼被朝廷任命为湖北巡抚,率领湘军向着武汉发起进攻,试图再一次夺取武汉三镇。他与镇守武汉的韦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8月底,胡林翼从武汉金口渡江,试图首先占领汉阳。韦俊抓住战机,调集散布在湖北各地的太平军,于9月11日首先向着金口发起反击。太平军先是击溃了驻扎在金口的湘军,切断了胡林翼北渡部队的后勤补给线。接着,9月18日,韦俊对位于蔡甸奓山的胡林翼所部发起全面猛攻。湘军大败,溃不成军。胡林翼的巡抚大印都丢失了,幸亏他手下的猛将鲍超拼命搭救,这才让他死里逃生。

经过这次大败,胡林翼元气大伤,只好向着曾国藩求救。曾国藩无奈,只得派罗泽南出兵相助。

罗泽南带着李续宾等本部人马大约三千余人驰援湖北。他首先扫荡了鄂东南一带的太平军,于1856年1月杀到了武昌附近,会合了胡林翼所部,一起进攻武昌。

1月5日,罗泽南率军对武昌附近的洪山一带的太平军阵地展开了进攻。韦俊派出两万余人迎敌,罗泽南与太平军展开激战,经过一个下午的战斗,罗泽南硬生生地打败了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太平军,攻克了十字街口的太平军阵地。

韦俊见太平军失利,急忙再次调来万余人马,在八步街设置阵地,企图在这里阻挡住罗泽南。

1月9日,罗泽南一边正面强攻,一边侧翼迂回,很快就攻克了八步街。带兵杀到了武昌汉阳门附近。

1月中旬开始,罗泽南开始扫荡武昌城外的太平军营垒。太平军拼死抵抗,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经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战斗,罗泽南把武昌城外的太平军营垒基本扫荡干净。到了三月中旬,罗泽南开始指挥湘军对武昌城墙发起了进攻。

湘军首先用大炮猛轰,接着命令士兵身背土囊、稻草,冲到护城河边填沟,随即冲过护城河,架起云梯登城。城上的太平军用滚木礌石、炸药包、火枪火炮顽强抵抗,双方恶战多日,湘军始终都无法突破城墙。

到了四月。在江西的曾国藩接连发来告急文书,原来翼王石达开正在横扫江西,曾国藩困守南昌,一筹莫展,只能是要求罗泽南前去救援。

接到曾国藩的书信后,罗泽南心中十分焦躁,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恰在此时,4月11日,韦俊突然打开城门,派兵出城反击。湘军与太平军又是一场恶战。经过激战,太平军支撑不住,败退回城。罗泽南认为这是攻破武昌的好机会,于是立即亲自上阵,指挥着湘军尾随着太平军进攻。

在武昌的大东门外,湘军对城墙发起了进攻。罗泽南亲临前敌,督促将士们奋勇向前。谁知这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弹,正中罗泽南的左额,登时让他血流满面。他身负重伤依然不退,还带伤指挥作战,坚持了一个时辰之久,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这才返回军营。

罗泽南回到位于洪山的军营,依然坐在营外,继续指挥着湘军战斗。然而,到了晚上,他的伤口开始恶化,第二天因为伤口感染而死。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句话:“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六)

罗泽南死后,湘军士气大挫,对武昌的进攻很快就停滞不前。后来直到天京事变发生,韦俊主动放弃武昌,湘军才将这里占领。

罗泽南的部队此后由李续宾统率。李续宾指挥着这支罗系湘军又打了很多胜仗,声名显赫。1858年,李续宾兵败三河,六千罗系湘军被陈玉成歼灭。从这以后,无论是曾国藩还是胡林翼,他们都承认,湘军的战斗力不如以前了。

我们可以说,罗泽南是湘军将领中最善于带兵的。他带出来的部队是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最能打硬仗。罗泽南本人作为一介书生,投笔从戎,他的战绩在湘军将领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位名儒兼名将的传奇人物,是非常值得后人对他深入研究和凭吊的。

更多文章

  • 布局三年,只用10天就逼得和珅自杀,嘉庆的帝王心计有多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嘉庆皇帝处死和珅15年后为何后悔,为什么说嘉庆处置和珅能力不行,嘉庆处死和珅真正的原因

    乾隆一死,嘉庆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敲锣打鼓地收拾和珅。在这之前,谁能理解嘉庆的苦衷呢?乾隆退位后,却没有放开手中的权利,他忍了和珅整整三年。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在朝中已经是权势滔天,那时候乾隆80多了,已经病得说不出话来了,上朝的时候,和珅就会站在乾隆身边做他的“翻译”。虽说他只是复述乾隆的话,但实际

  • 清朝最低调的公主:三次嫁人三度守寡,家中出了五位大清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庶妃生的女儿在努尔哈赤的八个亲生女儿中,第四女穆库什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她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庶妃嘉穆瑚觉罗氏。早年,努尔哈赤对建州各部不断征伐,穆库什的父亲贝浑巴彦所在的嘉穆瑚城便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努尔哈赤所向披靡,三下五除二,便将嘉穆瑚城给攻下了,无奈之下,贝浑巴彦便将女儿真哥献给了努尔哈赤,这

  • 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至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

  • 一件盛放了15岁少女头骨的青铜甗,却揭露了商朝最血腥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朝最顶尖的青铜器,青铜甗中的少女头骨,商朝人形青铜器

    在提到秦始皇的时候,我们总会赞叹于他统一六国的伟大,尤其是书同文车同轨的举措,为中华文明的向前跃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或许是秦始皇身上可供探讨的内容太多了,很多人好似都忽略了,其实秦始皇还干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那就是他制作了大量的人俑,让之前帝王死后就要牺牲大量人畜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在秦始皇之前,历

  • 妲己发明过2个极刑:第2个让犯人生不如死,如今却让女人爱不释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就是筷子,筷子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就连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都习惯了用筷子,为了可以用筷子,还要大老远跑到超市里买。所以说中国文化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同小可了。妲己为啥要发明筷子呢?根据流传,纣王是个喜怒无常的人,尤其是在饭桌上,在吃饭的时候不是说这个肉不新鲜了,就是这个汤太烫嘴了,

  • 囚父之仇、杀子之恨,周文王和殷商仇深似海,一场牧野之战全报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殷商历史简介,周文王的事件,福建人是殷商后裔吗

    商周恩怨的开端按《史记》记载,商和周原本是一家子。因为周人的祖先弃,是帝喾之子;而商人的祖先契也是帝喾之子。只不过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简狄,而弃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如果按子凭母贵来说,弃的出身还要比契高一点。既然是同祖同宗,为什么商人和周人还会产生矛盾呢?咱们细细说来。弃自幼好稼穑之术,是种地的

  • 周文王史录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文王故事,老梁讲周文王完整版,周文王被谁关了10年

    周文王是西方诸侯之长,本名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前1100-前1050年在位,在位50年,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非常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委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

  • 周初的分封制,原是周公布下的星盘大阵,初衷却是为监管殷商遗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殷商历史简介,周初分封制特点,福建人是殷商后裔吗

    殷商遗民成为老大难声势浩大的武庚之乱,连带东夷八国反叛,一共闹了三年,才平息下来。虽然史书上记下了光辉的一笔,但周公心里清楚,尽管自己手下猛将如云,但这场战争赢得并不轻松。而长期内耗,也让周国国力大伤元气。再有一场叛乱,连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弹压下去了。所以,还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殷商遗民。这是武王

  • 夏朝天下也是抢来的,为何周朝以后的人都以华夏自居?考古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事实上,从古至今,我国都没有“华族”或“华国”一说,“华”的直接来源是与“夏”字的互文,在古汉语当中,“华”和“夏”的声母、韵部相同,史书也常常将两个字互通互用,比如《左传》中就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夏和华就是同义词。在更多的历史文献中,则通常二字连用,称为“华夏”也叫“有夏”或“诸夏”

  • 印第安人是商朝的遗民?别再这么说了,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印第安人是殷商遗民吗,商朝遗民现状,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历史吗

    任何时候,社会变革都会引发新旧势力之间的激烈碰撞,殷商时期也不例外。殷商时期,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结果,就是周武王和周王双方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在牧野引起一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最终以周武王的胜利告终,而随着周武王的胜局已定,眼见着走投无路的纣王,为了最后的尊严选择了点火自尽,结束了殷商六百年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