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明帝司马绍:两晋历史上唯一的明君,实力不输历史上任何帝王

晋明帝司马绍:两晋历史上唯一的明君,实力不输历史上任何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60 更新时间:2023/12/30 20:57:16

司马绍 形象)

作为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儿子,司马绍有一个安定且富足的童年。

他是皇帝的儿子,又是东晋王朝的太子,所以自小就能侍奉在父亲身边。

一来,是皇帝可以时常检查太子的德行,二来,他可以跟着父亲学习宫中的礼仪和帝王的规范。

年数岁,尝坐置膝前。—— 《晋书·卷六·帝纪第六》

他侍奉在皇帝的膝下,曾经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太阳和长安城哪一个比较遥远?

司马绍思索片刻,回答道:是太阳离我们遥远,因为我们所见的人,有从长安城里走出来的,但却从没有从太阳里走出来的。

隔日,皇帝又拿同样的问题去问司马绍,但司马绍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他回答道:

是长安城离我们比较遥远,因为长安相隔千里,四海茫茫,举目望去,不见踪影,但太阳就高悬在天空之上,只要抬头,就能看到。

这两段对话当然不能表示出司马绍是个神童,能说会道,有帝王之相,但却可以表现出他从小就是个能从多方面看问题的人。

又或者,他是个心怀往昔,从小就喜欢追忆似水流年的人。

长安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

但自从父亲晋元帝司马睿携手丞相王导衣冠南渡之后,长安就已经陷落在了裂土而治的游牧民族政权手里。

那是回不去的长安,也是再也不能重来的西晋。

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元帝司马睿虽然跨过长江,在建康(南京)成立了东晋,但东晋并不能算是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晋元帝 司马睿)

北方平原上的胡人肆虐,朝堂之上,权臣作乱,更是十分的不消停。

权臣有两位,一位王导,一位王敦

王导是和皇帝打江山的队友,东晋建立后,成了朝堂上数一数二的权臣,官拜丞相。

而王敦是王导的哥哥,借着自己弟弟的势力,很快也攀升为朝廷里的重要人物。

两位老王大哥是一母同胞,但性情却大不相同。

王导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更是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里不世出的天才。

他曾经在司马睿最迷茫的时候引领他来到南方,建功立业,于是崭新的东晋王朝拔地而起。

他也曾经作为皇帝最得力的臣子,发展民生经济,缓和社会冲突,振兴东晋国力。

(王导)

如此来说,王导可谓治世之能臣。

并且,这位能臣具有一个优秀臣子所具有的大部分优良品德。

例如谦虚、恭让、不贪慕名利、不喧宾夺主等等。

如果说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是一盘moba游戏的话,那么王导就是队伍中尽心尽力,却又不争不抢的辅助。

正是因为有他的辅助,AD司马睿同志才能尽情carry。

但王导的哥哥王敦很显然并没有这种优良品德。

王敦很有野心。

(王敦)

借着弟弟的东风,他在朝堂上已经做了到位极人臣的地步,如想要再进一步,只能是取司马睿而代之。

皇帝是万乘之尊,一国之君,不是说除掉就能除掉的。

造反的代价也很大,成功了皆大欢喜,不成功就得掉脑袋。

他曾经在元帝在位时发起过一场骇人听闻的兵变,数千甲士在他的带领下占领了建康皇宫。

而毫无还手之力的晋元帝被打了个措不及防,只能在王敦的屠刀之下瑟瑟发抖。

可碍于压力,王敦并没有杀掉皇帝,篡位自立。

原因也很简单,他只不过是一个沾了自己弟弟王导光的莽夫而已。

虽然手里握着让天下人都惧怕的兵权,但在士大夫和百姓心里,他并不知名,也没有威望。

如果贸然杀掉皇帝,他是可以改朝换代,即位九五,但一定会招致满朝文武和百姓们的反抗。

晋元帝在江南百姓中素有好名,而东晋王朝的士大夫们向来忠贞死节,必然会和自己抗争到底。

倘若有那时,王敦虽然已经是天下的王,他可以杀掉所有反对他的人。

但如果他把那些反对他的人都杀尽,诛绝,到那时,他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吗?

还有谁会愿意匍匐在他的脚下?还有谁会听从他的差遣?

面对这一切的假设,王敦退却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当一个权臣,已经是他最好的选择。

(皇位)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一生飘荡,经历传奇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大行而去,龙驭上宾。

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成为了东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晋明帝。

皇帝新登大位,面临的情况却十分严峻。

除去朝廷上有一个时刻图谋篡位的王敦不说,东晋国内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东晋国内有四大士族,天家司马氏、相家王氏、北方侨氏、南方吴氏。

司马氏和王氏身在统治阶级,而他们的代表人物司马绍和王敦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早晚必有一战。

那地主阶级的侨氏和吴氏呢?

关系也并不是很好。

这倒有些奇怪了。

统治阶级的矛盾往往是因为权力分割得不均匀,地主阶级无权可争,又因为什么闹矛盾呢?自己种自己的地,互不打扰,或者互通有无,不是挺好的么?

如果单纯只是土地上的纷争,倒还好解决,但侨氏和吴氏的矛盾出在观念上。

吴姓士族是江南的老地户,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而侨姓士族则基本上都是当年衣冠南渡时跟着晋元帝司马睿一起渡江的外来务工者。

(衣冠南渡)

而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

本地人看不上外地人,他们认为侨姓士族的突然到访占用了原本属于他们的社会资源。

而外地人看本地人也不顺眼,在侨姓士族的眼里,他们自己是跟随天子而来的王民,吴姓士族坐井观天,只不过是这江南桃柳之地的土著罢了。

在这样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下,晋明帝司马绍可以说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端水大师”。

一碗水端平,不偏不让,一视同仁。

在皇帝的眼里,遥远的北方虽然已经被胡人占据,但仍旧是王业所在,而江南虽不繁华,但也是大晋王朝希望重新开始的地方。

无论南北,都是朕的子民。

历来,解决社会矛盾,要么靠变法,要么靠改革,反正无论如何,似乎在面对疲敝的民生问题时,总是要运用复杂的政治智慧才能解决。

但东晋初期两大士族的矛盾,却在皇帝轻描淡写的号召中,完美地消失了。

一个靠德行教化天下的帝王,不可谓不是一个明君。

他的父亲有心无力,留给他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而现在,他即将面临他人生中最严峻的挑战——王敦。

(建康城)

王敦离开京师建康已经有几年了。

他是个十分敏锐的人,他知道,新皇帝司马绍虽然看起来年轻,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人。

这位帝王文韬武略兼文治武功,自己留在建康,很容易一不下心就被皇帝给阴了。

建康是王气之地,皇帝在那旮沓说话还是很好使的,自己虽然是权臣,但也很容易被皇帝给就地正法了。

出于这种考量,王敦退守二线,出走建康,到了武昌安营扎寨。

跟皇帝拉开距离,也就表示要正式和皇帝开战。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隐忍多时的王敦终于决定,起兵谋反,进攻建康,颠覆东晋王朝,最好能把司马绍给活捉了。

皇帝很快就知道了王敦要造反的消息,但皇帝知道消息后,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十分诧异的事情。

历来两军交战,将帅之辈,都是稳坐军中大帐,在帐里发号施令,指挥作战。

因为将帅往往要负责整支军队的部署,不能有失,更不能有半点差池。

谁都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百万雄师,如果主帅先凉了,那么这场仗多半是要输。

而现在的情况是就是,东晋王朝要和乱臣贼子王敦展开一场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旷世大战。

开战在即,别人的安危或许无关紧要,但双方的核心人物,却绝对要得到十分的保障。

东晋王朝的核心人物,自然是皇帝司马绍。

但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开战前夕,皇帝轻剑快马,乔装打扮,跑到王敦的敌营微服私访去了。

天子坐朝堂,虽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但却同样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

皇帝没领过兵,皇帝也没打过仗,皇帝更没有见识过战争的残酷。

但我们的司马绍同志却深入敌后,在王敦的大营里大摇大摆地转了一圈之后,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此一去,司马绍掌握了王敦军队大量的行动部署和军事作战计划,等于是直接把王敦的老底儿给抄了。

这等于什么?

如果说晋明帝司马绍和王敦的战争是一局游戏,那么司马绍就是那个开挂的人。

试问,谁能打得过金手指呢?

(王敦之乱)

这场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别说攻陷建康,活捉司马绍,他连建康城的一撮土也没捞着。

公元324年,王敦同志的造反事业在司马绍强而有力的对抗过中毫无起色后,不得不选择终止,王敦本人也病逝于军中。

四海太平,环宇终得廓清。

但这位皇帝的人生也要走到头了。

晋明帝司马绍,年少登基,临危受命,面临的是一个兵荒马乱,流民四起,灾荒不断的王朝。

他励精图治,发展国力民生,终于将命悬一线的东晋拉回了正轨。

解决士族矛盾,发展国家经济。

之后,他又用自己强大的政治智慧和王敦对抗,以弱胜强,乾纲独断,一举扫平四海天下。

高强度的工作为东晋王朝带来了真正的繁荣,也拖垮了皇帝的身体。

这是一个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王朝复兴之路的帝王。

公元325年,晋明帝司马绍病逝,时年27岁。

27岁,本该是人生中最美好而热烈的年纪,但生为帝王,司马绍的生命却永远地停留在了这一年。

历史不会忘记这位皇帝,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勇敢的人。

当年,他一人一剑一马,独闯敌营,力挽狂澜,靠的不是天赐的幸运,而是帝王的胆识。

唯真帝王,方有如此胆色。

人言两晋无明主,但东晋有此等绝代帝王,足矣!

更多文章

  • 关羽兵败麦城逃到临沮,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关羽兵败麦城刘封为何不救,麦城之战关羽怎么逃生,关公兵败麦城

    其次,站在刘备的角度,显然也是不可能让马超前去营救关羽,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马超想要救援关羽,绝不是派出一小股突袭部队就能够实现的,如果一小股部队就可以救出关羽,那凭借关羽的战斗力,完全可以自己跑回来。事实上,在当时的背景下,关羽的后路已经被孙权的主力部队给切断,而曹操的军事主力也在不断的向襄樊集结

  • 吴越成宗钱弘佐:他是五代十国的沧海遗珠,更是乱世中的最佳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吴越王朝)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这一年,吴越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世宗钱元瓘已经到了水米不进,行而将死的地步。按理说,钱元瓘只有五十五岁,平时又没有什么恶习,一不酗酒,二不吸烟,三不沉迷女色,早晨起来没事儿还能绕着皇宫跑两圈,实在是不应该大病一场,就落到了人死灯灭的下场。的确,世宗皇帝的恶症,并非身

  • 徐庶一生并未给曹操献过一计,但曹操仍然将其奉为座上宾,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是看透刘备了,赵云张飞徐庶组蜀骑,赵云徐庶马云禄

    徐庶原本投奔的是刘备。在他的帮助下,刘备杀了吕旷吕翔、打败了曹仁李典,拿下了樊州,这才算是有了立足之地。没想到曹操也看中了徐庶的能耐,巧施奸计将他诓骗到了自己的地盘。曹操原本以为徐庶能给自己出谋划策,没想到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连一条计谋都不给曹操出。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和周瑜配合,使出了一招“火烧赤壁

  • 武则天自创18个汉字,有17个被废除了,只有1个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多位优秀的帝王。但曾有一个政权短暂出现,却切断了“盛唐王朝”,它就是“武周政权”。而这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武则天。她在执掌天下的短短15年里,她首创武举,开启殿试、选贤举能、重视农耕,甚至还曾创造了18个汉字,只可惜,其中的17个已

  • 汉和帝刘肇:智斗外戚,平定天下,埋没在历史中的东汉最强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汉章帝 刘炟)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十三日。一生勤勉有为的汉章帝刘炟龙驭上宾,大行而去。皇帝驾崩了。皇帝一死,太子刘肇马不停蹄地就接了老子的班。东汉幅员辽阔,沃土千里,所辖州郡数以万计,每天递上来的折子能堆成一座小山,如此繁忙的政事,没有皇帝,一天也玩不转。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有了刘肇,一样玩不

  • 山寨版的“唐太宗李世民”,果然生出了低配版的“唐高宗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高宗李治和李世民的关系,李世民和如意生下孩子是李治吗,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李春燕)闽国政权的第三任皇帝王延钧有一个长相十分动人的婢女,名字叫做李春燕。说李春燕好看,不是吹的,在诸多史书中都有过较为详实的记载。这位深宫美人面若桃花,肤如白雪,眸如珍珠,齿如含贝,好看的劲头儿,那就别提了。所以尽管李春燕只是个婢女,身份低微,但也经常被皇帝宠幸,甚得龙泽。关于这个婢女的故事,

  • 动态 ‖ 纪念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诞辰1480周年座谈会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纪念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诞辰1480周年座谈会于2021年12月8日在京举行。参会人员围绕中华文化促进会四知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顾问、原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主任杨沫和顾问撰写的《大隋兴衰的警示》一一纪念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诞辰1480周年一文进行了座谈。杨门女将领军人物、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工商总局市

  • 拳打朱温,脚踢王衍,单挑耶律阿保机,五代十国除了我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衍,五代十国朱温决战,后蜀王衍简介

    (战火纷飞的晚唐时节)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这一年的大唐,处在水深火热的黄巢农民起义之中。知识分子出身的黄巢同志因为屡次科考不中,恼羞成怒,一气之下组织了数万农民军,开始了自己的造反大业。不造反不知道,一造反吓一跳,原来辉煌灿烂的盛唐只是虚有其表,盛唐早就成了残唐,败唐,实在是不堪一击,黄巢一路高

  • 朱元璋为何如此恨这个姓氏?下旨让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有着非常高的权力和地位,他们说出的话没有人敢不听,更没有人敢违背,可以说他们就是上帝,他们所下达的命令几乎没有人敢违抗,我国很多皇帝的出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贵,就像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他就是农民出身。朱元璋从小家中贫困,为了温饱只能给地主家放牛,可是还常常吃不饱饭。因为一次意外的

  •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主持变法,为何最终被罢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一、阻力重重王安石在变法之初,提出了许多改革时弊的政策,但是遭到了朝中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上书,不仅攻击新法,甚至攻击王安石本人,说他“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结果被宋神宗外放;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