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李世民活着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称呼他为太宗?

为何李世民活着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称呼他为太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859 更新时间:2024/1/21 11:55:51

为江山打下基业的皇帝,会被后人在庙号中加入“太”字。功绩甚高的皇帝,会被后人在庙号中加入“高”字。被世代祭祀的皇帝,后人会在他的庙号中加入“世”字。中兴王朝的皇帝,会被后人在庙号中加入“中”字。

此外古人还会根据已故君王,曾做出的功绩,在庙号中加入不同的美谥。给已故皇帝上庙号,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最初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享有庙号,只有那些大功大德的皇帝,才有资格享有庙号。比如汉朝一共有二十九位皇帝,有资格享有庙号的却只有七位{西汉四位,东汉三位}。

汉朝以后,已故皇帝庙号的评定标准逐渐被放开。到了唐朝,庙号则成为了已故皇帝的另一种别称。随之唐朝的所有皇帝死后,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庙号。

唐朝皇帝的后人,也开始不再称呼已故皇帝的谥号{谥号太长},改为称呼他们的庙号。比如李世民的唐太宗,李治的唐高宗,都是他们的庙号称谓。

唐朝贞观中期,李世民在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将唐朝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到了新高度。李靖侯君集等名将,解决了突厥边患后,大唐呈现出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眼见自己开创一代盛世的李世民,开始逐渐放纵自己,变得骄奢淫逸起来。眼见李世民大修宫殿,四处巡游天下,劳民伤财的魏征,出于忧虑便面呈给李世民一份奏疏,这份奏疏便是《谏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去世后,最初用的谥号是大唐文皇帝{文帝的历史地位高于武帝}。随之唐朝史料中便开始以大唐文皇帝称呼李世民。

到了公元674年,李世民的后人可能觉得只用文皇帝称呼李世民,无法彰显李世民全部功绩。于是李世民的后人又在李世民的谥号中加入了“武圣”二字{大唐文武圣皇帝}。

等到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李世民的后人又分别在李世民的谥号中加入了美谥。两次加完美谥后,史料对于李世民的称呼变成了:大唐文武大圣皇帝以及大唐文武大圣大广皇帝。

李世民对唐朝的功绩,是被加强过后的谥号阐明了,但太过繁琐的谥号却不便于民间称呼李世民,也不便于史官将李世民的生平事迹纪录于史册。因此唐朝百姓索性就不称呼李世民的谥号,改用唐太宗的庙号来代指李世民。

为了方便记载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史官也开始在史书中用庙号来代指李世民,但要知道这可是在李世民故去多年以后。虽然庙号也是尊称,但在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臣子用庙号来称呼李世民显然是犯了僭越之罪。因此魏征在给李世民所写的奏疏中,根本就不可能用到太宗的称谓。

其实奏疏中太宗的称谓就像是书籍的目录,是为了帮助第三者理清承接奏疏者的关系。魏征知道奏疏是自己写的,李世民也知道奏疏是写给自己看的,那魏征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

因为奏疏中太宗的庙号称谓,根本就不是魏征亲笔所写,而是后世史官添加的。史官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后世之人了解这段历史,知道奏疏的承接者是谁。

古代的奏折、公文鲜少需要写出标题,就连《谏太宗十思疏》的标题,都是后世史官在整理记录魏征奏疏时,所添加的补注。

古代奏疏开篇,应该以“臣”字开头,随后再加上上奏官员的爵位与官职。官员阐明完自己的官职爵位以后,才会书写奏疏的具体内容。最后作为臣子还要在奏疏的最后写上,诚惶诚恐,叩请圣裁等内容。因此魏征呈给李世民的奏疏中,通篇都不会出现太宗一词,应该出现的是圣躬、圣裁等尊称。

之所以会在魏征的奏疏中出现太宗一词,还是因为李世民和魏征都是历史名人,史官想阐明这份奏疏书写时的背景,以及承接之人到底是谁。史官将这篇奏疏录入史籍时,李世民早已去世多年,史官以太宗庙号来尊称李世民,也符合历史惯例和传统。

更多文章

  • 另类的唐朝:每年超过三分之一时间都在休假,我都想去唐朝工作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百姓的真实生活,假如穿越到唐朝用美食征服了唐朝,唐朝日常生活常识

    但唯独这个朝代不仅工作量少还三天两头的休假,一年来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不仅如此他们休假还有薪资,放到现代岂不是人们争先恐后的想要加入其中。这个带薪休假的朝代就是唐朝,休假制度早在汉朝就出现,到了唐朝这一制度被全面发展,主要是因为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升,而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

  • 武则天杀女陷害王皇后的传说是真的吗?还是反对者黑她无辜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杀皇后,武则天秘史皇后吻戏,长孙皇后与武则天区别

    对于武则天成为女帝的过程,很多人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不过对于她伤害自己女儿的事情却是没有很多证据,并且这件事还是疑点重重。 关于武则天杀女的事情最早是在《旧唐书》里面记载的。不过这本书中却是说有使臣说武则天杀害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她是怎样杀自己的女儿的却是没有记载。说实话,她杀自己孩子是十分重

  • 武则天为何对狄仁杰无比信赖?死后子孙发现遗物,果然关系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篡唐立周的过程中,不但需要酷吏来铲除政敌,还需要正直臣子的效忠。正直臣子的效忠不但能帮助武则天稳定朝局,还能让她的地位显得合乎正统,但这位正直的臣子不可过于迂腐,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篡唐后新建的周朝,总要有正直的官员为武则天效力,帮助她稳定国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再顺便保护

  • 武则天一生传奇无数,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感情,令后人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狄仁杰武则天传奇,浅谈武则天晚年最荒唐的一件事,民间故事武则天传奇

    还有的人猜测,李世民在当时是非常痴情的,身边有一位叫徐惠的贤妃,在李世民去世以后,这位贤妃也为他殉葬,可以猜测有真爱的李世民无暇顾及其他人,也就没有宠幸武则天。又或许李世民早就看出武则天的野心,故意不给她宠爱和封赐,反正他知道在他死后没有子嗣的嫔妃都要殉葬,武则天也在其中,所以就让她自生自灭算了!

  • 李世民为李治留下一治世能臣,为何在死前将其贬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为什么叫李治杀李世绩,李世民派李治去见魏征,秦王李世民李治

    不过李世民在死前却突然将李勣给贬到外地,李勣在隋末可是一位相当有名的人,他早年追随瓦岗军,后来自己随李密投降唐朝,也得到了唐朝的重用,不过李勣在唐初并没有真正显露自己的能力,他是在太宗后期,才开始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唐朝军界可以倚重的关键人物。李勣战功赫赫,李世民却不知为何要把他放到外面,其实李世民

  • 武则天的退休生活很孤独,李显复位后,她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和李显关系如何,李显为什么孝敬武则天,武则天为什么杀李显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廿二日六七点,一向胆小怕事的皇太子武显改姓为李显。凤阁(中书)侍郎张柬之、鸾台(门下)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个老头架着他,领着五百个兵,砍杀二张,闯入集仙殿,把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寝宫给围了。周朝女皇武则天,只得光荣退休,三日后,李显重建大

  • 李渊以寥寥数万人起兵,能够快速开基立业,秘诀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渊起兵时的主要将领,李渊起兵历史记录,李渊起兵的军队哪来的

    政治上讲究联姻,李渊的母亲与北周明帝的独孤皇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均为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之女,而李渊的妻子窦氏则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之女,而这个窦氏的母亲,则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由此可见,李渊的出身那是绝对的高贵,他从祖上三代以来,就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大贵族,特别是与北周、隋朝的上

  • 古代最弱的朝代,宋朝自称第一,晋朝不愿意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最弱是什么朝代,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王朝是晋朝吗,晋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

    从两朝维系时间来看,晋朝与宋朝比不了。三国乱世曹家篡汉,司马家篡魏,晋朝就是由此开始。作为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晋朝除了统一二字貌似没什么别的功绩。西晋名正言顺,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一百五十五年。宋朝相比就厉害的多,国祚三百一十九年。从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到1276年元朝大举进攻,1279

  • 才能与品德之争,晋朝智瑶的失败,让所有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智瑶覆灭的经典故事,褚智瑶,一代枭雄智瑶

    我们翻看晋朝后期历史,韩、赵、魏三大家族控制政府,但是我们常常忽视还有另一个大家族智姓家族,智姓家族族长智申,指定儿子智瑶当他的继承人,因为智瑶具备了人人称羡的优点:文武双全,通晓各种技能,坚决果断,但是有个很明显的缺点是:胸襟狭窄,刻薄寡思。智果预感到族人灾难将至,要求另立门户,最终成功躲避一场浩

  • 西晋:一个平定三国的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却令人唾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四次大一统,西晋是大一统国家吗,大一统的王朝

    痛之深,恨之切,一切一切都缘于它创造了几个历史“第一”,给民族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一个前朝未乱而成功夺权的王朝前有王莽的新朝,夺自西汉;曹家的魏国,夺自东汉,都是臣子篡位而建,皆是因前朝(西汉、东汉)异常腐朽,民不聊生,天下离心,刘皇没有了市场,被士民所抛弃。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没有立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