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为何要临朝称制?都怪儿子们不争气,母亲被逼上梁山

武则天为何要临朝称制?都怪儿子们不争气,母亲被逼上梁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13 更新时间:2024/2/8 8:38:35

  • 一,改元大赦:改年号为“光宅”,大赦天下;
  • 二,改服饰:旗帜从红色改为金色,官员服饰按品级重新界定;
  • 三,改官名: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吏部改称“天官”,户部改称“地官”,吏部改称“春官”,兵部改称“夏官”,刑部改称“秋官”,工部改称“冬官”,等等;
  • 四,改都城:将东都洛阳改称为“神都”;
  • 五,改宫城:将洛阳宫改称“太初宫”。
  • 武则天像极了高宗李治,这两口子都有一个怪癖,总喜欢改名字,有时候一年中改两三次年号,搞得大伙儿脑仁发胀。

    没办法,这是人家的特权,忍一忍也就习惯了。不过这次可不一样,眼尖的人就会发现,如果再加上一条“改国号”,这就是一套新王朝建立的标准流程。

    你武则天想干什么?难道想篡夺了大唐的江山不成?

    从弘道元年十二月以来,九个月时间唐帝国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可谓目不暇接,惊心动魄: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李治驾崩,四天后太子李显灵前即位,是为唐中宗;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李显被太后武则天废黜,豫王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

    文明元年(684年)五月,高宗李治移灵长安,睿宗李旦亲自护灵;

    八月底,高宗李治的葬礼结束了,李旦从长安返回,按理来说,武则天应该将皇权还给儿子了。但大臣们没等来太后的归政,而是“五改”诏书,以及一段慷慨激扬的讲话:

    “励精为政,克己化人。使宗社固北辰之安,区寓致南风之泰。以斯酬眷命,用此报先恩。冀上不负于尊灵,下微申于至恳。”

    意思就是,我老武太太将把余生献给国家,发誓要建立一个国泰民安的天下,上不负老公的托付,下不负儿子的期望。

    隐含的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玉玺还得由我掐着,龙椅还得由我坐着,如果我自称“朕”,你们应该不会介意吧?

    临朝称制,为武则天称帝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她的这个举动遭到了宗室和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也引发了徐敬业、李贞、李冲的反叛,以及宰相裴炎、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等人的遇害。

    大唐建国六十余年来,从来没遇上如此兵危战凶的时刻。

    古代太后称制一般都是因为皇帝年幼,可当时李显已经27岁,李旦已经22岁,完全有能力独立执掌皇权了,武则天为何要逆潮流而动呢?难道真的如后人所言,她那时候就已经产生夺位称帝的野心了吗?

    如果我们从结果向前推,做出这个结论一点也不奇怪,但它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

    其实武则天称制并非出于初衷,而是被两个儿子逼的,她的行为顶多叫半推半就、顺水推舟。至于夺位称帝,那个时候她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心思。

    李治驾崩时留下遗诏:太子李显灵前即位,凡军国大事如有不决者,听由天后裁决。按照遗训,武则天被儿子册封为太后,只在幕后辅政,并未走到台前。

    李治的这个遗诏留下了一个“隐患”——将重大事项的裁决权交给了武则天,也就是说,李显的皇权不完整。那么,李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对儿子不放心呗。

    李治最中意的两个儿子李弘李贤一个早逝,一个被废,李显是意外占了个便宜。跟两个哥哥相比,李显无论是才学还是德行都差了一大截。

    据史书记载,李显监国期间耽于田猎,荒于政事,曾经遭到宰相薛元超的批评。从李显后来的表现看,这位新天子就是一位胸无大志、能力低下的富四代。

    这种情况下,李治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加强相权,用辅政大臣来匡正皇权,二是让太后掌舵,大事上替儿子把关。

    第一个选择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想当年,李治吃够了被舅舅长孙无忌“欺压”的苦,为此他花了十年时间,才扳倒了父亲给他留下的所谓辅政班子。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皇权是断然不能与外朝分享的。

    武则天协助李治搭理朝政二十余年,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其才华得到了李治的高度认同。

    晚年的李治苦于“风眩”的困扰,差点禅位给武则天。虽然在大臣们的劝阻下李治改变了主意,但他所推进的“二圣临朝”,早就奠定了武则天无可替代的政治影响力。

    有这么一位太后在,为何还要求助于辅政大臣?

    如果李显真的是块料,或许武则天永远只能在幕后,因为这一年她都已经60岁了,愣是跟儿子抢夺权力实在占不到优势。

    问题就出在李显身上,才登基不到两个月,老爸的灵柩还没下葬,他就跟宰相裴炎水火不容了。

    这个稚嫩的皇帝太自以为是,龙椅还没坐热就想踢开父亲给他指定的辅政大臣裴炎,企图提拔岳父韦玄贞为宰相,打造自己的粉丝团。

    韦玄贞当时只是个八品的普州参军,李显如此迫不及待,既暴露了自己意图,又将自己推向了裴炎的对立面。

    最神奇的是,面对裴炎的反对,李显竟然口不择言:“我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一个宰相又算什么?”

    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说错话往往很要命,哪怕是皇帝,一个把江山社稷当作礼物送人的天子,还有资格当皇帝吗?

    你不能将李显的话单纯地理解为失言,它暴露的恰恰是李显的浅薄、轻浮和无能。

    如此浅薄的人坐在龙椅上,丢尽了大唐的脸面。这一句话既惹怒了裴炎,也让所有的大臣们都为之侧目,更激怒了武则天。

    于是武则天大手一挥,一干文臣武将齐行动,御林军陈兵大殿,收缴了李显的皇帝印玺,龙椅上的主人换成了豫王李旦。

    我们承认武则天是有野心的,但没有理由在废黜李显问题上指责她,更不能因此说这是一件有预谋的举动。客观讲,废掉儿子,武则天也是迫于形势的压力。

    李旦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仓促上位了,作为李治和武则天的幼子,他恐怕从来就没想过皇位会落到他头上。

    李旦这个人是个比较另类的皇帝,他始终视皇位为洪水猛兽,一生三次辞让皇位,先禅位给母亲,又辞让给哥哥,最后又提前退休禅位给儿子。

    李旦的兴趣爱好在书法艺术和文字训诂,李治和武则天也从来没有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因此毫无理政经验的他懵了。

    于是李旦只好请母亲出山临朝称制,自己甘当傀儡。

    对这个格局,大臣们虽然不大情愿,但也只能接受,他们期望新皇帝在处理完先皇帝的丧事后,能很快熟悉朝政,并且尽快从太后手上接过皇权。

    由此可见,武则天临朝称制也不是她夺过来的,是李旦的请求,也是现实条件下唯一可行的选择,即便连裴炎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事实上,李治的葬礼完毕后,武则天曾经表示要归政于李旦,不过李旦拒绝了。

    对李旦的这个举动,史书的解释是“畏惧”,担心老妈是故作姿态。我个人觉得或许有这个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他无力承担大任,甚至无意于承担大任。

    如果李旦稍有担当,只要他站出来接管皇权,武则天是没办法阻止的。因为此时她已经没有任何备选的方案,哪怕李旦是烂泥,她也要竭尽全力扶他“上墙”。

    至于后来的禅代,那是形势变化所致,当时的情况下她根本不具备,也不可能有这个心思。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史书浅层的表述,而是要从繁杂的内容中去分析提炼才能得出真相:武则天临朝称制并非处于预谋,而是儿子们不争气,她是被逼上梁山。如果非要说她的野心,那也无可厚非,儿子们都不行,老娘替他们当家不行吗?

    此时的武则天雄心勃勃:既然儿子愿意将皇权交给自己,那么为什么不大展拳脚,还儿子一个盛世大唐呢?

    这就是她发布“五改”宣言的目的,她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我不会辜负先皇和儿子的托付,请相信我,支持我。

    假如武则天此时就有了夺位的野心,她有必要自寻麻烦,将自己的意图这么早暴露吗?那岂不是跟李显一样浅薄了吗?

    但朝堂是复杂的,武则天大权在握就必然伤害到某些人的利益。

    比如裴炎,你握着皇权,我这个辅政大臣岂不是吃干饭了?再比如李唐宗室,你这么做把我们老李家置于何地?再比如徐敬业,好啊,正愁没借口挑事呢,送上门来了……

    武则天预料到这些潜在的危机了吗?当然预料到了,她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安抚措施,但可惜未能奏效。

    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即将来临,正是这些暴风骤雨,让武则天又经历了一次淬炼,她变得更加老而弥坚,也变得更加心狠手辣。

    更多文章

    • 杨广弑父案探秘:这位中国最富争议的皇帝,到底篡位没有?(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广弑父篡位的瞬间,隋唐英雄杨广弑父夺妻,杨广弑父夺妻完整

      中国历史上几百位皇帝,恐怕再难找出一位,能有杨广背负的骂名更多了。即使把夏商周三代算上,能与之齐名的,大约也只有夏桀、商纣两位上古君主,可在“最著名的暴君”的舞台上与其一较高下。有关他的那些“臭名昭著”的黑历史,对中国历史有个基本了解的人大概都能说得出个一二三:比如,三征高丽搞得民穷财尽;比如,开挖

    • 李世民打算废长立幼,武媚娘喜欢上14岁的李治,太子却爱上歌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对李世民来说,应该烦恼的是:平定西域高昌国的侯君集擅自夸功,北蛮薛延陀侵犯边疆,太史令李淳风又上奏说天象不利,原定的泰山封禅取消…...内忧外患,庙堂江湖都把目光投向了皇帝,可李世民似乎八风不动,不仅把朝政交给了众位宰相,还带着心爱的杨淑妃、燕妃巡游洛阳、终南山等别宫,似乎乐不思蜀。这年夏天,编完《

    •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这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都不陌生,辛弃疾在词中高度赞扬了刘裕的军事能力,指出他当年挥军北伐时,气势之强如同猛虎。实际上后世之人对于刘裕的评价普遍很高,譬如“南朝第一帝”“定乱代兴之君”等,不过空口无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

    • 韩国曾是亚洲第一大国?越南与唐朝各霸一方?那些离谱的外国史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国古代史和越南古代史,越南vs韩国,韩国与越南的战争

      其他国家自然也是有着相关文献记载,但由于历史出现断层,且是后起之秀,仔细考量其中非不乏有掺水的情况出现。这些历史文献放在五千年的中国正统的史料之中,有些鱼目混珠的意思。更有些国家,为彰显自己的大国地位,刻意贬低他人,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韩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没有可比性。若是非要相

    • 唐代的和尚,凭什么能得到权势女人的欢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代和尚生活,唐代大理寺卿和尚书谁大,唐代到过同安的和尚

      唐朝到底有多开放?我们可以通过用两个事实来分析一下:其一: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女性,唐朝占了五分之一!除了登上皇位的女皇帝武则天外,还有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人,这和其他王朝权势女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普通女性也开始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虽然这一状况并不普遍,只局限在上层社会,但是,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

    •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十多年,为什么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武则天跟李世民为何不孕,武则天秘史李世民吻戏,武则天刘晓庆李世民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无论是商途还是仕途都有女性有着强烈的歧视,似乎三从四德才是她们的归宿。然而唐朝的武则天却打破了这样的状况,她在唐高宗李治死后篡夺李唐的江山,不但建立武周政权登基为皇,还大肆打压、屠杀李唐宗族之人,使得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武则天”三个字成为禁忌。武则天能够成功篡位,离不开李

    • 隋炀帝修建的第一粮仓,抢救性发掘出部分粮食,千年之后还能发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隋炀帝千年粮仓种出来的粮食,洛阳发现的隋唐粮仓是什么粮食,中国粮仓如何储备粮食

      古代虽然种植和储存技术虽比较落后,但中国古代人民依然凭借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过粮食储存的高峰。在唐朝隋炀帝时期,隋炀帝颁布政策广设粮仓,集中力量囤积粮食。为了响应皇帝的号召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的富庶的粮仓基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处于洛阳城内的含嘉仓。此仓修建过程十分缓慢,工程浩大修建了十多年才完工。从含嘉

    • 武则天为何能成为一代女帝?只因她第一次侍寝,就创下了一个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是怎么变成一代女帝的,民间故事女帝武则天,女帝武则天全集

      武则天为何能成为一代女帝?她在第一次侍寝时,就创下了一个记录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气的女皇帝,可能也是历史上总共也只有一位女皇帝的原因,但是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女帝不完全是凭借着运气,也跟她这个人的性格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古代的女性地位是非常低的,女人连抛头露面都是错,更不要说熟读四书五经了,而

    • 即是不幸又是万幸,李白唯一传世书法作品,被乾隆盖成大花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白唯一存世书法作品,乾隆和李白谁的文采好,李白书法18幅欣赏

      在康熙雍正的基础上,清朝在乾隆时期走向了全盛时期,据说那个时候,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白银都在中国,而在乾隆末年,清朝的衰败也开始显现,这位同时经历过大清朝最繁华和最落寞的皇帝,简直就像那个时代的缩影。而这位千古一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收集印章,乾隆皇帝不光喜欢收集印章,还喜欢到处乱盖,李白现存世

    • 历史迷踪:李世民为什么会看不起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与曹操谁强,朱元璋李世民曹操图片,曹操比得上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吗

      很多人都说《三国演义》有“贬曹褒刘”的成分,想要了解曹操应该从《三国志》为基础。确实,演义类小说根本无法当作正史来看,缺乏权威性,那《三国志》就是正史吗?我看也不见得,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经历了三国和魏晋的人,虽然很多人把他的《三国志》誉为纪传体史书巨作,认为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