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568 更新时间:2023/12/31 22:54:4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这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都不陌生,辛弃疾在词中高度赞扬了刘裕的军事能力,指出他当年挥军北伐时,气势之强如同猛虎。实际上后世之人对于刘裕的评价普遍很高,譬如“南朝第一帝”“定乱代兴之君”等,不过空口无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裕那传奇的一生……

不同于历代许多皇帝,刘裕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十分不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底层人物。对此《资治通鉴》这样写道:

“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

《宋书·刘怀肃传》对此也有提及:

“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

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刘裕只能依靠砍柴和贩卖草鞋勉强维持生计,但这样清贫的日子不仅没有让他沉沦下去,反而更加坚定他想要出人头地的决心,长大后胸怀大志的刘裕选择了去参军,开始他漫长的军戎生涯。

或许是上天垂怜他,一次偶然的机会降临在他身上。

公元399年,孙恩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天下皆惊,在这一场镇压反叛的战役中,有一名大汉手持长刀,有着猛虎下山的气势,他一个人追杀数千人就像虎入羊群那般大杀四方,吓得敌人四处逃窜,他就是刘裕,此战之后,那个在街头贩卖草鞋的穷小子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军官刘裕,他的非凡人生正式开

随后刘裕凭借着自己非凡的军事以及过人的胆识一路高歌猛进,在被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杀出重围,为东晋的稳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自幼胸怀大志的刘裕并不满足于此,他在等待一个让自己登顶的机会。

公元420年,刘裕见时机成熟便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为“宋”,即位后刘裕先后杀了桓楚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四个皇帝,又出兵向南征讨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在位期间,刘裕实施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振兴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宋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后来的“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可惜他年事已高,在位仅两年便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刘裕一生中最值得他人称道的事迹莫过于北伐,自西晋因永嘉之乱灭国以来,北方中原的大地就一直被那些胡族掌控着,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而偏安江南的东晋虽从未放弃夺回中原的念想,百年来不断地北方,但即使有祖逖、庾亮、桓温、谢安等人在,北伐也一直是以失败告终。

反观刘裕,他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东晋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他一生两次北伐,先后破南燕,灭北魏,亡后秦,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同时光复了洛阳、长安两都,虽然长安在一年多后又重新沦陷,但此时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全部划入刘宋版图,倘若将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七块的话,刘宋王朝独占四块。唐代史学家朱敬这样称赞刘裕的北伐:

“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刘裕有着非常杰出的军事才能,纵然是在群星璀璨的战乱年代仍然能脱颖而出,无愧“南朝第一帝”的名号。可是我们也会有些疑惑——既然刘裕如此厉害,那为什么他不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呢?

在我看来,人道寄奴刘裕无法一统天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手实力强劲

虽说刘裕能力出众,但是想要一统江山,他的主要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都不是省油的灯,匈奴人赫连勃勃生性嗜血残暴,可是军事才能不凡,而且他的部队以骑兵为主又配备全天下最精良的军队器械,刘裕想要在北方山地条件下战胜他实非易事。

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他也算一名有为之君,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魏国力大增,毫无疑问,对于刘裕来说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想而知刘裕北伐困难重重。

第二、后方不稳定

常言道:“攘外必先安内”,一个国家连大后方都无法治理好又谈何开拓疆土呢?刘裕北伐之时曾命自己的心腹大臣刘穆之镇守后方,结果在攻占长安之时他因病去世,刘裕收到消息后顿感后方不稳便火急火燎地赶回建康,只留下自己的幼子刘义真,王镇恶、沈田子等大将以及一万士卒镇守长安,后来长安发生内乱,王镇恶被杀,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又趁机偷袭长安,最后辛辛苦苦收复的长安再次沦陷。

这次北伐失败也成为了后世之人诟病刘裕的一个把柄,他们认为刘裕不可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就撤军,而是在心底就没有想要统一全国的决心,北伐只不过是他给自己捞取资本的手段罢了。

实则不然,我们要明白刘裕崛起的根基是京口北府兵集团,表面上以刘裕为首但是集团内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团结,其中威望和权力和他相近的刘毅就曾发起叛乱,因为无法服众,京口集团就只能靠刘裕和刘穆之一外一内维持统治。刘穆之一死,刘裕对于京口集团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也是他得到消息后立马赶回建康的原因。

就拿三国时期的曹操作为例子。曹操一生战功卓绝,自觉劳苦功高的他而后更是自封为魏王,但是这般做法却引起了汉室忠臣的不满,为此发生过多起叛乱,就连跟随他数十年的荀彧也自尽而亡。

再看看刘裕,寒门出身的他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作为支撑,但东晋王朝又是由世族门阀所主导的,尽管刘裕凭借着赫赫战功暂时稳定了局势,可朝中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反对力量伺机而动。一旦建康发生祸乱,刘裕就很可能失去自己立足的根基,更不要提一统江山了,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刘裕还是会撤军回到建康。

第三、心有余而身不行

众所周知,刘裕是老来得志,他借住镇压孙恩起义展露头角之时已经33岁了,随后又进行了漫长的征战生涯,等到他北伐攻占长安之时已达54岁高龄(古人平均寿命都不长),仅仅过了五年他就撒手人寰了,在当时北方还有胡夏、北魏、北燕、北凉等多个割据政权,纵使刘裕有万般本领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北方政权全部击垮,况且这也是对于军队的极大负担,所以,身体是制约刘裕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或许他再多活几年,历史就会改写。

第四、用人方式不当

刘裕离开长安后,沈田子与王镇恶性格不和,随后他向刘裕进谗言称:“王镇恶祖父王猛甚有威望,驻守长安不可信。”但是刘裕不但没有调和彼此的关系,反而回答道:“钟会之所以不能成功叛乱,就是因为有卫瓘呀。有道是‘一头猛兽也比不上一群狐狸’,你们既然有十多人,为什么还要惧怕王镇恶呢?”

刘裕言外之意是必要时刻他们可以团结起来杀死王镇恶,于是得到刘裕默许的沈田子立刻就杀了王镇恶,而后自己又被王修杀死,最后刘义真又杀了王修,如此内耗使得关中部队实力大大减弱,最后被赫连勃勃钻了空档,轻而易举地拿下长安,就这样,刘裕千辛万苦打下的北方据点毁于一旦。刘裕如此管理手下将领,如何能够服众?

对于这一件事,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批评道:

古人有言:“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

由此可见,刘裕用人方式不当,这同样是他无法获得更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五、不懂得化敌为友

有句话说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就少不了其他人的帮助,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而刘裕一生征战,几乎所向披靡,但是他不懂得吸纳外来势力壮大自己,只懂得一味地杀戮,这也是他无法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灭南燕时,即使有韩范劝谏刘裕依旧无动于衷,仍然进行他血腥的杀戮:

“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馀,夷其城隍,送超诣建康,斩之。”灭后秦时:

“裕收秦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送诣建康。其馀金玉、缯帛、珍宝,皆以颁赐将士。秦平原公璞、并州刺史尹昭以蒲阪降,东平公赞帅宗族百馀人诣裕降,裕皆杀之。送姚泓至建康,斩于市。”

不懂得化敌为友充分利用其他人的力量,仅仅依靠屠杀的手段让天下人臣服,谁问这样的朝代能够维系多久?又如何让百姓归心呢?司马光对于刘裕的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晋自济江以来,威灵不竞,戎狄横骛,虎噬中原。刘裕始劝王师剪平东夏,不于此际旌礼贤俊,慰抚疲民,宣恺悌之风,涤残秽之政,使群士向风,遗黎企踵,而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迹其施设,曾苻、姚之不如,宜其不能荡壹四海,成美大之业,岂非虽有智勇而无仁义使之然哉!”

不可否认,刘裕的确是一个难得的英杰,戎马一生建立了刘宋王朝,打破了胡族独步天下的局势,为汉族的恢复发展赢得了生存空间,称其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但是因为主客观的原因,他未能在有生之年成功北伐,一统江山,给后世之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最后以陆游的《读史》结尾: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史料来源《资治通鉴》、《宋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国曾是亚洲第一大国?越南与唐朝各霸一方?那些离谱的外国史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国古代史和越南古代史,越南vs韩国,韩国与越南的战争

    其他国家自然也是有着相关文献记载,但由于历史出现断层,且是后起之秀,仔细考量其中非不乏有掺水的情况出现。这些历史文献放在五千年的中国正统的史料之中,有些鱼目混珠的意思。更有些国家,为彰显自己的大国地位,刻意贬低他人,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韩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没有可比性。若是非要相

  • 唐代的和尚,凭什么能得到权势女人的欢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代和尚生活,唐代大理寺卿和尚书谁大,唐代到过同安的和尚

    唐朝到底有多开放?我们可以通过用两个事实来分析一下:其一: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女性,唐朝占了五分之一!除了登上皇位的女皇帝武则天外,还有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人,这和其他王朝权势女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普通女性也开始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虽然这一状况并不普遍,只局限在上层社会,但是,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

  •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十多年,为什么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武则天跟李世民为何不孕,武则天秘史李世民吻戏,武则天刘晓庆李世民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无论是商途还是仕途都有女性有着强烈的歧视,似乎三从四德才是她们的归宿。然而唐朝的武则天却打破了这样的状况,她在唐高宗李治死后篡夺李唐的江山,不但建立武周政权登基为皇,还大肆打压、屠杀李唐宗族之人,使得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武则天”三个字成为禁忌。武则天能够成功篡位,离不开李

  • 隋炀帝修建的第一粮仓,抢救性发掘出部分粮食,千年之后还能发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隋炀帝千年粮仓种出来的粮食,洛阳发现的隋唐粮仓是什么粮食,中国粮仓如何储备粮食

    古代虽然种植和储存技术虽比较落后,但中国古代人民依然凭借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过粮食储存的高峰。在唐朝隋炀帝时期,隋炀帝颁布政策广设粮仓,集中力量囤积粮食。为了响应皇帝的号召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的富庶的粮仓基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处于洛阳城内的含嘉仓。此仓修建过程十分缓慢,工程浩大修建了十多年才完工。从含嘉

  • 武则天为何能成为一代女帝?只因她第一次侍寝,就创下了一个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是怎么变成一代女帝的,民间故事女帝武则天,女帝武则天全集

    武则天为何能成为一代女帝?她在第一次侍寝时,就创下了一个记录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气的女皇帝,可能也是历史上总共也只有一位女皇帝的原因,但是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女帝不完全是凭借着运气,也跟她这个人的性格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古代的女性地位是非常低的,女人连抛头露面都是错,更不要说熟读四书五经了,而

  • 即是不幸又是万幸,李白唯一传世书法作品,被乾隆盖成大花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白唯一存世书法作品,乾隆和李白谁的文采好,李白书法18幅欣赏

    在康熙雍正的基础上,清朝在乾隆时期走向了全盛时期,据说那个时候,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白银都在中国,而在乾隆末年,清朝的衰败也开始显现,这位同时经历过大清朝最繁华和最落寞的皇帝,简直就像那个时代的缩影。而这位千古一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收集印章,乾隆皇帝不光喜欢收集印章,还喜欢到处乱盖,李白现存世

  • 历史迷踪:李世民为什么会看不起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与曹操谁强,朱元璋李世民曹操图片,曹操比得上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吗

    很多人都说《三国演义》有“贬曹褒刘”的成分,想要了解曹操应该从《三国志》为基础。确实,演义类小说根本无法当作正史来看,缺乏权威性,那《三国志》就是正史吗?我看也不见得,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经历了三国和魏晋的人,虽然很多人把他的《三国志》誉为纪传体史书巨作,认为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

  • 八次征讨,历经两朝四帝,这个七百年政权不变的王国终被隋唐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唐四帝的下场,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赵宋王朝,隋唐征讨高句丽

    文丨舞雩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高句丽。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朝之后,连续两个朝代的四位皇帝,都像着了魔一样、发疯似的征讨这个王国,历经四代努力,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征战

  • 远征高句丽从隋朝到唐朝,历经四代皇帝,为何高句丽这么招人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朝为何要远征高句丽,隋朝远征高丽,隋唐为什么要征战高句丽

    高句丽在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文化等都非常稳定,稳定的独立国家是可怕的。隋唐是我国大一统时代,而且当时比秦朝一统时的,更为强大的实力。高句丽居隋唐东北方,有大片的接壤区域,对隋唐帝国华北平原地区形成极具威胁的态势,任何国家政权首先考虑的不是更加强大而是持续发展。炀帝也好太宗也罢,国家实力在当时已知

  • 宋词的第四个里程碑--辛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辛弃疾曾是一位跃马疆场、冲锋杀敌的武将,并终生以报国为己任,所以他的词作很多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勃勃生气,无论是描绘人物或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气势,富有跳跃突兀的动感。他笔下驰骋疆场的勇士“气吞万里如虎”、“坐断东南战未休”,充满勇敢顽强、一往无前的气概,洋溢着一股英雄豪气。继苏轼稳健旷达的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