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几百位皇帝,恐怕再难找出一位,能有杨广背负的骂名更多了。即使把夏商周三代算上,能与之齐名的,大约也只有夏桀、商纣两位上古君主,可在“最著名的暴君”的舞台上与其一较高下。
有关他的那些“臭名昭著”的黑历史,对中国历史有个基本了解的人大概都能说得出个一二三:比如,三征高丽搞得民穷财尽;比如,开挖大运河搞得民变四起;又比如,奢靡无度搞得自己身首异处……
当然,随着历史的演进,又有很多人会说,杨广不是一个暴君,其实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只是被人抹黑了而已,而且抹黑的人就是自己的亲表弟……
现在,对杨广的主流评价基本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想法的君主,但是无奈步子迈的太大,最后扯了淡,搞得自己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隋的江山也姓了唐。
而今天,我既不想去黑杨广,也无意去捧他,我只想从杨广五十年的生命里,攫取几个最重要的片段,来让大家重新认识这位争议极大的帝王。
和杨勇一样,杨广也是独孤皇后的儿子。对这位次子,杨坚还是比较喜欢的,比如特意点了两位宗室亲自教导杨广,又比如以杨广为伐陈元帅。
伐陈之战中,杨广基本没有什么太多的出彩的地方,因为年方二十的他只要不折腾杨素、高熲这帮宿将,就是最好的指挥。但是在踏入金陵以后,他的两项举措就堪称德政了:
执陈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市令汤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
杀奸贼,封府库,再加上隋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一下子就为苦不堪言的南朝百姓拨开云雾见了青天,杨广的名声也就此打了出去。
而正是这一波硬广,也给了杨广极大的自信,在布局谋篇了十几年后,他把自己的哥哥赶了下来,成为了隋朝历史上第二位太子。
有关杨广怎么夺储君之位的,在这里不多做展开,有兴趣的可以去杨勇那一章详细阅读;而比杨广夺嫡更扑朔迷离的,则是他登基前的那一夜,也就是杨坚晏驾的那一夜。
有关杨坚之死,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说法,而同一本书里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在《隋书》、《北史》的本纪里,如此记载杨坚之死:
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而到了杨素的列传里,在握手诀别以后,仁寿宫里就上演了一场惊悚剧:
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谋之于素,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异论。
至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完全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场集伦理、惊悚和后宫等肥皂剧经典元素的《雷雨》隋朝版:
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三本正史,都没有直言杨广杀了杨坚;但是史料的指向,似乎都在向我们暗示一点——杨广杀了他爹!
有没有可能呢?当然有可能。因为尽管是否弑父尚无定论,但杨广在登基后立刻就干掉了他大哥,并逐步杀掉了杨勇的十个儿子。
而对于尚在人世、却因为谋逆而被废为庶人的老四老五,杨广则只是继续把他们关着而已,并没有动刀。尤其是老五杨谅,老爷子刚走就造了反,杨广还是没有一杀了之。可见杨广并不必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只会干掉对自己有威胁的而已。
而杨勇,是否在老皇帝临死前差点又成了接班人,就很值得琢磨了。从这个角度推理下去,为了保稳,杨广确实有理由会一步到位,杀掉老爹再干掉大哥。
但是是否杨坚就必然是死于他二儿子的屠刀之下呢?这场充满着悬疑的权力更迭,是否真的就伴随着血光呢?
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