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冷知识-华夏族与夷、蛮、戎、狄等族之间的逐步融合

春秋冷知识-华夏族与夷、蛮、戎、狄等族之间的逐步融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98 更新时间:2024/1/21 15:59:40

[var1]

春秋时期由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当时的中原各国较为先进者称为华夏,和他们相比邻或错杂居住较为落后者则被称为戎狄蛮夷,但未必尽是血缘之别。因此,各族的名称界限不严,对于某地的居民,有时称“夷”,有时称“蛮”,有的称“戎”或“狄”。

崔述云:“盖蛮夷乃四方之总称,而戎狄则蛮夷种类部落之号,非以四者分四方也”,其说有据。《左传》中虽有“四裔”之称,开始了四方四族说的先声,但尚未有以“夷”、“蛮”、“戎”、“狄”分配于四方的概念。

[var1]

所谓“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之称,到了战国以下汉族形成前后才逐渐出现。

周王室所分封的许多侯国,主要居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这些国家,一般都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力和比较发达的文化,而且已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它们在古代文献中,称为中国、华夏、中夏等不同名称。

夷即“尸”字,甲骨卜辞中有“隹尸方受又”(《甲》279)、“侯告伐尸方”(《粹》1187)等记载。金文中有“东夷”(《小臣》)、“南夷”(《宗周钟》)、“淮夷”(《兮甲盘》),又有“西门夷”、“京夷”和“界身夷”(均见《师西》),等等。文献中主要有舒夷、淮夷、徐夷和莱夷。舒夷在今安徽中部,淮夷分布于今淮河下游,徐夷又称徐戎(《尚书•费誓》)或徐方(《诗•大雅•常武》),在今安徽泗县北。莱夷,在今山东半岛的东北部。至于所谓“九夷”者,不一定是确指,言其支裔繁多而已。

[var1]

蛮字见于金文,为称“蛮”(《兮甲盘》),也有称“蛮方”(虢季子白盘》)者,似指西北方的ǎ狁而言。晋、秦两国附近也有所谓“百蛮”(《晋公》)和“蛮”(《秦公钟》)的,和《诗经•大雅•抑》中的“蛮方”一样均指西北之族。此外,河南韩国附近有“百蛮”(《诗经•大雅•韩奕》)、东方鲁国附近有“蛮貉”(《诗经•鲁颂•宫》)。《诗经》中又有“蛮荆”(《小雅•采芑》)之称,指楚国,《左传》中的“陆浑蛮氏”云:“此‘攻王元,余谓即吴王寿梦之长子诸樊也。”六年)、“戎蛮子”(昭公十六年),都指居于中原的戎蛮之族。顾栋高云: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往往不能举其号第,称蛮曰‘群蛮’,濮曰‘百濮’,以概之,盖其种类实繁,其地为今某州县亦难可深考。”

[var1]

戎字也见于甲骨卜辞,如云:“征戎”(《乙》4692),周代金文中有“东国戎”(《班》铭),又有将ǎ狁称为“戎”的。《尚书•费誓》称徐为戎,《左传》中的“戎”名国族者很多,有鲁、曹附近之“戎”(《左传》隐公二年、庄公二十年和二十四年);有楚国南方之“卢戎”(《左传》桓公十三年)和“戎”(《左传》文公十六年)。又有“北戎”(《左传》隐公九年、桓公六年、僖公十年),大概与晋、郑、齐、许诸国相近,似为居于黄河以北而邻近“诸夏”之戎。还有“山戎”(《左传》庄公三十年),当是居于“北戎”邻近的山区之中,也有说它在山东境内曾与齐、燕诸国发生交涉。

所谓“诸戎”(佐传》襄公四年、昭公六年),大概居于河北山西境内:“骊戎”、“犬戎”等,在晋国附近,曾与晋国通婚,似是晋之附庸。《诗经》、《左传》和《国语》皆有“西戎”之称。中原黄河流域,也多戎族,“杨拒、泉皋、伊雒之戎”、“陆浑之戎”,(也称“阴戎”、“九州之戎”)、“戎蛮氏”等,皆是其例。司马迁云:“自陇以西有绵诸、绳戎、翟之戎,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胸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史记•匈奴列传》),足见戎族确是一个支系甚多,不相统一,经常变动,“随地立名,随时易号”的大族,要想弄清它的支系和分布,确实困难。

[var1]

狄字也见于周代金文,如“狄”(《曾伯■簠》)、“■狄”(《犹钟》)等。春秋时代,狄族主要有白狄、赤狄、长狄三个支系。赤狄、白狄纵横于山西、河北等地,其势力有时达到山东、河南境内。长狄活动在山西临汾、长治至山东边境一带,侵扰过齐、鲁、宋、卫诸国。除上之西北东皆有狄族外,据《左传》哀公四年,楚“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看来,当时的南方楚国也有附属的狄族。

春秋时期华夏和夷、蛮、戎、狄等族由于长期散居错处,互相影响、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的结果,逐渐走向融合。

[var1]

文化上的相互交流是造成融合的主要条件。公元前559年,晋国范宣子与姜戎驹支发生过争执,驹支答复他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蛰市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说明戎族和华夏族在文化上是不同的。但是,这位戎族首领却能“赋《青蝇》而退”(均见《左传》襄公十四年)。《青蝇》的首章二句是“岂弟(恺悌)君子,无信馋言”(《诗经•小雅》)。驹支既能赋诗而言志,证明他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深入程度。公元前525年,鲁昭公设宴招待郯子。昭公问郯子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时郯子对答如流,而且讲了许多历史典故。“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日:‘吾闻之,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国非夷,因与夷族杂居,孔子故发此议论,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公元前5年,周王子朝争王位失败后,与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var1]

春秋晚期,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聆听周朝的音乐舞蹈,对于乐工们为他歌唱《周南》、《召南》时所做“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他歌唱《邶》、《鄘》、《卫》时又做“美哉,渊乎!优而不困者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评价来看,中原华夏文化对于吴国已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其他各族文化也丰富了华夏文化。公元前662年,齐败山戎,献“戎菽”(《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于鲁。《管子•戒第》也说: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叔,布之天下。”中原有寂,未必始于此时,但说齐桓公北伐后,将“戎菽”(戴望云:“戎菽,胡豆”)推广开来,“布之天下”,当无问题。骑射之术,旧传始于赵武灵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杜注、孔疏及陆德明《释文》皆谓此为骑马,王应麟《困学纪闻》四亦言之。可见,至迟在春秋晚期,中原国家己是车、骑并用,是与当时各族间的长期密切交往分不开的。

[var1]

对于各族融合起作用的还有各族之间的相互通婚。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与其他各族通婚较多的国家。例如,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后来,献公伐俪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梯生卓于”(均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到了晋公子重耳“奔狄”时,“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时,晋国也嫁女子戎狄。例如“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此外,楚国、吴国也与中原各国有着通婚关系,就连周襄王也曾“以其(狄人)女为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种血统的混合,是春秋时代比较普遍的现象。

[var1]

在春秋时期近三百年,华夏族与夷、蛮、戎、狄等族之间的逐步融合,为我国古代各族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种融合,在汉族形成之后也在进行着。战国以后,“汉族所以人数这样多,就是因为它吸收了别的民族”。汉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各个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的贡献也是不能忽视的。

更多文章

  • 战国冷知识-齐的骤衰、秦国独强与长乎之战和邯郸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七雄秦国的历史,战国陈轸是秦国间谍吗,风云战国秦国篇

    齐■王的帝号虽已取消,但是他的野心并没有减弱。过了两年(公元前286年),他起用韩珉为相,多次向宋发动进攻,终于把宋攻灭。这就是《战国策•燕策二》所说的“三覆宋,宋遂举”。接着,又南割楚的淮北,西侵三晋,并且打算吞灭西周。所以,泗上邹、鲁等小国的君主,个个震恐,向齐称臣。灭宋以来,齐的国力大为损牦。

  • 战国冷知识-魏、齐争霸与“会徐州相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齐之死,燕楚赵魏齐的地理位置,东周列国魏齐

    战国时期,中国境内独立的国家不止七个,但国势强盛、互相雄长的,则只有秦、楚、齐、魏、韩、赵、燕七国,史称“战国(指有力作战的国家)七雄”。这时的七个强国,都想在战争中吞并其他国家,进行着激烈的决定存亡的战争。战国初年的六十年间,魏国是个风头十足的国家,在它西边的秦、东边的齐、南边的韩、楚,北边的赵,

  • 战国冷知识-诸侯割据的结束与秦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诸侯国与割据势力,诸侯割据派别林立,日本战国群雄割据的导火索

    [var1]秦国虽在邯郸之围失败,但其主力并没有受到很大损失,因此稍事整顿后,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进攻西周君,西周君被迫尽献属邑三十六、人口三万户和未散的宝器。同年,周赦王死,无后,周朝断祀,九鼎迁秦。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把都于巩的东周灭掉,于是周王室先于六国而亡。公元前256年,秦昭襄

  • 战国冷知识-楚的衰落和秦、齐的联合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楚赵秦齐,秦齐楚燕韩赵魏的意思,秦齐人才政策

    [var1]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家开展激烈的斗争中,便产生了所谓合纵连横的运动。“从(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所谓一强,是指秦国。秦在西方,六国皆在其东。六国中任何一国与秦的结合是东西的结合,东西为横,故称“连衡”;六国共相结合是南北的结合,南北为纵,故称“合从”

  • 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户籍制度和度量衡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时期户籍制度是什么,战国度量衡换算,日本战国vs中国战国

    [var1]户籍制度是当时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战国时代各国封建政权已把全国人口编入国家户籍,这种办法早在三晋已经实行,秦国推行较晚。秦在商鞅变法以后,对于户籍管理很严,《商君书•境内》说:“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去强》也说:“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根据云梦秦

  • 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和边疆的少数族的外交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时期外交方面,日本战国vs中国战国,战国时期的边疆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期中国境内有很多的民族,它们多数已经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中原华夏各国同各少数族的关系,在春秋时代主要表现为激烈、复杂的斗争。到了战国时代,其间的斗争虽然未曾停止,但融合已经是主要的倾向。北方与西方的少数族在燕、赵、秦的北方有东胡、林胡、楼烦、代、义渠、匈奴等族外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详细讲解,春秋和战国是谁划分的,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西周亡。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从这时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经历了五个半世纪。这是一个列国争雄,社会剧变,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两段:前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后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v

  • 田忌赛马:田忌能够赢得比赛,是田忌的马好,还是孙膑作了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田忌齐威王孙膑的资料,齐威王田忌孙膑故事续写40字,田忌和孙膑

    魏文侯为政期间礼贤下士,在政治上重用李悝推行新政,在军事上重用吴起,实行军事改革,拜孔子的高足弟子卜子夏为师,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君主怎么能不强盛呢?[var1]魏文侯去世以后,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大好江山,可惜的是魏国的霸业只持续了三代,大概70年就付诸东流,守江山真的有那么难

  • 史料发现荆轲刺秦其实肩负着其他使命,荆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以什么理由刺秦,刺秦荆轲完整视频,刺秦壮士荆轲读后感悟

    [var1][var1][var1]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var1][var1]荆轲小时候曾跟随师傅前往赵国,在赵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赵国邯郸的日子里

  • 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是最早的一批诸侯国,可是为何一直都不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燕国七雄,燕国七雄纪录片完整版,七雄纷争可以选燕国吗

    [var1]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燕国都不至于弱小到如此地步,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约了燕国的发展,使得燕国一直无法强大呢?地理位置的因素西周分封之初,为了通过分封宗亲开疆扩土,周王室将许多的王室子弟分封在当时的边疆地区,燕国就是其中一位。燕国的始祖是燕召公,在当时是权力十分大的存在。而燕国的位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