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冷知识-向戌弭兵

春秋冷知识-向戌弭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709 更新时间:2024/1/18 19:46:28

从春秋前期齐桓公创霸业起,直到春秋中叶之末,晋、楚再盟于宋止,诸大国为了争霸砍杀了百余年,弄得中小国家不仅要贡纳财物,而且受到战争之害也颇深重。地处晋、吴、齐、楚交通要道之间的宋、郑两国,首鼠两端,吃尽了大国苦头。这两个国家对待晋、楚的政策如同郑大夫子良所说:“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左传》宣公十一年)晋、楚两国皆咽内争外患而筋疲力尽,诸侯间也实在受不了“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左传》襄公八年)的苦痛,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

[var1]

宋国的执政者戌与晋、楚两国的当权者赵武(即赵孟,又称赵子)和子木(即屈建)是好友,他想利用这种关系,在诸侯间发起弭兵运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向戌先到晋国去找中军元帅赵武,赵武和众大夫商量对策,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葘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不能成功),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因而晋国赞同了向戌的倡议。向戌又去楚国,“楚亦许之”,(均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接着齐、秦和其他一些中小国家也都表示同意。

[var1]

是年五月至七月,晋、楚、齐、宋、卫、郑、鲁、陈、邾、滕、许、蔡等候国的卿大夫和小国君主在宋都商邱盟会,秦国虽然同意弭兵,但没有出席会议。在会上,楚国首先提出“晋、楚之从,交相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要求。这个“晋、楚之从”是指附属于晋、楚的各国,“交相见”,意谓原属晋的朝楚,属楚的朝晋。这就是说,原先分别从属晋、楚的中小国家,现在要同时负担向晋楚两国朝贡的义务。由于原来从属于晋国的侯国占多数,这就使晋国吃了亏。于是,晋赵武说:“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请于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最后商定,齐、秦两国除外,其他各国都须“交相见”,楚国还是占了便宜。这样一来,两国的附属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承认晋、楚为其共同的霸主。当时如果不是晋、楚两国势均力敌,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var1]

弭兵会议后,晋、楚两国之间在四十年内没有发生冲突,战争的中心便由中原移到了东南地区的吴、楚,吴、越之间。这时的中原诸侯国虽然免受了大国的征伐,但从小国人民的负担来说,并未减轻,因为他们的贡纳较前增加了一倍。

例如,公元前544年,晋人司马女叔侯对晋君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对晋、楚的贡纳也是很重的。公元前551年,晋国派人到郑国要贡品时,子产回答说:郑国对于晋国,“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春秋时代,鲁、郑等国对于晋、楚大国属于二等国,但是它们对于一些小国又是强者,小国对于它们又有负担。鲁向邾、■等国索取贡物,便是其例。

[var1]

小国对于大国的贡纳,当然还是落到人民头上,因而人民负担也就不断加重。所以在齐国“民参其力,二入于公”;在晋国“庶民罢敝,而公室滋侈。道殖相望,而女富溢尤”(均见《左传》昭公三年);在楚国,“道殖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依),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国语•楚语下》)。当时的人民由于遭受到如此沉重压榨,因而人民反抗,也较普遍。所以记载中说:楚国“寇盗充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鲁、郑“多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齐国因为施用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以致“国之诸市,屡贱踊贵”(《左传》昭公三年)。这种现象的出现,正如墨子所云:“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辞过篇》)。弭兵约后,各国便由过去的国与国的斗争逐渐转向国内斗争,使一些侯国内部发生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旧制度也逐渐为新制度所代替。因此可以说,洱兵之会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兼并转向大夫兼并的关键之年,也是春秋时代由前期转入后期的标志。

更多文章

  • 春秋冷知识-华夏族与夷、蛮、戎、狄等族之间的逐步融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为什么没有异族入侵华夏,戎狄华夏,春秋华夏的图片

    [var1]春秋时期由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当时的中原各国较为先进者称为华夏,和他们相比邻或错杂居住较为落后者则被称为戎狄蛮夷,但未必尽是血缘之别。因此,各族的名称界限不严,对于某地的居民,有时称“夷”,有时称“蛮”,有的称“戎”或“狄”。崔述云:“盖蛮夷乃四方之总称,而戎狄则蛮夷种类部落之

  • 战国冷知识-齐的骤衰、秦国独强与长乎之战和邯郸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七雄秦国的历史,战国陈轸是秦国间谍吗,风云战国秦国篇

    齐■王的帝号虽已取消,但是他的野心并没有减弱。过了两年(公元前286年),他起用韩珉为相,多次向宋发动进攻,终于把宋攻灭。这就是《战国策•燕策二》所说的“三覆宋,宋遂举”。接着,又南割楚的淮北,西侵三晋,并且打算吞灭西周。所以,泗上邹、鲁等小国的君主,个个震恐,向齐称臣。灭宋以来,齐的国力大为损牦。

  • 战国冷知识-魏、齐争霸与“会徐州相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齐之死,燕楚赵魏齐的地理位置,东周列国魏齐

    战国时期,中国境内独立的国家不止七个,但国势强盛、互相雄长的,则只有秦、楚、齐、魏、韩、赵、燕七国,史称“战国(指有力作战的国家)七雄”。这时的七个强国,都想在战争中吞并其他国家,进行着激烈的决定存亡的战争。战国初年的六十年间,魏国是个风头十足的国家,在它西边的秦、东边的齐、南边的韩、楚,北边的赵,

  • 战国冷知识-诸侯割据的结束与秦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诸侯国与割据势力,诸侯割据派别林立,日本战国群雄割据的导火索

    [var1]秦国虽在邯郸之围失败,但其主力并没有受到很大损失,因此稍事整顿后,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进攻西周君,西周君被迫尽献属邑三十六、人口三万户和未散的宝器。同年,周赦王死,无后,周朝断祀,九鼎迁秦。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把都于巩的东周灭掉,于是周王室先于六国而亡。公元前256年,秦昭襄

  • 战国冷知识-楚的衰落和秦、齐的联合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楚赵秦齐,秦齐楚燕韩赵魏的意思,秦齐人才政策

    [var1]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家开展激烈的斗争中,便产生了所谓合纵连横的运动。“从(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所谓一强,是指秦国。秦在西方,六国皆在其东。六国中任何一国与秦的结合是东西的结合,东西为横,故称“连衡”;六国共相结合是南北的结合,南北为纵,故称“合从”

  • 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户籍制度和度量衡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时期户籍制度是什么,战国度量衡换算,日本战国vs中国战国

    [var1]户籍制度是当时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战国时代各国封建政权已把全国人口编入国家户籍,这种办法早在三晋已经实行,秦国推行较晚。秦在商鞅变法以后,对于户籍管理很严,《商君书•境内》说:“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去强》也说:“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根据云梦秦

  • 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和边疆的少数族的外交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时期外交方面,日本战国vs中国战国,战国时期的边疆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期中国境内有很多的民族,它们多数已经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中原华夏各国同各少数族的关系,在春秋时代主要表现为激烈、复杂的斗争。到了战国时代,其间的斗争虽然未曾停止,但融合已经是主要的倾向。北方与西方的少数族在燕、赵、秦的北方有东胡、林胡、楼烦、代、义渠、匈奴等族外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详细讲解,春秋和战国是谁划分的,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西周亡。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从这时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经历了五个半世纪。这是一个列国争雄,社会剧变,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两段:前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后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v

  • 田忌赛马:田忌能够赢得比赛,是田忌的马好,还是孙膑作了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田忌齐威王孙膑的资料,齐威王田忌孙膑故事续写40字,田忌和孙膑

    魏文侯为政期间礼贤下士,在政治上重用李悝推行新政,在军事上重用吴起,实行军事改革,拜孔子的高足弟子卜子夏为师,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君主怎么能不强盛呢?[var1]魏文侯去世以后,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大好江山,可惜的是魏国的霸业只持续了三代,大概70年就付诸东流,守江山真的有那么难

  • 史料发现荆轲刺秦其实肩负着其他使命,荆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以什么理由刺秦,刺秦荆轲完整视频,刺秦壮士荆轲读后感悟

    [var1][var1][var1]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var1][var1]荆轲小时候曾跟随师傅前往赵国,在赵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赵国邯郸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