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叶
插画师/长生
常言道:长辈之恩德,后人往往得以受益。因此,古人向往功成名就,留给子孙享福,如今,人们也开始流行拼爹,似乎人人都希望有一个伟大的父母。
然而,平凡和伟大永远都是相对的,平凡有平凡的好,伟大也有伟大的问题。平凡的家庭自由生长,虽然艰苦,但一切都靠自己走出去。然而,一些伟大的家庭,却往往导致的家庭悲剧。
在历史上,唐太宗的儿子就是典型的案例。一般来说,父亲是天可汗,那么儿子应该会无比荣耀。然而,作为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此人不仅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容易,反而走向了一个极端,甚至被人们评价为变态。那么问题来了,从英雄之子到废物之才,李承乾又为何变得如此呢?
李承乾,字高明,出生于公元619,为太宗长子。其实,以名字而论,李承乾此人绝对寄托了很多期望。因为所谓承乾,指的是他出生的承乾殿,这似乎暗指承继皇业和总领乾坤。而且还有了个高明字,这也寄托了人们对于他聪明的希望。
因此,李承乾此人出身就深受期待,再加上是太宗的长子,他的人生可谓赢在起点。
当然,年幼的他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他的父亲却帮他铺好的路。公元620年,刚刚出生的李承乾就被封为恒山王。之后,太宗功勋卓著,战功不断积累,李承乾也得到父亲的庇护,地位不断上升,因此公元624年,李承乾被封为中山王。
不久,李世民又平定了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承乾又得到父亲帮助,得到了秦王府18学士陆德明以及孔颖达二位大师亲自教学。
史书记载,李承乾自幼观《诗》《礼》,这一切都得益于两位大学士的全力教育。
而后到公元626年,太宗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才不过8岁的李承乾就成为了太子,他的人生在短时间内迅速登上了顶峰,让无数孩童绝望。
当然,能得到如此幸运,李承乾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旧唐书》记载:李承乾性聪敏,而且仁孝纯深。从初期记载来看,李承前的确表现得很优秀。
另外,在公元629年,李承乾的老师李纲,曾因为脚疾坐轿子入宫,李承乾每次都亲自接引老师上殿,态度非常的恭敬。在老师去世后,李承乾甚至亲自为老师立碑。此情此景,也曾让文武百官感慨,太宗皇帝更是深为感动。
后又至公元638年,李承前召集文武百官以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展开学术论坛。此次论坛成功的论证了儒释道三教合流,对学术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而且众人都称太子贤明。
到此刻为止,李承乾的太子表现非常优秀,堪称优秀继承人,太宗皇帝也对他十分宠爱,也是一派家庭和睦。但是,一切到此结束,所有的温柔都变成了可怕的冲动。
最初的变故来源于长孙皇后,这位皇后是少有的贤后,不仅折服了太宗,同时也成为李承乾的温暖。但是,在公元636,长孙皇后去世了。
据记载,在长孙皇后去世前,虽然太宗脾气火爆,李承乾稍显懦弱,但长孙皇后总能居中调停,父子之间总是能够和谐过渡。然而她的去世,让李承乾开始感到彷徨不安,他与太宗皇帝开始出现隔阂。
可惜,太宗皇帝浑然不知,一方面对儿子表现出极尽的温柔,但另一方面又有着火爆的脾气。特别是在长孙去世以后,他的脾气连魏征都无法制止,太子更是对他恐惧到了极点。太宗以为爱可以抚平一切,却不知,李承乾只能看到他的恐怖。
客观地说,父子之间的隔阂再继续,但太宗忙于政治事务,二者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然而,天子之事无私事,外人很快插手,父子矛盾很快被激发。
本来,太子十分尊重老师,而且自己也十分仁爱,但当太子太师去世以后,太宗给他安排了新的老师,这些老师就是于志宁以及张玄素等人。
看这些名字就知道,此类人特别爱劝诫皇帝,张玄素更是与魏征是同一类人,如此人物安排在太子身边,再加上太子没有太宗皇帝的气度,一场风雨很快到来。
根据《旧唐书》,这些人对太子的劝诫过于频繁,而且每每言论必然附带太宗皇帝,总有一种子不如父的批评感,而且往往是前者上书,后者立即跟上,然后满朝文武皆议论纷纷。
即使没有太子身份,以常人而论,一月连续十几次被人反复劝说,而且每次用他恐怖的父亲压迫他,恐怕难得有人能承受。
史书记载,孔颖达曾过度批判态度,居然让太子的乳母都伤心落泪,但孔颖达却丝毫不以为然,甚至还表示虽死无憾。这一举动刺激的李晨前暴跳如雷,但面对太宗皇帝的眼神,他也只能默默承受。
在如此压抑下,李承乾开始寻求释放之道,这之中就包括了对突厥的崇拜。关于这一点,历史对此没有定论,或许是因为突厥人的自由,又或许是李思摩的英雄气概,太子居然沉迷于此,不得自拔。
具体表现如下,李承乾开始模仿突厥人的丧葬,自己装作死人,让周围的人扮成突厥人哭泣。而后,他又在每个人脸上割一刀,以此表示突厥人的勇气。
甚至,他多次对手下人表示,待自己以后接替天可汗的位置,他就要投奔突厥李斯摩,去当他手下的一名将官。不得不说,李承乾此举简直匪夷所思,大有一种变态之感。
然而,此事还未结束。在疯狂之余,李承乾又喜欢上了一位男子,此人名为称心。二者经常嬉笑玩闹,结果被太宗得知,太宗毫不犹豫斩杀此人。
亲眼目睹心爱男子的死亡,李承乾彻底疯狂了,他为称心立下墓碑,结果遭到太宗指责,甚至被推掉墓碑。这一举动刺激了他,一贯懦弱恐惧父亲的李承乾,自此开始怨恨父亲。
终于,李承乾在太子太师魏征去世以后,最终铤而走险,与侯君集等人发动叛变,试图再发玄武门之变。然而,李承乾才能太差,兵变最终失败,虽然太宗并未伤害他,但他也永远地失去了历史舞台的机会,只能沉沦于冷宫之中。
因此,回顾李承乾的历史,他真可谓是一部教育的反面教材。伟大的家庭未必能够出优秀的儿子,即使他曾经优秀,但也会因为压力的缘故,可能走向极端。
因为,父亲的光芒,有的时候不仅会变成阳光,更会变成千斤重担,周围的眼神和教育,更是会把一个优秀的孩子变成魔怔,这一点或许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旧唐书》
《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