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羁縻制度丨唐朝疆域那么大,为何偏偏对西南地区大力“扶持”?

羁縻制度丨唐朝疆域那么大,为何偏偏对西南地区大力“扶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694 更新时间:2024/1/26 2:18:56

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当地的部族首领统治为基础,是一种结合部落的实际情况实行的宽松的民族政策。

在我国,历朝历代都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在唐朝更是如此,羁摩州的设置就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初期,羁縻州遍及北方、东北、西北及南方、西南边疆等地,规模最大的时候,全国共有羁糜州856个,而在南方及西南边疆共有羁縻州400多个,约占全国羁摩州总数的一半。

从羁縻州的数量上,我们可以发现,唐朝对西南地区羁縻制度实施“投入”的力量之大,但唐朝疆域那么大,在此项政策上,为何偏偏对西南地区大力“扶持”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来深度了解下。

以唐朝统治者的视角

①百废待兴,要巩固集权统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是随时可来的威胁,在如此的境遇之下,统治者必定会采取一系类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这反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首先就体现为采取了较为缓和的羁縻制度。

比较典型的,在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征的治边政策就是“务安诸夏,不事要荒”、“不以四夷劳中国,不以无用害有用”。《旧唐书》中也曾记载“夷狄治国……必务求虚名,以劳有用。但当文德以来,被声教以服之,择信臣以抚之,使重译来庭,航海入道,兹庶得其道也”

羁縻制度可以说是唐朝治理边疆的基本国策,其强调恩威并用,武力征服是一方面,但重要的是还要施以怀柔之术:即以夷治夷,以土官治土民,以夷牵夷,分而治之,而且还可给与部落首领一定的自主权并授予封号,更是将抚绥的本质展示的淋漓极致。可以说,这一套政治手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正是唐朝统治所需。

但羁縻制度的实施也并不是全国一盘棋,其又有别于唐朝在中原大地上试行的政策,其以“别种殊域”为出发点,强调“别夷狄”,严格区分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和被统治的民族,区别内地和边疆,并采取不同的统治办法,就如《新唐书》所言“蛮夷羁縻以属,不宜与中国同法”。可以归纳为,集权却分而治之,唐朝统治的智慧在此事上也可见一斑。

②物产丰饶,要物尽所得

从现代地理上来看,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湿润,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南地区物产丰饶。

而自古以来,西南地区的开发也较早,如四川地区,地处四川平原,水利灌溉系统发达,也因此使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而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人口的南迁,也给西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以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领先水平。

唐朝诗人陈子昂曾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护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先天的地理优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地利之势,而农业的发展从侧面也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繁荣,如井盐、纸张、茶叶等,加之西南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给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战国李冰太守修建的都江堰、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西南大力发展。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蜀州的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塘”更是当时西南地区的四川向唐朝政府每年的贡赋的记录。

四川地区只是西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但优越的经济优势带来的富足的赋税来源和进贡物品,这使得唐王朝看到了巩固财政根基的渠道,也使得其必然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这可以说也是唐代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③反向思考,不管则割据不断

综合政治及经济等,我们不难发现,西南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必然加强对其管理,而西南每年向中央的贡赋,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以充实国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其实从反面来说,如果政府不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众多的人口,这些也可以称为割据势力的有利条件,当地方的实力过于强大,必然会对当时整个朝代构成强大的威胁,这不得不说也是政府推行羁縻制度最重要的原因。

④承袭大一统,要以此巩固根基

在上边,我们提到了唐朝基于巩固中央集权及聚敛财政收入的需要,必然将羁縻制度落实到西南地区,但形式上的统治从来不是真正的统治,为了建立牢靠的中央集权,更是需要从意识上统一西南各部落的思想,而羁縻制度在文化及思想端的助力无疑也加速了唐朝在此大力扶持羁縻制度落实。

在羁縻制度中,统治者除了恩威并施,还会给予各个部落首领以封号,这无疑是从一开始这就潜移默化地让各民族认同中央王朝“君”的地位,加之唐朝在长安设立了“国子学”,在边州地区设立“郡学”,大量招收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有关人士就读,对各少数民族进行教化,将儒家“忠君爱国”、“忠信仁义"的思想灌输给他们,使得这些少数民族能够接受唐朝的主流价值观,更加拥护唐朝的政治统治。

可以说,这是文化的融合,但也是加强集权统治的必然。纵观秦汉以来的历史,其实我们能发现,更是我国古代历史中长期以来的“大一统”思想的传承与现实体现。当然,此处是后话和延伸,但无疑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朝统治者在西南地区加大羁縻制度推行的原因。

当局者的视角,能帮我们更好地分析古代各朝推行某一政策的原因,一般来说,政治和经济的视角,是我们在探究历史问题时,常会想到的出口,但除此之外,从现代地理军事及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西南地区的非同一般的地理优势和其作为军事要塞的条件,多民族统一融合的历史必然等,也都是唐朝政府要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的重要原因。

从现代地理及军事视角

1、易守难攻,西南为地理军事要塞

从古至今,道路交通是经济交换、权力控制的基础。在唐朝,北方四通八达的道路可以延伸到各个地区。但在南方地区,主要的道路体系依靠的则是可通航的河流,畅达的水路交通,不仅能保障生活、生产所需的水源,而且具有经济运输与军事调度的便利。

凭借贯通的交通网,封建王朝在攻击中无疑能迅速扩展,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是我国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江大河地势险要,一般来说也都是可据以防守的要处,而且纵观我国由东向西不断递增的海拔高度,使得西南地区的不少河流虽然可以通航,但由东向西而行的话,面临溯流行舟的不便,反而成为交通的阻力,也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可以在战乱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但在唐朝,面对四边不间断的割据力量,西南地区政治平衡极为重要,因为该地“守偏桥、铜鼓以当沅、靖之冲,则沅、靖未敢争也;据普安、乌撒以临滇、粤之郊,则滇、粤不能难也;扼平越、永宁以拒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也因此唐朝必须在此处多次循河流逐步构建西南山地军事要塞,进而占据有利地形。

而除了要构建险要的军事要塞之外,西南地区涉及范围广大,不同的部落更是可以在军事上为唐朝在军事上实现空间上的隔离。

据记载,西南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其中以吐蕃和蛮僚的最为强大,这2个民族在唐朝建立之初严重威胁着新生的唐朝政府,而西南之中的四川处于西抗吐蕃,南抚蛮僚的缓冲地带,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统治者也必然要实行羁縻制度。

加之,在唐朝初期,对于边境各地的派兵驻守人力的不足,也让其不得不去寻找其它的替代办法,而羁縻制度的实行,也正好为其提供了理所应当征调西南地区军事力量的理由。

最终的结果就是,唐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羁縻制度,既保持了南方及西南边境的安定,又使得唐朝中原得到减少兵备,并根除西南边患的实际好处。

还通过边境贸易和贡赋,在经济上取得汉族地区特需的马匹、药材、土特产、矿产等资源,推动了内地与夷狄等地的互通和经济发展。当然这是在地理及军事意义之外,与政治经济意义交叉融合后出现的结果,但其实际意义由此也可看出,显然十分巨大。

以后代旁观者的视角

历史发展所需,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必然

从历史追溯中,我们遵循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上的权衡,得以发现唐朝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行羁縻制度的根源。

但视角转回如今,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但在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唐山内部各疆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其实并不同步。在唐代已经实行相对先进的封建经济制度的同时,周边的多个民族正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采集、放牧是它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以南诏为例,南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建国,是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一件大事,因为它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次建立“自己的国家”。在此之前,其长期处于部落酋长制原始社会,经济落后,在其他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南诏等少数民族归顺之后,唐朝没有急于立刻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经济制度,而是根据其实际有部落首领去自治,可以说,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尊重,也是民族融合的必然,而在这之中,羁縻制度无疑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纵观历史长河,羁縻制度可以说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在维护政治认同的前提下,因时因地制宜,实行差序化管理,既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求,也是多民族地区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必然,它的实施可以说更是我国古代中华政治文明的力度与柔性结合展示。

自秦汉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就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们细探究古代历史不难发现,在这之中,主旋律一直是阶段螺旋上升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但在这之中,起源于唐朝在大一统政制框架内创设的羁縻制度,对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管理,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

2.《旧唐书》

3.《新唐书》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倒台,为何有人建议处决女皇?一文解析李唐复国后的新危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为啥要还政李唐,武则天死后为什么把帝位归给李唐,武则天有把李唐王室都杀完吗

    曾经那么酷爱打扮的女皇,此刻头不梳,脸不洗,胭脂粉盒落灰尘,那副霸气凌人的神态也被萎靡不振所代替。她已经81岁了,五个月前的一场病提醒她,她的岁月已经进入倒计时。本来,最后的这段时光应该是她与儿子李显逐步移交权力,享受人伦之亲的温馨时刻,岂料儿子居然发动“神龙政变”夺了她的皇位。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

  • 赵匡胤野心勃勃,雄才大略,谁知他攻伐南唐时候,有“两怕四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伐南唐完整版,宋太祖赵匡胤害死南唐后主李煜,赵匡胤跟南唐的战争

    在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步骤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统一步伐。尽管当时江南的国力已经衰落,但毕竟南唐是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对于南唐,赵匡胤一直在做准备。赵匡胤的目标很清楚:灭南唐。虽然,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土地辽阔、军费充足、兵员以数万计。虽然赵匡胤有了充足的资本灭

  • 大唐已出现武姓之人篡夺江山的流言,为何李世民不诛杀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为什么杀武则天,武则天秘史李世民吻戏,武则天武姓后人

    故事一李世民执政时期,曾有彗星坠落于大唐境内。因彗星坠落一事,民间开始流传起:将有武姓之人篡夺李姓江山的流言。为了替子孙消除隐患,李世民便找来钦天监官员李淳风,为自己推算武姓之人的下落。李淳风一番推算过后,告知李世民:现如今篡夺李唐江山的武姓之人就在陛下宫中,但陛下不可将此人诛杀。李世民问李淳风为何

  • 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不像武则天一样称帝,并非不想而是条件不许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娥和武则天的关系,刘娥垂帘听政,历史上的刘娥皇后临朝听政多少年

    宋朝的刘太后刘娥很像很像唐朝的武则天,武则天灭掉唐朝建立大周,刘太后没有灭掉宋朝建立大汉或者大魏。为什么母仪天下而又君临天下的刘娥不学武瞾,当上皇帝呢?是不敢还是不想?几乎“黄袍加身”的北宋刘太后为何没做成一代女皇?没有谁能拒绝皇帝宝座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之所以拒绝往往不是不想要,而是承受不了那

  •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去过年,定好次年再问斩,结果回来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与死刑犯生死之约,历史上的李世民放死囚,李世民出生时的诡异事件

    在大唐盛世,贞观之治下,作为一个推行儒家思想的君王,曾推行一项十分大胆的“仁义”政策。这项仁义政策就是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并于第二年回来问斩。李世民这出奇的旨意,那放回去那些人真得会回来吗?古代社会的外儒内法诸子百家,各说各话,百家争鸣,这样的学术思想自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统治。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

  • 杜甫都饥肠辘辘了,还在写诗替李白担忧,关系竟然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甫与李白的故事,李白vs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待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翠竹。这位绝代佳

  • 气吞万里如虎,霸气的宋武帝刘裕,跨江过河,攻灭北方的后秦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裕刘毅,宋武帝刘裕电视剧,宋武帝刘裕个人资料

    刘裕的出身凄苦,自幼父母双亡,靠着艰苦奋斗,一步一步从街头小贩、普通士卒、将军、太尉、宋王、丞相,六十四岁时,成为皇帝,开创了南朝最大的基业。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他军事生涯的出彩一笔——攻灭后秦之战。那可真谓是“气吞万里如虎”,他率军跨江过河,不远数千里长途征战,从东南地区,踏足于西北关中,将劲头正盛

  • 汉代、唐代、明代被宦官干政所扰,为何宋代可以避免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宦官弄权,宦官干政是什么意思

    宋代一直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特立独行的那一个,商业蓬勃发展,官场重文轻武,重视分权,问题在一片繁荣之下被掩盖。而与其它大一统王朝完全不同的一点是,宋代没有出现过宦官弄权的现象,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宦官,为何会在歌舞升平的宋代失去干政的机会呢?其实,宦官的权力与皇权是呈正相关的,皇权愈强,宦官掌握权力的可能

  • 身为唐玄宗最不喜爱的一个女儿,她做了什么让玄宗对她感到愧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玄宗女儿永乐公主,如何一句话评价唐玄宗,后人是怎么评价唐玄宗

    军事力量强大,再加上外交方面的广阔,使得当时的唐朝名望达到了一个顶峰,各国使团都纷纷来到长安城去拜访大唐皇帝,同时也想参观一下这座雄伟壮阔的长安城。对唐代人们之所以推崇它,是因为他们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我们都知道男尊女卑,这种思想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在唐代的时候,女子无疑拥有着非常尊贵的地位

  • 在正史上不被承认的王朝,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武周均在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除去被史书记载过的王朝之外,在正史之外,仍然有许许多多的王朝不被承认,甚至很多王朝都是不为人知的存在,它们共性则在于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南明在这些王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南明。在现代的许多历史书上,似乎从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明朝就彻底灭亡了。但实际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