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倒台,为何有人建议处决女皇?一文解析李唐复国后的新危局

武则天倒台,为何有人建议处决女皇?一文解析李唐复国后的新危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50 更新时间:2024/1/18 22:08:36

曾经那么酷爱打扮的女皇,此刻头不梳,脸不洗,胭脂粉盒落灰尘,那副霸气凌人的神态也被萎靡不振所代替。

她已经81岁了,五个月前的一场病提醒她,她的岁月已经进入倒计时。本来,最后的这段时光应该是她与儿子李显逐步移交权力,享受人伦之亲的温馨时刻,岂料儿子居然发动“神龙政变”夺了她的皇位。

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武则天明白,李显如此迫不及待绝非“心急”二字所能概括,推动事件的那股暗流一定还有大动作。

上阳宫不是她安享晚年的福地,她最后的岁月注定不会平静,她面临着一个凶险莫测的未来。

果然,李显开始行动了。

第一道诏书,参与推翻武周的张柬之等人集体升官;第二道诏书,武则天的旧臣全部被贬斥;第三道诏书,曾经被武则天打击的李唐宗室子弟被平反;第四道诏书,恢复大唐国号、恢复李唐旧制。

这四道诏书清晰地告诉天下人,武则天的大周是个错误,大唐复国了。

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能,既然“武周”是个错误,武则天该如何处置?武氏家族该如何处置?

四道诏书只是纠偏,不需要清算吗?旧账不算,不足以激浊扬清,旧势力不根除,危机始终暗藏。

有个叫薛季昶的大臣悄悄叩开了张柬之的大门:“宰相大人,您的动作都结束了吗?不应该啊。”

张柬之客客气气:“张易之张昌宗被诛,大唐已复国,帝业已匡正,我老张还能做什么?请赐教。”

薛季昶说:“二张虽诛,武家诸侯还在,如今武三思又得到皇帝的宠幸,他如果怂恿皇帝罢了你这个宰相,甚至矫诏杀了,您该如何应对?”

张柬之摆摆手:“大势已定,武家就是案板上的鱼肉,哪有掀起大浪的本事?倘若他们有不轨之举,皇帝自会灭了他们,你过虑了。”

薛季昶脸色凝重:“宰相难道忘了诸吕之乱?”

张柬之摇摇头:“不一样,吕后杀惠帝子,大封吕氏,差点毁了大汉,跟武后情况能比吗?”

薛季昶急了:“吕后再凶残也没有篡夺大汉,武后却绝了大唐国祚,她的罪比吕后大一万倍。”

张柬之一惊:“你想干什么?”

薛季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执武后献诸宗庙,数其过恶,取太宗黄钺斩之,以谢天下。凡武氏之在中外者,无小大皆尽杀无赦,庶几少慰先帝在天之灵,而四郎高义,亦不在伊尹周公下。”

公开处死武则天、杀掉武氏全族,您张柬之功比伊周。

张柬之几乎被震了跟头,他断然拒绝了薛季昶的建议:武后是皇帝的母亲,儿子杀母亲,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况且武后执掌大权二十一年,她在三公九卿、勇兵悍将、天下黎庶中影响巨大,你这么做岂不是制造祸端?

二人争吵了很久,薛季昶始终认为要大清洗,彻底清除武则天遗留的所有势力,打扫干净了,大唐才能真正走向复兴,否则必将遗祸后世。

张柬之则认为,武则天和武氏已经倒台,大势已定,没必要无事生非,否则反而容易引火烧身。

“我以为张柬之是天下豪杰,所以才特地向他献言,没想到啊他竟然让人失望,我薛季昶不知道会死在哪里了。”薛季昶叹息着离开了,二人不欢而散。

结果验证了薛季昶的论断,不久,武三思勾结韦后把持朝政,张柬之等人先后遭遇毒手。薛季昶被判流放,预料到不会有好结果的他,干脆饮药自杀了。

因此,后世总有人批评张柬之目光短浅,革命不彻底,白瞎了薛季昶的一片苦心。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敢苟同,薛季昶的意见虽有可取之处,但张柬之的处理方式显然更可行。

其一,在如何评估武则天的影响力方面,张柬之显然更加客观冷静,薛季昶太过激进。

武则天能执掌大权二十余年,靠的不全是杀伐果断,她在权力平衡、治国理念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在她的治理下,帝国所取得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她收获的拥护是有坚实基础的。

张柬之在地方工作了四十多年,深知武则天的影响力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他敏锐地意识到“人心向背”的不可逆。

而薛季昶光是看到派系斗争的惨烈,却忽视了统治基础,高度明显不够。

其二,武则天与李显的母子关系是无法跨越的障碍,处理不好就是两败俱伤。

古人以孝治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位皇帝弑杀过自己的生母,况且李显是武则天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杀了武则天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

薛季昶一厢情愿,他的建议不光张柬之不能接受,李显也断然不能接受。

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用温情脉脉的假象,掩盖权力争斗的冷漠,让时间去消磨掉这段沉重的记忆。

其三,武氏势力能否死灰复燃,不取决于武家人,而是取决于李显。

在这一点上,二人其实都抓住了核心,但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薛季昶认为李显会宠幸武三思,武氏是潜在威胁;而张柬之则认为李显不会由着武三思,随时可以灭了武氏。

可见他们都承认,中宗李显才是决定武氏未来的唯一力量。

既然如此,为何不去影响李显,而是要诛杀武氏呢?这就是问题最核心的部分,他们都触摸到了李唐复国后新的矛盾冲突点,但都没有说破。

正是这个没说破的东西,引发了薛季昶“预料的危机”,它就是,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派所形成的势力,与李显之间的矛盾。

随着武则天的倒台,依附张家兄弟的势力、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家族势力全都倒了。但朝廷从来都是利益的集合体,旧势力倒下一定会有新势力填充,新势力的诞生,又必然会催生新的矛盾,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这种情形是好还是坏?不能绝对说好,也不能说绝对是坏。没有势力存在皇权一家独大,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势力过强就会引发矛盾加剧,耗费国力。

最好的机构就是,皇权与多股势力的动态平衡,既相互支撑又相互掣肘。

可李显登基时的情况是功臣势力一家独大,更可怕的是,张柬之其实不是大老板,他背后有个厉害的角色——曾经的皇帝、李显的亲弟弟、相王李旦。

那是要变天的!如果你是李显,你会不会哆嗦?

所以,李显一定会想办法培养新势力来对付功臣派。这就是他拉拢武三思,重新崔湜魏元忠、郑愔等武周旧臣的原因。

后人把李显说得一文不值,把他说成昏庸之主,这是不对的,谁坐在那个位置都要给张柬之制造敌人,否则他就会沦为傀儡。

事实上,武三思和韦后从来没有一手遮天,他们始终是李显的打手。在这个过程中,李显一边利用武三思打击张柬之,同时又利用张柬之敲打武三思。

比如,他接受张柬之的建议,一口气将武氏十三位王爷全都将为公爵。武家人除了少数几个人得到重用外,绝大多数已经沦为吃干饭的货色。

既然皇帝需要权力平衡,那么张柬之等人可不可以采取相对温和的办法,以化解他们与皇权的矛盾呢?比如,不要那么揽权,给皇帝当跟班,多听皇帝的指示,这么做行不行?

不行,因为张柬之他们也是打手,他们要听从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命令,那里才是他们的根。

原来,武三思、韦后与张柬之的矛盾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李显兄弟的矛盾才是隐藏在海平面下的核心部分。

这话不能明说,所以薛季昶和张柬之都是转着圈讨论问题,这也是薛季昶认为矛盾无法调和,必然走向你死我活的原因。

张柬之何尝不知道这个结果?但作为前台,他不能挑事,也没能力搅动这么大的一个局,只能保守行事。

张柬之说得很直白:我老张都八十多岁了,李唐复国我就算大功告成了,没必要跟他们哥俩扯,老夫我要安安稳稳地退休养老。

读懂了这段历史,你才能明白,此后短短的七年,为何又接连爆发三次政变,那都是李家人内部的权力重组游戏啊。

原来武则天的倒台不是结束,而是新高潮到来前的前戏。

更多文章

  • 赵匡胤野心勃勃,雄才大略,谁知他攻伐南唐时候,有“两怕四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伐南唐完整版,宋太祖赵匡胤害死南唐后主李煜,赵匡胤跟南唐的战争

    在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步骤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统一步伐。尽管当时江南的国力已经衰落,但毕竟南唐是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对于南唐,赵匡胤一直在做准备。赵匡胤的目标很清楚:灭南唐。虽然,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土地辽阔、军费充足、兵员以数万计。虽然赵匡胤有了充足的资本灭

  • 大唐已出现武姓之人篡夺江山的流言,为何李世民不诛杀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为什么杀武则天,武则天秘史李世民吻戏,武则天武姓后人

    故事一李世民执政时期,曾有彗星坠落于大唐境内。因彗星坠落一事,民间开始流传起:将有武姓之人篡夺李姓江山的流言。为了替子孙消除隐患,李世民便找来钦天监官员李淳风,为自己推算武姓之人的下落。李淳风一番推算过后,告知李世民:现如今篡夺李唐江山的武姓之人就在陛下宫中,但陛下不可将此人诛杀。李世民问李淳风为何

  • 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不像武则天一样称帝,并非不想而是条件不许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娥和武则天的关系,刘娥垂帘听政,历史上的刘娥皇后临朝听政多少年

    宋朝的刘太后刘娥很像很像唐朝的武则天,武则天灭掉唐朝建立大周,刘太后没有灭掉宋朝建立大汉或者大魏。为什么母仪天下而又君临天下的刘娥不学武瞾,当上皇帝呢?是不敢还是不想?几乎“黄袍加身”的北宋刘太后为何没做成一代女皇?没有谁能拒绝皇帝宝座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之所以拒绝往往不是不想要,而是承受不了那

  •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去过年,定好次年再问斩,结果回来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与死刑犯生死之约,历史上的李世民放死囚,李世民出生时的诡异事件

    在大唐盛世,贞观之治下,作为一个推行儒家思想的君王,曾推行一项十分大胆的“仁义”政策。这项仁义政策就是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并于第二年回来问斩。李世民这出奇的旨意,那放回去那些人真得会回来吗?古代社会的外儒内法诸子百家,各说各话,百家争鸣,这样的学术思想自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统治。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

  • 杜甫都饥肠辘辘了,还在写诗替李白担忧,关系竟然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甫与李白的故事,李白vs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待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翠竹。这位绝代佳

  • 气吞万里如虎,霸气的宋武帝刘裕,跨江过河,攻灭北方的后秦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裕刘毅,宋武帝刘裕电视剧,宋武帝刘裕个人资料

    刘裕的出身凄苦,自幼父母双亡,靠着艰苦奋斗,一步一步从街头小贩、普通士卒、将军、太尉、宋王、丞相,六十四岁时,成为皇帝,开创了南朝最大的基业。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他军事生涯的出彩一笔——攻灭后秦之战。那可真谓是“气吞万里如虎”,他率军跨江过河,不远数千里长途征战,从东南地区,踏足于西北关中,将劲头正盛

  • 汉代、唐代、明代被宦官干政所扰,为何宋代可以避免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宦官弄权,宦官干政是什么意思

    宋代一直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特立独行的那一个,商业蓬勃发展,官场重文轻武,重视分权,问题在一片繁荣之下被掩盖。而与其它大一统王朝完全不同的一点是,宋代没有出现过宦官弄权的现象,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宦官,为何会在歌舞升平的宋代失去干政的机会呢?其实,宦官的权力与皇权是呈正相关的,皇权愈强,宦官掌握权力的可能

  • 身为唐玄宗最不喜爱的一个女儿,她做了什么让玄宗对她感到愧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玄宗女儿永乐公主,如何一句话评价唐玄宗,后人是怎么评价唐玄宗

    军事力量强大,再加上外交方面的广阔,使得当时的唐朝名望达到了一个顶峰,各国使团都纷纷来到长安城去拜访大唐皇帝,同时也想参观一下这座雄伟壮阔的长安城。对唐代人们之所以推崇它,是因为他们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我们都知道男尊女卑,这种思想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在唐代的时候,女子无疑拥有着非常尊贵的地位

  • 在正史上不被承认的王朝,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武周均在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除去被史书记载过的王朝之外,在正史之外,仍然有许许多多的王朝不被承认,甚至很多王朝都是不为人知的存在,它们共性则在于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南明在这些王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南明。在现代的许多历史书上,似乎从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明朝就彻底灭亡了。但实际上在

  • 李世民是千古君王,背负杀兄杀侄的名声,为何单独独留下他侄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上李世民有没有杀他侄女,唐砖里李世民的侄女,李世民侄女李长歌在历史上存在吗

    “无字碑头携满字,谁人能识古乾元”,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开创贞观盛世,堪称圣明君主。但在后世的史书记载中却始终有个污点无法抹去,那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通过武力夺取皇位并且杀掉了自己的两位兄弟。那么,对于他的侄子和侄女,李世民又是如何处理的呢?01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数量很多,据记载,太子李建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