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那么酷爱打扮的女皇,此刻头不梳,脸不洗,胭脂粉盒落灰尘,那副霸气凌人的神态也被萎靡不振所代替。
她已经81岁了,五个月前的一场病提醒她,她的岁月已经进入倒计时。本来,最后的这段时光应该是她与儿子李显逐步移交权力,享受人伦之亲的温馨时刻,岂料儿子居然发动“神龙政变”夺了她的皇位。
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武则天明白,李显如此迫不及待绝非“心急”二字所能概括,推动事件的那股暗流一定还有大动作。
上阳宫不是她安享晚年的福地,她最后的岁月注定不会平静,她面临着一个凶险莫测的未来。
果然,李显开始行动了。
第一道诏书,参与推翻武周的张柬之等人集体升官;第二道诏书,武则天的旧臣全部被贬斥;第三道诏书,曾经被武则天打击的李唐宗室子弟被平反;第四道诏书,恢复大唐国号、恢复李唐旧制。
这四道诏书清晰地告诉天下人,武则天的大周是个错误,大唐复国了。
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能,既然“武周”是个错误,武则天该如何处置?武氏家族该如何处置?
四道诏书只是纠偏,不需要清算吗?旧账不算,不足以激浊扬清,旧势力不根除,危机始终暗藏。
有个叫薛季昶的大臣悄悄叩开了张柬之的大门:“宰相大人,您的动作都结束了吗?不应该啊。”
张柬之客客气气:“张易之、张昌宗被诛,大唐已复国,帝业已匡正,我老张还能做什么?请赐教。”
薛季昶说:“二张虽诛,武家诸侯还在,如今武三思又得到皇帝的宠幸,他如果怂恿皇帝罢了你这个宰相,甚至矫诏杀了,您该如何应对?”
张柬之摆摆手:“大势已定,武家就是案板上的鱼肉,哪有掀起大浪的本事?倘若他们有不轨之举,皇帝自会灭了他们,你过虑了。”
薛季昶脸色凝重:“宰相难道忘了诸吕之乱?”
张柬之摇摇头:“不一样,吕后杀惠帝子,大封吕氏,差点毁了大汉,跟武后情况能比吗?”
薛季昶急了:“吕后再凶残也没有篡夺大汉,武后却绝了大唐国祚,她的罪比吕后大一万倍。”
张柬之一惊:“你想干什么?”
薛季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执武后献诸宗庙,数其过恶,取太宗黄钺斩之,以谢天下。凡武氏之在中外者,无小大皆尽杀无赦,庶几少慰先帝在天之灵,而四郎高义,亦不在伊尹、周公下。”
公开处死武则天、杀掉武氏全族,您张柬之功比伊周。
张柬之几乎被震了跟头,他断然拒绝了薛季昶的建议:武后是皇帝的母亲,儿子杀母亲,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况且武后执掌大权二十一年,她在三公九卿、勇兵悍将、天下黎庶中影响巨大,你这么做岂不是制造祸端?
二人争吵了很久,薛季昶始终认为要大清洗,彻底清除武则天遗留的所有势力,打扫干净了,大唐才能真正走向复兴,否则必将遗祸后世。
张柬之则认为,武则天和武氏已经倒台,大势已定,没必要无事生非,否则反而容易引火烧身。
“我以为张柬之是天下豪杰,所以才特地向他献言,没想到啊他竟然让人失望,我薛季昶不知道会死在哪里了。”薛季昶叹息着离开了,二人不欢而散。
结果验证了薛季昶的论断,不久,武三思勾结韦后把持朝政,张柬之等人先后遭遇毒手。薛季昶被判流放,预料到不会有好结果的他,干脆饮药自杀了。
因此,后世总有人批评张柬之目光短浅,革命不彻底,白瞎了薛季昶的一片苦心。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敢苟同,薛季昶的意见虽有可取之处,但张柬之的处理方式显然更可行。
其一,在如何评估武则天的影响力方面,张柬之显然更加客观冷静,薛季昶太过激进。
武则天能执掌大权二十余年,靠的不全是杀伐果断,她在权力平衡、治国理念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在她的治理下,帝国所取得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她收获的拥护是有坚实基础的。
张柬之在地方工作了四十多年,深知武则天的影响力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他敏锐地意识到“人心向背”的不可逆。
而薛季昶光是看到派系斗争的惨烈,却忽视了统治基础,高度明显不够。
其二,武则天与李显的母子关系是无法跨越的障碍,处理不好就是两败俱伤。
古人以孝治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位皇帝弑杀过自己的生母,况且李显是武则天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杀了武则天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
薛季昶一厢情愿,他的建议不光张柬之不能接受,李显也断然不能接受。
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用温情脉脉的假象,掩盖权力争斗的冷漠,让时间去消磨掉这段沉重的记忆。
其三,武氏势力能否死灰复燃,不取决于武家人,而是取决于李显。
在这一点上,二人其实都抓住了核心,但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薛季昶认为李显会宠幸武三思,武氏是潜在威胁;而张柬之则认为李显不会由着武三思,随时可以灭了武氏。
可见他们都承认,中宗李显才是决定武氏未来的唯一力量。
既然如此,为何不去影响李显,而是要诛杀武氏呢?这就是问题最核心的部分,他们都触摸到了李唐复国后新的矛盾冲突点,但都没有说破。
正是这个没说破的东西,引发了薛季昶“预料的危机”,它就是,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派所形成的势力,与李显之间的矛盾。
随着武则天的倒台,依附张家兄弟的势力、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家族势力全都倒了。但朝廷从来都是利益的集合体,旧势力倒下一定会有新势力填充,新势力的诞生,又必然会催生新的矛盾,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这种情形是好还是坏?不能绝对说好,也不能说绝对是坏。没有势力存在皇权一家独大,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势力过强就会引发矛盾加剧,耗费国力。
最好的机构就是,皇权与多股势力的动态平衡,既相互支撑又相互掣肘。
可李显登基时的情况是功臣势力一家独大,更可怕的是,张柬之其实不是大老板,他背后有个厉害的角色——曾经的皇帝、李显的亲弟弟、相王李旦。
那是要变天的!如果你是李显,你会不会哆嗦?
所以,李显一定会想办法培养新势力来对付功臣派。这就是他拉拢武三思,重新启用崔湜、魏元忠、郑愔等武周旧臣的原因。
后人把李显说得一文不值,把他说成昏庸之主,这是不对的,谁坐在那个位置都要给张柬之制造敌人,否则他就会沦为傀儡。
事实上,武三思和韦后从来没有一手遮天,他们始终是李显的打手。在这个过程中,李显一边利用武三思打击张柬之,同时又利用张柬之敲打武三思。
比如,他接受张柬之的建议,一口气将武氏十三位王爷全都将为公爵。武家人除了少数几个人得到重用外,绝大多数已经沦为吃干饭的货色。
既然皇帝需要权力平衡,那么张柬之等人可不可以采取相对温和的办法,以化解他们与皇权的矛盾呢?比如,不要那么揽权,给皇帝当跟班,多听皇帝的指示,这么做行不行?
不行,因为张柬之他们也是打手,他们要听从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命令,那里才是他们的根。
原来,武三思、韦后与张柬之的矛盾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李显兄弟的矛盾才是隐藏在海平面下的核心部分。
这话不能明说,所以薛季昶和张柬之都是转着圈讨论问题,这也是薛季昶认为矛盾无法调和,必然走向你死我活的原因。
张柬之何尝不知道这个结果?但作为前台,他不能挑事,也没能力搅动这么大的一个局,只能保守行事。
张柬之说得很直白:我老张都八十多岁了,李唐复国我就算大功告成了,没必要跟他们哥俩扯,老夫我要安安稳稳地退休养老。
读懂了这段历史,你才能明白,此后短短的七年,为何又接连爆发三次政变,那都是李家人内部的权力重组游戏啊。
原来武则天的倒台不是结束,而是新高潮到来前的前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