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渊退位,武士彟被贬。临终前,武士彟叮嘱二女儿武照:“昔年袁天罡说你有天下共主之相,我武家日后扬眉吐气就看你了。”
说罢,他又嘱咐妻子杨氏:“照儿命运非凡……你们母女之富贵系于她身,千万善待她!”说罢,便撒手人寰。
杨贞虽然出自弘农杨氏,但杨家因为痛恨李渊乱点鸳鸯谱,连武家也恨上了,绝少往来。因此,武家人对杨家一向看不惯,武士彟一死便寻上门来夺走家产。
武士彟兄弟4人,大哥武士稜、二哥武士让、三哥武士逸和老四武士彟。武家是洛阳人氏,做官不成便经商发财,在隋朝时因为做生意得罪了杨素而被逐出洛阳。
四兄弟中武士彟最有头脑,也擅长钻营。
被赶出洛阳城后,武士彟深感家世贫贱,哪怕家财万贯也被人瞧不起,一狠心投军从戎。仗着财大气粗,武士彟一圈活动下来做了武贲郎王威手下的一个小队正,手下管着50人。
可是,做个小小的队正不是武士彟的目的,他瞄上了当时的太原太守李渊。
细心的武士彟发现李渊经常和刘文静、裴叙彻夜长谈,且收留了刘弘基、长孙顺德等“逆臣”做幕僚。更有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儿子、女婿挥金如土,大肆结交豪强门阀。种种迹象都显示,李渊这打算造反!
武士彟一心攀附,找机会向李渊进言:“国公,卑下昨晚梦见您左手托月,右手擎日,坐上黄龙直驭九天。卑下有幸,竟然附着龙尾也上天遨游一番。”
李渊大惊,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队正竟然猜中他的心思,就把他暗中收为亲信。
大业13年5月,李渊即将起事,军队云集。隋朝武贲郎王威认为事情不对,决定起兵前去阻拦。武士彟闻讯连忙阻止,假意骗王威说:“国公乃当朝皇帝的表兄,安有造反之心?”
王威将信将疑,武士彟一边拖住王威,一边派人通风报信给李渊。
李渊随即提前起兵,在武士彟这个内线的帮助下,消灭了王威。所以,当李渊在长安登基后,武士彟这个小小的队正竟然因功受封寿阳县公,食邑一千户!
当时的人都很惊讶,武士彟既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领兵打仗的本领,家财不过万贯,竟然攫得“太原元谋勋效功臣”的头衔,他到底做了什么?却不知,武士彟一次进言、一次关键时刻相助,这才襄助李渊顺利夺下长安,其功大焉。
坐稳天下后,李渊为了进一步感谢武士彟,进一步提拔他为工部尚书,兼领十二亲卫军,官居三品、位列八座、督率府兵!而他的3个兄弟,也跟着鸡犬升天。这种待遇,便是李世民府内众多战功赫赫的将领也没有,从此世人知他是李渊的忠臣。
可惜,自李渊被逼退后,武士彟也被李世民找个由头“流放”了。
利州都督、荆州都督,一个个无关紧要的小官,足以证明李世民对他有多“厚待”。武士彟一直记得他丧妻不久李渊为他主婚的盛大场景,宾客云集,皇亲满座,这让出身寒门的他有了“高门大阀”的荣光!
当他在荆州听说老皇李渊病逝的消息,再也抑制不住,一病不起。
临终前,他再三叮嘱妻子一定要让二女儿武照继承他的遗志,光大武氏门楣。至于他前妻的两个儿子元爽和元庆,目光短浅,为人鄙薄,不足以担起振兴武家的重任。
武士彟逝后,元爽、元庆前来夺走了家产,杨氏带着三个女儿孤苦生活。幸好,她的哥哥杨师道代替魏征刚刚当上了宰相,武家也不敢真的对她们母女三人赶尽杀绝。
杨师道替魏征,实则是长孙皇后和魏征之间的较量!
长孙皇后沉疴在身,时日不多,物色了高门大阀郑氏的女子,准备培养她为“新皇后”。可魏征认为李世民不宜娶“高门大阀”之女,以“辞相”要挟。李世民震怒,魏征求仁得仁,杨师道顺位而上。
长孙皇后本想求娶杨家之女,但宫内忠心她的薛婕妤却推荐了武照。
皇后同意了,因为武照既算是杨家的外女,又和杨家感情不深,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年,“玄武门之变”起因在于朝廷内没有能控制局面的高门大阀,要想避免“前车之覆”,防止儿子们也学他们的老爹李世民,必须有这样一股力量在李世民身边。
李世民疼爱长孙,也认同她的安排,便遥遥下旨封武照为“武才人”,宣她入宫!
武照第一次去的地方不是长安,而是洛阳别宫。武照很喜欢这里,因为这是她的外祖父和父亲两代人从隋朝开始就监造的。望着这座金碧辉煌的深宫大院,武照发誓:父亲丢掉的一切,她都要拿回来!
进了这重重阆苑,天真烂漫的武照第一次见其他妃子竟喊“姐姐”,第一天还没安顿下来就嚷着要见皇帝......小儿女不解情事,浅浅裙衣堪系君?
听说这个武才人如此有趣,李世民如约而至,接连三天恩宠有加。
武才人受此恩宠,让别宫内一众妃子对她刮目相见!
不过,就在她憧憬一切更好的时候,接二连三的打击却接踵而来,让她脾气尽敛,终于学会了低眉顺耳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