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开创国家,手底下必然有一帮能征善战、多谋善断的忠臣良将。因为想要在乱世中崛起,绝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所以,古代各个王朝的建立,都伴随着一大批功臣名将。然而,当国家建立后,这些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了。
李世民对于开国功臣算是非常友好了,唐初的功臣大部分都得到了善终。李世民有生之年只杀过四个功臣,分别是侯君集、张亮、李君羡及薛万彻。其中侯君集与薛万彻因联合太子谋反被杀,证据确凿;张亮因宠信术士而萌生谋反之心;李君羡则因乳名被猜忌而冤杀。可见,除了李君羡以外,其他三位都算是自己作死的了。
朱元璋就不一样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分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三十四人中除早已病故的,竟只有汤和、耿秉文、郭英、沐英四人得以善终,其他人尽数被诛。除此之外,宰相胡惟庸、杨宪,大将军蓝玉以及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均遭毒手。为何两朝的开国功臣命运如此天差地别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字:自信。首先李世民因出身而更自信,他祖上世代豪门大族,出身显赫,而手下的功臣大多都是平民,自然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和震慑力。朱元璋就不同了,自小家贫,先是出家为僧,后又沦为乞丐,因此皇帝宝座在他心中来之不易的感觉更为强烈,自然要不择手段拼命去维护。
另一个则是能力上的自信,李世民在唐朝开国战争中,用人打仗、治国理政都是当世无匹,本人更是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反观朱元璋,在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朱升等一代贤才上场后,他便逐渐淡出前线,仅负责制定大方向。正是由于缺乏自信,朱元璋在潜意识里才会将开国功臣们当成对手,害怕他们,只有斩尽杀绝才会觉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