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粮食不但可以拿来吃,也可以用来做衡量标准,衡量清朝的鼎盛

粮食不但可以拿来吃,也可以用来做衡量标准,衡量清朝的鼎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180 更新时间:2023/12/11 15:47:30

考察康、雍、乾三朝时,便发现这一历史时期耕地与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已经展现出盛世的繁荣景象。在具体考察前,首先应解决对粮食总产量的估算方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按每个历史时期的人口乘以人均每年占有的粮食来估算这一时期的粮食总产量;一种是把估算的亩产量乘以当时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这种估算方法可能比前一种估算方法更接近事实,本书就采用这种方法对乾隆年间的粮食总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清乾隆末年人口按3亿人计算,人均粮食为850斤,而明代最盛时人口按1.2亿计算,则人均粮食约为1250斤左右。清与明相比,人均粮食减400斤,即减30%。去掉种子、手工业原料(酿酒、制酱等)、饲料以及平仓储粮,人均口粮还是很紧的。为此,清廷制定什么样的粮食政策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必须做好缺粮区与粮区、灾歉区与丰收区的粮食调配、运销及平抑粮价等,以保证民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其政权。设立常平仓、社仓、义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贮存、调配粮食的仓储制度,是清廷粮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常平仓,为官府所建,所贮粮食由官民捐输、拨帑采购,或赎罪罚俸所得,它们多设立于州县。社仓设于乡村,义仓设于市镇,均为民办,由当地绅商市民集资兴建,自行管理,实为官督绅办。

设置常平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创设于西汉,明初是否设置了常平仓,学术界意见不一,但在明成化年间确已出现,至嘉靖年间已甚普遍。清继承了中国历代社会的这一传统,常平仓初设于康熙年间,“国初常平贮谷,未有定额,第令州县以自理赎锾积谷入仓,鼓励富民捐谷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山东丰收,清廷下令每亩捐3合,得25万石以备荒。

康熙三十年命直隶所收捐米,大县存5000石,中小县以千石递减。后来又下令贮粮加倍,因而一县贮粮多至万石,即“每大州县一万石,中八千石,小六千石”。康熙三十一年,山东又获丰收,则令每亩捐4合。康熙四十二年陕西丰收,下令每斗粮捐3合,又动用国帑10万两,采买4万石粮建仓。康熙四十三年,始颁各省州县贮谷之数,如山东、山西州县贮谷自12000石至2万石,江西大县12000石,江苏、四川大县不过6000石,福建56万石,台湾80余万石。康熙六十年各省报常平仓储谷已达数千万石但是由于“州县侵蚀,存仓无几”。

因此“直省常平仓所储米谷,康熙年间未经定额,或定额无多”。雍正年间,清廷发现,南方由于潮湿,米容易霉烂,因此改贮米为贮稻谷,米易谷的比例为一比二即一石米易二石谷,根据各省存仓米的数量,限定时间完成易谷计划,如限定云南4年完成,贵州3年完成。后来又规定北方各省如山西、河南亦均行易谷制。随意挪移、侵蚀仓谷者要进行严厉处分,对某些省份的常平仓进行清查。如雍正四年(1726年)福建歉收,先后自江西运米10万石、自浙江运谷20万石往济,仍感不足。世宗感到很奇怪,经了解才知道:福建虽然名义上贮谷170万石至180万石,但实际上十无三四。于是,雍正五年遣官对福建的常平仓进行清查。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雍正年间的常平仓积贮有所增加,达2000万石。乾隆初年高宗说:“常平积贮以备不,故准臣工奏请,以捐监谷石,增入常平。”当时众论颇以为采买过多,有碍民食,因而高宗又下令“今直省积谷应悉准康熙、雍正间旧额,其加贮者以次出粜,或拨补邻省,至原额而止。”有廷臣提出康熙年间常平仓档案不全,难以稽考,应以雍正年间旧额为准,高宗同意这一意见。这样就确定了各省的常平仓定额,即云南70万石、西安270万石、甘肃320万石、福建250万石、广东290万石、贵州90万石、直隶210万石、奉天(今辽宁)120万石、山东290万石、山西130万石、河南230万石、江苏150万石、安徽180万石、江西130万石、浙江280万石、湖北50万石、湖南70万石、四川100万石、广西120万石,19省常平仓储粮总计达3350万石。

除常平仓贮谷外有些省份还另有仓储。高宗指令这些省份以保留“照旧存贮即河南漕谷仓70万石江宁省仓1.2万石、福建台湾仓39万石、浙江永济仓8万石、玉环同知仓600、广东粮运通判仓9万石、江南崇明仓2万石,总计129.8万石。至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各省常平仓数额只有江西、河南、广东与规定数额相同,湖南、山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六省略有增加,其余10省均不同程度地减少,而且有些省份减少甚多,如浙江定额280万石,减少了20万石;奉天定额120万石,减少了100万石。到嘉庆初年,各省所存常平仓粮已不足恃。

因此,清廷不得不伤各省督抚稽查,重定数额,并屡下买补之令。事实表明清乾隆年间因土地开垦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生产总额较明代最盛时增8.5亿石,即增63.52%。尽管人口迅猛增加,但清廷的常平仓内基本上可保持三四千万石的存粮以备不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世的雄姿。

更多文章

  • 清朝的一品大员,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薪酬折算成人民币合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一品大员年俸多少,清朝二品大员邢家良,清朝一品大员名单吴琠

    通过查阅史料得知,按照清朝的官吏制度,清朝官品主要分为“九品十八级”,这是由汉朝就一直延续下来的,九品为官吏中的最低一级,一品为最高等级,在每个等级官品中又分为正职与副职。虽说一品官员之上还有王爷、贝勒、君王……此类爵位,可是这些都属于皇室宗族,因此不在今日的薪酬讨论范围之内。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

  • 清朝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提督相当于如今的哪个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学政提督,学政相当于什么官,清朝提督学政几品

    在听到这些事迹时,也同样好奇,所谓尚书,所谓太守是何等官衔呢?首先,我们从最高统治领导来看,内阁和军机处一定是核心。史书记载,雍正七年以前,内阁拥有绝大部分的决策权。大学士则是梁柱般的存在,就像我国国务院层面的职位,当然,大学士也有等级之分,首席大学士就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好景不长,军机处的设立,迅速

  • 清朝妃嫔穿的“花盆底”,不单单只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方便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妃嫔为什么穿花盆底鞋,清朝长颈花盆,清朝的花盆底鞋穿着舒服吗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男人们是可以三妻四妾的,尤其是站在权力巅峰地位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让人很是羡慕。现如今我们也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面,后宫妃子们为了争宠那可真是耍尽心机,用尽手段,可以说后宫女人们的战场无异于真实的战场,这里面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真的

  • 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明清统治者怎样走入绝境,导致国家落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清闭关锁国怎么回事,康熙闭关锁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时期关闭自我,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根据国家要求,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样一来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从明朝时期开始,就已经实行了海禁政策,并于中国北方修建了明长城,这便是明朝锁国的一大表现。后来到了清朝时期,由于与罗马教廷之间的矛盾,

  • 努尔哈赤真的有七大恨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对努尔哈赤的评价,努尔哈赤经历了哪些事,如何评价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于是积极进行各项战争的准备工作,二月他认为“欲伐木治攻具,恐为众所觉,乃以缮治诸贝勒马厩为名,遺七百人伐木以备攻具”。三月传令八旗将士“治甲胄、修军器,豫畜牧”。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公开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临行书告天曰:“我父、祖未损明边一草寸土,明于边外,无故起衅,杀我父、祖,此其一也。虽杀

  • 清朝百万军队,在大清灭亡后藏在了哪里?有的直到1987年才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135万军队去哪了,清朝最后的军队去哪了,清朝几百万军队都去了哪里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百多年,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些时间阶段里,清朝百姓生活富足,出现了很多的商业城市,国家经济得到空前增长。 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当清朝统治被推翻后,还遗留下了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其中还有百万清军,那

  • 乾隆不仅打击鄂尔泰,甚至连张廷玉也不放过,他有何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经过几年的内修外治,乾隆的统治根基已稳,完全可以着手解决鄂、张朋党问题了。乾隆五年(1740年)四月,他发布上谕,指责臣下逢迎结党,从侧面对鄂、张提出了警告。他说:“鄂尔泰、张廷玉,乃皇考与朕久用之好大臣,众人当成全之,使之完名令节,永受国恩,岂不甚善。若必欲依附逢迎,日积月累,实所以陷害之也。”并

  • 清朝皇帝和王爷妃子为何都长得不好看?原来他们都要遵循一条铁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许多人看宫廷剧,以为长得漂亮就可以和王爷来次邂逅,还幻想入宫当妃子啥的,那皇帝或者王爷选妃子是啥标准呢?真的是长得漂亮就行了吗?看宫廷电视剧,其中宫中或者王府的各大妃嫔都长得很有气质,大多姿色出众,不过这也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古代皇帝挑选妃子,并不是看她长得有多漂亮,而是看家世决定的,这也导致许

  • 雍正帝的三皇子弘时,24岁被雍正削宗籍死于牢中,死因让人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雍正皇帝之死,历史上雍正皇帝的死因,雍正皇帝篡位记录

    一,雍正曾对弘时爱之深,望之切弘时是胤禛的侧福晋(后来的齐妃)李氏所生,弘时的外公是知府李文烨。在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齐妃是侧福晋,并且很受雍正宠爱,她一连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弘时是三个儿子中活得最久的一个。康熙三十四年,李氏为雍亲王生下一女,即后来的和硕怀恪公主,是雍正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女儿;康熙三十

  • 明令禁止“近亲通婚”第一人皇太极,三位妻子却是姑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姑侄为什么嫁皇太极,国外近亲几代不能通婚,蒙古族近亲可以通婚吗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位17年,他雄才大略,不愿做一个守成之君,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皇太极非常重视风俗习惯的改革。例如满洲婚俗:嫁娶不择族类,父死,子可娶后母;兄死,弟娶嫂子等。皇太极下禁令,永远禁止娶继母、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