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皇帝当中最为自力更生的一位,他出身贫寒,要过饭,进过寺,挨过打,偷过牛,然而他有着一股不向出身屈服的劲头,从小就立志要做皇帝,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王朝。
十六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对于朱元璋,这却是一段最为痛苦的记忆。这一年的春天开始,朱元璋的家乡遭受了罕见的大灾难,自从春耕之后天气就一直十分干旱,一滴雨都没有下过,农民们苦苦支撑,等到的不是天降甘霖而是紧接而来的严重蝗灾,蝗灾过后又来了瘟疫,这一下人们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接连苦难,幸得贵人
朱元璋的家庭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贫苦,就算是收成正常的年代,他们家也时常有亲戚吃不上饭,这一年之前家里还刚刚饿死过亲属,而现在灾情严重,朱家就更加难过了。四月初到五月这短短的二十余天,朱元璋的父母,哥哥和侄子就都相继去世了。原本人口众多的一个大家庭,转眼之间只剩下朱元璋一个能挑起大梁的人。
安顿好家中琐事,朱元璋和二哥计划出走逃荒,因为此时呆在家里就是坐等饿死。随后才有了从皇觉寺到郭子兴麾下的传奇之旅,也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乞丐变皇帝这段著名历史。而埋葬父母这一段经历,是让朱元璋感触最深的,因为当时家徒四壁,棺材寿衣没有一样能够置办得起,可是就算再穷也不能看着父母被扔到乱葬岗去吧?
所以朱元璋实在是没有办法,前去找当地的地主刘家。然而那个年代富人多半冷血,刘德并不想搭理这个举目无亲,还要出去逃荒的穷小子,这时候刘家的二儿子刘继祖动了恻隐之心,让出了一小块地皮给朱家人做了坟墓,朱元璋又讨要了两张草席,连同父母生前的一些破衣一同下葬,也算是入土为安了。
以上便是元朝末年,百姓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许多元朝史书都描写元末税赋不高,可那是针对士大夫们,而非平民百姓,百姓们面对苛政和天灾,只得默默忍受,直到活活被逼死在田地边。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惨淡年间,人心淡漠
元朝的统治大致思路就是,只需富了自己,平民怎样都行。国库的储备是越来越多,可是老百姓的粮仓里面可没有了粮食,如果天灾导致收成不好,老百姓依旧要照常交税,不交的话就要把家里的东西变卖,甚至仅有的口粮也要拿走。
所以当时元兵和百姓起冲突已经是常态,多半后果都是百姓家破人亡,长此以往,起义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才有了后来的“挑动黄河天下反”,一人举旗,一呼百应,元朝统治的时代就此结束了。
后来大战结束,朱元璋一统天下衣锦还乡之时,回到自己当初埋葬家人的地方的时候,他把手下大小官员悉数叫来,给大家一一讲述当年的困苦,手下听得,无不掩面落泪。也正是因为经历过此等苦难,朱元璋才有了后来坚韧不拔的性格。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就想起来了,当初那位善人刘继祖,后来在朱元璋当皇帝之后的下场又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自然不会忘记那位帮助过自己的好邻居,他找来刘继祖家人入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封他为惠义侯,从此家人世世代代为爵。可见朱元璋也是一位感恩图报之人,而行善也是的确能够为人带来好报的。
《抚安东夷记》:洪惟我太祖高皇帝膺天眷命,奄有万方,以西、北密尔胡戎,乃设陕西行都司于甘州,山西行都司于大同,万全都司于宣府。
一次善举,影响深远
再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朱元璋深感穷人生活不易,因此把社会保障设施做得十分完善,首先对于公共墓地的数量,朱元璋十分看重,随后朱元璋还设立了大量的养老院和孤儿院,让元末的那些惨象不再重现,后来,明朝的养济院发展到了每个州府都有的程度,对那些买不起药品的平民,朱元璋也下令各大药局,需要适当地周济穷苦人民,不得私自提升药价或者垄断药品。
这种强大的惠民制度,让当时来明朝考察的许多西方传教士惊奇不已,他们称大明是十六世纪对人民最为关注的国家之一,确实,明初的时候,由于朱元璋的大力建设,明朝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十分完善,人民的幸福度也十分高。
总结
朱元璋年少时候的这些事情,让他在登基之后对粮食问题十分关注,他规定各地州郡赈灾的时候严禁贪污克扣,对于贪官他会采取十分极端和残忍的手段去处置。对于粮食收成他更是亲自过问,让天下各处都是富庶的良田,这才使得万历年间,即便是一次次大灾过后,明朝依旧有着厚实的粮草储备基础。也许刘继祖当时只是无心之中完成了一次行善,但他的举动却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整个大明。
参考文献
《明史》《抚安东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