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治国之道为何与大多数皇帝不一样?网友:看看他的出身经历

朱元璋治国之道为何与大多数皇帝不一样?网友:看看他的出身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216 更新时间:2024/2/10 9:38:41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按照元朝的贵贱分化(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朱元璋作为南人,所以他的家庭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以至于朱元璋在早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编号,因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他在年幼的时候以为地主家放牛为生,生活十分的艰苦。

那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元朝政府动乱不断,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本就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好不容易等到朝廷拨款赈灾,百姓们以为能得到救助,结果赈灾物资经过层层下发之后,到老百姓手里就什么也没有了。

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各级官员仍然贪腐严重,不顾国家的安危,眼睁睁看着百姓们流离失所。不但如此,得到好处的元朝各级官员,照例皇帝上书,感谢天恩浩荡,元朝皇帝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赈灾物资就这么算是发放了,各级官员乐开了花儿,朱元璋一家可笑不出来。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甚至,连一口棺材的钱都没钱可买。土地更是被地主霸占,无土可埋。最后只好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了邻居家的土地上。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剃度做了和尚。然而没过多久,当地开始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四处化缘维持生计。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边走边乞讨,在外流浪了三年,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到后来,朱元璋便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并且一路走来,当上了皇帝。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又怎会忘记以前的贫困,所以在他治国理念中,也会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的生活考虑。

朱元璋早期的遭遇,造成他对于贪官可谓是恨之入骨,所以在其执政期间,极力打击官员的贪腐行为,更是颁布法规:凡有官员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必斩。在贪污这个问题上,朱元璋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容忍。所以在明初时期,朱元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在朱元璋专门编撰的法律中,圆领衣服一件、靴两双、书四本、等这样的赃物尽列其中,在朱元璋眼里只要是贪污一粒米都算是贪污犯,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待治理贪污腐败的决心。

在元朝后期,大批百姓无地可种,形成了大批流民,给社会增加了不少不稳定因素。通过起义一路走来的朱元璋深知其中的危害,所以在其执政时期,通过几次较大的人口迁移,来填充荒芜之地,将百姓彻底固定在土地之上,而且还有严格的里甲制度与巡检司路口检查,避免人口的流动。

更是推行了“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削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矛盾。以此来确保百姓的土地不被兼并。这也是因为朱元璋年少时受到过地主阶级的迫害,深知百姓的不容易。

经历元朝末期几十年战乱的折腾,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大量田地出现荒芜现象,经济出现大滑坡。所以初建立的明朝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经济稳定了,社会才得以安定。

所以朱元璋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免费为百姓提供耕牛和种子,在每个村内选拔出德高望重的老者指导种粮,尽其所能的帮助百姓。他年少之时也体会到百姓之苦,也知道一个国家的根基便是百姓。所以在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的同时还尽可能降低或者免去百姓的税收。明朝的税收只有百分之四左右,是历代朝中最低。

税收低了,国家的经济来源就会受到影响,于是朱元璋为了能够维持国家能够正常运转,将官员的工资尽可能的压缩,这样便维持了收入的平衡,但是也导致了后来明朝官员的贪腐现象严重。

小时候没少挨饿的朱元璋,可以说是吃够了贫穷的苦。更是下达了一条这样的规定,朱家人不得找工作,只能在家里被国家养着。这些规定也给朱家和明朝带来了巨大的祸患和负担,后来朱家人达到百万人多,百万的无业游民就这么被国家养着,相当于一个省的收入都要投入其中,百姓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本是为后人着想的朱元璋,反倒因这条规定害了后人。

因为朱元璋从小家庭贫苦,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知道读书人的可怕之处,所以为了控制读书人的思想,严格要求考试只在“四书五经”中出题,他还把“四书五经”中不符合皇权至上的统统删除掉,把科举制度改成了禁锢人思想的“八股取士”。

由于朱元璋小时家中很穷,读书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当他能够读书时,已经是他参加到起义军之时了,因此朱元璋的化水平并不高,正因为如此,使他在读书少方面有些自卑,又因为他当过和尚,心里非常不愿意听到,例如“光”“秃”“僧”等词语,因此洪武年间,朱元璋开始了长达13年的文字狱,造成很多无辜百姓和文人被杀。

朱元璋年少时的经历,让他明白了百姓的疾苦,让他明白了官员的腐败。可能他在处理方式上有些极端,但他一定是一位肯为百姓负责,敢杀敢做的好皇帝。

更多文章

  • 朱允炆真的如朱棣所说自焚而死?专家找到其墓地,揭开百年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死亡真相揭秘,朱棣老婆的墓地,朱棣穿允炆的衣服

    朱允炆一直清楚明朝当时所处的局势,看到朝中各藩王的势力不断增大,已经逐渐危及到他在中央的权利,于是朱允炆开始将重心用于削藩之上,与此同时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对其皇位一直虎视眈眈,为了稳住朱棣,朱允炆下令给叔叔“清君侧”的口实。于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而在战役中朱棣假借保护皇帝朱允炆的名义,带领大军攻

  • 历史上最牛的两个乞丐,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位被后世尊为大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最出名的乞丐是哪个,乞丐朱元璋和马秀英,朱元璋为乞丐报恩完整版

    因为武训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为武七。和朱元璋一样,武训也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起初武训还能凭借自身有把子力气,挣钱谋生养活自己。但是后来武训却发现,自己效力的东家总是以各种名义克扣自己的工钱。仔细一算,一年下来自己反倒欠了东家许多钱。于是武训便决定不再给东家打工,自己可以沿街乞讨自食

  • 明朝三才子之首杨慎,父子轮流与皇帝叫板,充军30年不知悔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杨慎简介资料,杨慎是明朝第一才子吗,明朝状元杨慎图片

    自古虎父无犬子,杨慎的父亲是明朝东阁大学士,自己则位居明代三才子之首。明明可以靠背景,非要靠知识。杨慎出身官宦人家,其祖父就是有名的大儒,专攻教育方面,而其父亲杨廷和位列内阁首辅更是位极明代的四朝元老。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都是榜上有名的重臣,可以说杨慎出生就是掌中宝,受到了极好的家庭环境熏陶。

  • 宋真宗继位之谜,到底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真宗继位前是什么王,宋真宗在位多少年,宋真宗为什么子嗣不旺

    次子赵元禧被命为继承人,却于淳化三年(992年)九月突然病死。这才确定第三子赵元侃为继承人,并于至道元年(995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然而,赵恒继承帝位也是一波三折。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终因高梁河之战的箭伤复发,不治身亡。当太宗病危时,当年乘太祖病危时帮助太宗夺位的宦官王继恩,此时又与副相

  • 包拯是“中毒”而死?检测包拯遗骸,发现宋仁宗的无心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仁宗悼念包拯,北宋包拯怎么死的,包拯喷宋仁宗一脸唾沫完整版

    清官包拯,刚正不阿深受宋朝百姓的爱戴,赵祯也很欣赏包拯的人品。但正是因为包拯执法过于刚正,他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1062年,包拯在审理一桩案件时,突然在大堂上发病,包拯家的下人赶忙将他送回府养病。赵祯得知包拯突发疾病的消息后,赶忙派出御医,前往包拯府邸为包拯治病。御医诊治后,请求赵祯赏赐宫中御药给

  •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姚广孝与朱棣经典论道,朱棣和姚广孝视频完整版,朱棣和姚广孝对话

    在历史上,可以说,姚广孝的结局很完美。姚广孝起初的名字并不叫姚广孝,他叫姚天僖,“姚广孝”这名字是明成祖朱棣赐的。天僖是长洲人,他没有像父辈先祖们那样去当一名良医,而是在14岁时就跑到当地的妙智庵剃发当了一名小和尚,那法号道衍。那时是1349年,朱重八也还是个和尚。朱棣的大谋士——姚广孝(道衍)道衍

  •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浅谈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一般有几人,明朝设置内阁的原因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90年)九月置“四辅官”,户部尚书范敏荐耆儒王本、杜佑、龚敩、赵民望、吴源等任之。四辅官的任务是“协赞政事”,“刑官议狱,四辅官及谏院复核奏行,有疑谳,四辅官封驳”。但“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任其职,不久相继致仕。继任的安然,虽“练达庶务”,但在洪武十四年(1

  • 赵敏的一时心软,毁了元朝的大好基业,成就了大明百年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敏夸奖元朝疆域辽阔,赵敏被开除,风情万种赵敏

    为何赵敏为轻易如此放弃大好的机会要知道当时武林中在强大的六大门派的精英弟子都在围攻光明顶后被赵敏一一擒获,像少林空性神僧这样的高手也身首异处,武当派的殷梨亭也被人用大力金刚手捏碎全身骨头,更别说那些普通的弟子了。这日行到傍晚,厚土旗掌旗使颜垣忽道:“这里有些古怪!”奔向左前方的一排矮树之间察看,从一

  • 杀毛文龙是袁崇焕最大的错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毛文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辇金京师”贿赂魏忠贤,“拜魏忠贤为父”。明朝官僚自然把毛文龙看成是魏的党羽。毛文龙驻镇皮岛,自恃有功,“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又过多,岁百二十万,朝议多疑而厌之”。后金不断派人对他诱降,“时朝议忧皮岛文龙难驭”。袁崇焕被召入京,大学士钱龙锡和他商讨辽东形势时,就准备要杀

  •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崇祯有难却按兵不动,后人还称其为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左良玉曾经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使其手握80万大军而不疑。李自成对左良玉十分忌惮,但是左良玉的行动却让人大跌眼镜。正是这样一位专属于明朝的名将,在崇祯皇帝临死之前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有趣的是,左良玉即使按兵不动,却依旧被人称之为忠臣。出身卑微,脾气却不小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