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有争议的皇帝,听“谗言”杀良将,南宋国主赵构究竟为哪般?

最有争议的皇帝,听“谗言”杀良将,南宋国主赵构究竟为哪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254 更新时间:2024/2/1 10:46:01

秦桧平反的历史观点,现在已经有很多了,我们知道秦桧其实并不是一个小人,他也有他自己的主张。很多时候历史的面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望眼欲穿,没有轻微的历史,只有轻浮的我们。本文不对秦桧进行更多的评价,我们想说一说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宋高宗在接受秦桧的建议之后,处死了岳飞,这在青史上留下了一个很重的污点。高宗因为此事不仅被人们定义为一个胆怯无能的昏君,同时也被人定义为一个不能慧眼识人的庸君。其实有宋以来,宋朝的这些皇帝在才情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

宋朝其实是中国文化史上对于文化方面的一个高峰,这些宋朝的皇帝都讲文艺懂文化,其中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书法、书画名家。在宋朝文人处在高峰地位的同时,宋代的皇帝文化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那么高宗为什么能会在自己如此高的修养条件下仍然支持秦桧的意见,去否决岳飞的意见,处理岳飞呢。这之中当然是有一些取舍的过程的。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宋高宗的品行。

勤俭朴素,无奢靡习气。

首先是因为宋高宗在青年时期就一直保持着自身简朴的品德,高宗身为地位养尊处优的皇室贵胄,他却愿意遍尝甘苦,同时不热衷女色,不追求美食。养尊处优,地位高贵的他每顿饭只有面饼馒头和煎肉。他也不是很爱好奢侈品,当时在定居杭州之后,在他回忆起当年南昌的艰难岁月里,有人其实为当年的宫中送来了很多的珍珠,但是都被他扔进河中。至此,北宋末年南宋初期的奢侈风荒淫风都从此销声匿迹。

宋高宗对于内政的处理是很有心得的,在在位时虽然外患严重,但是内政还算太平。他重点对于法治的建设是颇为用心颇为重视的,他提出了一个"立法贵在中制"的法律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认为对于来说,法律过重或者是过轻都无法取得效果,只有符合常情的时候才可以行得通。为了秉公执法,他经常翻阅司法的奏折达到半夜,反复的斟酌推敲,同时也命令司法部门对工作认真负责。

这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环境,南宋的商业,尤其是海外贸易规模超前,繁荣程度非往昔可比,尤其是由大宗商业交易带来的税收收益,为南宋王朝奠定的殷实的执政基础。对此,与宋高宗的英明是分不开的。他甚至有这样一段评述。

宋高宗曾经呀,对宰相吕颐浩说过一段话:"卿可以此意戒刑寺官,凡于治狱,切当留心,勿草草。"力求法律规范化。同时呢,宋高宗是一个很细腻的皇帝,他对于普通的宫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点,因为他在进膳的时候,每次都要准备两副碗筷,自己要吃的菜单独夹出来一份饭也单独成出来一碗,这在现在看起来好卫生,好正常。但当时贵为皇帝的他为什么要如此呢?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多余的饭菜其实是要留给宫人吃的,他并不想让他们吃他的剩饭,所以说自己盛出来一份自己吃,如此体贴的言语,完完全全体现了一个人的细腻,心思的缜密,怎能和一个昏君挂上钩呢?

"朕在宫中,每天下奏案至,莫不熟阅再三,求其生路,有至夜分。卿可以此意戒刑寺官,凡于治狱,切当留心,勿草草。"

文人治国,军力暗弱

宋代最被人诟病的,也是因为他是一个文人的朝代,对于武将来说,武将和士兵之间的关系是陌生的,兵将之间受到很大限制。有最著名的话评价这种状态"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宋太祖当时体会到了唐中后期的军阀混乱,包括五代十国的不断动荡,明白了武将是需要削弱的,所以说他创立了一套由文人管行政,文人可以涉及军事的一套制度,在这套制度之中,对于将军或者说对于军事将领的控制是非常的。宋太祖。在当过皇帝之后,对于武将的管制程度是非常出名的。武将的权力过大被宋太祖认为值得诟病的。所以说才传出了杯酒释兵权这样的广为人知的故事。但是宋太祖确确实实是忽略了当时因为他是当时著名的军事人才,说白了他自己就是那个将。

但是他的后代并没有经历过他所经历的那一切,就当制度再后来不停地被锁死,所以宋代才被叫做积贫积弱的弱宋。在宋太祖的手里,可以将这个体制发挥得比较好,但是在他的后代手中他们逐渐往文人治国的方向发展,远离了当时宋太祖的本意。尤其是在选将方面,其实并非只有岳飞一人主张北伐。主张收复失地是当时的将军的梦想,将军们几乎都是主战派,只有一些在位的名臣,比如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主张防守的。

《宋会要》:"陛下料敌制胜,天之所授,固非臣下所测度也。将帅倘能上遵成算,则何往而不克矣。"

国力薄弱,守胜于战

对于是战是守这个话题,围绕着宋朝建国到灭亡的经久不息。不断有所争议,在这之中,北宋被金所灭,南宋新政权颠沛流离,四周列强环视。在此情况之下,宋高宗竟然还可以将国家治理的逐渐兴旺起来,不得不说高宗其实是治国有方的。而且我尤其认为宋高宗当年其实是吸取了之前蜀汉北伐的教训的,因为蜀汉的北伐是非常的频繁,光这一个大将就在他35年的征战之中北伐了11次。

虽然说战绩不错,但是北伐对于当时曹魏的伤害面其实是很窄的,对于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攻击,对于当时地盘广阔,占尽地利人和的曹魏是完全可以应付的。就算是北伐成功,蜀汉的兵力国力是否可以真正地守住打下的地盘?虽然三国的事情在当时已经年代久远,但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对于宋高宗因此决议将北伐之事停摆,还是足够了。

况且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非常强硬的一个兵种,尤其是在游牧民族最甚。优势之下,这些游牧民族是不可能不崛起的。作为农耕民族来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办法与之抗衡,以守代战便是更加正确的应变之道。

"手札处画,号令诸将,叮咛详密,授以成算,虽千里外,上自节制"。

结语

在当时南宋灭亡之前蒙古军队攻南宋是费了很大的力气的,经年累月付出无数代价才打下来的。收复失地,在当时也许是得不偿失,南宋不可以承受北伐的主张是有道理的。作为当时强敌环伺的南宋,将北伐作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去孤注一掷,是把南宋整个国家的生死作为赌注,作为高宗本人是怎么可以接受呢?正是因为宋高宗的隐忍才使得赵氏的政权往后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参考文献:

《长编》《宋会要》

更多文章

  • 王阳明:天才的光环下面,其实是一个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阳明预言,央视5集纪录片王阳明,梁宏达谈王阳明完整版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一些伟人、名人的出生的记载,总会伴有一些异相,要么就是天有奇兆,要么就是梦有奇缘。就比如说关于王阳明的出生记载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明史王守仁传》)。而这样的一些记载很明显地就给人以一种错觉,以为天才伟人皆是“天选之子”,他们

  • 朱标早逝,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标妻子吕氏害死朱标,朱标的死与朱棣有关吗,朱棣起兵靖难历史

    朱元璋最看好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确立的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的父亲。如果不是朱标意外死亡的话,朱棣应该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朱标的死亡,才让朱棣有了登上皇位的图谋。在朱元璋死去之后不久,早已准备就绪的朱棣就借用着藩王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变。这场战役的最终获胜者是明成祖朱棣。作为失败的一方,朱允炆以

  • 金国灭亡后,南宋独自面对蒙古的45年,宋廷都在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宋灭亡金国,金国为何不与南宋共同抗击蒙古,南宋和蒙古之间的金国

    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后,南宋皇帝决定于当年六月发起收复三京之战。宋军挥师中原后不久,很快就光复了汴梁、洛阳两座重镇,史称:端平入洛。眼见宋军企图染指中原,忽必烈急命蒙古大军南下,清缴攻入中原腹地的宋军。中原宋军被蒙古大军击退的同时,也意味着宋蒙之间的战争正式爆发。1235年蒙古汗王之一的窝

  • 朱元璋围困南昌久攻不下,陈友谅虽勉强解围,却离溃败越来越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6月19日明军出击,打垮了陈友谅对新城门的一次进攻。6月24日,对水门的攻击无功而罢。围城还在继续时,季节性的江湖低潮时期即将到来,战略主动权正在从陈友谅手中滑走。可是,损耗和饥饿削弱了南昌的守军。即令他在1363年不再做任何努力,下一年南昌的收复也会使陈友谅在极其有利的条件下重开战端。7月24日,

  • 朱元璋治国之道为何与大多数皇帝不一样?网友:看看他的出身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治国有多好,朱元璋治国之道完整版,朱元璋成功的几大原因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按照元朝的贵贱分化(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朱元璋作为南人,所以他的家庭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以至于朱元璋在早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编号,因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他在年幼的时候以为地主家放牛为生,生活十分的艰苦。那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

  • 朱允炆真的如朱棣所说自焚而死?专家找到其墓地,揭开百年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死亡真相揭秘,朱棣老婆的墓地,朱棣穿允炆的衣服

    朱允炆一直清楚明朝当时所处的局势,看到朝中各藩王的势力不断增大,已经逐渐危及到他在中央的权利,于是朱允炆开始将重心用于削藩之上,与此同时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对其皇位一直虎视眈眈,为了稳住朱棣,朱允炆下令给叔叔“清君侧”的口实。于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而在战役中朱棣假借保护皇帝朱允炆的名义,带领大军攻

  • 历史上最牛的两个乞丐,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位被后世尊为大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最出名的乞丐是哪个,乞丐朱元璋和马秀英,朱元璋为乞丐报恩完整版

    因为武训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为武七。和朱元璋一样,武训也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起初武训还能凭借自身有把子力气,挣钱谋生养活自己。但是后来武训却发现,自己效力的东家总是以各种名义克扣自己的工钱。仔细一算,一年下来自己反倒欠了东家许多钱。于是武训便决定不再给东家打工,自己可以沿街乞讨自食

  • 明朝三才子之首杨慎,父子轮流与皇帝叫板,充军30年不知悔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杨慎简介资料,杨慎是明朝第一才子吗,明朝状元杨慎图片

    自古虎父无犬子,杨慎的父亲是明朝东阁大学士,自己则位居明代三才子之首。明明可以靠背景,非要靠知识。杨慎出身官宦人家,其祖父就是有名的大儒,专攻教育方面,而其父亲杨廷和位列内阁首辅更是位极明代的四朝元老。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都是榜上有名的重臣,可以说杨慎出生就是掌中宝,受到了极好的家庭环境熏陶。

  • 宋真宗继位之谜,到底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真宗继位前是什么王,宋真宗在位多少年,宋真宗为什么子嗣不旺

    次子赵元禧被命为继承人,却于淳化三年(992年)九月突然病死。这才确定第三子赵元侃为继承人,并于至道元年(995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然而,赵恒继承帝位也是一波三折。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终因高梁河之战的箭伤复发,不治身亡。当太宗病危时,当年乘太祖病危时帮助太宗夺位的宦官王继恩,此时又与副相

  • 包拯是“中毒”而死?检测包拯遗骸,发现宋仁宗的无心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仁宗悼念包拯,北宋包拯怎么死的,包拯喷宋仁宗一脸唾沫完整版

    清官包拯,刚正不阿深受宋朝百姓的爱戴,赵祯也很欣赏包拯的人品。但正是因为包拯执法过于刚正,他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1062年,包拯在审理一桩案件时,突然在大堂上发病,包拯家的下人赶忙将他送回府养病。赵祯得知包拯突发疾病的消息后,赶忙派出御医,前往包拯府邸为包拯治病。御医诊治后,请求赵祯赏赐宫中御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