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三才子之首杨慎,父子轮流与皇帝叫板,充军30年不知悔改

明朝三才子之首杨慎,父子轮流与皇帝叫板,充军30年不知悔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916 更新时间:2024/2/20 16:15:09

自古虎父无犬子,杨慎的父亲是明朝东阁大学士,自己则位居明代三才子之首。明明可以靠背景,非要靠知识。杨慎出身官宦人家,其祖父就是有名的大儒,专攻教育方面,而其父亲杨廷和位列内阁首辅更是位极明代的四朝元老。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都是榜上有名的重臣,可以说杨慎出生就是掌中宝,受到了极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在11岁时便出口成章能写近体诗,而13岁写就的《黄叶诗》受到了广泛好评,一时名声鹊起博得李东阳赏识,破格收归门下。

有句话说:“最虐心的是,条件比你优越的人还比你努力”,1511年,条件如此优越的杨慎以自己的才华参加殿试,全场第一的成绩考得一甲状元,此时意气风发的杨慎年仅24岁。由于文学功底深厚,杨慎被安排到翰林院做编修,在他的面前可见的是一片光明。但是看似美好的一切都在十年后偏离了轨道,1521年明朝最高统治者明武宗驾崩。明武宗的离世与小小编修看似毫无关联,但杨修却自顾自的大迈买上了作死的道路。

明武宗没有子嗣,按照明朝惯例执行“兄终弟及”,所以朱厚熜顺理成章登基是为嘉靖皇帝。皇帝的继位并没有任何触及原则问题,但是嘉靖继位之后按惯例需要追认明武宗的父亲为“皇考”,而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称为“本生父”或者皇叔父。此时的嘉靖已经登基,掌握明朝大权,凭空冒出一个爹来心里不顺也就罢了,更不可理喻的是不准自己认亲爹,这彻底触碰了嘉靖的底线,此时的嘉靖就一个想法——追认自己的亲爹为“皇考”。

这件事以“孝”的角度看上去并无问题,嘉靖的考虑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可以说仅仅是一件家事。皇帝此时需要的并不是大臣的意见,而是大臣不参与此事点头默认,所以明智的抉择自然是站到皇帝的一侧,引经据典鼎力支持。而在嘉靖提出此事的时候,大多数心腹也都是如此操作的。但历史总是有几个“老顽固”增添事情的戏剧性,而反对者中就有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原本一件家事,转变成为一场派系抉择游戏。此次事情的结果在意料之中,皇帝刚刚登基羽翼不丰,事情虽然被搁浅,但胜利的天平看上去倾向了杨廷和为主的老臣一侧。

1524年,嘉靖旧事重提。但此时的嘉庆已非三年前可比,经过三年的洗牌,嘉靖早已将异己者贬黜在外,而杨廷和也被迫辞官归隐。看上去一切都应该顺利进行的事情,此时我们的主人公杨慎带着翰林院的编修们跳出来反对,这让嘉靖一头雾水。此时的嘉靖已经没有忍耐任何人的必要,对于小小状元郎自然也不用有丝毫顾忌。就这样,杨慎以极其愚蠢的方式得罪了嘉靖,不仅受到杖责,更是被发配到了云南永昌充军。

仅仅是头脑一热的行为便掺和到皇帝家事之中,杨慎这一去就是30年。这三十年间嘉靖曾给杨慎台阶,但杨慎并没有把握住。直到60岁时,充军年限将至准备赎身返家时却发现,因为得罪皇帝,没有人敢为他办理返家手续,此时的后悔已经毫无意义。晚年杨慎后悔不已,却无可奈何老死边陲。只留下了《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更多文章

  • 宋真宗继位之谜,到底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真宗继位前是什么王,宋真宗在位多少年,宋真宗为什么子嗣不旺

    次子赵元禧被命为继承人,却于淳化三年(992年)九月突然病死。这才确定第三子赵元侃为继承人,并于至道元年(995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然而,赵恒继承帝位也是一波三折。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终因高梁河之战的箭伤复发,不治身亡。当太宗病危时,当年乘太祖病危时帮助太宗夺位的宦官王继恩,此时又与副相

  • 包拯是“中毒”而死?检测包拯遗骸,发现宋仁宗的无心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仁宗悼念包拯,北宋包拯怎么死的,包拯喷宋仁宗一脸唾沫完整版

    清官包拯,刚正不阿深受宋朝百姓的爱戴,赵祯也很欣赏包拯的人品。但正是因为包拯执法过于刚正,他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1062年,包拯在审理一桩案件时,突然在大堂上发病,包拯家的下人赶忙将他送回府养病。赵祯得知包拯突发疾病的消息后,赶忙派出御医,前往包拯府邸为包拯治病。御医诊治后,请求赵祯赏赐宫中御药给

  •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姚广孝与朱棣经典论道,朱棣和姚广孝视频完整版,朱棣和姚广孝对话

    在历史上,可以说,姚广孝的结局很完美。姚广孝起初的名字并不叫姚广孝,他叫姚天僖,“姚广孝”这名字是明成祖朱棣赐的。天僖是长洲人,他没有像父辈先祖们那样去当一名良医,而是在14岁时就跑到当地的妙智庵剃发当了一名小和尚,那法号道衍。那时是1349年,朱重八也还是个和尚。朱棣的大谋士——姚广孝(道衍)道衍

  •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浅谈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一般有几人,明朝设置内阁的原因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90年)九月置“四辅官”,户部尚书范敏荐耆儒王本、杜佑、龚敩、赵民望、吴源等任之。四辅官的任务是“协赞政事”,“刑官议狱,四辅官及谏院复核奏行,有疑谳,四辅官封驳”。但“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任其职,不久相继致仕。继任的安然,虽“练达庶务”,但在洪武十四年(1

  • 赵敏的一时心软,毁了元朝的大好基业,成就了大明百年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敏夸奖元朝疆域辽阔,赵敏被开除,风情万种赵敏

    为何赵敏为轻易如此放弃大好的机会要知道当时武林中在强大的六大门派的精英弟子都在围攻光明顶后被赵敏一一擒获,像少林空性神僧这样的高手也身首异处,武当派的殷梨亭也被人用大力金刚手捏碎全身骨头,更别说那些普通的弟子了。这日行到傍晚,厚土旗掌旗使颜垣忽道:“这里有些古怪!”奔向左前方的一排矮树之间察看,从一

  • 杀毛文龙是袁崇焕最大的错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毛文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辇金京师”贿赂魏忠贤,“拜魏忠贤为父”。明朝官僚自然把毛文龙看成是魏的党羽。毛文龙驻镇皮岛,自恃有功,“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又过多,岁百二十万,朝议多疑而厌之”。后金不断派人对他诱降,“时朝议忧皮岛文龙难驭”。袁崇焕被召入京,大学士钱龙锡和他商讨辽东形势时,就准备要杀

  •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崇祯有难却按兵不动,后人还称其为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左良玉曾经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使其手握80万大军而不疑。李自成对左良玉十分忌惮,但是左良玉的行动却让人大跌眼镜。正是这样一位专属于明朝的名将,在崇祯皇帝临死之前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有趣的是,左良玉即使按兵不动,却依旧被人称之为忠臣。出身卑微,脾气却不小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之时

  • 变法还没开始,一时之间竟全都反对王安石,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二人提请下,设立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隶属于“中书门下”,由他们二人兼领,作为进行变法改革的指导机构。从机构名称可知,此次变法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方面。起用吕惠卿、苏辙等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参与研究变法改革的计划及编制实行变法改革的法规。又任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

  • 大权独揽的张居正,为筹钱问路斩樵,难道大明首辅做事也偏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如果他在官场上学不会问路斩樵,那他绝对成不了大明首辅。官场博弈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万劫不复,他本人最终能够成为内阁的首府大臣,那也是经过无数次的生死之际。战胜了许多优秀而又出色的强劲敌人,从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后尽数掌握朝政大权。接下来具体说说他在政治生涯中是如何问路斩樵的?张居正刚当上首辅后

  • 朱元璋想为父母迁坟,刘伯温却建议带俩萝卜一把伞,原因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伯温朱元璋初次见面,朱元璋后悔撵走刘伯温,曾仕强讲刘伯温和朱元璋

    就在朱元璋准备给父母迁坟之际,臣中大臣刘伯温却出面劝阻了他。明朝相关野史记载:刘伯温曾多次帮助朱元璋谋划风水布局。刘伯温听说朱元璋准备给父母迁坟的事情后,赶紧告诉朱元璋:陛下父母的坟不能随意改迁。因为改葬有可能预示着家门不幸。再者正因为埋葬您父母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才会让您最终一统天下。因此陛下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