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庆历新政注定就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因为它服务的本质就是错的

庆历新政注定就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因为它服务的本质就是错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117 更新时间:2024/2/1 10:45:56

新政前的北宋政局

为了防止君权旁落,宋朝削弱武将实权,同时以科举制度向社会开放仕途,培养庞大的文人官僚集团以实现对全国之统治。为了稳定文人官僚集团对赵宋王朝的忠心,宋廷给予高级文人官僚优厚的待遇,允许他们在皇帝的生日、重大的祭祀日、大臣退休或去世时,向朝廷推荐自己的子弟、亲属或门客做官,这称为“恩荫”;又规定,官员任内每年勘验其政绩过失,合格者寄禄官阶定期迁转,实际操作中勘验成为形式,不管政绩如何,文官三年升迁一次,武官五年升迁一次,这被称为“磨勘”。这种政策,导致官僚集团臃肿而行政能力低下,吏治十分腐败。赵恒统治后期热衷于迷信活动,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乾兴元年(1022),赵恒死,其子赵祯继位,赵恒的皇后刘娥以太后身份掌权,直到明道二年(1033)刘娥去世,赵祯才得以亲政,改年号为景柘。这段时期,宋朝内政外交相对平稳。但刘娥擅权,隐埋赵祯的身世和其生母身份;赵祯平庸,为后宫嫔妃的争执而焦头烂额;而丁谓、吕夷简等宰执大臣勾心斗角,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宋朝政治风气庸腐堕落。直到宝元元年(1038),元吴称帝,继而攻打宋朝,这才刺激了宋廷。为了应付西北战事,赵祯调整了宰执班子,用章得象和晏殊为宰相,用范仲淹和贾昌朝为参知政事,用杜衍为枢密使,用韩琦和富弼为枢密副使。

宋夏战争,宋军接连大败。庆历二年(1042),辽国又趁机勒索。这期间,各地士卒与平民暴力反抗不断发生。庆历三年(1043)五月,沂州士卒王伦率众起事,九月,张海和郭邈山在商山起事,所到州县,宋朝官吏或作鸟兽散,或以兵甲为礼,迎接起事者入住县衙,最后宋廷派出大军才得以围剿。内忧外患,使赵祯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九月,赵祯颁布手诏,要求他新提拔的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解救的办法。数日后,范仲淹就呈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章,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

范仲淹十事

范仲淹所说的十件事是:(1)明黜陟,即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2)抑侥幸,即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3)精贡举,即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4)择官长,即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5)均公田,即调整官员的“职田”多寡过分悬殊,防止和减少贪污;(6)厚农桑,即组织和奖励兴修水利,发展生产;(7)修武备,即招募京畿卫士,并组织他们务农;(8)减徭役,即裁并州县,减轻农民徭役;(9)覃恩信,即督责地方落实赦令等恩泽;(10)重命令,即严肃中央政令。

范仲淹所论的十事,包括整顿吏治、改革教育考试制度、加强武备和发展生产四个方面,赵祯对其中的大多数内容予以采纳,并参考其他大臣的建议,颁布了多道诏令,实行所谓的“新政”。

七道召令开改革序幕

十月,赵祯根据《十事》之“择官长”和欧阳修的建议,颁布了新政的第一道诏命,命各路转运按察使按察本路州县官吏。范仲淹亲自圈选各路长官(监司),见到不合格的,立即以笔勾去。富弼提醒说,一笔勾去一个监司是很容易,只恐怕这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第二道诏命是改革官吏升迁制度,规定官吏要经过严格的政绩考察后才能升迁。

第三道诏命是禁止宰执大臣的子弟亲戚索要作为皇帝文学侍从顾问官的“馆职”。

第四道诏令是改革恩荫法。官僚的恩荫权利,只能传留给他们的儿子和直系亲属,除长子、长孙外,其他人恩荫要限制年龄。

圣节日的候补官恩迁,一律取消;郊祀等重大祭祀日的荫补也要通过考试。

第五道诏命是削减宗室高官的职田,按新标准重新分配职田,使各级官员的职田不至于过分悬殊。

第六道诏命要求在各州县设立学校,各地考生需在州县学校学满三百日,才许报名参加地方的科举考试。同时改革了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先考“策”,即对政治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阐述理由:再考“论”,即对某个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形成论文;最后考传统的诗赋。

第七道诏命是将河南府的五个县减并为五个镇,并调整了另一些县的行政隶属,等等。

改革渐行,阻力却强

这些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因循守旧的行政秩序,触动了许多官僚的利益。比如范仲淹派出按察使,大胆揭发各地官吏的不法行为,并要求朝廷立即罢免他们的官职,使赵祯感到十分头疼;官员们更不欢迎范仲淹新举荐的各路监司官;新的科举科目使原来只知背诵经义和诗赋的举子感到不适应。于是改革不到半年,朝廷中对新政的措施便议论纷纷,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更是千方百计地攻击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

由于改革派被当时舆论认为是道德君子,而他们又喜欢攻击反对派成员为道德上有问题的“小人”,因此在朝廷中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派别之争。这样,反对派就攻击改革派结党营私,试图控制朝政。君子不党,是传统儒家的道德标准之一,赵祯对于范仲淹等道德君子会结党营私的说法感到十分奇怪。他问范仲淹,自古以来只有小人结为朋党,难道也有君子之党?范仲淹回答说,朝廷官员有正有邪,两派都会结党,如果结党是为了做好事,就没有害处。欧阳修还写了一篇《朋党论》认为朝廷中如果罢斥了小人之党,而由君子之党当权,那么天下就得到治理了。

改革派的这种态度等于不赞成将改革的官员都斥为“小人”,从而激化了与反对派的矛盾。

夏竦更策划阴谋来整治改革派。改革派的石介在赵祯提拔范仲淹等人入朝时,对原本有机会当枢密使的夏竦改判亳州一事感到非常兴奋,写了一篇《庆历圣德颂》将改革派入朝称为“众贤之进”,将夏竦出贬毫州说成是“大奸之去”。夏竦对此怀恨在心,他唆使家中婢女模仿石介笔迹,篡改了石介给富弼的一封信,将“行伊、周之事”改为“行伊、霍之事”。伊尹周公连称是指辅佐天子的贤臣,而伊尹、霍光连称则成了废立国君的权臣,等于诽谤改革派的势力已威胁到君权。此事传出,范仲淹与富弼十分恐惧,请求出朝巡边,不久分别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和河北宣抚使,庆历新政陷入僵局。

改革在混乱中失败

这时,宋夏和议形成,各地的叛乱与起义也已镇压平息,赵祯感到统治危机已不存在,似乎天下又是太平盛世,于是对于纷争不断的“新政”产生厌烦。不久,富弼的岳父、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引荐人晏殊被罢相,改革派谏官蔡襄和孙甫等人自求外放,改革派的领袖与骨干几乎全被排挤出朝。

然而反对派并不罢休,一次改革派追随者苏舜钦等十余人宴会,席中有王益柔吟出“醉卧北极谴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的诗句。反对派得知此事,指控苏舜钦等人诽谤周、孔,犯大不敬之罪。赵祯立即逮捕了全部与会者,罚苏舜钦永不叙用,其他人贬官处分。反对派对此得意忘形,声称“一举网尽”。

接着,赵祯下诏,批评了官员相互支援、结为朋党的行为,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党”,还不点名地批评“阴招贿赂,阳托荐贤”的行为。之后,范仲淹、富弼等人被罢去朝中宰执的职位,贬为知州,朝中支持新政的杜衍被罢相,韩琦也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派官员被悉数赶出朝廷。同时,新政的各类措施也在反对声中被基本废除。

庆历新政始终是为皇权服务

宋朝提拔文官之本意,在于为皇帝培养忠实的官僚以巩固皇权。比如赵恒即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庸俗观念激励士人读书为官。因此宋初的士大夫往往因循守旧。但是士人以研读儒家经书为科举途径,毕竟有机会秉承儒家文化传统,进而培育独立的价值观念。

11世纪中叶以范仲淹、欧阳修等为代表的新兴政治派别,就是宋朝第一代独立探索儒家文化价值的士大夫群。他们自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批判汉唐经学,融会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提出了儒士对君主、对社会、对道德世界所担负的崇高责任。他们一旦有机会主导国家政治,即提出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并不畏世俗,鄙斥志气不投的同僚。庆历新政与当时的政治风气格格不人,匆忙失败,但所开创的道德风尚,竟成为宋代士大夫之传统。

更多文章

  • 元末最厚道的邻居,帮助朱元璋埋葬父母,明朝建立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秦升冤死朱元璋悔过,朱元璋最惨的一段纪实,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皇帝当中最为自力更生的一位,他出身贫寒,要过饭,进过寺,挨过打,偷过牛,然而他有着一股不向出身屈服的劲头,从小就立志要做皇帝,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王朝。十六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对于朱元璋,这却是一段最为痛苦的记忆。这一年的春天开始,朱元璋的家乡遭受了罕见的大灾难,自从

  • 最有争议的皇帝,听“谗言”杀良将,南宋国主赵构究竟为哪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构为什么要杀南宋国主,赵构的历史功过,如何评价赵构的历史

    为秦桧平反的历史观点,现在已经有很多了,我们知道秦桧其实并不是一个小人,他也有他自己的主张。很多时候历史的面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望眼欲穿,没有轻微的历史,只有轻浮的我们。本文不对秦桧进行更多的评价,我们想说一说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宋高宗在接受秦桧的建议之后,处死了岳飞,这在青史上留下了一个很重的污

  • 王阳明:天才的光环下面,其实是一个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阳明预言,央视5集纪录片王阳明,梁宏达谈王阳明完整版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一些伟人、名人的出生的记载,总会伴有一些异相,要么就是天有奇兆,要么就是梦有奇缘。就比如说关于王阳明的出生记载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明史王守仁传》)。而这样的一些记载很明显地就给人以一种错觉,以为天才伟人皆是“天选之子”,他们

  • 朱标早逝,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标妻子吕氏害死朱标,朱标的死与朱棣有关吗,朱棣起兵靖难历史

    朱元璋最看好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确立的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的父亲。如果不是朱标意外死亡的话,朱棣应该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朱标的死亡,才让朱棣有了登上皇位的图谋。在朱元璋死去之后不久,早已准备就绪的朱棣就借用着藩王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变。这场战役的最终获胜者是明成祖朱棣。作为失败的一方,朱允炆以

  • 金国灭亡后,南宋独自面对蒙古的45年,宋廷都在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宋灭亡金国,金国为何不与南宋共同抗击蒙古,南宋和蒙古之间的金国

    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后,南宋皇帝决定于当年六月发起收复三京之战。宋军挥师中原后不久,很快就光复了汴梁、洛阳两座重镇,史称:端平入洛。眼见宋军企图染指中原,忽必烈急命蒙古大军南下,清缴攻入中原腹地的宋军。中原宋军被蒙古大军击退的同时,也意味着宋蒙之间的战争正式爆发。1235年蒙古汗王之一的窝

  • 朱元璋围困南昌久攻不下,陈友谅虽勉强解围,却离溃败越来越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6月19日明军出击,打垮了陈友谅对新城门的一次进攻。6月24日,对水门的攻击无功而罢。围城还在继续时,季节性的江湖低潮时期即将到来,战略主动权正在从陈友谅手中滑走。可是,损耗和饥饿削弱了南昌的守军。即令他在1363年不再做任何努力,下一年南昌的收复也会使陈友谅在极其有利的条件下重开战端。7月24日,

  • 朱元璋治国之道为何与大多数皇帝不一样?网友:看看他的出身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治国有多好,朱元璋治国之道完整版,朱元璋成功的几大原因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按照元朝的贵贱分化(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朱元璋作为南人,所以他的家庭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以至于朱元璋在早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编号,因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他在年幼的时候以为地主家放牛为生,生活十分的艰苦。那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

  • 朱允炆真的如朱棣所说自焚而死?专家找到其墓地,揭开百年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死亡真相揭秘,朱棣老婆的墓地,朱棣穿允炆的衣服

    朱允炆一直清楚明朝当时所处的局势,看到朝中各藩王的势力不断增大,已经逐渐危及到他在中央的权利,于是朱允炆开始将重心用于削藩之上,与此同时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对其皇位一直虎视眈眈,为了稳住朱棣,朱允炆下令给叔叔“清君侧”的口实。于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而在战役中朱棣假借保护皇帝朱允炆的名义,带领大军攻

  • 历史上最牛的两个乞丐,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位被后世尊为大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最出名的乞丐是哪个,乞丐朱元璋和马秀英,朱元璋为乞丐报恩完整版

    因为武训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为武七。和朱元璋一样,武训也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起初武训还能凭借自身有把子力气,挣钱谋生养活自己。但是后来武训却发现,自己效力的东家总是以各种名义克扣自己的工钱。仔细一算,一年下来自己反倒欠了东家许多钱。于是武训便决定不再给东家打工,自己可以沿街乞讨自食

  • 明朝三才子之首杨慎,父子轮流与皇帝叫板,充军30年不知悔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杨慎简介资料,杨慎是明朝第一才子吗,明朝状元杨慎图片

    自古虎父无犬子,杨慎的父亲是明朝东阁大学士,自己则位居明代三才子之首。明明可以靠背景,非要靠知识。杨慎出身官宦人家,其祖父就是有名的大儒,专攻教育方面,而其父亲杨廷和位列内阁首辅更是位极明代的四朝元老。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都是榜上有名的重臣,可以说杨慎出生就是掌中宝,受到了极好的家庭环境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