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最牛的两个乞丐,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位被后世尊为大贤

历史上最牛的两个乞丐,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位被后世尊为大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386 更新时间:2023/12/11 6:45:49

因为武训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为武七。和朱元璋一样,武训也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起初武训还能凭借自身有把子力气,挣钱谋生养活自己。但是后来武训却发现,自己效力的东家总是以各种名义克扣自己的工钱。仔细一算,一年下来自己反倒欠了东家许多钱。于是武训便决定不再给东家打工,自己可以沿街乞讨自食其力。武训深知就是因为自己不识字,才会被地主家愚弄。于是贫穷的武训,脑海中就此产生了一个念头:兴办义学。让天下劳苦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想法虽好,但囊中羞涩的武训又拿什么去兴办义学呢?

武训并没有气馁,而是将梦想牢记在了心上,继续沿街乞讨。就这样沿街乞讨的武训,每天一分一分积攒着钱。当时很多人听说,乞丐武训想要靠乞讨得来的钱兴办义学,让天下穷苦百姓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人们便都来取笑他。但武训并没有将他人的耻笑,放在心上。每天继续乞讨,将乞讨得来的钱一份份积攒下来的武训,还在乞讨的过程中唱着义学歌。虽然这时的武训迎来的都是周围人鄙视的目光,但他并未因此选择自暴自弃。1888年,武训终于用自己一生乞讨得来的4000吊钱,修建了一座像模像样的义学学堂。后来又有了第二座,第三座。

虽然后来兴办义学的武训,家中已有千亩良田,万贯家财。但他依旧选择沿街乞讨,吃别人丢弃的残羹剩饭,一直到临终前,武训都没有吃过一顿大鱼大肉的好饭。据清史稿记载:武训临终时,听到义学里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的他,依旧面带笑容。武训死后,为了纪念他兴办义学的功德,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人,竟然多达数十万,当时送殡的哭声更是响彻天地。

武训生于1838年,是清道光光绪年间人士。他原本无名,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武七。后来清廷感念武七兴建义学有功,特赐其名为训,意为垂训于世之意。武训行乞三十八年间,共建起三座义学学堂。无数穷苦人家的子弟,因他获益而受到了教育。所以我国历史便将他尊为慈善家、平民教育家,千古第一奇丐。

公元1859年,年仅21岁的武训决定开始实施自己伟大的义学计划。蓬头垢面,衣不遮体沿街乞讨的他,边走边唱义学歌,好不快乐。他当时唱的义学歌大致内容为:吃杂物,能当饭,不如省钱修个义学院。武训还像民间杂耍艺人那样,当街表演杂技。当时的武训还时打扮成小丑,路人乞讨。

某天武训打听到树坊有个杨举人,为人正直,乐善好施,他就觉得对方可以帮助自己兴建义学,于是武训就特意乞讨到了杨府。起初杨府家的佣人,看武训穿得破衣烂衫,就以为他是个骗子,想用棍棒将他赶走。一番争吵过后,杨举人前来了解情况。武训随即将自己乞讨兴办义学的志向,对杨举人讲述了一遍。大为感动的杨举人,随即答应帮他凑钱,助他兴办义学。

随着存款越来越多,49岁时候的武训名下已经有230亩良田,3800余吊铜钱。觉得钱财攒得差不多的武训,随即找到杨举人商议兴建义学之事。杨举人得知武训的存款后当即对他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训先生应该先娶妻生子。谁曾想武训却回答杨举人:乞丐不娶妻生子,修个义学才最无私。光绪帝不但因感念武训的义举,亲赐其名,他还特意赏赐给这位清朝奇丐一件黄马褂穿。题外话:武训的故事让编者联想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便是通过蹬三轮挣钱,资助大学生的:白芳礼。两位可敬老人理应被后世之人世代敬仰。

更多文章

  • 明朝三才子之首杨慎,父子轮流与皇帝叫板,充军30年不知悔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杨慎简介资料,杨慎是明朝第一才子吗,明朝状元杨慎图片

    自古虎父无犬子,杨慎的父亲是明朝东阁大学士,自己则位居明代三才子之首。明明可以靠背景,非要靠知识。杨慎出身官宦人家,其祖父就是有名的大儒,专攻教育方面,而其父亲杨廷和位列内阁首辅更是位极明代的四朝元老。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都是榜上有名的重臣,可以说杨慎出生就是掌中宝,受到了极好的家庭环境熏陶。

  • 宋真宗继位之谜,到底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真宗继位前是什么王,宋真宗在位多少年,宋真宗为什么子嗣不旺

    次子赵元禧被命为继承人,却于淳化三年(992年)九月突然病死。这才确定第三子赵元侃为继承人,并于至道元年(995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然而,赵恒继承帝位也是一波三折。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终因高梁河之战的箭伤复发,不治身亡。当太宗病危时,当年乘太祖病危时帮助太宗夺位的宦官王继恩,此时又与副相

  • 包拯是“中毒”而死?检测包拯遗骸,发现宋仁宗的无心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仁宗悼念包拯,北宋包拯怎么死的,包拯喷宋仁宗一脸唾沫完整版

    清官包拯,刚正不阿深受宋朝百姓的爱戴,赵祯也很欣赏包拯的人品。但正是因为包拯执法过于刚正,他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1062年,包拯在审理一桩案件时,突然在大堂上发病,包拯家的下人赶忙将他送回府养病。赵祯得知包拯突发疾病的消息后,赶忙派出御医,前往包拯府邸为包拯治病。御医诊治后,请求赵祯赏赐宫中御药给

  •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姚广孝与朱棣经典论道,朱棣和姚广孝视频完整版,朱棣和姚广孝对话

    在历史上,可以说,姚广孝的结局很完美。姚广孝起初的名字并不叫姚广孝,他叫姚天僖,“姚广孝”这名字是明成祖朱棣赐的。天僖是长洲人,他没有像父辈先祖们那样去当一名良医,而是在14岁时就跑到当地的妙智庵剃发当了一名小和尚,那法号道衍。那时是1349年,朱重八也还是个和尚。朱棣的大谋士——姚广孝(道衍)道衍

  •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浅谈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一般有几人,明朝设置内阁的原因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90年)九月置“四辅官”,户部尚书范敏荐耆儒王本、杜佑、龚敩、赵民望、吴源等任之。四辅官的任务是“协赞政事”,“刑官议狱,四辅官及谏院复核奏行,有疑谳,四辅官封驳”。但“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任其职,不久相继致仕。继任的安然,虽“练达庶务”,但在洪武十四年(1

  • 赵敏的一时心软,毁了元朝的大好基业,成就了大明百年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敏夸奖元朝疆域辽阔,赵敏被开除,风情万种赵敏

    为何赵敏为轻易如此放弃大好的机会要知道当时武林中在强大的六大门派的精英弟子都在围攻光明顶后被赵敏一一擒获,像少林空性神僧这样的高手也身首异处,武当派的殷梨亭也被人用大力金刚手捏碎全身骨头,更别说那些普通的弟子了。这日行到傍晚,厚土旗掌旗使颜垣忽道:“这里有些古怪!”奔向左前方的一排矮树之间察看,从一

  • 杀毛文龙是袁崇焕最大的错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毛文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辇金京师”贿赂魏忠贤,“拜魏忠贤为父”。明朝官僚自然把毛文龙看成是魏的党羽。毛文龙驻镇皮岛,自恃有功,“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又过多,岁百二十万,朝议多疑而厌之”。后金不断派人对他诱降,“时朝议忧皮岛文龙难驭”。袁崇焕被召入京,大学士钱龙锡和他商讨辽东形势时,就准备要杀

  •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崇祯有难却按兵不动,后人还称其为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左良玉曾经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使其手握80万大军而不疑。李自成对左良玉十分忌惮,但是左良玉的行动却让人大跌眼镜。正是这样一位专属于明朝的名将,在崇祯皇帝临死之前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有趣的是,左良玉即使按兵不动,却依旧被人称之为忠臣。出身卑微,脾气却不小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之时

  • 变法还没开始,一时之间竟全都反对王安石,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二人提请下,设立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隶属于“中书门下”,由他们二人兼领,作为进行变法改革的指导机构。从机构名称可知,此次变法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方面。起用吕惠卿、苏辙等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参与研究变法改革的计划及编制实行变法改革的法规。又任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

  • 大权独揽的张居正,为筹钱问路斩樵,难道大明首辅做事也偏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如果他在官场上学不会问路斩樵,那他绝对成不了大明首辅。官场博弈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万劫不复,他本人最终能够成为内阁的首府大臣,那也是经过无数次的生死之际。战胜了许多优秀而又出色的强劲敌人,从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后尽数掌握朝政大权。接下来具体说说他在政治生涯中是如何问路斩樵的?张居正刚当上首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