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面对愈发猖獗的藩镇节度使,唐朝为何不用推恩令进行削藩

面对愈发猖獗的藩镇节度使,唐朝为何不用推恩令进行削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90 更新时间:2024/1/1 23:10:58

安史之乱后,曾盛极一时的大唐迅速衰弱下来,这与当时猖獗的藩镇割据势力有莫大的关联,毫不夸张的说,唐朝后期混乱的藩镇割据局面是大唐走陌路的罪魁祸首之一。

其实,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是地方势力过重后必然会形成的一种内部势力分割结果,对大一统的中原朝而言,藩镇割据就宛如深入骨髓的一颗毒瘤,是帝王深恶痛绝的存在。

唐朝后期就是这样一种局面,藩镇割据局面猖獗,大小藩镇高达八十九个,其中有造反劣迹的是十一个藩镇,对中央集权以及唐王朝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

但令人不理解的是,面对愈来愈严重猖獗的藩镇势力,唐后期的历代君王们却并未有强有效的削藩政策。

即便有也不过是小打小闹,并未涉及哪些藩王们的根本,更不用说照搬汉武帝的阳谋推恩令。昔年汉武帝的推恩令一出,利用人性弱点,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哪些犯上作乱的藩王们。

那同样是内部势力割据,威胁中央王朝统治地位,为何大唐君王们不效仿汉武帝,强推推恩令,兵不血刃解决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

一、推恩令实行需绝对权利与掌控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推恩令,推恩令是纵横家主父偃的手段,堪称削藩阳谋。其实早在汉景帝时期就对国内藩王势力进行削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实力。

但并未伤及其根本,到了汉武帝继位后,各诸侯国也恢复了部分实力,国内又开始了暗潮涌动,各诸侯王违抗中央命令,挑战中央王朝统治权威。

恰时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的构想,也就是将原本封给诸侯国嫡长子的封地,改为诸侯国次子,庶子都有权利继承父辈土地以及权利。

看似给了诸侯国其余子嗣封赏,实则不然这样一层层权力,土地分封下去,诸侯国权利越来越小,土地也越来越少,而朝廷却可以利用种种借口收回土地和权利,削弱诸侯国实力。

汉武帝之所以能实现推恩令,并取得有效成绩,完全是得益于当时汉朝中央军队的强大实力威慑,再者也有汉景帝打下的好的朝廷局势和最初对藩王势力的削弱,最后汉朝国相制度的相辅相成。

汉朝对于地方的控制是绝对的,任命诸侯国相,轻轻松松就掌控地方政权,再不济还有汉朝军队威慑,可说是汉武帝玩了一手明明白白阳谋,那诸侯国能拒绝吗?答案是不能。

二、推恩令并不适合唐朝末年实行

汉朝的诸侯割据其实和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十分相似,都是藩镇自成一国,实力十分庞大,对中央王朝统治形成直接威胁。

那为什么唐朝没有实行推恩令将藩镇一网打尽,实则不是没有实行,我们现在能想到了,当时的统治者大臣又何尝没有想到,只是推恩令并不是适合唐末的藩镇割据局势,强行实施只会酿成惨痛后果。

1、唐末军队弱且对地方军政无绝对掌控权

从汉武帝以强大实力威慑实行推恩令可以看出,这一阳谋实行是有条件的,你随便就实习推恩令下去,那些藩王是不会乖乖听话的,说白了还是要有绝对的权利和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力,而这些都不是唐末所具备的。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被经年战争拖累,以及朝内宦官专权,藩镇势力威胁下,其军事实力以及帝王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

反观藩镇节度使,多年在地方上的盘踞,享有地方军权,财政权以及人事权,实力不可谓不雄厚,你想要推恩,也要哪些地方势力能接受,中央没有强大实力做后盾,推恩令在当时压根就玩不转。

2、缺少推恩“对象”

藩镇节度使是有朝廷任命的,而诸侯国藩王却是世袭制,这是二者不能等同的地方。汉朝推恩令能顺利实行下去,除了中央军队的武力威慑外。

还有就是对当代藩王没有实际上的利益损害,是一代代权利的削弱,而且受益对象还是诸侯王的后代,只是由嫡长子一个人收益,变为次子,庶子也能受益,总的来讲藩王是能接受的。

反观唐朝节度使,都是节度使本人受益,就是中央想要推恩,后面也没有人能接,再者当时唐朝中央军队实力不足,没有强大威慑力,你强行推恩,将恩情从节度使身上拿给其他人,节度使自然是不乐意。

唐朝也不是没试过推恩令,将一个藩镇一分为二,没有意外人家直接造反了,甚至由此引发了四王二帝王之乱,唐王朝差点就此灭亡。

3、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

汉朝诸侯国虽然是国中国,但实际权利却非常有限,他们既没有行政权,也没有征税权,也就是说当时朝廷对诸侯国的掌控是非常严厉的。但唐朝却不一样,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大的过分。

军队掌控权,行政权,征税铸币权都掌控在节度使手中。安史之乱后,其权利更胜一筹,辖区内官员任免权,募兵制的推行,让节度使权力达到了顶峰,中央朝廷根本指挥不动这些藩镇节度使。

总之,推恩令是削藩的一个强有力杀手锏,但用的好才是杀手锏,用不好就是夺命剑。推恩令的实施一是要建立在强有力的武力威慑下的,二来要符合道义,如此一来那些藩镇节度使才会接纳,最后推恩令的实行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看到成效的,而这些条件都是中晚唐所不具备的,这也就是推恩令不能在唐朝实行的根本缘由。

参考献:《唐书》

更多文章

  • 魏晋南北朝时的墓葬,为何“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神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晋南北朝的墓葬特点,墓葬神道是什么,魏晋时期的墓地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1915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彊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

  • 唐朝时期蕃镇节度使在大唐的权力如何?了解起源和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燕赵节度使,节度使相当现在什么官,大唐的长公主权力很大吗

    总有一个较大的事件或者因素成为这个王朝的导火索,潜伏在国家上下,待到时机成熟,由各种矛盾点燃,颠覆王朝。像我们熟知的汉朝,强悍如它,也会因为外戚势力的增强而被各种问题所压垮。再如宋朝,经济实力强悍,最终也灭于自己武力值过低的事实。而我们最为好奇的唐朝,其各种矛盾根源于什么地方呢?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唐

  • 宋哲宗赵煦:北宋最后的黎明曙光,但却在二十四岁时突然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哲宗赵煦在位多少年,疯皇子赵煦完整版,主角赵煦

    (梦归秋辰:第510期)公元1085年,一代强人宋神宗去世,年仅8岁的宋哲宗赵煦成为北宋最靓的崽。客观来说,赵煦之所以能够成为北宋的大哥大,不仅仅是因为其才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年纪小。历朝历代,小皇帝总是能成为权臣和后宫进行干政和夺权的借口,同样北宋也不例外,在高太后的眼里,自己的孙子赵煦也就是一个

  • 苏轼的文学作品能够胜过同时期的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苏轼的文学成就,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苏轼,苏轼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熙宁变法改革的主将主安石,诗学杜甫,前期诗作关心民间疾苦、国家安危,以诗言志,如《河北民》、《兼并》、《省兵》等名篇。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政治失意之后,寄情山水,所作小诗清新淡雅,精美工致,尤为后人所称道。叶梦得《石林诗话》称:“王荆公晚年诗体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合,言随意遣

  • 成吉思汗为何突然猝死?四种说法,第三种最有理有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成吉思汗玩法技巧,元太祖是成吉思汗还是忽必烈,成吉思汗全30集免费版

    公元1226年,铁木真亲率十万大军远征,再次叛变的西夏。公元1227年正月,元蒙大军包围西夏王都中兴府。攻城战持续五个多月,中兴府依然没有被蒙军攻陷。不堪忍受西夏酷热天气的铁木真当即下令大军,继续包围中兴府,另一边的他则带着部分亲卫前往六盘山避暑。铁木真在六盘山临时大营避暑后不久,中兴府地区发生了强

  • 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别再死读书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提出的,庆历元年是哪一年,北宋庆历

    北宋的著名学者,被后世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时任国子监直讲,认为宋仁宗专心求治,范仲淹等积极进行改革,感到革新政局有望,遂作《庆历圣德诗》以抒发内心的喜悦,诗中称颂仁宗召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是“躬览(揽)英贤”;而“手锄奸栌”,则是暗指刚被罢职的新任枢密使夏竦。夏竦因此对石介和

  • 朱文正被朱元璋囚禁而亡后,朱元璋为何还要封其子为靖江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很对不起朱文正,朱元璋为什么背叛朱文正,朱文正为啥叛变朱元璋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后不久,朱文正就携其母王氏前来投奔朱元璋。此时朱元璋认了无数义子,但和朱元璋血脉关系最近的子侄,无疑还是朱文正。因此朱元璋开始大力栽培朱文正。朱元璋自领吴王时,也将朱文正封为明军大都督,此时的朱文正就是除朱元璋以外,明军的最高统帅。不久后南方各路起义军开始自相残杀,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

  • 范仲淹在大饥荒时让米商抬高价格,饥民们竟然对他千恩万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那些上层官员贵族们只顾自己享乐,他们的府内歌舞升平,老婆妾室们个个衣着光鲜亮丽,穿金戴银。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连他们养的狗都比百姓们生活好。而这些有钱的主个个抱紧自己的小金库,根本不愿拿出钱财救济百姓。范仲淹此时正在在杭州为官,按人的正常思维,一个为民的好清官应该在这时候开仓赈粮、降低物价,最起码要控

  • 北宋改革派一夜之间再次得到重用!就是因为这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宋哪个皇帝最出色,北宋皇帝赵恒,北宋皇帝赵曙的皇后

    元祐九年(绍圣元年,1094年)初,兵部尚书邓“润甫首陈武王能广文王之声,成王能嗣文、武之道,以开绍述”之渐,而户部尚书李清臣此前已创“绍述”之议,正合哲宗之意。同年二月,任李清臣、邓润甫为执政,新政遂逐渐开始。三月,投靠高太后的左相吕大防,在连任宰相之后,首先被罢相出任地方官。随后在殿试进土时,执

  • 他被诬为明朝四罪臣之一,被折磨五天五夜而死,后世才洗刷他冤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古今历史上,有着很多的能臣名士,他们身前在所处时代遭遇种种不公,但历史总会还他们以公道,后人会在史实上还他们以正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人物,虽然他能力平平但也未曾祸国殃民,明朝却将亡国罪臣的名头套到了他的身上。01在《明史》上记载着这样一句话“传庭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