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既然李世民杀害兄长、霸占弟媳,那他为何不将父亲李渊一并铲除?

既然李世民杀害兄长、霸占弟媳,那他为何不将父亲李渊一并铲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397 更新时间:2024/2/4 9:43:17

然而李世民也有不少难以洗刷污点,比如弑兄杀弟、霸占弟媳、逼父退位,并且开创皇帝干预史官修史的先河,这斑斑劣迹无不在诉说着李世民的罪恶。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李世民不坏人做到底将李渊斩草除根呢?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李世民每做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

杀兄的理由

李世民杀害兄长李建成是因为两人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彼此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不过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罢了。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李世民认为这是大展宏图的好机会,便怂恿父亲李渊于太原发动起义,开始征战天下。

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虎牢关之战、浅水原之战、灭西秦之战他无不是以少甚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甚至就连毛主席也称赞他“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有了李世民这个人形外挂,李渊的起义军很快就壮大起来,并且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最终一统天下建立唐朝。

毫不夸张地说,唐朝得以建立李世民至少有一半的功劳。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李世民因为功劳过大,封无可封,不过为了不让终将士寒心,李渊为李世民设立天策上将的职位,允许他享有仅次于皇帝、太子的莫大权力,并且能够向全天下招贤纳士收为己用。

看到这,大哥李建成顿时不乐意了,诚然李世民功不可没,但是他李建成也是劳苦功高,每次攻下一座城池后都是他负责擦屁股,结果功劳全被弟弟抢走了。

更过分的是这个弟弟野心勃勃,不但手握军权,还设立天策府广招贤士,壮大自己的势力,这已经对他的太子之位产生巨大的威胁。

久而久之,李世民慢慢变成李建成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立刻将其铲除。

为了保住自己太子的位置,李建成曾如此对付李世民:

一、联合李元吉给李世民下毒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据《旧唐书》记载,李建成与李元吉秘密毒杀李世民,于是晚上请他来东宫小聚,宴席上李世民突然心脏剧烈疼痛,接连吐了几升的鲜血,见状淮安王李神通只能扶着狼狈不堪的李世民回到秦王府。

李渊听闻这件事,亲自前去探望李世民,并且对李建成吩咐说:“你弟弟李世民的酒量一直不行,以后你们兄弟几个不要在晚上聚会喝酒了。”

李建成的毒计虽然没有奏效,却也让李世民感受到巨大的痛苦,这一份仇恨是永远无法释怀的。

二、设计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武德九年(626年),东突厥大将郁射设越过长城入侵唐朝,乌城被围。

其实唐朝自一统天下以来就与东突厥交恶,双方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李渊为了应对东突厥的侵扰便将很多精兵良将安置于北方,比如当时驻守在灵州的李靖

从唐朝兵力分布情况来看,郁射设这次入侵根本就是小打小闹不足为惧。可李建成抓住这次机会,奏请李渊让李元吉担任主帅,带上李世民手下的精兵良将,远赴边关支援。

很显然,李建成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大大削弱掉李世民的势力,从而消灭他最大的政治筹码。

三、营造李世民意图谋反的舆论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经天,两天后太白再次经天,这时候太史令傅奕秘密上奏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傅奕的话让李渊心中大惊,从此心中的天平慢慢向李建成倾斜,甚至默许他们对李世民实行“昆明池兵变计划”。

古人天象非常迷信,他们认为这是凶吉祸福的预兆,李建成抓住这一点,故意让傅奕说出“秦王当有天下”这番话,引起李渊对于李世民的不满与防范。

李建成千方百计营造李世民意图谋反的舆论,就是想要为日后铲除对方找个合适的借口,诛杀一个意图谋反的秦王,不但无过甚至有功。

李建成为了铲除李世民,步步为营、招招致命,二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只能用生死分出胜负。

面对咄咄逼人的大哥,李世民自然不会选择束手就擒,于是他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让李建成在黄泉路上先行一步。

霸占弟媳的理由

李世民霸占弟媳齐王妃同样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报复弟弟李元吉

李世民虽然抢占先机发动玄武门事变,可过程并不轻松。

当时他带着一伙壮汉提前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等待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到来。李建成兄弟俩不明真相,便骑马奔向玄武门,可到达临湖殿的时候,他们突然觉察到不对劲的地方,立马转头打算回去。

这时只见李世民与几十个彪形大汉手持武器“面色友善”地跟在他们身后呼喊着,李元吉差点给吓尿了,他连忙掏出弓箭,射向李世民,但因为手脚打颤一连三箭都没能命中目标,反倒是李世民弯弓搭箭一下射死大哥李建成,而李元吉也是中箭跌落马来。

眼看李世民就要大获全胜,结果上天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胯下马匹因为受惊横冲直撞至森林,这一过程中李世民被树林里的树枝挂住衣服,从马上跌落,一时爬不起来。

见到翻盘有望,李元吉赶紧跑到李世民身边,夺过长弓架在他脖子上,企图将他活活勒死,最后大老粗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喝退李元吉并将其射死,李世民这才逃过一劫。

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差点被李元吉杀死,劫后余生给李世民带来庆幸的同时,也让他对于李元吉的怨恨更深了,尽管后者已经死去,但这并不影响李世民对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报复,例如霸占齐王妃杨氏。

有道是“朋友妻不客气”,对于死仇弟弟的妻子,李世民是更加不客气,况且齐王妃生得国色天香又善解人意,李世民秉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也要将她收入后宫之中。

二、争取政治上的帮助

李世民霸占齐王妃可不仅仅是色心作祟,还是基于巩固政权的考量。

唐朝建立于门阀政治之上,其中李家属于陇西门阀的代表,长孙家、宇文家象征着代北门阀势力,而出生孕育齐王妃的杨家则是关中门阀的代表。

李世民登基之初,瓦岗集团势力错综复杂无比庞大,对他具有很强的威胁。因此李世民需要联合代北门阀、关中门阀等其他势力削弱打压瓦岗集团的势力,从而巩固自己的皇位。

所以,李世民霸占齐王妃是打算通过杨氏取得关中门阀的帮助。

基于以上两个理由,李世民“含泪”笑纳了他的弟媳齐王妃,哪怕因此背上乱伦的骂名他也在所不惜。

不杀李渊的理由

李世民不杀李渊,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一、李渊已经不具备威胁性了

起义之处,李渊也是颇有斗志,不但事事亲力亲为,还时常对手下将士嘘寒问暖。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实在太强悍,几乎能处理任何事情,渐渐地他开始懈怠,将权力外放自己安心当个甩手掌柜。

就这样,李渊稀里糊涂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当上皇帝以后,李渊更加像一条咸鱼,完全丧失斗志,只知道一味沉溺于声色犬马。

为了享受更多的快乐,李渊将权力下放给裴寂,让他代为处理各种政务。他还曾对裴寂说过:我当太上皇,你处理政务,这样过一辈子岂不潇洒快活?

对于李世民来说,早已沦为咸鱼的李渊根本不具备威胁性。

当然,表面上看李渊漠不关心政治,但谁知道他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所以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多留了一个心眼。

李建成与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带人包围皇宫。当时李渊正在朝堂上众臣开会,突然看到大老粗尉迟敬德手持武器、浑身浴血地闯进来,他吓得菊花一紧,连忙询问对方前来的目的。

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与齐王意图谋反,秦王替天行道将其杀死,因为担心陛下的安危便派我前来“救援”。

此时众臣明白局势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为了保全自身他们化身墙头草,开始大力吹捧李世民,并且请求李渊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而李渊也很识趣,不但同意了众臣的请求,还答应尉迟敬德交出军权,从那一刻起李世民已经成为唐朝真正的主人。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于朝堂文武百官进行大洗牌,将自己的班底安排在各个重要岗位上,这时候无论李渊有意无意,都不能对李世民造成威胁,所以他也就没必要铲除自己的生父。

二、李渊存在剩余价值

为了李世民要处心积虑谋划玄武门之变?就是因为他想要夺得皇位,并且还是名正言顺地夺得皇位。

李世民将谋反地点选在玄武门也是别有深意,玄武门距离李渊所在的太极宫很近,他的计划是在李建成见到李渊前将其杀死,随后派兵包围皇宫,控制住李渊与一干大臣,从而彻底掌握局势。

如果李渊活着,李世民就能利用他实现从太子到皇帝的和平过渡,并且将自己伪造成受害者的模样,把黑锅全部甩给死去的李建成与李元吉。

可一旦李渊死去,无论李世民如何辩解,他都会变成弑兄杀父篡夺皇位的大恶人,失去上位的合法性基础,成为人人鄙夷的逆贼。到时候即便李世民坐上皇位,也会彻底失去威信,甚至引起李渊老臣与太子党的逆反,这非常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因此,当时李渊还存在一定的剩余价值,能够帮助李世民稳步坐上皇位,这也是他不杀李渊的原因之一。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李世民杀害兄长是因为他与李建成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两人当中必须有一个人要倒下;霸占弟媳齐王妃不仅仅是为了报复弟弟李元吉,还是为了争取关中门阀在政治上的支持;留李渊一命是因为李渊已经不具备威胁性,他的存在能够帮助李世民平稳上位。

事实上证明看得开的人才能活得久,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两个月,李渊主动退位让贤当上了太上皇,虽然没有实权,但日子更清闲了,每天吃吃喝喝做做活塞运动,直到贞观九年才潇洒离开人世,享年七十岁。

同样是咸鱼,为啥李渊的生活这么有滋有味呢?

更多文章

  • 缔造奇迹的中华脊梁,诸葛亮不仅是蜀汉名臣,更是晋朝认可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晋朝老人评价诸葛亮,诸葛亮的历史描述,诸葛亮的辉煌成就

    残破江山谁来守刘备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因为关羽丢失荆州,张飞被小兵杀害从而走向低谷,白帝城托孤结束之后刘备自己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季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家基础似乎在这一瞬间就要全部毁灭。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也只是在刘备离开人世的那片刻时间放下了自己心中的负担,他终于可以做一个感情外露的真实自己。诸葛亮

  • 史上“能打”的军队:刘裕北府兵,卫青汉军,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裕和秦府军谁厉害,卫青刘裕,卫青统领汉军

    一、李牧麾下赵军“李牧死,赵国灭”,李牧的军事能力没得说,他麾下的赵军也很能打。从对手实力角度而言,李牧麾下的赵军,堪称是劲旅中的劲旅,让匈奴、秦军闻风丧胆。前260年,赵括瞎指挥,“纸上谈兵”,40万赵军被名将白起坑杀。此后,赵军对秦军非常畏惧,不敢与之正面交手,李牧则是例外。李牧镇守雁门关,自己

  • 古老民族猃狁、匈奴和突厥,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却遗留下了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猃狁和匈奴,匈奴突厥蒙古关系图,匈奴突厥蒙古哪个更厉害

    这些民族虽然存在时间都不长,他们都是时断时续的影响着中原王朝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其主要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列数一下,历史上存在的猃狁、匈奴、突厥这些民族都去哪了?一、猃狁就是犬戎――巅峰时期灭亡了西周。猃狁这个民族,其实存在时间已经很久了。它大约是在

  • 李白的故里究竟在哪儿?我国一邻国为何也赶来争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走进李白的故里,赞美李白故里江油的诗,安陆李白故里的说说

    走进江油一看,与李白有关的历史印记非常多,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都都是江油的历史产物。江油也因为李白,成为最有价值的旅游地区,他有着全国最独特的旅游招牌。与此同时,湖北安陆也在当地以李白故里宣传,此举一度引起江油人不满,这是怎么回事呢?李白的故里为何会出现争夺的情况?其实,湖北安陆只能算是李白的第二故

  • 李治登基后,处处受国舅的制约,武媚娘入宫助他夺权,只用三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媚娘头疼晕倒李治怀中,武则天秘史媚娘与李治吻戏,大唐情史李治媚娘生皇子

    因为李治老实,长孙无忌就对外宣称受先皇遗命替新皇治理天下,经常乾纲独断。不足一年时间,李治已被他全面架空,朝内全是长孙无忌的亲信。泥人还有三分脾气呢!李治不甘心被舅舅随意摆布,却苦于无人可用。恰在此时,昔日的情人武照出现在感业寺,还被皇后带入宫做了丫环。瞌睡送来枕头,一直对武照念念不忘的李治欣喜若狂

  • 虎牢关大战:李世民一战擒两王,奠定大唐统一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大战虎牢关,长孙无忌李世民虎牢关,李世民虎牢关三维地图

    为了一统天下,李唐首先歼灭了西北的薛氏政权,有了稳固的大后方,后来又消除了李密这个心腹大患。不久柏壁之战中,李世民又平定了北方的割据势力宋金刚、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失地。而此时王世充已在洛阳称帝,建立郑国,窦建德也不甘落后,跟着建立起自己的小国家夏国。除掉这两位劲敌是唐军接下来的重任。武德三年七月,李

  • 武则天为何要临朝称制?都怪儿子们不争气,母亲被逼上梁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临朝制度,武则天实际掌握朝政是哪一年,武则天到底怎么登上皇位

    一,改元大赦:改年号为“光宅”,大赦天下; 二,改服饰:旗帜从红色改为金色,官员服饰按品级重新界定; 三,改官名: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吏部改称“天官”,户部改称“地官”,吏部改称“春官”,兵部改称“夏官”,刑部改称“秋官”,工部改称“冬官”,等等;

  • 杨广弑父案探秘:这位中国最富争议的皇帝,到底篡位没有?(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广弑父篡位的瞬间,隋唐英雄杨广弑父夺妻,杨广弑父夺妻完整

    中国历史上几百位皇帝,恐怕再难找出一位,能有杨广背负的骂名更多了。即使把夏商周三代算上,能与之齐名的,大约也只有夏桀、商纣两位上古君主,可在“最著名的暴君”的舞台上与其一较高下。有关他的那些“臭名昭著”的黑历史,对中国历史有个基本了解的人大概都能说得出个一二三:比如,三征高丽搞得民穷财尽;比如,开挖

  • 李世民打算废长立幼,武媚娘喜欢上14岁的李治,太子却爱上歌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对李世民来说,应该烦恼的是:平定西域高昌国的侯君集擅自夸功,北蛮薛延陀侵犯边疆,太史令李淳风又上奏说天象不利,原定的泰山封禅取消…...内忧外患,庙堂江湖都把目光投向了皇帝,可李世民似乎八风不动,不仅把朝政交给了众位宰相,还带着心爱的杨淑妃、燕妃巡游洛阳、终南山等别宫,似乎乐不思蜀。这年夏天,编完《

  •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这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都不陌生,辛弃疾在词中高度赞扬了刘裕的军事能力,指出他当年挥军北伐时,气势之强如同猛虎。实际上后世之人对于刘裕的评价普遍很高,譬如“南朝第一帝”“定乱代兴之君”等,不过空口无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