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孝文帝对吏治的改革和迁都洛阳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孝文帝对吏治的改革和迁都洛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3 更新时间:2024/1/23 13:01:55

孝文帝对吏治的改革

北魏初年规定,地方官不论其治绩如何,任期都是六年,期满离任。

因此,许多官吏对治理民事毫不热心,却竭力追求个人财富。

如公孙轨当地方官时,“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魏书•公孙长传附公孙轨传》)。

这样的事例在北魏官场中屡见不鲜。

有一次,孝文帝问臣下高祐:怎样才能使盗贼平息呢?高祐回答:盗贼,也是人。如果地方官很称职,治化有方,就不会再有了。孝文帝听了深以为然。这可见孝文帝对吏治问题的重视。

为了整顿吏治,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两条措施:

一是实行俸禄制。公元484年,魏颁布法令,正式规定“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俸禄之外,贪污满一匹者处死。

二是对地方官任期长短不做硬性规定,而是根据治绩而定,好则留,不好则去。这样一来,官吏治绩好坏与仕途升迁联系起来了,使他们在盘剥人民时不能不有所考虑。

吏治的改革,是北魏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如实行得好,就可刷新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也为以后各项改革的进行打下基础,意义是重大的。迁都洛阳北魏的汉化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建国之初,汉化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这一汉化的范围和程度都极其有限,这主要体现在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加入北魏统治集团和参与政治方面。

拓跋焘时,建立太学,祀孔子,任用了一大批素有威望的汉人,最典型的就是崔浩

崔浩对汉族文化十分熟悉,尤长于天文历学。拓跋焘在很长一段时期对他委以重任。

通过这些汉族知识分子谋士群的努力,北魏统治集团接受了一些汉族文化,汉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但是,汉化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种政策来推行。拓跋统治者的政策常有变化,对于汉族士人,时而信任,时而排斥,对于汉族文化时有抵触。

孝文帝时,开始把汉化做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加以推行。

迁都洛阳是他的汉化政策中一项重大措施。

迁都洛阳

北魏的都城,在进入中原后,开始建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境)。

平城地处北方,生活习惯,气候条件都与鲜卑故土相近。

但随着北魏在中原疆土的开拓和被统治的汉人的增加,平城对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已不适合。平城地区游食者众多,且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

早在拓跋嗣统治时期,就有迁都之议。史书记载:“永兴中,频有水旱。神瑞二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殣。帝以饥,将迁都于邺,用博士崔浩计乃止。”(《魏书•食货志》)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平城又遭大旱,春天到来,竟然“野无青草”。即使风调雨顺之年,平城一带也常有饥荒现象。

而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已较发达,逐渐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所以从关外贫瘠的平城转移到中原经济中心,已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且平城长期作为北魏都城,功勋公老多居于此,保守势力十分强大,他们拒不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因循守旧,给北魏社会发展造成阻碍。因此,从摆脱保守势力的束缚这一点来说,迁都也是当务之急。

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军事实力虽然已逐渐衰落,但孝文帝却抱有灭南朝、统一全国的雄心。这可由文帝所说迁都洛阳的理由是“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八)可证。

所以,从军事上说,平城作为国都也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了。

当时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

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在此,是所谓“中夏正音”所在之地。

邺则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和丝绵产地。

单纯从经济意义上说,邺要胜过洛阳一筹;但从吸收汉族文化的角度看,洛阳要比邺优越。

孝文帝最后把新都定在洛阳,可见迁都之举主要还是从加速鲜卑族汉化的方面考虑的。

迁都洛阳对于世世代代居住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这意味着,拓跋氏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游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而使经济生产农业化;同时,还意味着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来一个变革。

这样一个从行动到观念都要为之一变的迁都举动,所遇到的阻力是难免的。

反对派的首要人物是太子元恂和拓跋氏元老元丕、陆叡、穆泰等,他们在朝中的势力很大。

孝文帝迁都之心已定,为防止节外生枝,便假称要大举南伐。

公元493年六月,孝文帝带领步骑三十万人,离开平城向南进发。大军行至洛阳,连日霖雨不止,但孝文帝仍坚持进军南向。

尚书李冲等人就出来反对,说“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敢以死请!”孝文帝听了大怒,说:“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安定王休等趴在地下痛哭失声,苦苦劝谏。

孝文帝这才说,如不南伐,便须就此迁都洛阳。

並即宣布:“欲迁者左,不欲者右。”(《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群臣又害怕南伐,不敢再言,迁都之计就这样定下来。

孝文帝的儿子是一个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又不上进的人。

他体胖怕热,到洛阳以后,“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

他趁着孝文帝出游嵩山,“轻骑奔代(平城)”。

孝文帝闻讯大怒,为了保证汉化顺利进行,毅然将太子贬为庶人,后又用毒酒将其毒死。

紧接着,拓跋族元老穆泰、陆叡与镇北大将军乐陵王元思誉、代郡太守元珍等勾结,想据平城起兵,史载其时“代乡旧族,同恶者多”(《魏书•于栗传》)。

形势十分危急,迁都与反迁都是关系到拓跋氏汉化的关键。

孝文帝当机立断,派得力大臣任城王澄率兵镇压叛乱,再次将反对派挫败。

洛阳终于成为拓跋氏人心目中真正的都城,成为北魏占据中原,正式接受汉化的象征。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周武帝和北周的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北朝周武帝,北周太祖,北周伐齐之战纪录片

    宇文泰死后,诸子年幼,不能担当大任,政权落在他的侄子宇文护手中。宇文护见宇文氏家族势力已经强大到可以代魏的地步,就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封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为周公。公元557年,宇文觉登天子位,废西魏,建立了周朝,史称北周。同年,宇文护先杀宇文泰的旧臣赵贵、独孤信以及对他独揽北周大权表示不满的人。宇文觉对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南梁侯景之乱(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梁简介,南梁皇帝世系图,历史上的南北朝多乱

    梁武帝不仅在对内做了许多蠢事,在对外处理与北魏的关系上,特别是在接纳侯景问题上,更是蠢事不少。公元514年十月间,北魏以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将兵十五万进攻梁益州,另令傅竖眼出巴郡北,羊祉出庾城,奚康生出锦行,甄琛出剑阁,想一举取梁之蜀地,战争互有胜负,魏军无功而还,差不多就在同时,梁武帝听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南方的民族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北朝的民族分布图,南北朝时南方海外贸易,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江南、广州地区的开发,必然要影响到有关地区原来的居民。在这些居民中,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汉族人经济势力的渗入,破坏了他们原来的安静生活。长江以南,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到三国两晋时为止,汉族和汉族文化在南方的发展,也只是沿长江两岸,沿海以广州为重点的一些点,与从荆州南下,通过湖南、江西逾五岭而至广州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南北朝时无神论的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南北朝十大历史事件,南北朝无神论著作,中国无神论史

    传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有助于封建朝廷对人民的精神统治。但佛、道之间有矛盾,佛、道跟统治者之间也有矛盾,甚至出现了封建朝廷对佛、道进行毁灭性的打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神论者对于鬼神及成佛成仙的虚构,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是无神论的战斗的优良传统。中国佛教史上有所谓“三武”的灭佛活动。第一次是北魏太武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北魏的六镇起义和北魏的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魏六镇士兵数量,武川怀朔六镇对北魏的影响,百家讲坛北魏六镇之乱

    公元523年,柔然入侵六镇,怀荒镇民请求开仓取粮,武卫将军于景无理拒绝,镇民不胜忿恨,遂起兵造反,杀了于景。不久,沃野镇民破六韩(姓)拔陵(名)亦聚众起义,杀镇将,改元真王。其余各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资治通鉴》卷一四九)。起义队伍迅速扩大。破六韩拔陵引兵南向,派别帅卫可孤包围武川和怀朔两镇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魏孝文帝改革到底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ppt,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下诏改姓。孝文帝在诏书中把鲜卑氏与汉文化联系起来,宣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资治通鉴》卷一四○)明帝建武三年,以此为例,改乙氏为叔孙氏,丘穆氏为穆氏,独孤氏为刘氏,素和氏为和氏。改了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东西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北朝时代的北魏衰落,南北朝北魏和刘宋人口,南北朝北魏史

    起义的历史背景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经济有了发展,新都洛阳繁荣起来。《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述洛阳的景象:“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有刘宝者,最为富室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是以海内之货,咸萃其庭。产匹铜山,家藏金穴。宅宇逾制,观楼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北周的衰落和隋之代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北周隋国公纪录片,北周和隋制度上的联系

    公元578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病故,儿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宣帝。北周武帝死时才三十六岁,正当年富力强,施展宏图之年。他的去世对于北周正在进行中的统一事业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周宣帝与其父几乎毫无共同之处。他性好奢侈,胸无大志,却极有阴谋。周武帝死时,他毫无悲怆之状,反而抚摸着自己身上被父亲生前教训时留下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北周灭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北朝北周历史,北周伐齐纪录片,正史中杨坚怎么灭北周

    在宇文泰、周武帝两代人的治理下,北周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朝廷统治较为巩固,国力也日益强大。在这些前提下,具有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开始把目光转向邻国,转向整个鼎峙中的南北双方,欲以完成他梦寐以求的统一大业。此时,南方已从梁末大乱中复苏。陈朝尽管辖地最小,但国内形势还能维持小康局面。相反,与北周对峙的北齐却日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侯景之乱(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最惨皇帝侯景,赵姬后宫之乱真实的吗,奢安之乱的真实历史

    侯景在攻入建康城后,告诉诸将,要杀个干净,好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威名。建康自东晋以来,本是历朝胜地,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南北各四十里,达二十八万多户。至侯景之乱,金银宝饰财物被抢劫一空,宫阙图书文物多被烧毁。又因为交通阻隔,粮食运不进去,米价高至七、八万钱一升。那些士大夫们,个个饿得鸠形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