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646 更新时间:2024/1/21 23:52:15

西周初年,周公旦给弟弟卫康叔发了一份诏书,这就是《尚书·酒诰》,其中提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里说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服”的本字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像一个用手执持跪坐之人,代表屈服、降服的意思。所谓“内外服”,也就是在商都内外为商王承担不同的职事。相对来说,“内服”多是商王的亲属,而“外服”更多是服从的异邦。

因为商王与内外服关系存在亲疏,所以控制力度自然也存在强弱。商王对于内服的命令一般称为“令”“乎”,而对于外服的命令称为则成为“比”。“比”,甲金文中像两人并排,有并列的意思;而“令”则像是张口向跪坐之人发布命令。可见对于商王来说,内服更多从属关系,而外服则更具有平等性。当然,不管内服还是外服,本身都是半独立的族邑,不是领取商王俸禄的职官。所以,他们的族群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服事商王与商王族。

在《酒诰》里,外服第一个就是“侯”。在甲骨文中,有称为“某侯”的,比如“仓侯”“攸侯”“杞侯”;还有称为“侯某”的,比如“侯豹”“侯光”“侯专”。“某侯”“侯某”的称呼差别不大,“某”往往是人、族、地三名合一。那么“侯”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金文中,“侯”字作“”,像箭矢集中于箭靶的样子,本义就是箭靶,古代也把箭靶称为“射侯”。晋人孔晁注《逸周书》提到“侯”为“为王斥候也”,斥候即侦察兵或者巡逻兵。

总体来说,“候”字应该来自“侯”字的分化,“侯”的箭靶之义也引申为军事长官,所以“侯服”实际上就是为商王承担军事巡逻职责。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指出甲骨文的“侯某”有18位、“某侯”有31位。“侯”在外服中地位举足轻重,商王武丁就曾派妇好“比”侯告去征伐夷方。后世“诸侯”一词,实际上也来源于商代外服的“侯”,“诸侯”就是“诸多个侯”的意思”,周代有许多“侯”,本义就是周王分封的军事长官。

再说“甸服”。金文的“甸”从“人”“田”,象征人在田里劳作,甲骨文无“甸”有“田”,田就是田地的意思。在甲骨文中有各种“田某”,比如“田武”“田黄”“田龙”等。孔晁注“甸,田也,治田入谷也。”可见田服就是为商王提供粮食,武丁曾经派妇妌黍“萑”,就是让妇妌去“田萑”这个地方指导农业生产;也有的田服反叛,曾被商王征伐。《左传》说晋国是“甸服”,曹国是“伯甸”,其中都有甸服的影子。

接下来就是“男服”。甲骨文、金文的“男”从“田”“力”,象征用耒耜耕田。又与“任”通假,所以甲骨文有“某男”,比如雀男;也有“某任”,比如“戈任”。孔晁注:“男,任也,任王事。”可见男服应该是为商王从事某种职事。男服对商国也是时叛时服,有时候还进攻商国,有时候被商王捉拿。《左传》说郑国是“伯男”,这有男服的影子。我们注意到周代五等爵有“侯”“男”,而商代外服也有“侯”“男”,其中又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五等爵的问题先按下不表,说“卫服”。“卫(衛)”,甲骨文从“行”“口”个二“止”,“止”是“趾”的初文,象征拱卫的意思。甲骨文有“某卫”,比如“寻卫”。孔晁注:“卫,为王捍卫也。”那么,卫服就是为商王从事保卫的职事。可见,卫与侯一样,主要承担的也是军事职能。周代有卫国,西周初封于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得名可能据与附近曾经存在的卫服有关。

接着是“邦伯”。“邦”在甲骨文从“丰”从“田”,象征种树于田界以为疆界,本义就是国。“伯”在甲骨文作“白”,象大拇指的样子,引申为兄弟最长者,并可以指掌权之一哥。甲骨文有“执三邦白于父丁”,说的是一次俘虏三个邦伯祭祀父丁;又说“多白正盂方白炎”,意思是多个方国首领征伐盂方首领伯炎。可见,伯或邦伯更多是方国首领的称呼,与商王国大体处于平等的邦国,不宜列为外服,更多是并列关系。

除了《酒诰》中的侯、甸、男、卫外,卢中阳先生在《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中,还指出存在“犬服”和“牧服”。甲骨文、金文的“犬”像狗侧面形,“牧”像手持鞭子放牛之形。“犬服”称为“犬某”或“某犬”,如“犬中”“盂犬”等;“牧服”称为“某牧”,如“苋”牧等。“犬服”主要为商王承担田猎职能,“牧服”主要为商王承担畜牧职能。这两种外服在《酒诰》没有了记录,在周代都没有了痕迹。

从甲骨文的侯、甸、男、卫、犬、牧等外服来看,主要在于职责的不同,但分工却未必很明确,而且似乎没有形成一定的等级制度。当然,他们的职责也并非是全职。

1955年,徐中舒先生在《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中,指出商朝外服即指定服役制。1999年,赵世超先生在《指定服役制度略述》中,将指定服役制度上升到制度史研究层面。这个概念是借鉴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提出的,在古代,西南不少村寨世代为土司家族承担各种服役,分为侍从劳役、家务劳役、卑贱劳役、农业性劳役、工商劳役等,以致某些村寨至今被称为马夫寨、伙夫寨、送柴村、洗菜庄等,但这不代表他们家族专业从事此项工作。

将指定服役制度用于商周早期国家,系徐中舒先生一派的远见卓识,对于重构商周早期国家剥削方式大有裨益,以后我们还会详细提到。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更多文章

  • 兰陵、朝歌、庐州等五个古城改名之后,现在都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几个兰陵古城,淇县朝歌古城,庐州古城

    一、西安(长安)西安古称长安,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自汉高祖刘邦在此建都到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这座城市一直保留着“长安”的名称,并以国都或陪都的形式存在了1000多年。长安给我们的

  • 历史上的姜子牙一生,不如神话这么玄乎,也是商亡周兴的头号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姜子牙临死遗言,姜子牙九尾狐,姜子牙墓有多可怕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真实存在的人物,不过“姜子牙”这个名字是后人的称呼,在周朝一般称呼他为吕尚或者吕望。在战国秦汉文献中,流传不少关于吕尚早年的故事。据说他是齐国人,娶妻后但却被妻子赶出门;后来去都城朝歌做屠户,但也生意不好干不下去;然后又去投奔贵族子良做家仆,却又被子良嫌弃而炒了鱿鱼;最后只好跑到棘津

  • 老外:中国历史仅3500年,夏朝不存在!理由很简单,我们无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咱们所了解的历史说有上下五千年,是指的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今天,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零头没有去细算,但是无论如何偏差不会太大,毕竟历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又不是韩国人,整天没事就瞎编历史,对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物和相关史料都是咱们中国历史的有力证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个文明古国之一,只有中国的

  • 《封神演义》的姜子牙,是历史上齐公吕尚与神话中玄武大帝的合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武大帝和九天玄女,玄武大帝为啥不建议供家里,赵公明是玄武大帝吗

    关于吕尚的军事谋略,《孙子兵法·用间》说“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荀子》说“吕尚招麾殷民怀”,大致说吕尚从事了一些间谍、策反工作;《齐太公世家》作为正统叙事,描写也不具体;但西汉之后就开始细化,并且赋予了越来越多神怪色彩。到了《论衡》时,画风就为之一变,说吕尚就喂小孩吃一种红丹,等到小孩长大后满身通

  • 周朝建立前的政治制度,兄弟被分封到同一个国家,往往被后人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周朝最早分封的五个国,周朝建立的三大制度,周朝分封洛阳

    《左传》给了我们另一个文王之子的名单: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加上老大伯邑考与老二周武王,那么周文王有记录的儿子应该是十八人。《左传》这个名单应该最为可靠,排列顺序应该是按照年龄长幼,所以应该包括了文王嫡子和庶子,那么相较《史记》,文王的十个嫡子按长幼应该是伯

  • 出土文献记载了这则志怪故事,原来商朝是这样灭掉夏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先讲一个有趣的志怪故事。商王汤射落了屋顶一只赤鹄,让小臣烹饪为羹。商汤妻子纴巟自己想尝,于是胁迫小臣,自己吃了后还分给小臣,两人吃完后,双目都能见到四海之外。之后商汤发现被人偷食,小臣就慌忙逃亡夏都。但被商汤诅咒倒地。一群乌鸦围着小臣想啄食,其中一只赤乌就让大家去吃夏桀的祭品,还说上帝让两条黄蛇和两

  • 春秋吴国被视为周文王伯父的国家,为何鲁国却一直以蛮夷对待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吴国强大吗,春秋为何不承认吴国,春秋历史上的吴国

    前文我们提到,《史记》中的太伯、仲雍南奔建立吴国并不可靠。那么,《史记》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呢?在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里,先后三次提到太伯的故事。第一次是公元前661年,晋国大夫士蔿说太子申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当时晋献公已有废太子申生之意,所以士蔿认为

  • 秦朝三位先祖助纣为虐,出土竹简发现其中一位商朝灭亡后叛乱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商朝没有竹简吗,秦朝历史人物志,助纣为虐的商朝故事

    前文提到纣王有个“助纣为虐”的妲己,当然,文献记载纣王手下的奸臣还有很多。不过,这些记载基本都是也是春秋战国的记录,在《尚书·牧誓》中周武王仅仅说商纣“登用小人”,也就是说提拔一些地位不高的氏族;相反,纣王所做的还有“不用贵戚旧臣”,也就是压制一些关系亲近的氏族,同样在后世文献中,就有了不少忠诚劝谏

  • 慕容鲜卑绝代双骄: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绝代双骄中双骄指的谁,慕容恪与慕容垂谁厉害,慕容恪和慕容垂谁打仗更厉害

    《天龙八部》里面的姑苏慕容氏念念不忘的就是复国,重现昔日慕容氏的荣耀,慕容鲜卑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割据政权(其实还应该包括前燕奠基人慕容廆庶兄、慕容吐谷浑建立的土谷浑政权,至于北燕和慕容氏没多大关系),其中不乏英雄人物,最为杰出者当属慕容恪和慕容垂。[var1]慕容恪被陈寅恪誉

  • 战国时期赵国四大美女:个个都是红颜祸水,一连祸害了三个强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赵国的女人漂亮,战国赵国十大名将排名,自古红颜出祸水

    [var1]吴娃赵武灵王有两位王后,第一位是韩王的女儿,生有太子公子章 ;第二位就是孟姚(吴娃),生有公子何;史料记载吴娃:“甚有色焉,王爱幸之,不能离。”可见吴娃是一位绝色美女。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先是废长立幼废了太子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后来又有点后悔觉得愧对长子,于是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