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古代人很重视嫡子?浅析唐代“嫡庶”之别

为什么古代人很重视嫡子?浅析唐代“嫡庶”之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11 更新时间:2024/2/3 18:00:38

随着时间的发展,嫡庶观念于东汉的迹象愈发明显,只是到魏晋时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再到南朝时已经不顾庶孽。历史的浪潮永远是波动的,从永嘉之乱到北朝时,再次出现反转,嫡庶观念尤其鲜明,嫡庶之别如天与地,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等方面嫡庶之别深刻鲜明。然而,到了唐朝时,这种嫡庶之别又开始逐渐缓和。

一、统治者的影响

1.时局影响

中国古代标榜的是君权神授,皇帝即为天子,可以说,天子就是百姓心中的神。

并且,分封制之后,于汉开始,中央集权越发明显,世家豪强逐渐没落,中央集权在唐朝到达一个小高峰。这样一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也会为了自己的权力逐渐收拢中央的权力。

唐初,隋朝刚灭,政权割据,有薛举的西秦、李轨的西凉、萧铣的南梁、王世充的郑国、窦建德的夏国、梁师都的北凉。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刘武周、李子通等人建立的政权。当时的局面是狼烟四起、内不安外有患,流民无处可去。

此时,想平定局面,新的政权就需要能打仗的人才,且新政权下百废待兴,国家还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再来是因为隋朝刚亡,战乱四起,民心四散,这种时候对百姓、人心的安抚也极其重要,得民心得天下。

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压力之下,嫡长子和庶生子都能被统治者收到旗下。并且,当时统治阶层属于关陇军事的贵族集团,这个贵族集团并没有沿袭北朝一些弊端。

统治者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择是:“人以才进,不论嫡庶次。”意思就是统治者缺人,无论是大嫡长子还是庶生子,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被统治者重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对于时局的妥协。

据《中国人口史》,可知隋朝大业五年时人口数大约是5032万。但是到了隋末唐初,全中国剩下的人数不足隋朝大业五年时的1/3——不过200余万户,即1500余万人,《通卷·卷七》有记载:“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余万户。”

可知人口在这种大趋势下迅速锐减,此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只从越来越少的嫡长子中去选择,庶生子和寒门的任用是统治者对于大趋势的一种妥协。如褚遂良所说:“主祭祀之裔,必贵于嫡长;擢文武之才,无限于正庶。”从选拔人才这里,其实也就能看出在唐代嫡庶之别已经被弱化了

2、统治者本身的集体潜意识

其次,是唐初统治者自身的问题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来说,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并不是很高,这也就使得财产分配和继承是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就如,原始社会的私有制出现时对于财产的分配。

而随着生产力和文化的进步,这种对于财产的分配也逐渐有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礼法以及血脉正统性的作用和象征,这种分配制度就逐渐演化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也正因为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于是上自皇室,下到官宦之家,都是格外重视这个制度的。

魏征就说:“殷家尚质,有兄终弟及之义;自周以降,立嫡必长,所以绝庶孽之窥觎,塞祸乱之源本,有国家者之所深慎。”但是,统治者并不是纯粹的中原人,他身上有胡人的血统,所以对于嫡长子、血统的观念并不是如正统中原人这般看重。

心理学术语上有个词叫“集体潜意识”,即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祖先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会代代相传成为一种先天遗传倾向。

胡人居住地不比中原,他们的居住地环境更加恶劣,因此,适者生存,而这些“适者”中多数是强者更加适应环境,因而在他们有一种“慕强”的潜意识;相反,嫡庶之别这种原则对胡人来说就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统治者拥有的胡人血统,这也使他拥有这种集体潜意识。

如唐太宗杀兄代之。再如唐睿宗选了庶生子李隆基作为继承人。这些也是他们身上集体潜意识的体现。并且,统治者也把这种集体潜意识直接转化投射到了自己后代身上——转化、投射都是精神分析流派中将自己无意识冲动导出来的方式。

据《旧唐书·褚遂良传》:“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弟及庶子数将五十。”同传有褚遂良指责唐太宗:“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踰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

可知李世民有嫡长子李承乾,但是李世民尤其喜爱自己的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颇受太宗恩宠,唐太宗给他的礼秩甚至超过了太子承乾。

此种宠爱其实就是他们集体潜意识投射到现实的表现,即他们对嫡庶之别不如传统中原人的看重、他们的一种“慕强”心理。但也正是这种集体潜意识没有收敛地投射与转化,使得统治者对李泰的宠爱无以复加,导致了太子谋反死亡和李泰的被贬。

褚遂良对此就说:“陛下比者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

但是无论如何,这也给了唐代后人一些发,即取嫡长子而代之。也正是因为统治者自身的问题,使得嫡庶之别的观念越发弱化。总而言之,在唐代,不管是人才选拔方面还是统治者自身的观念上,嫡庶之别已经在逐渐淡化。

二、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

其实,从隋朝开始,嫡庶之别的观念就开始弱化。到了唐代,嫡庶之别更加不如北朝这样明显。而其中最大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

首先,科举制度的沿袭和发展,使得庶生子和寒门能踏入朝廷,这些人一旦入朝为官,便会为自己寒门、庶生子这个群体的利益奋斗,并且这也使得皇帝手中权力得到收拢,为打击士族、豪强积蓄了力量——而一般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些支持者就是这些士族和豪强。

如武周名臣李昭德,他就是个庶生子,以举明经入仕,后成为武则天朝大臣。有文载:“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

并且武则天时期还有了武举,这就更加为寒门和庶生子开辟了一条能得到权力的路。正是这种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放宽,身份已经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本身的能力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

这种改变使得军权得以更加集中。同时这种改变也使得庶生子、寒门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嫡长子和庶生子之间的区别也得以减少。

2、财产制度的变化

并且由于这种政治制度的变化,使得唐代财产继承制度发生了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相辅相成,这种财产制度的变化又弱化了嫡庶之别的观念。

这种财产制度的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这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有莫大关系——其实无论哪一种制度发生改变,这都是生产力、文化、社会等因素一起造就的,财产继承制度也不例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到一种大趋势,就是嫡庶之别的不断弱化。

唐宋时期,财产分配继承上已经开始实行“平均制”,根据唐律明文即:“诸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

这便是平均制,从“平均制”的出现,可以再一次看出唐代的嫡庶之别已经弱化了不少,嫡庶之别的弱化已经从政治转移到民生,也就是说观念的受众开始由官员转向黎民百姓。

且据《唐明律卷》:“诸同居卑幼,私辄用财者,十疋笞十,十疋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即同居应分,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

由此已经可知,唐代在财产继承分割的律文中并未刻意孤立庶子,律文所规定的是:“有罪等罚,家财均分”。

即庶生子的财产继承权得到了改善,此时庶生子经济基础和选拔人才制度都已经得到了改善,可以得知,庶生子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已经得到上升,嫡庶之别观念越发弱化。

而且,在唐代律文中,“嫡庶”一词出现次数已经大不如从前,大多数是以“兄弟”一词代替,可从上文的唐律明文知晓。

综上所述,隋朝开始,由于科举制度的出现,嫡庶之别观念开始被削弱,唐朝时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延续,唐朝选拔人才时对才华地看重,唐朝统治者本身对这种观念并不是如此地看重,中央集权地加强,唐初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唐朝财产分配继承制度的改善,以及其他种种唐朝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庶生子和寒门在唐朝时地位得以上升,也使得在唐朝形成一种了大趋势,即嫡庶之别越发不明显。

参考文献:

高亚莉.《唐宋时期嫡庶财产继承问题探析》

刘永强.《独一无二:唐代嫡子仅指嫡长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两个帝国的碰撞,大唐王朝与阿拔斯王朝,怛罗斯之战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唐王朝退出中亚的开端—恒罗斯之战有关恒罗斯的具体位置至今尚有一丝争议,一说怛罗斯是在今天的江布尔地区,有些人信誓旦旦的宣称怛罗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地区。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恒罗斯应该位于今天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地带的塔拉兹或者塔拉斯附近,当时玄奘三藏根据其发音将其译为怛罗斯,如果没有错的话应该

  • 南宋“中兴四将”,后两位入选有点勉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金军北撤前后,遇到宋军将士的奋力抵抗。而南宋初年四支大军的主帅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被称为“中兴四将”。其中岳飞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其部队纪律严明,深受民众爱戴。公元1134年,岳飞出兵北上,一举收复六州,使金兵畏惧,但最终还是落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公元1130年,金兵主力北撤,韩世忠率8000

  • 明朝最有气节的3位皇帝:第1位,完爆清朝所有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杰出的五位皇帝,明朝最伟大的三个皇帝是谁,明朝时期最有能耐的四位皇帝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见多识广,从一个小兵奋斗到开国皇帝,自然具备一个统帅应有的气节。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时,曾经被陈友谅大将张定边围困,朱元璋为保存实力,决定自刎于船头,但被其部下韩成阻止并代替朱元璋自杀。都说开国皇帝或初期皇帝往往决定了一个王朝的气象,比如汉高祖刘邦决定了汉以孝治天下

  • 明朝时期,山东六府之东三府、西三府,你属于哪个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时期的山东省东三府与西三府,三府十七县,东三府与西三府

    建省之初,山东下辖六府,分别是济南府、东昌府、济宁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降济宁为州,兖州升为兖州府,仍为六府,其中,济南、东昌、兖州为西三府,青州、莱州、登州为东三府。济南府府治历城县,且为山东布政使司衙门所在地,下辖4州及15直隶县,4州为泰安州(新泰、莱芜)、德

  • 明朝冷知识,老朱家的想象力我们想象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老朱家的那些事,老朱的八个姨太太,明朝知识问答

    神吐槽:真要这么规定估计一半人都得关起来,比方说评论区应该就有应该判刑的。2.明代朱元璋规定严禁普通百姓畜奴,但是明朝到了中晚期这种问题其实十分严重,他们很多名义上不是奴隶,是义子身份。但是收义子的手续和收奴隶是一样的。神吐槽:这就是所谓的上有对策下有对策,老朱这么多规矩,没几样后代遵守。3.海瑞是

  • 所谓的永乐大阅兵真的存在吗?帖木儿是否真的向明朝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伯颜帖木儿后代今何在,帖木儿和明朝的战斗,帖木儿大帝完整版

    这个所谓“阅兵说”的完整版大约是这样:帖木儿不知天高地厚,死在了征讨明朝的途中。若干年后,永乐皇帝在北京举行大阅兵,邀请了包括撒马尔罕在内的西亚二十个国家的使节参观。因为阅兵场面震撼,充分展示了明朝的强大,撒马尔罕的使者被震惊到了,然后就是所谓的使者将帖木儿生前的战马送给朱棣,帖木儿的副史盖苏耶丁在

  •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故事司马光在哪砸的缸,司马光砸水缸救人视频,司马光砸缸民国课本

    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君子的定义,其中《诗经》上最有名的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君子当学问精深品德高尚,显然,司马光正是这样一位君子,学问方面从《资治通鉴》中可见一斑,至于品德要数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司马光砸缸"了。为着突出机智勇敢忽略了知恩图报偌大的庭院在盛夏里散着热气,一群孩子玩耍其间,

  • 朱元璋严防死守,打压宦官,为何明朝还是经常出现宦官乱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为啥不重用宦官,明朝秦升冤死朱元璋悔过,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但,终明一朝宦官群体在政治舞台上仍然扮演重要角色。那么明朝宦官群体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的?本篇文章将从宦官出现在明朝政治格局中的必要性出发,浅析明朝宦官乱政的滥觞与影响。一、奴婢的逆袭——明朝宦官如何走上政治舞台?0.皇帝的有利开局公元1368年,这一年有很多的名字,在北族贵戚口中它是风雨飘摇的

  • 皇帝点赞司马光同意,苏轼这篇文章,赞美了他们的对头王安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对谁的影响最深,司马光王安石苏轼800字作文,司马光赞赏苏轼

    1消息传到了北宋政治中心汴京,听到报告的司马光竟然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政治上最强悍的对手终于死了,他终于不用担心他卷土重来了。这一生中,司马光没有瞧得上第二个人,苏轼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能写写诗填填词的文人,但是,这个刚刚离世的人,在他心里就是一座高峰,一座令人崇敬又害怕又不服

  • 36岁王阳明:我做了这两件事,人生从低谷走向了巅峰,你也可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呢?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给出过一个标准,那便是“立德”“立功”“立言”,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就能被称为圣人。显然王阳明是符合标准的,在“立德”方面,他创立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推崇“知行合一”,其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在全球都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在“立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