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198 更新时间:2023/12/28 1:49:25

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君子的定义,其中《诗经》上最有名的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君子当学问精深品德高尚,显然,司马光正是这样一位君子,学问方面从《资治通鉴》中可见一斑,至于品德要数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司马光砸缸"了。

为着突出机智勇敢忽略了知恩图报

偌大的庭院在盛夏里散着热气,一群孩子玩耍其间,自然而然就靠近了水缸,然而其中一个失足跌入水缸,众人慌乱之际司马光毫不犹豫的砸缸救人。这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只是前人们为了突出表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便对这个被救的小孩只字不提,故事以"儿得救"结尾,这孩子终是没有名字。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家,都说中国古代是文史哲不分家,是以司马光在历史记载上的成绩也不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如今也成了学史之人必读的书。司马光对于读书也有着惊人的天赋,六岁读书七岁便能背诵《左式春秋》,对于其中典故更能详细解说。不得不说称得上天赋异禀了。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跟幼年司马光相交甚好的人一定也不会太差,而那位被救的孩子正是司马光的众多朋友之一,经考究,叫上官尚光。历史对上官尚光的记载并不多,如今可知的是他为司马光建了座"感恩亭"以让后世铭记司马光此举,算作报答。

从前老师们为了突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从不曾我们提过上官尚光的故事。但这不意味着上官尚光身上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上官尚光知恩图报的精神正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当上官尚光深陷水缸时,其他孩子都慌张失措唯有司马光费劲力气砸碎缸救人,由此可见其二人情感之深厚,事实上,上官尚光确实是司马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其人虽及不上司马光过人之才智但也是个有能力的人,参加科举,一举拿下进士,真应了那句名言"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先看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知恩图报好少年

家长老师们常常为了让我们记住要勇敢,要机智,要勇于救人而只侧重于讲司马光是如沉着思考,如何费劲搬石,如何机智砸缸……却因此也忽略了上官尚光后来的知恩图报,也对其不曾提起。但感恩也是一堂值得教育的课,甚至更值得被人们记住,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受了太多的恩惠。

前文说上官尚光考上了进士,顺理成章地,他也担任了官职,只可惜清官难做他官运不顺,后来辞官还乡并为感恩司马光修了"感恩亭",就在他移居的城西龙堤南坡。家乡是一个人心中最柔软最纯净的地方,似乎一切美的感悟都蕴含其中,而上官尚光选择了在自己的家乡为司马光修"感恩亭"足见其感恩的情感之强烈,行为之真诚。

上官尚光这个"学霸"其实也挺有自己的追求,他不被官名利禄所束缚,毅然回乡的做法恐是当时很多年轻人都难以做到的,金钱和地位的诱惑在哪朝哪代都不曾减少,甚至可以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增无减。我们虽不知上官尚光为何辞官,但他正值壮年辞官还乡一定是需要勇气的,也一定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

上官尚光也是个通透之人,他深知如若没有司马光那一砸他可能就永久的离开了人世,上不得报效国家,下不得传宗养老,因此他对司马光的感恩之心是足斤重的,这大概就是他选择在家乡为其修"感恩亭"的原因吧。

不只是为司马光更是为了教导后世

如果说上官尚光修"感恩亭"是单纯的为了报答司马光救命之恩那就有些太过狭隘。如果只是为了感谢救命恩人,给其金银珠宝,为其卖命奔走岂不来得更为实惠更为奏效,何必修个恩人都用不到的亭子。唯一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这亭子不只为感恩司马光,也为教导后人,要常施恩于人常怀感恩之心。

人只要生活在这世上就总是要受人恩惠的,小到清洁工提供的干净路面,大到边防战士给我们安全宁静的生活环境,有句话说的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受这些人的恩惠自然要懂得感恩,不必像上官尚光那样为他们修"感恩亭"但要懂得尊重他们的劳动。

不乱丢垃圾,不行违法犯罪之事,不肆意刁难服务员……种种这些都是感恩,当一个社会充满的感恩,那将是它急剧进步的开始,抱怨的人少了,做事的人多了,人人都多了份理解,人人都更想要对他人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也是施恩于人的人,做好分内之事的人自然就会帮到需要他帮助的人。

施恩不必图报

在这个分工明确的社会中我们也或多或少做了些施恩之事,无论有心还是无意。然而施恩就莫要图报,否则只会陷入痛苦,这痛苦并不是说没人会报答你,相反,是说就算人家报答了你,你也未必会开心,因为那人所做的也只是达到你的预期罢了。

如果司马光一开始就为了上官尚光的感恩而救人,恐怕他还没想到要几两黄金几匹锦布上官尚光就已经一命呜呼了,这是施恩尚未达成的方面。再如果司马光救了人,所以他成天盘算着该要些什么报答好,那恐怕也不能使他幸福,因为上官尚光给他修个"感恩亭"他也只觉得是应该的,总觉得不够。

因此不必对施恩之人报有太大幻想,更不要图报而施恩,那是交易不是恩情。人曾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一个人帮助他人,那他也是在帮助自己,他为自己打造了一张最为亮眼的名片——善良而有能力。

一个人只有善良也未必能帮助他人,只能跟着瞎着急,比如砸缸故事中的其他小朋友,而一个只有能力没有善良的人也想不到要帮助他人,只会是冷漠的代名词,是以一个常助人以援手的人必定是一个善良而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没人会不想靠近。而帮助他又另有所图那就是商人,是交易。

从前我们从司马光砸缸学为人要机智有勇,现今我们从上官尚光建"感恩亭"学做人当知恩图报。愿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人都有人感谢,每一个受恩于人的人都常怀感恩之心。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严防死守,打压宦官,为何明朝还是经常出现宦官乱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为啥不重用宦官,明朝秦升冤死朱元璋悔过,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但,终明一朝宦官群体在政治舞台上仍然扮演重要角色。那么明朝宦官群体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的?本篇文章将从宦官出现在明朝政治格局中的必要性出发,浅析明朝宦官乱政的滥觞与影响。一、奴婢的逆袭——明朝宦官如何走上政治舞台?0.皇帝的有利开局公元1368年,这一年有很多的名字,在北族贵戚口中它是风雨飘摇的

  • 皇帝点赞司马光同意,苏轼这篇文章,赞美了他们的对头王安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对谁的影响最深,司马光王安石苏轼800字作文,司马光赞赏苏轼

    1消息传到了北宋政治中心汴京,听到报告的司马光竟然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政治上最强悍的对手终于死了,他终于不用担心他卷土重来了。这一生中,司马光没有瞧得上第二个人,苏轼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能写写诗填填词的文人,但是,这个刚刚离世的人,在他心里就是一座高峰,一座令人崇敬又害怕又不服

  • 36岁王阳明:我做了这两件事,人生从低谷走向了巅峰,你也可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呢?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给出过一个标准,那便是“立德”“立功”“立言”,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就能被称为圣人。显然王阳明是符合标准的,在“立德”方面,他创立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推崇“知行合一”,其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在全球都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在“立功”方面,

  • 明朝最低调的皇帝,在位只有六年,却将世界一半的白银赚了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8亿两白银去哪了,穿越明朝赚了一亿白银,明朝最残暴的两位皇帝

    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诸多王朝,每个王朝都曾经在历史的卷轴中,留下了独特的一页,他们有些辉煌有些落败,有些饱受后世之一,有些被后世大肆称赞,在历届的王朝当中,也都曾经出现过影响一个王朝的人物,即便是这个王朝饱受争议,也因为其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被史书记载。不过有些王朝当中,还有这样的一群

  • 都说无川不成军,那为何宋朝在四川还实施特殊化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川峡四路面积,无川不成军无湘不成将,无川和无湘不成军哪个厉害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川一带,宋朝政府实施了颇为特殊的统治政策。北宋仁宗朝的诗人何郯曾经写诗谈及宋朝统治四川的特殊政策,所谓“择守来颁兹土政,治人颇与他邦殊”(《益州州学圣训堂诗》)。著名宋史学者粟品孝将其称作“特殊化政策”。所谓特殊化政策是指,中央王朝在统辖范围内,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某一地区,根据该

  • 明代鸟铳的问世:“火绳枪”不再叫火绳枪,“鸟铳”成了代名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明朝鸟铳与日本火绳枪的关系,清代鸟铳口径,明代鸟铳发射结构

    鸟铳在久远的东汉时期,中国就有世界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术以及指南针。其中,火药术的发明,在明朝时期,因为有利于武器的发明和制造,并且,随着明朝社会的开放性的增加,我国与其他东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明朝便出现了来自东南亚、欧洲等其他国家带来的“火绳枪”。对于这个“新物种”的出现,明朝

  • 赵匡胤都做了什么,只用了一顿酒,就让将军们交出了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为了集中兵权采取什么手段,赵匡胤解除将领的兵权的一个典故,赵匡胤的功绩与遗憾

    我们在历史的学习过程当中,可能都会听到宋朝开国的那样一些非常具有戏剧化的事情,尤其是赵匡胤当时的被黄袍加身,一直以来都广受人们的称道。不过在赵匡胤最后当上了皇帝之后,他因为害怕自己的一些手下当中的将领也受到自己的这样一种黄袍加身的情况,他便打起了一个心中的小算盘:究竟能不能够以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一

  • 宋仁宗初战西夏被打败,此后几十年,西夏北辽不忍动兵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仁宗与辽宁西夏,宋仁宗对西夏的胜利,宋仁宗如何制服西夏

    刘娥去世后,有人向仁宗进言说他的生母是李宸妃,而且被刘娥毒杀了。仁宗又悲又怒,一边派人围住刘氏一族的府邸,一边打开李宸妃的墓葬检验,却发现生母骨骼清盈,无中毒痕迹,且身着一品夫人服,极尽哀荣。宋仁宗亲自验看后,长叹“人言不可信”,以此提醒自己,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可妄信。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 严嵩碰壁,印度高僧悻悻而回;论风骨,明朝四大才子里文徵明最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严嵩后代现状,海瑞斗严嵩粤语,河南项城严嵩故里

    一天退朝的时候,当朝首辅严嵩拦住工部尚书顾璘,向他发牢骚,说他的老乡文徵明太清高,不近人情!顾璘不解这位无人敢拂其意的首辅为何一脸幽怨,便问他何故?严嵩说:“我经过苏州,放低姿态去看望他,他却连门都不让我进!”原来,与唐伯虎同时期的文徵明,是黄公望、赵孟等大画家的当世传人。可此人一生中最不屑和权贵打

  • 朱元璋翻脸无情,连同行都不放过,印度和尚:我只是写了首颂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朱元璋二儿子朱樉,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

    他杀开国大臣、杀和尚、杀贪官、杀文人……在那个时代,没有他不能杀的,只有他不想杀的!从一个放牛娃到一位开国大帝,朱元璋是如何走上“嗜杀”之路的呢?自卑让他以杀立威开国大臣胡大海的儿子因为犯了禁酒令,别人求情他不也理睬,当他看到胡大海也跪在地上貌似求情状时,再也气愤不过,自己抽刀把胡大海的儿子直接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