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的势力在隋朝相当强大,即使是隋朝隋朝军力最盛时也不敢轻启战端。对付突厥,隋朝是敬畏的,主要用分化瓦解的办法。而对高句丽,由于这个国家以前是汉朝的郡县,虽然后来不服管了,但隋朝总有一种宗主国的心理优势存在,所以对付高句丽,采取的就是强硬手段,从实际情况来看,执行效果其实都不太理想,突厥前期被打服,但后来却强势反弹,而高句丽,则实实在在的给了隋朝一个教训。下面分别说一下。
忽悠四重奏
对付突厥,由于军事不占优,所以主要以分化瓦解为主。具体就是四招:坑,蒙,拐,骗。(以下叙事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
坑:隋文帝杨坚趁东突厥内乱的机会,支持突利(和唐朝的突利不是同一个人)反叛当时的东突厥都蓝可汗,当突利失败后,继续支持突利在河套地区建国,并册封其为“启民可汗”,摆了东突厥一道,东突厥自此分裂。当始毕可汗在位时,隋朝又故伎重施,办法是将宗室女嫁给始毕弟弟叱吉设,并封他为南面可汗。但是,叱吉不敢接受。始毕可汗知道这件事以后,对隋朝很不满。
蒙:中原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方法就是“和亲”。让对手当女婿,拿女婿不能向老丈人动兵的道理来糊弄他们,能蒙就蒙。虽然很多时候效果不好,但有时候也能救命。在隋文帝时,隋朝连续嫁了两位公主给启民可汗,分别是安义公主和义成公主。特别是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大业十一年八月,在著名的隋炀帝雁门被围的事件中,正是义成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可汗“北边有急”,始毕可汗才在九月撤围而去。
拐:公元600年,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多次攻击启民可汗,并且侵扰隋朝边境。此时隋朝坚定的站在启民可汗这边,不仅直接出兵帮助启民可汗(如在602年,隋云州道行军元帅杨素率诸军追击,大破东突厥阿勿思力俟斤军,夺回其掠夺的启民可汗帐下的人口及畜群,并交还启民可汗),还让启民可汗尝试拐带西突厥的部落人口。603年(仁寿三年),铁勒的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西突厥达头可汗,归附启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内迁。达头可汗西奔吐谷浑,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骗:隋朝右光禄大夫裴矩认为突厥人本来很单纯,容易离间他们,只是由于突厥汗国中有许多狡猾的西域胡人给他们出谋划策,所以不好对付。特别是史蜀胡悉,备受始毕可汗信任,必须除掉此人。经隋炀帝同意后,裴矩派人将史蜀胡悉诱骗到马邑“互市”,加以杀害。始毕可汗得知事实真相以后,不再向隋遣使朝贡。
经过这几招,在隋朝开皇到大业初年,突厥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但后来突厥被忽悠的次数多了,引起其很大的不满,终于酿成了前面说的大业十一年八月的隋炀帝雁门被围的事件。隋朝忽悠突厥,差点把自己忽悠瘸了。
扮猪吃虎的高句丽
再说一下高句丽。高句丽从西汉末期建国,到唐高宗时期灭亡,存在了705年,可以说是汉化程度最深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王朝一样,它也是以农耕为主,这意味着它也拥有强大的军队,坚固的城郭。而中原王朝对这样的基本完成汉化的对手总体来说办法不多。这里还可以参考辽、金、夏,甚至后面的清,只要完成了或快完成了游牧到农耕的转化,中原王朝要对付起来就很困难,甚至一个不好,就会被那些势力吃掉。
前赴后继的征讨前面说了,隋朝对高句丽有天然的心理优势,所以当高句丽不太听话时,隋朝就会教训一下。例如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结果陆路军队由于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疫病,无奈退兵,水路又因为遇到大风,损失惨重,也被迫撤退。虽然无功而返,但当时的高句丽王还是上表谢罪,隋文帝借坡下驴,没有追究。
到了隋炀帝时期,他本人一共发动了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前两次由于自己的瞎指挥,导致失败了,第三次还没开打,高句丽就自己(假意)请降。但是高句丽王高元拒不入朝,隋炀帝准备第四次征讨高句丽,到最终没有成行。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隋朝如此快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征讨高句丽所致。
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
结语
能制服突厥,隋文帝功不可没,灭不了高句丽,隋文帝父子都有责任,其中隋炀帝本人要负主要的责任,正是由于他自己一意孤行,并且“欺软怕硬”,导致局面不可收拾。在他雁门被围时为了鼓舞士气,说好不再征讨高句丽,但解围之后,不说想着找突厥报仇,而是要继续征讨高句丽,这种出尔反尔的操作,不仅最终失去了民心,连军心都失去了,结果是硬的不敢碰,“软”的不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