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漏泄军事,斩之”——探析唐代保密工作制度

“漏泄军事,斩之”——探析唐代保密工作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914 更新时间:2023/12/6 17:47:32

唐代政治保密制度

1.机要部门的保密

中书与门下二省是唐代的中枢部门,中书令“掌军国之政令”,侍中“掌出纳帝命”,二省长官相互配合共同“佐天子而统大政”。尚书省则执行决策,“但听命受事而已”。朝廷机密在三省流转,如果内部官员不密,非常容易发生泄密事件。为了防止泄密的发生,三省长官不仅要保密,三省中下层官吏的保密工作更要做好。

中下层官吏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人员驳杂。对于三省中下层官员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唐王朝选择机要部门人员的首选条件是“率用静默专敏之士”,即沉静自守、能够保密而又思维敏捷之人。除了三省之外,翰林院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至德已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唐代的中枢机要部门不仅对官员的自身素质和品格要求严格,对官员之间的关系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即不允许亲属同居枢密之地。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唐代大臣对此却十分重视。不仅直系血亲不能同居机密之地,而且姻亲之间也禁止同时在机要部门任职。徐坚的妻子是侍中率羲的妹妹,于是“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唐代对居于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也有严格的要求,即禁止学士与外班往来。唐昭宗铲除刘季述反正后,韩惺以翰林学士处机密。“初,惺侍宴……与外班接。’主席者固请……终绝席。”

2.行政体系保密

“自古奸臣皆以货赂厚结左右及宫掖之内,是以动静先知,迎合上意。”由于皇帝身边之人很容易被心怀测之人所收买,不利于重大国事的保密。皇帝遇有大事时,为了保密往往与心腹之人商议或者发密诏行事。

证圣中,武后欲杀薛怀义,“乃密诏太平公主择健妇缚之殿中,命建昌王武牧宁、将作大将宗晋卿率壮士击杀之。”大历十二年,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元载专横不悛,“上欲诛之……上之舅也。”

可见皇帝欲诛杀在宫中的重要人物时,为了做好保密工作,往往依靠的是身边的可信任之人,并且以密诏或者密谋的方式行事。武则天依靠的是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唐代宗选择的是自己的舅舅吴凑,都是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可信赖的亲属,并且都取得了成功,诛杀了欲杀之人。

文宗即位,欲诛杀宦官王守澄等人,于是倚以宰相宋申锡,并“除王墦京兆尹,密谕帝旨。”而唐文宗选择的密谋之人是宰相宋申锡、京兆尹王墦,此二人并非是与文宗有直接关系的亲属,而且所托非人导致行事不密。“墦漏言,而守澄党郑注得其谋”,从而导致除宦官计划的失败。行事不密往往会导致计划的失败,所以唐代的君主非常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宫中大事除任用亲近之人外,君主还经常告诫臣下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中央与地方军政大臣奏事涉及重大国事时亦经常以秘密的形式上达。“元轨每朝……常密释咨逮。”张说始为相时,帝欲事吐蕃,说密请讲和以休息郭塞。”贞元十九年“上官说卒,它婿田偁胁浼子袭领其军,谋杀监军。王)沛知其计,密告之,支党悉禽。”

不管是在中央地方官在遇到对外战争、内部叛乱等重大国事时,为了大事不漏泄都是以秘密的形式上书皇帝,以便宜行事。

唐代军事保密制度

在唐代,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战争时有发生,突厥、回鹤、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相继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他们经常刺探唐朝的军事情报。

“回鹤常有酋长监奚、契丹以督岁贡,因坰刺中国。”居于灵、夏界内的党项族,“自至德已后,常为吐蕃所诱,密以官告授之,使为侦道,故时亦侵叛,寻亦底宁。”

国内的叛乱与农民起义不时爆发。战争的胜败极大的影响了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存亡。而战争的胜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军事情报,即己方军事方面情报的保密以及敌方军事情报的获取。正是由于军事情报旳重要性,唐朝政府制订了严格的军事保密制度。

1.军事情报保密

唐朝政权十分重视对军事情报的保密工作,对军事保密有明确的规定:“漏泄军事,斩之。”不仅如此,由于地方节度使体制的特殊性,唐代统治者还禁止藩臣参与军国密议。郭子仪于肃宗上元元年领两道(郊宁、鄺坊)节度使”,而朱池;则于大历十一年“八月,丙寅,加卢龙节度使朱油:同平章事。”二人都是在京的使相,虽然也是宰相,但仍然属于藩臣,所以不得参与军国密议。

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地方节度使虽然在唐代中后期是一方豪强,但也不轻易参与中央的军国密议。长庆二年三月,穆宗以军国事咨询淮南节度使裴度,“度辞以藩臣不合议军国事”。凸显出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很重视军事方面的保密。

兵力包括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是一个国家军队实力的真实写照。城防则是有效阻击敌人进攻和占据重要战略位置、保护战略资源的保证。兵力和城防部署在战争双方的对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这些军事情报必须建立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之下,否则己方的军事实力就会公之于敌,处于被动状态。军营是军队留住的住所,一支军队的兵员数量、人员配置、武器装备都会体现在军营之中。

因此唐代统治者严禁外部人员随意出入军营。御史按季巡囚是唐代的传统,即使如此也不能进入军事重地,擅入者都要受到处罚。即使是朝廷重臣不受诏也不能随意出入军营,可见唐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对于军营内部军事信息的保密。对于地方军事部署最为了解的人员之中,除了带兵将领之外就是一州刺史等地方官吏。他们地处边防重镇,是唐王朝对抗少数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他们一旦泄露军事部署,在战争当中唐朝军队就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唐代对官吏,尤其是边要之官无故私逃有着明确的规定。“诸在官无故亡者,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五日加一等。”对于位置更为重要的边要之官则“亡者加一等”,即日杖六十,三日加一等。”

2.军事装备保密

唐朝国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便于优质武器的制造。并且经济繁荣也间接促进了武器制造的发展,相对于周边民族的武器更为先进。“初,秦王建天策府……突厥得箭,传观,以为神。”因此,为了保持武器方面的优势,唐朝政府制订了严格的武器保密制度,对于武器的制作和流通进行严密的控制。

唐代为了保持对先进武器的垄断,刀剑、弓矢等兵器都被列入了“禁物”的范畴。禁物即“禁兵器及诸禁物,并私家不应有者。”凡是出给戎杖兵器都要出示公文,没有公文而给予的主司要受到处罚。“出给戎仗兵器,非得公文而辄出给者,主司徒二年。”即使有有公文也必须是行判之后才能出给,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虽有符牒合给,未判而出给者杖一百。”

以上可见,在唐代对于武器的内外流向的控制十分严格。唐代专设军器监,下设甲坊与弩坊二署,“掌繕造甲弩”。为了防止武器外泄,缮造完甲弩之后必须“以时纳于武库”。唐朝廷为了加强对兵器的管理,专设了武库与武器署。武库“令掌藏邦国之兵仗、器械,辨其名数,以备国用。”武器署令则“掌在外戎器,辨其名物,会其出入。”二者相互配合,严密控制武器的流向。

为了加强对武库的保密管理,不仅外部人员不得随意接近武库,即使对武库内部人员也有严格的要求。为了防止武库令监守自盗,《贼盗律》规定:“假有武库令自盗禁兵器……流二千五百里。”另外,《唐律》还规定武库门应按时开关,违律者都要受到处罚。

唐代保密制度的影响

保密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司法、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唐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成了完善的保密制度唐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国家机密的保护工作,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关的保密规定。严禁身居要职的宰相与驸马、诸王私相往来。玄宗幵元年间,张说于私第见岐王遭到姚崇的弹劾。“岐王陛下爱弟……故忧之。”德宗朝更是推行禁谒制度,“多令金吾伺察密奏,宰相不敢于私第见宾客。”

皇帝的机密命令要以密诏的形式下达,官员上书皇帝也要密奏上闻。官员的任免与调动有人事任免保密。相关保密制度的制定与推行,规范了皇帝与官员的言行,使得国家的保密工作更加专业化、职业化,便于对国家机密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保密制度的规范化,便于统治阶层积累保密工作经验,也相应地提高了保密工作的工作效率。

第二,营造了良好的保密氛围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国家机密的相关保密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保密政策,使唐代的官员有着很强的保密意识。“常居顾盼地,敢有漏泄情。”身居机密之地,不敢漏泄议事内容。“丁宁附耳莫漏泄,薄命正值飞廉傭。”不能漏泄附耳叮嘱的机密大事。这正是唐代官员的真实心理写照。

唐代官员对于自身注重防微杜渐,上朝后往往会销毁有关上书内容的稿件;注重对亲友的防范,即使是对妻子也不能漏泄禁中之事;身居机密之地或者是掌机密之事,往往会杜绝宾客。虽然在唐代不乏泄密事件的发生,但总体来看唐代官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保密风气。

总结

唐代相关的保密法令法规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比较严密的唐代保密制度。政治保密制度为军事、文化、经济保密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全局势。文化保密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对于民众的控制,减少了机密信息的流转,减轻了政治、经济、军事保密制度实行的难度。经济保密的实施,既保证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也提供了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唐代保密制度各环节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唐政权的封建统治。

参考文献:

《贼盗律》

《唐律》

更多文章

  • 隋朝为什么能搞定突厥,却搞不定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隋朝对突厥战争,突厥和高句丽哪个厉害,高句丽为什么让隋唐灭亡

    突厥的势力在隋朝相当强大,即使是隋朝隋朝军力最盛时也不敢轻启战端。对付突厥,隋朝是敬畏的,主要用分化瓦解的办法。而对高句丽,由于这个国家以前是汉朝的郡县,虽然后来不服管了,但隋朝总有一种宗主国的心理优势存在,所以对付高句丽,采取的就是强硬手段,从实际情况来看,执行效果其实都不太理想,突厥前期被打服,

  • 李世民的“白帽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抢弟媳完整视频,李世民十大猛将排名,秦王李世民全传73集

    『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bì)冕、毳(cuì)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太宗又制翼善冠,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着之。』其中『白帢,临大臣丧则服之。』,那么白纱帽是个什么东东呢?白纱帽,是南北朝时南朝的一种特有的冠帽,尤为天子的首服

  • 李世民对嫂子、弟妹差别对待,目的只有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世民和嫂子是什么关系,大唐情史李世民嫂子视频,贞观长歌李世民和嫂子

    郑观音背后的家族势力非常强,被称为是北朝望族荥阳郑氏。郑观音的名字也非常奇特,只因为她的父亲郑继伯笃信佛教,所以就给女儿取名为“观音”。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为重要或者说核心的是门当户对,婚姻往往是联系双方及家族的纽带,成就彼此,让彼此更强大。隋炀帝在位时,郑观音嫁给了李渊长子李建成,当时

  • 中国的白种人民族,受益于丝绸之路,出过三位皇帝,其中有安禄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禄山杨贵妃情史,安禄山后代,安禄山为什么阉掉李猪儿

    大国泱泱,大潮滂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圣火未曾断绝,从远古的华夏民族到如今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万众一心,少数民族和“众数民族”之间,无不想要傲然独立,但本质上却盘结交错,现实中有白种人的崛起。此白种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欧美国家的白种人,而是栗特人。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人,他们是古老民族

  • 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为何没有成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贵妃为什么能得宠爱,杨贵妃秘史皇后娘娘,杨贵妃为什么没被立为皇后之谜

    文/古今文化馆说起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笔者以为,这位绝世美人可是为盛唐的衰落背了好大一口锅。因为她的美貌,“从此君王不早朝”,更是因为她,让自己的亲戚们一飞升天,却暗地里使坏,坑惨了杨玉环。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经过白居易《长恨歌》的诗词,成为千古传唱。不过,

  • 退休最早出现在唐朝,生活在哪个王朝,官员的养老最有保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允许官员有私人参军吗,唐朝一品官员墓,唐朝长安官员一般住哪

    要知道在以前根本就没有退休这样优厚的制度,即便是后来出现了,也没有任何的工资和福利,现代人之所以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好待遇,完全是历史不断演化而来的。一、几千年前就有退休1、完全不同的叫法其实类似于退休这样的事情,在几千年前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叫法不同罢了,在一本书籍里面就明确的记载,当

  • 作为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形象,随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代皇帝评价武则天,武则天影视形象,唐朝皇帝群聊武则天

    古往今来,关于武则天的评价褒扬者有之,贬斥者亦有之。唐朝以来,很多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品都刻画过武则天的形象,但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历史上的史学家、小说家们更多以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等贬义词汇将武则天塑造成淫妪妖妇的形象。近代以来,不少文人学者开始为武则天平反、正名,人们对武则天形象的

  • 麻将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有人说唐朝,又有人说是郑和下西洋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郑和发明了麻将,唐朝就有麻将了吗,唐朝麻将

    那么,人人都喜爱的麻将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有人说唐朝,又有人说是郑和下西洋发明的。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麻将运动在中国广大的城乡十分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 民国第一恶婆婆:与儿媳一同生子,让儿子吃儿媳奶水,让孙子喝汤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民国最狠恶婆婆下场,民国恶婆婆杀死儿媳妇的案件,古代恶婆婆虐待儿媳

    民国第一恶婆婆:与儿媳一同生子,让儿子吃儿媳奶水,让孙子喝汤 文/大国鉴史图/来源网络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尤其是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儿媳妇在进了家门之后,基本上就成了这一家人的奴隶,白天要操持家务,照顾公公婆婆,还有儿子女儿。到了晚上的时候,还要伺候自己的丈夫。而女

  • 民国最剽悍太太:扛着一把菜刀,逼丈夫写出新三从四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民国29位奇女子情史,民国时期的三从四德,民国最悲惨的婚姻

    中国民国史上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年代,我们现如今书本上所见到的课文,民国时代的文人大豪占据了几乎半壁江山,不过,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文人自古多风流。当然民国也不例外。不论是写起文章来尖锐深刻的鲁迅先生,还是那个盗墓迷民国最剽悍太太:扛着一把菜刀,逼丈夫写出新三从四德,哪一个没有那么几笔风流帐。因为当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