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太子应该一出生就已经注定是继承人了,但是明神宗跟文官集团关于这个人选持续了这么多年。不过这帮人也不是没事找事,他们的争斗中肯定是有自己的考量的,通过整个过程来看,国本之争大概被分为三个阶段,体现了不同本质。
第一阶段
万历十四年,皇三子朱常洵出生,本是一个高兴的事情,因为这是皇帝最心爱的郑贵妃生的,可没过多久明神宗就不高兴了。同年,内阁首辅申时行就向皇上上奏请求立已经五岁的皇长子为太子,理由也是比较牵强。从表面来看,申时行是为了明朝的江山来考虑,但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他这样的要求不是很合理。当时的规则是,有嫡长子就要立嫡长子,而朱常洛并不是嫡长子,而且当时皇帝和皇后都是二十岁出头,嫡长子以后可能会降生,如果现在立了太子,将来还要改动会很麻烦。
第二阶段
所以明神宗对于这些奏折就没有理会,他也没有再上书,但是其他的人就不愿意了,相继上书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文官集团的人肯定都知道这样做可能会有麻烦,但是没一个人反对,所以国本之争最初的阶段就是文官集团在无理取闹。明神宗对此明说了自己的想法,再过几年还是没有嫡长子,就立他为太子,这也让文官消停了几年。可是几年后,皇后还是没怀孕,有人就上书请求让朱常洛出阁读书,因此国本之争风云再起。
文官集团这样的行为是很反常的,他们这样的统一口径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无论他想不想立朱常洛为太子,都不可能立朱常洵为太子,这样就违背了无嫡立长的嫌疑。于是文官集团就使出了必杀技,拿出之前没有早立太子的悲惨历史说服明神宗。这也确实打动了明神宗,让他只好采取下策,为了削弱文官集团背后人的势力,他采取缺官不补,派出矿监和税使两个措施。
第三阶段
幕后黑手也没有妥协,奋力抵抗,与民争利,后来明神宗没办法了只好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到这,国本之争的本质就清晰了,表面上是文官集团努力让明神宗立太子,但其实是文官集团背后势力想接着朱元璋的家法达到对皇帝权力的制约,让幕后人当家做主的目的。明神宗的抵抗显然也没什么效果,只能采取以上两个措施。
就算这样,国本之争还是没有停止,明神宗的措施并没有停止,为了等待时机,他还让已经被封藩王的朱常洵留在京师,最后随着一场皇太子被刺杀,国本之争才得以结束。发展到最后,明神宗也没有采取新措施,所以最后一个阶段的本质就是明神宗的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