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原来竹竿也是武器

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原来竹竿也是武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981 更新时间:2023/12/14 1:47:00

说到戚继光,人人都知道他是抗倭名将,也知道他是一个英雄,但很少人知道,他和他麾下的戚家军,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

这么说吧,在戚继光所处的十六世纪,戚家军属于是名副其实的“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去看下戚继光以及他所率领的戚家军打下的辉煌战绩,就知道这个“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的称号,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军大举进攻浙江台州的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临危受命,亲率戚家军迎战,在龙山一带大破倭军。

紧接着,戚继光一鼓作气,一路追杀残存的倭军直至雁门岭,最终手刃倭军首领,而倭军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江中淹死。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倭军进犯福建,并且声势极为浩大,且在福建多处登陆后交相呼应,以至于古田、莆田、政和、宁德等地连连告急。

而当时的官军,看到倭军如此生猛,居然心生怯意,迟迟不敢对倭进攻。

危急之下,还得看戚家军,在戚继光的率领下,戚家军从横屿(地名)发起进攻,先是大破此处的倭军,斩首两千二百余级,之后,戚继光乘胜追击,又在福清端了倭军老巢,最终,戚继光一路追杀,连破倭军营六十余个,斩首更是无数。

这还只是戚继光和戚家军所经历的战役中,并不算太起眼的两次战斗,还没说诸如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较大型战役。

总之,在经过戚继光和戚家军多地转战之后,明朝沿海的倭军,几乎被杀了个干干净净。

而这还并不是戚继光最厉害的地方,毕竟在古代,会打仗的将领也不少,别的朝代不说,单说明朝就有好几个,而之所以称呼戚家军为“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是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和戚继光一样的战损比。

史料记载,戚继光带领着戚家军,前前后后抗倭十余年,大大小小的战役经历了至少八十多场,在这些战役中,被戚家军斩杀的倭军,单是有记载的,就足足有两万多人。

而戚家军这边,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战斗,打了八十多场仗之后,所有戚家军算在一起,总共阵亡了203人。

试想,如此低的伤亡率和战损比,在同时期的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有几个?所以,说戚家军是十六世纪“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一点都不为过。

而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问,戚继光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戚家军又是为何会让倭军闻风丧胆的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戚家军抗倭时使用的大杀器“狼筅”说起。

“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一种武器,其整体就是一根带有多个分叉的大竹竿。

当然,如果单独一个“狼筅”摆在那里,随便找个锋利点的兵刃,几下就能够将其砍成几段,并且,即便是让一个人举着“狼筅”上战场,也没有太大的杀伤力。

毕竟这玩意,说到底主要材质也是一根竹竿。

而它之所以会成为戚家军的抗倭神器,主要是因为戚继光将它一番改造后,用在了合适且正确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正是让戚家军扬名立万的“鸳鸯阵”。

鸳鸯阵乃是戚继光亲创,他创立这个阵法,说白了就是为了对付倭军,而阵法的精髓,则就在于“配合”二字。

按照戚继光的设计,每个鸳鸯阵包含十一个人,这十一个人中,一人为小队长,队长的职责,是负责用战旗进行指挥,对小队进行号令,指挥前进后退以及变阵等等。

除了队长之外,站在鸳鸯阵最前面的,是两个盾牌手。

这两个盾牌手,一个手持四四方方的大方盾,此人称作“长牌手”,他的职责,就是用厚实的盾牌,抵挡敌人的重箭、长枪之类的攻击,是一个纯防御型角色。

而另一盾牌手,手持的是一面藤牌,所谓藤牌,是指用藤制成的盾牌,这种盾牌自然没有方盾防御能力强,但也能抵御一些普通攻击。

最重要的是,藤牌较为轻便,这就加大了藤牌手的机动性。

所以,在鸳鸯阵的藤牌手身上,同时还配备有标枪和腰刀,这样一来,藤牌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既可以远程输出,同时还能近战,以减轻长牌手的防御压力。

当然,不管是长牌手还是藤牌手,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掩护后队前进,而在这二人之后,就是我们前提到的“狼筅手”。

既然名字叫做狼筅手,那么手里的武器肯定是狼筅,不过,对于这个看似是一根大竹竿的狼筅,究竟是如何制成,并且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下面我们就重点讲一下。

狼筅又名狼牙筅,其主要材质确实是由一根粗大的竹竿制成,一般用的是南方的竹,其长度大多为五米左右,在制作时,会在竹竿的分叉上,装有铁蒺藜、倒钩刺之类的东西。

并且,为了保证狼筅的韧性和耐用度,还会在整根狼筅浇上桐油。

这还不算完,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力,通常还会在狼筅上面,蘸上“金汁”或者是抹上毒药,总之,各种有可能会给敌人带来损伤的东西,全都招呼上。

那么,狼筅制作好之后,在鸳鸯阵中是如何运用的呢?

前文讲到,鸳鸯阵的最前面是两个盾牌手,而在盾牌手后面,就是两个狼筅手,这二人在盾牌手缓步推进的同时,或者是在倭军一拥而上的时候,操起长达五米左右的狼筅,照着倭军就是一顿猛划拉。

而这一通猛划拉,能要了倭军的半条命。

为什么呢?想象一下,本身倭军生来就个头矮小,如果用常规面对面的打法,倭军就可以仗着身材矮小的优势,变得异常灵活,在出其不意之间,给对方造成伤害。

但有了狼筅之后,五米多长的长度,加上多个分叉,就能把矮小的倭军架住,不让他们靠近,同时,狼筅上面安装的各种铁蒺藜和倒钩刺,在士兵的一通划拉之下,就算不能让倭军死,但至少也能给他带去点伤害。

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狼筅上面可都抹了毒药,在这些毒药的作用下,加上铁蒺藜倒钩刺所带来的伤害,当场就能让倭军鬼哭狼嚎。

这就是狼筅在鸳鸯阵中的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过,虽说狼筅在这里有奇效,但仅仅靠着这些还不足以让鸳鸯阵所披靡,毕竟狼筅的杀伤力十分有限,其主要的作用,还是为了阻止敌人近身。

所以,狼筅手在整个鸳鸯阵中,也只是一个辅助角色,真正的伤害输出,是狼筅手后面的四个长枪手。

长枪手顾名思义,就是手持长枪的士兵,这些士兵手里的长枪,通常都在六米左右,他们的职责,就是在前面的狼筅手用狼筅架住倭军之后,操起手里的长枪上去就是一通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有了狼筅在前面,就让倭军不能近身,而长枪手则趁机收割倭军的性命。

有人说了,这要是有敌军绕到鸳鸯阵后面,来一个迂回攻击怎么办?别担心,在四个长枪手的身后,还有两个镗钯兵。

这两个镗钯兵,手里的武器自然是镗钯,什么叫做镗钯呢?这么说吧,它的大致形状,就像农村翻挑麦秸秆时用的三叉耙子,只不过不是木制而全部采用的是铁制。

这种铁制的镗钯,在战场上有两个妙处,一来,士兵能用它架住对方砍过来的兵器,毕竟镗钯上面有三个大铁叉子,这就轻轻松松的扛住了对方的大部分武器。

二来,既然是铁制的叉子,那自然也有杀伤力,试想一下,用这种大叉子对着倭军反手用力一刺,那还不马上给刺出几个血窟窿啊。

所以,有了这两个镗钯手在后方警戒,整个鸳鸯阵基本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从防御到骚扰,再到攻击,最后到警戒全部都有,而这也是为何鸳鸯阵能扬名立万的原因。

并且,最令人值得称道的就是,鸳鸯阵中的任何一类武器,如果单独放在战场上都不堪一击,结果戚继光通过一个阵法,让这几种武器相互配合,就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这个阵法,可以说是贴身为倭军设置的,由于其机动灵活,可以根据战场形势随意变阵,比如可以从一个整体的鸳鸯阵,变为左右两个小阵,还能变成三小队的“三才阵”,正好克制住了倭军,因此戚家军才会将倭军杀得魂飞魄散。

当然,阵法再厉害,配合得再好,如果运行阵法的人不行照样达不到效果,而戚家军之所以能所向披靡,靠的是两点,一是个个皆勇士,二是令行禁止。

先说戚家军的战士,这些士兵,都是戚继光当初精挑细选出来的猛人。

最早的时候,戚继光带着大明的官军打倭,那打得叫一个憋屈,本身这倭军性情残暴,嗜血好杀,而大明的官军在败了几次后,就对倭军极其恐惧。

甚至到了一见倭军冲锋,大明官军就连忙撤退的程度,这样的士兵,别说戚继光,就是诸葛亮在世那也赢不了。

所以,戚继光就寻思着去哪里找一些英勇善战的士兵,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在义乌这个地方,发现了不少好苗子。

公元1558年的时候,有人在义乌倍磊发现了一座银矿,要知道,发现银矿就意味着发财了,所以,眼红的人不少,义乌周边的村镇就想派人过来抢夺这个银矿。

抢自家的银矿那还了得?义乌当地的老少爷们自然不愿意,于是,双方理论不成后,就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械斗。

而当时的戚继光,正好路过此地,也亲眼见证了这场械斗,而让他惊讶的是,那些义乌的老少爷们,虽说手里没什么像样的兵器,但干起仗来,那一个比一个猛。

于是,戚继光对这些人十分满意,一声令下,就从当地召集了一批人,而这批人正是最初的戚家军,也正是他们带着戚继光亲创的鸳鸯阵,将戚家军的名头越打越响。

不过,仅仅是骁勇善战还不够,为了保证鸳鸯阵发挥更大的伤害,戚继光还制定了极为严明的军纪。

比如在打埋伏战的时候,戚继光就规定,如果“遇贼不起”,或是“早起者”,不仅队长会因此被斩,同时,各个士兵也会遭到责打。

再比如,打仗的时候,如果有人不听从号令往后撤的话,那么不好意思,先割掉双耳,别以为这样就完了,等到战后回营的时候,谁没有耳朵,还是那个字“斩”。

还有,比如鸳鸯阵中的镗钯手,主要职责是为了负责警戒,同时保护长枪手,但如果长枪手被敌人击杀了,那这两个镗钯手同样也会因此被斩。

总之,靠着这种严明的军纪,让戚继光得以训练出一队又一队精于使用鸳鸯阵,且深谙配合的士兵,也正因为如此,戚家军不仅能将倭军杀得魂飞魄散,同时也让自身的战损率达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

而回到问题本身,戚继光在抗倭时所使用的大竹竿,其真正的名字叫做“狼筅”,其主要材质确实是采用南方的毛竹制成,但却经过戚继光的改造,成为了一种能在鸳鸯阵中起到防御和骚扰作用的长兵器,同时也是鸳鸯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多文章

  • 清军打不败明军,李自成打败了明军,为何李自成打不过清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自成打不过明军,明军和清军联合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和明军谁更强

    然而,随后与清军作战时,李自成却每战皆败,几乎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从战无不胜到战无不败,这个转折大得惊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起义军的战力本就与清军有相当差距其实,李自成能发展壮大,并最终攻取北京,还得感谢八旗。李自成自参加起义以来,多次遭遇挫折。甚至一度被打得只剩下十八骑,被迫蛰伏商洛山。李自成之

  • 有人说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的长陵用多少根金丝楠木,朱棣墓里有多少根金丝楠木柱,朱棣墓里的金丝楠木

    永乐五年,朱棣皇后徐氏在南京病故,并没有下葬,而是放置在皇宫内。同年,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ɡònɡ)、钦天监、江西的风水大师廖均卿等六人,前去北京郊区选陵区。廖均卿先祖廖三传师从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人称“杨救贫”)和卜则巍。选择皇陵也是机密大事,所以这事也仅在廖氏族谱上有记载。廖均卿到北京后,勘

  • 明朝的“红丸案”是什么情况?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明朝的红丸案,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下,红丸案简介

    《起居注》是一本记录皇帝言行的册子,其中特别详细地记录了皇帝何时何地临幸了哪位女子。王氏又拿出万历帝临幸后赠给她的饰物。万历帝虽然嫌弃王氏身份卑贱,百般不情愿,却也不得不认下了王氏腹中的孩子。可是,经此一事,万历帝对王氏更为嫌恶,一眼也不想看到她。虽然提升了她的位份,却将她打发得远远的。1582年,

  • 明朝“红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明朝的红丸案,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下,红丸案是明朝哪位皇帝

    而他的死,源自于八个美女。由于在此之前的万历将近三十年不上场,群臣早就对新君翘首以盼,巴不得万历早点死。而作为新君的明光宗也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上位就做了三件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第一件、将辽东以及北方各个军区的欠饷补齐,杜绝了发生兵变的可能;第二件、召回万历用来敛财,而引起官愤民怨的矿税太监;第三件

  •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朱祁镇锦衣卫,土木堡之变锦衣卫战死

    在明朝的所有政治系统中,“锦衣卫”是最为神秘的,就算是东西厂,明朝的史料都对其职能有着明确的记载,对其主要组成群体有着记载,可是锦衣卫,从朱元璋建立起,一直到明朝灭亡,关于他们“啥事都做”的传闻不绝如缕。正因为众说纷纭,这才让锦衣卫显得神秘,所以才有了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一直有“三百锦衣卫”保护着

  • 展昭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包拯为何却忍痛处死展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包拯死后展昭去哪了,包拯斩展昭完整版,展昭怎么决定跟随包拯的

    展昭去了哪里?包拯又为何要将展昭处死?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梳理展昭和包拯之间的关系。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三侠五义》

  • 西辽、金和西夏被蒙古按在地上摩擦,而南宋为何坚持这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国,1252年蒙古灭吐蕃,1253年蒙古灭大理,1279年蒙古灭南宋。南宋估计就打得过大理,那么为什么南宋能够坚持这么久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南宋占了地利优势纵观蒙古灭国之战,似乎是先北后南的。北边的金和西夏,西边的西辽吐蕃,南边的大理

  • 少妇骂街,圣人王阳明该怎么对付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好吧,要我介绍一下王阳明?明朝人,小时候被人脱了裤子打过屁股,憋出了内伤,从此病怏怏。专心于“格物致知”,每天没事对着竹子瞪眼,结果瞪出病来。后来成了伟大而多病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个从小被人公开打过屁股的少年,成就了儒家最大的中国梦:立德,立言,立功。在文化上,他在日本的影响,貌似比在中

  • 宋朝的官帽造型为何如此奇葩?左右两根长长的翅膀到底有何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官帽有几种,宋朝官帽有两根翅膀吗,宋朝官帽为什么两边有一根翅膀

    北宋初年宰相寇准有一天微服出巡,他打扮成一个小书生的模样在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私访,了解民情。当他到了街上,准备上前和一个老翁谈话时,老翁对寇准卑躬屈膝,行跪拜礼,表现出非常地恭敬。寇准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老先生,鄙人一介书生,您为何行此大礼?”老翁反而问寇准为何要打扮成书生隐瞒自己是朝廷

  • “家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大同百姓的梦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时,人群之中身着窄衣秃帽的一老二少突然从袖子里掏出斧子锤子,不由分说的就向周围的人挥去。百姓四散而逃,也没有官差过来阻止这三人的暴行。施暴者中为首的老头见百姓全部跑光了,才无趣地带着两个小的回家。这一幕时不时就会在大同城内上演,却没有一个人敢挺身出来制止。因为为首的老头身份不一般,他是朱元璋的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