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29 更新时间:2023/12/13 21:12:35

据老人说,当年靖难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带着皇太子朱文奎,逃出皇宫,逃进了深山老林,之后就没有再离开。

皇太子朱文奎与当地的苗族姑娘成亲,生下了孩子。老人自己,就是朱文奎的后代。

这枚印章,就是朱允炆留下来的。

印章上用九叠文篆书雕刻着9个字: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所谓“大仃国”,意思是国家遭难,皇帝流离失所。

专家鉴定,这枚印章很有可能是明初皇室的物品。

无论是时间,还是经历,都和历史上的朱允炆对上了。

但是,缺乏更多的证据,因此无法肯定,这位老人的家族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他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后人。

而在史书记载中,朱允炆的皇太子朱文奎,在南京皇宫的大火中,和朱允炆一起失踪,下落不明。

次子朱文圭,而落到了朱棣的手里。一直到明孝宗年间,都可以找到关于朱文圭后人的记录。

此外,在明朝的野史里,还流传着更劲爆的传说: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实际上是朱允炆的儿子。

这种说法,过于离谱,以至于连明朝人自己都在反驳。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从明朝开始,朱允炆父子的下落,就已经是谜团,而民间,始终对于谜团的真相兴致勃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正史的记载里,在野史的说辞里,在民间的传说里,关于朱允炆的后代,都有哪些说法。

历史上的朱允炆,到底有没有留下血脉。

一、正史中的记载

在史料的记载里,朱允炆没有女儿,只有2个儿子。南京城破的时候,长子,也就是皇太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不到2岁。

在南京皇宫的大火熄灭后,朱棣在灰烬里,找到几具尸体,号称,他们分别说建文帝朱允炆、皇后马氏、皇太子朱文奎。

但是,这个说法,连明史的作者张廷玉都不信。他在明史里写的是,7岁的朱文奎,从此下落不明,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这也是朱文奎在正史上,仅有的记载了。

《明史》: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

朱允炆的次子,不到2岁的朱文圭,则落到了朱棣的手里。

朱文圭的身份,非常棘手。

他不是皇太子,不是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年纪又这么小,没什么威胁。直接杀了,不太好。

可他又是朱允炆唯一确认在世的儿子,在皇帝朱允炆和皇太子朱文奎都“去世”了的情况下,他有资格继承皇位。就算他本人还小,也会有朱允炆的支持者,利用他的身份做文章。

朱棣本人,也不是很想斩草除根。朱允炆的兄弟,也就是朱标的几个儿子,他都没杀,甚至把朱标的幼子留在身边,非常宠爱。

但是,朱棣也不可能把皇位拱手相让。

最终,朱棣把这个不到2岁的孩子,囚禁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吃的,有。穿的,有。住的,也有。

唯独没有自由。

朱文圭也不再是大明的二皇子。朱棣让人们叫他,“建庶人”。

建,指的是朱文圭的父亲建文帝。庶人,意思是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这意味着,朱文圭被剥夺了大明皇室成员的身份。

《明史》: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一晃,50多年过去了。大明的江山,换了几任皇帝。直到天顺年间,朱棣的曾孙,朱祁镇,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之后,再次当上皇帝。

他想起了朱文圭这个小堂叔,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放了朱文圭。

我想,朱祁镇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朱祁镇曾被囚禁在南宫,长达7年,深知失去自由的痛苦滋味。

其二,距离靖难,已经过去50多年了,朱允炆的旧部早就消散了,朱文圭对大明的皇帝,构不成任何威胁。

那时候的朱文圭,已经57岁了,从没记事开始,就被关押。出了囚禁他的宫殿,连牛和马都不认识。

可想而知,他也不会有什么生存的常识和技能。

朱祁镇拨给他一些奴仆和婢妾,供他使唤,并让他成亲,以延续血脉。

恢复自由没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

《明史》: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史书上没有正面记载,朱文圭有多少个孩子。但是,从史料可以看出,至少在朱祁镇的孙子,弘治皇帝明孝宗年间,朱文圭的后代依然活在明朝皇室的监控之下。

自从朱文圭被释放后,他这一脉,在史书中,一共有3条记载。

其一,明英宗年间,有人提议,把建庶人和吴庶人重新监禁起来。

吴庶人,最初指的是曾经朱允炆的弟弟,曾经被封为吴王的朱允熥。可是此时,朱允熥早已去世,因此这里提到的,是他的后代。

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本人,还是朱文圭的后代,无法确定。毕竟,史书上只说,朱文圭被释放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却没说具体的去世时间。

其二,明宪宗年间,有大臣上奏说,建庶人的衣料短缺。于是,明宪宗命令工部为他提供所需衣料。

此时的朱文圭,应该已经去世了。这里的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的后代。

连衣料这样的小事,都要皇帝亲自过问,这也可以看出,虽然朱文圭一脉,已经无法威胁皇位,可是明朝的皇室,依然非常关注他们。

其三,明孝宗年间,有人提议,把建庶人封为藩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标。

这里的建庶人,毫无疑问指的是朱文圭的后代。

虽然封王的提议没有被同意,但也可以看出,朱允炆一脉在明孝宗时期,已经不是不可触碰的禁忌。朱文圭后代的生存环境,应该宽松了不少。

这也是史书里,对朱文圭一脉最后的记载了。

在那之后,朱文圭的后人是继续繁衍,还是就此绝后,朱允炆的血脉有没有流传下来,都已经无法考证。

二、野史的劲爆传闻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有一个进士,名叫梁亿。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传信录》。

《传信录》里,记载了一个非常劲爆的故事:

靖难之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登上皇位。

有一天,朱棣在皇宫里,遇到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跪在朱棣的面前,拉着朱棣的衣服,哭着说:爷爷,我肚子好饿啊!

这个小男孩,就是朱允炆的儿子。

朱棣看到他这模样,也流下了眼泪:你生在帝王家,哪有饿死的道理?就连我现在坐的皇位,也本该是你父亲的,我终有一日,会还给你的。

从那之后,朱棣就把这个小男孩养在身边,待他就像亲孙子一般,并给他取名:朱瞻基。

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

《传信录》:我朝宣宗章皇帝乃建文君子也。建文君城破南遁,宣宗時方二、三歲,蓋天命所在,幸而存焉。太宗文皇帝既有天下,一日進宮,內有一老媪,蓋乳養宣宗者,密令趨前跪伏,求食於太宗。宣宗遂挽太宗之衣而號曰:「孩兒餓矣!」太宗曰:「汝在帝王家,寧有飢餓之理?第我今所居之位,乃汝父之物。汝尚幼,且寧耐,吾終須還了汝耳。」言已,泣數行。自後隨侍太宗如親孫,及遷都北京,遂以皇太孫監國。

这段野史,流传相当广。

就连万历皇帝时期的状元焦竑,也在他的《国朝献征录》里收录了这个故事。只不过,把这个男孩就是朱瞻基这一段删掉了。

为此,《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还特地在他的书里反驳了这个说法:有人说,我朝的宣宗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毕竟,如果这件事属实,那么,朱棣相当于靖难白白起兵,20多年皇帝白干,最终明朝的皇位,还是回到朱允炆一脉手里,明朝皇帝自朱瞻基之后,全是朱允炆的血脉。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在正史里,也没有关于这个说法的任何蛛丝马迹。

因此,我觉得这段野史,完全是明朝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编排明朝皇室,是不可信的。

仅仅写出来,给大家看一看,明朝时期还曾经流传过这么一种说法。

三、民间传说和研究

建文帝朱允炆的两个儿子里,次子朱文圭被朱棣囚禁,后人都生活在明朝皇室的监控之下。

而皇太子朱文奎,则和朱允炆一起,下落不明。

因此,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朱文奎的传说。

除了开头说的,有贵州苗族的老人号称,自己是朱文奎的后人,还有人认为,他后来流落到了湖南永州。

2012年,湖南日报报道说,省文物局退休专家谢武经以及其他研究人员,经过几年的调查考证后,怀疑朱文奎被寄养到了湖南永州一户姓史的人家,并改名为:史惠通。

研究人员主要提出了3点论据:

其一,史家的族谱里,记载了史家先人和朱允炆关系密切。也是从那时候起,史家的辈分排列发生了重大变化,说明史家的血脉发生了变化。

其二,史家的孩子史惠通,和朱文奎年纪相近。他出生的时候,父亲46岁,母亲40岁,已经20多年没生育了,非常蹊跷。且在永乐年间,史惠通频繁迁移,像是在逃难。

其三,史家村附近,留存有不少疑似和建文帝相关的建筑和碑文,碑文的记载,和正史中的蛛丝马迹可以对应得上。

而在这片地方,也流传着祖祖代代口口相传的传说:村里的妇人哺育过太子;落难皇帝曾经流落于此。

按照这个说法,永州的史家,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血脉。

但是,这些遗迹和传说,和开头说的苗族老人一样,缺乏确凿的证据,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

因此,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落,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写在最后

靖难之后,朱棣登基做了皇帝,却没有对朱允炆的亲人赶尽杀绝。

朱允炆的母亲,被降级为“皇嫂懿文太子妃”后,居住在懿文太子朱标的陵园。

朱允炆的3个弟弟,其中2人,被囚禁在凤阳,最小的那个弟弟,则跟着母亲居住在父亲的陵园,保留郡王的爵位,史书说,朱棣非常宠爱他。

朱允炆的3个妹妹,没有了公主的待遇,但也没有被羞辱。

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身份如此特殊,都没有被斩草除根。

唯有朱允炆本人,和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

相比于其他得位不正的皇帝,朱棣算是比较厚道的了。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开始着手为建文旧臣平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官方对于朱允炆一脉的监控,也越来越宽松。

因此,朱文圭得以成亲生子,留下了血脉。

只是,他们已经被贬为庶人,史料的记载有限。

因此,到了明末,在史书上,已经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了。

至于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落,则成了千古之谜。

他们是否逃出火海,若逃出了,去了哪里,还有没有后代留存?

至今没有确凿的真相。

你的看法呢?

更多文章

  • 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原来竹竿也是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戚继光抗倭寇武器,戚继光在哪里打败倭寇,戚继光用了多少年消灭倭寇

    说到戚继光,人人都知道他是抗倭名将,也知道他是一个英雄,但很少人知道,他和他麾下的戚家军,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在戚继光所处的十六世纪,戚家军属于是名副其实的“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去看下戚继光以及他所率领的戚家军打下的辉煌战绩,就知道这个“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的称

  • 清军打不败明军,李自成打败了明军,为何李自成打不过清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自成打不过明军,明军和清军联合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和明军谁更强

    然而,随后与清军作战时,李自成却每战皆败,几乎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从战无不胜到战无不败,这个转折大得惊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起义军的战力本就与清军有相当差距其实,李自成能发展壮大,并最终攻取北京,还得感谢八旗。李自成自参加起义以来,多次遭遇挫折。甚至一度被打得只剩下十八骑,被迫蛰伏商洛山。李自成之

  • 有人说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的长陵用多少根金丝楠木,朱棣墓里有多少根金丝楠木柱,朱棣墓里的金丝楠木

    永乐五年,朱棣皇后徐氏在南京病故,并没有下葬,而是放置在皇宫内。同年,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ɡònɡ)、钦天监、江西的风水大师廖均卿等六人,前去北京郊区选陵区。廖均卿先祖廖三传师从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人称“杨救贫”)和卜则巍。选择皇陵也是机密大事,所以这事也仅在廖氏族谱上有记载。廖均卿到北京后,勘

  • 明朝的“红丸案”是什么情况?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明朝的红丸案,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下,红丸案简介

    《起居注》是一本记录皇帝言行的册子,其中特别详细地记录了皇帝何时何地临幸了哪位女子。王氏又拿出万历帝临幸后赠给她的饰物。万历帝虽然嫌弃王氏身份卑贱,百般不情愿,却也不得不认下了王氏腹中的孩子。可是,经此一事,万历帝对王氏更为嫌恶,一眼也不想看到她。虽然提升了她的位份,却将她打发得远远的。1582年,

  • 明朝“红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明朝的红丸案,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下,红丸案是明朝哪位皇帝

    而他的死,源自于八个美女。由于在此之前的万历将近三十年不上场,群臣早就对新君翘首以盼,巴不得万历早点死。而作为新君的明光宗也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上位就做了三件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第一件、将辽东以及北方各个军区的欠饷补齐,杜绝了发生兵变的可能;第二件、召回万历用来敛财,而引起官愤民怨的矿税太监;第三件

  •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朱祁镇锦衣卫,土木堡之变锦衣卫战死

    在明朝的所有政治系统中,“锦衣卫”是最为神秘的,就算是东西厂,明朝的史料都对其职能有着明确的记载,对其主要组成群体有着记载,可是锦衣卫,从朱元璋建立起,一直到明朝灭亡,关于他们“啥事都做”的传闻不绝如缕。正因为众说纷纭,这才让锦衣卫显得神秘,所以才有了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一直有“三百锦衣卫”保护着

  • 展昭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包拯为何却忍痛处死展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包拯死后展昭去哪了,包拯斩展昭完整版,展昭怎么决定跟随包拯的

    展昭去了哪里?包拯又为何要将展昭处死?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梳理展昭和包拯之间的关系。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三侠五义》

  • 西辽、金和西夏被蒙古按在地上摩擦,而南宋为何坚持这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国,1252年蒙古灭吐蕃,1253年蒙古灭大理,1279年蒙古灭南宋。南宋估计就打得过大理,那么为什么南宋能够坚持这么久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南宋占了地利优势纵观蒙古灭国之战,似乎是先北后南的。北边的金和西夏,西边的西辽吐蕃,南边的大理

  • 少妇骂街,圣人王阳明该怎么对付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好吧,要我介绍一下王阳明?明朝人,小时候被人脱了裤子打过屁股,憋出了内伤,从此病怏怏。专心于“格物致知”,每天没事对着竹子瞪眼,结果瞪出病来。后来成了伟大而多病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个从小被人公开打过屁股的少年,成就了儒家最大的中国梦:立德,立言,立功。在文化上,他在日本的影响,貌似比在中

  • 宋朝的官帽造型为何如此奇葩?左右两根长长的翅膀到底有何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官帽有几种,宋朝官帽有两根翅膀吗,宋朝官帽为什么两边有一根翅膀

    北宋初年宰相寇准有一天微服出巡,他打扮成一个小书生的模样在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私访,了解民情。当他到了街上,准备上前和一个老翁谈话时,老翁对寇准卑躬屈膝,行跪拜礼,表现出非常地恭敬。寇准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老先生,鄙人一介书生,您为何行此大礼?”老翁反而问寇准为何要打扮成书生隐瞒自己是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