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如果要评选改变战国格局的十大名人,谁能上榜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如果要评选改变战国格局的十大名人,谁能上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941 更新时间:2023/12/17 7:29:11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仅以活动时间为序】

[var1]

1、商鞅:秦国变法,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姬姓,公孙氏,卫国人,又称公孙鞅、卫鞅。其年轻时便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曾师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先于魏国担任中庶子,后入秦国,在秦孝公的重用下,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其先后于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颁布变法法令,在秦国推行深彻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从而使秦国在经济、社会、制度、思想等方面确立了对山东六国的制度优势,为秦国崛起,并最终一统一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础。

[var1]

2、孙膑:两败魏国,战国初期霸主魏国就此衰败。本名不详,为春秋军事家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窗,后因庞涓陷害而惨遭膑刑和黥刑,在齐国使者帮助下逃至齐国。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齐威王在段干朋建议下兵分两路救赵,田忌在孙膑建议下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致使魏国霸业动摇。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再度出兵救援,孙膑又采用“围魏救韩”之计,迫使魏军回援,同时以“减灶之计”诱使魏军进入埋伏圈,最终大败魏军主力于马陵。历经两战,魏军主力损失殆尽,战国初期霸主魏国就此衰败。

[var1]

3、邹忌:改革强齐,基本奠定了齐秦争霸的格局。尊称“驺子”,初为齐桓公田午时大臣,后于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命为相国。担任相国期间,在齐国推行改革,通过鼓励进谏、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从而使得齐国国力逐渐增强,一举奠定了魏国之后,齐秦东西称霸的格局。此外,稷下学宫便是在邹忌担任齐相期间修建完成,这为齐国招揽人才提供了极大便利。

[var1]

4、公孙衍:身挂五国相印,首倡合纵抗秦。也称“犀首”,虽为魏国人,但自前342年便入秦国参军,并先后在秦攻魏岸门、秦攻韩宜阳和“雕阴之战”中立下大功,获封大良造,后因张仪深受重用,公孙衍心灰意冷之下出走秦国。为对抗逐渐强大的秦国,公孙渊首倡合纵,并促成了前318年的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此次伐秦虽然失败,但却使得秦国意识到了危险,于是短暂放弃东出,改将战略重心放于南北两端,对于山东六国则以外交为主。前311年,随着秦国再度东出,山东六国恢复合纵联盟,公孙衍出任纵约长,并同时担任齐、燕、赵、韩、魏五国相邦。合纵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对抗秦国的主要手段,而公孙衍作为此策略的提出者,可谓功不可没。

[var1]

5、张仪:以“横”破“纵”,为秦国崛起争取时间。张仪曾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后入秦国,先任客卿,在“濮阳之战”后,因劝说魏国与秦国交好立功,得以出任相邦。在公孙衍于山东六国推行合纵的同时,张仪倡导推行连横策略,以“横”破“纵”。尤其是第一次“五国伐秦”之后,秦惠文王担心山东六国合纵对秦国威胁太大而放弃东出,转而将战略重心放在南北两端,而张仪则主要负责破坏六国合纵,为秦国争取外交空间,从而为秦国赢得了难得的崛起时间。

[var1]

6、匡章:攻破函谷关,联军伐楚,楚国就此衰弱。又称章子或者匡子,曾师从孟子,后于齐威王末年成为齐国将领。齐楚本是联盟,但张仪却以“商於六百里”说服楚怀王,楚国背盟连秦,齐国则与韩、魏联盟。前302年,质秦的楚太子横杀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楚联盟破裂。前301年,以齐军为主的秦、齐、韩、魏四国联军出兵伐楚,“垂沙之战”楚国惨败,楚都被攻破,与此同时内乱爆发,楚国就此衰弱。楚国衰败后,秦国又开始频繁向三晋用兵,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于是在前298年再度发起合纵攻秦,由齐国大将匡章统率齐、魏、韩联军攻秦,后赵、宋两国也参与合纵,此战历经三年,匡章最终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了魏、韩土地,此后秦国东出步伐再度被迫放缓。

[var1]

7、司马错:攻占巴蜀,伐魏攻楚,为秦国夺取重要粮仓。司马迁八世祖,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前316年,巴国、蜀国发生战争,皆向秦国求援,围绕是否攻打蜀国,司马错与张仪发生激烈争论,后司马错以“得蜀即得楚”之说说服秦惠文王。同年秋,司马错率兵攻打蜀国,同年十月攻灭蜀国,后又攻灭巴国和苴国,将蜀地纳入秦国。此后,司马错还曾率兵平定蜀地叛乱,稳固了秦国对蜀地的统治。夺取蜀地,可以说是秦国全面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司马错功不可没,此外,司马错还曾于前291年夺取魏国轵地、夺取韩国邓地,又于前289年与白起率兵夺取垣城和河雍等六十一城,于前286年迫使魏国献出安邑,于280年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

[var1]

8、乐毅:改革强燕,五国攻齐,齐国就此衰弱。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国人。燕昭王即位后,为图强而招揽贤士,乐毅入燕辅佐燕昭王,通过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改善吏治、赏善惩恶等措施,使得燕国逐渐强盛。彼时,齐湣王凭借国势频频对外用兵,惹恼了周围列国,又因攻灭宋国而与中原列国关系决裂,再加上暴政导致国内民怨四起,燕昭王遂派乐毅联络各国,意图合纵伐齐。前284年,燕昭王起倾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连下七十三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城苦苦坚守,齐国就此衰弱,彻底退出争霸行列。

[var1]

9、白起:连破山东诸国,赵国败后秦国一家独大。白起从军之时,秦国虽然已经极为强大,但面对山东诸国的合纵,秦国仍然难以大举东进,而白起担任秦将期间,接连大败山东六国,尤其是其“以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作战方式,导致山东六国元气大伤。白起平生大小70余战,无一败绩,仅史料明确记载歼敌数量的战役便有多场,如前293年“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前279年—前278年“鄢郢之战”攻破楚都、淹杀鄢城百姓数十万,前273年“华阳之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前264年“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前262年—前260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据不完全统计,六国仅丧生于白起手中的军队,便不下百万,为此白起也得了“人屠”之名,而山东六国由于接连战败,再也难有抗秦之力,秦国开始一家独大。毛主席更是评价道,“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var1]

10、魏无忌:两败秦军,延缓了秦国灭国步伐。因受封于信陵,因而也被称为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首。“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秦昭襄王又于前257年发动“邯郸之战”,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拼死抗秦的同时,接连向各国求援。信陵君窃取兵符之后,率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楚国也出兵十万救赵,结果秦军大败,秦将王纥被迫率军退往汾河,秦将郑安平投降。秦国恢复元气后,再度接连对魏国用兵,魏无忌于前247年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列国得知魏无忌出任上将军后,纷纷出兵救援,魏无忌率领联军于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将蒙骜战败而逃,秦军紧闭函谷关不出。此战之后,魏无忌声威震动天下。魏无忌两败秦军,可以说对秦国造成了极大震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灭国的步伐。

虽说战国时期人才辈出,例如李俚、吴起、庞涓、苏秦、屈原、肥义赵奢、蔺相如、田文、田单黄歇、赵胜、廉颇、李牧、王翦、吕不韦等等,其中有些人的才能或许在以上十人之上,但就对战国格局的影响力而言,却略显不足。当然,李俚、吴起或许可以一争,毕竟这两位是战国初期魏国称霸的关键人物。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讨论】

更多文章

  • 战国时列国出兵动辄几十万,三国时却仅仅只有几万,原因只有两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列国实力如何,战国各个时期的列国实力大排名,战国七国各多少兵

    [var1]原因之一:人口因素影响,东汉末年乱世导致人口骤然下降得益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户籍制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对古代的人口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不过,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各国人口,但根据史学家的推断,战国中后期总人口应该维持在2600万左右。[var1]此后,

  • 战国初期,赵、韩、魏三国之间的“浊泽之战”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浊泽之战韩赵分了魏国会怎样,战国时期的浊泽之战,魏浊泽

    [var1]魏武侯去世未立储君,二公子相争引韩赵来伐魏武侯二十五年(周烈王六年、前370年),魏武侯魏击崩氏,由于其并未设立储君,导致魏缓和魏瑩围绕国君之位展开争夺,由于魏瑩的实力远在魏缓之上,于是魏缓便想借助外力击败魏瑩。[var1]同年七月,魏缓逃出魏国,到达邯郸,请求赵成侯出兵帮助自己夺取国君

  • 吕不韦先后辅佐两代秦王,为何会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为什么一心辅佐秦王,历史上的吕不韦的死因,关于吕不韦的历史

    [var1]吕不韦尴尬的处境吕不韦弃商从政,先后辅佐两代秦王,秦始皇继位之后,不仅奉其为相邦,更是称之为“仲父”,此时的吕不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人生顶点。由于秦始皇继位时年纪尚小,吕不韦又与太后赵姬经常私通,直到秦始皇逐渐长大,吕不韦这才想要抽身而退。于是他将嫪毐引荐给了太后,嫪毐入宫之后,凭借着赵姬

  • 败于长平的赵括和败于街亭的马谡,两人带兵指挥能力谁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括与马谡,马谡是不是赵括的后裔,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

    [var1]两人理论水平均较高,但缺少实践经验毫无疑问,赵括和马谡在军事理论方面的确较为出色,这在正史的记载当中便有所体现。关于赵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从这段记载来看,赵括经常和其父赵奢谈论军事知识,而其父赵奢都无法

  • “人屠”白起成名之战,巧用疑兵之计,12万秦军全歼24万韩魏联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赵国的反应,白起坑杀40万赵军用的36计,白起坑杀40万赵军历史评价

    [var1]战争背景:秦国攻打韩魏,韩魏联军发动反攻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韩襄王相继去世,趁着韩国、魏国局势动荡,秦昭襄王开始积极筹备攻打魏韩两国。[var1]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 秦国派兵攻打魏国,夺取魏国襄城。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襄王兵分两路攻打韩国,秦将向寿

  • 王权时代濒临崩溃,诸侯开始争霸,为何是齐国打响了霸权第一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国扩张历史,王权霸权,一口气看懂战国时的齐国

    但在周平王东迁后形势却发生了变化,由于其天子之位乃是其外公申侯拥立的,因此周平王就间接背负“弑君杀父”的恶名,自然也就没有得到诸侯王的认可。当时的周王室能够立足,其重要原因在于能够长期有效地抵御蛮夷,然而此时的周平王能力欠佳,导致天子权威松动。真正让这权威彻底“崩塌”的,便是与周王室同根的诸侯国郑国

  • 九头鸟本是楚国的神鸟,为何人们常常将其和湖北人联系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国图腾神鸟图片,揭秘湖北九头鸟的来历,九头鸟最新预测

    [var1][var1][var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九头鸟?可以肯定的是,九头鸟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类,其出处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经》中。《山海经》是我国有名的志怪古籍,一般被认为战国中后期到汉初的楚国人所作。在神话体系里,关于九头鸟,一般有两层意思。[var1][var1]其一,九头鸟是不祥

  • 民国的学者士人精神:翩翩风骨耀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文人风骨气节,民国风骨的故事,民国先生风骨图片

    士人精神往往都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要求必须要把天下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才有可能会做到。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这样的人出现,并且在中国的民国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带有学者身份的士人,那么,民国时期的学子士人精神究竟是怎样的? 一、民国的学人士子精神并不是凭空而来的1、士子精

  • 春秋战国时期,下场比较惨的三位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战国四大名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春秋战国最杰出的三个军事将领

    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其父伍奢原为楚太子建的太傅。[var1]当时,秦国为与楚国结盟,将宗室女嫁给公子建为妻,却被其父楚平王强纳,导致父子失和。后由于费无忌的挑拨,太子建迁居城父,费无忌后又诬告太子建连晋反楚,导致太子建出逃他国。而伍奢也因此被连累,与长子武尚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愤而逃往吴国

  • 朱元璋要把孟子逐出文庙,官员破口大骂!朱元璋:把孟子迎回来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相关资料,孟子以及孟子浩子的资料,朱元璋评价孟子

    钱唐,象山丹城人(今浙江宁波),盛产文人雅士的地方。早年间,钱唐就以“博学敦行”誉满江南。博学多才的钱唐虽名声在外,可他对功名利禄却丝毫不看在眼里,反而一心专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半耕半读。[var1] 看着如此清贫过日的钱唐,好友心生不忍,就劝他,考取功名即可改头换面。钱唐拒绝道:“元朝昏暗,倘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