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胜为何要除掉吴广?司马迁的《史记》说明了原因,年轻人要记牢

陈胜为何要除掉吴广?司马迁的《史记》说明了原因,年轻人要记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99 更新时间:2024/1/3 13:38:13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无论什么时代都亘古不变的定律。正是因为受到压迫,才有那么多有志之士的挺身而出,才有那么多起义军的出现,才有旧朝代的灭亡,新朝代的出现。若是谈比较早的农民起义,就不得不提及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了。

陈胜吴广因不满秦二世的暴政,遂决定发起反抗,他们先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鼓舞士气,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他们,而后更是带领着九百人一路向前,竟然最后成功让秦朝灭亡。不得不说,这个战斗力,还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随着二人地位的水涨船高,原本坚不可摧的兄弟情也变得摇摇欲坠,最后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陈胜竟然杀掉了吴广。这并不是笔者信口胡说的,其实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明确揭露了吴广死亡的真相。

一拍即合,谋划大泽乡起义

相信好多人了解到陈胜吴广起义,都是通过司马迁的《史记》。通过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陈胜吴广二人起义的发生和当时的时代脱不了关系,也与陈胜吴广二人的智慧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秦始皇以雷霆手段迅速消灭了其他国家,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掌管一个小国和掌管天下的感觉自然不同,为此秦始皇便希望江山世世代代都在自己的子孙后代手中。

尝过站在权力顶峰的滋味,自然舍不得松手,只不过秦始皇的美梦很快就被儿子打破了。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即位,相比父亲,二世更加的暴虐无道。不仅用沉重的赋税压迫老百姓,还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刑罚,一旦有人不遵守他的规则,那就必死无疑。

老百姓们可不管是谁当皇帝,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有没有地种,有没有粮食吃,有没有太平日子过。秦二世如此当政,长此以往难免会引起老百姓的愤怒不满。

陈胜吴广二人就是秦朝之中普普通通农民大众中的一员。受当时政策的影响,许多家庭的壮丁都需要服兵役,陈胜吴广二人作为家中的劳动力,自然也不能逃脱。这二人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分到了驻守渔阳的队伍里。

在这个九百多人的队伍里,陈胜吴广自然而然地相识了。或许是性格相仿,这二人竟然聊的十分投机,不久就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兄弟。

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进,这二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由于接连不断的大雨,队伍只能停下脚步,等雨结束后再继续前行。可谁也没有想到,这雨一下就没有停过,淅淅沥沥下了小半个月。这下陈胜吴广可有大麻烦了:他们延误了期限,按照秦朝当时的法律,他们就算到了渔阳,也免不了被杀头的命运。

这无疑是不公平的,下雨这种自然天气谁也控制不了,可陈胜吴广他们却要因此丧命,真是让人唏嘘。得知这个消息后,整个队伍都萎靡不振,士气低迷。

陈胜吴广二人越想越气,明明不是自己的错,为何要处罚自己!越想越来气的他们,最终决定自己为自己争取生的机会——起义。

不得不说,这二人还是有些智慧的。他们为了让自己的起义师出有名,便假借扶苏项燕这二个有才有德人的名号,号召更多的人来加入自己,毕竟靠他们两个人,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为了让众人相信自己,陈胜吴广又想出来了新的方法:制作写着“陈胜王”的小纸条放在鱼肚子里,让士兵们吃鱼时相信,陈胜是天选之子,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

这样还远远不够,很快陈胜又派吴广在破庙里纵火,让吴广用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兴,陈胜王”,让大家更加相信陈胜就是下一个皇帝。

就这样,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人数越来越多,很快就攻略了许多郡县,朝皇城直奔而去。

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吴广被杀

在士兵老百姓的拥护下,陈胜吴广的队伍越来越浩大,很快就成为了秦朝的心头大患。在身边人的建议下,很快陈胜便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

陈胜自己都称王了,自然也不能亏待吴广,可是一山不容二虎,总不能有两个王吧?为了表示自己对吴广的器重,陈胜便封吴广为“假王”。

被封王后,吴广便有些飘飘然了,毕竟自己陪着陈胜谋反起义,可谓是陈胜的功臣了。背靠着陈胜,吴广的行事便有些忘乎所以了。很快吴广的所作所为便传到了陈胜耳朵里 此时的陈胜对吴广就有些不满了。

最后在陈胜的示意下,田臧砍下了吴广的头,结束了他的一生。为何说是陈胜授意杀了吴广呢?从田臧在吴广死后的待遇就可以看出:杀了“假王”的他非但没有收到任何处罚,反而还加官进爵,得到了一堆赏赐,由此可见,杀了吴广,陈胜也十分开心。

《史记》中记载的原因

陈胜和吴广二人一路扶持,从普普通通的农民走到称王,实在是不容易,二人之间的情谊也是深厚无比,那到底吴广做错了什么,才让陈胜对他有了杀心呢?

其实早在《史记》中,司马迁便告诉了我们原因。《史记》中关于吴广的记载是这样的:“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吴广此人就是个五大三粗,什么兵法计谋都不知道,还骄纵自满得不行。

这样一个人,若是他安分守己,陈胜必定不会亏待他,可吴广却偏不。他不仅仗着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大言不惭,还不把陈胜放在眼里,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喜欢威胁自己地位的人,陈胜自然也不例外。

对待一无是处,骄傲自满还贪得无厌的吴广,陈胜便让心腹田臧杀了他。

结语

纵使陈胜吴广的情谊深厚,可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这种情谊便也变得无足轻重。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感慨,人情的淡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汉人卖铁器给匈奴,汉武帝却杀了汉人、重赏匈奴,事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对匈奴的最终结局,匈奴铁器,大汉与匈奴恩怨

    历史上有不少的边境少数民族侵扰中原王朝,意图争夺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为此双方也爆发过不少的领土争夺,而要说起让人记忆深刻的强大少数民族,那匈奴肯定是排在榜首,相信很多人对匈奴并不陌生,经常在一些武侠小说或影视剧中看到他们的存在,作为雄据的北方的势力,延续了数百年之久,也让中原王朝头疼了数百年。一直到

  • 晋国卿大夫智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自己的死亡划分了春秋和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光将“三家分晋”放在《资治通鉴》的开篇,足见司马光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是四卿把持朝政,其中智氏(智伯为族长)一家独大,已经具备兼并韩、赵、魏三家独代晋宗的实力,但最终智氏的族长智伯没能成为一统江山的英主,反而成了“三家分晋”的垫脚石。智伯是谁?曾经强大的智伯为什么最终会失败?智伯

  • 锥刺股的苏秦,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忽悠”六国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东周洛阳人苏秦,早年在东边的齐国求学,拜鬼谷先生为师。这位鬼谷先生以所居之地 “鬼谷”作为称号,传授一套在各国之间进行权谋游说的〝纵横之学”。后来,苏秦在外闯荡多年,没有半点成绩,潦倒而归。他的亲族都在背地里讥笑他:“依照我们洛阳人的习惯,应当治理田产,努力经营生意,以求取十分之二的利润。而他放着该

  • 如果赵武灵王在世,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遗址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军队,仅放回240名年幼赵国士兵。这次大战距离“胡服骑射”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去世时间还不到50年,当时的赵王正是他的孙子赵孝成王赵丹,指挥的“长平之战”一败涂地。如果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由赵武灵王指挥,那么结果如何呢?胡服骑射赵武灵

  • 齐桓公以盟主身份会合诸侯,开春秋霸主之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侯争霸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读后感,齐桓公为什么充当盟主

    君子报仇,不分早晚。虽然自己当了国君,可潜在的竞争对手还在鲁国,何况鲁国还曾发兵伤过自己,于是齐桓公光明正大的兵发鲁国。两国军队在一个叫乾时的地方激战一场。[var1]双方这么一交战,高下立判,鲁军不是齐军的对手。齐军先是大败鲁军,而后截断了鲁军的退路,这个打击可不小,那是精神、肉体双重的,消息传来

  • 夷陵之战失去的人才,他是诸葛亮义弟,前途无量,能改写蜀汉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夷陵之战预测,替代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小说,火烧夷陵

    马良,字季常,出生于襄阳宜城郡,马氏在当时是有名的名门望族,马良在五兄弟中位居行四,但此人却是兄弟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因为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在当地留下“白眉马良”的称呼。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于209年自任荆州牧,时年仅22岁的马良,被刘备征召为荆州从事。刘备为了夺取蜀地入川的时候

  • 项羽权位继承到刘邦以后,被楚国统一可能性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且项羽此时不杀刘邦,绝对也会削弱楚国人,就算在楚国灭了刘邦也不能算是彻底灭了刘邦,那么在楚国灭了刘邦之后,楚国灭了刘邦的诸侯,楚国的大王权又该如何继承给刘邦呢?项羽权位继承到刘邦以后,被楚国统一可能性大不大?有人说过,项羽的继承权不大,项羽灭了刘邦后楚国的大王权自然还有公孙衍继承,项羽

  • 他是曹操手下真正第一谋士,却被曹操逼死,他儿子杀尽曹操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在古代历史的地位十分重要,三国小说的精彩以及三国历史本身的魅力所在让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是积极的去讨论有关于三国的桥段。而最常被提到的自然是几位武将了,在战场上,这些人厮杀来回,可是,一个优秀谋士的地位还是要远远超过武将的,毕竟,武将决定的是一场战斗的胜利,而谋士却是决定的大方向的胜利,比如说诸葛亮

  • 长平一战中赵军主力己经被秦军消灭了,为什么40年后才灭掉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或许要说了,范雎就是个奸臣,他收受了苏代的贿赂,然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为名,请求秦昭襄王同意。假如不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议秦兵班师,后来又进谗言,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被杀,赵国或许很快就被灭掉了,白起的功劳更大了,正如那个说客苏代所说:“白起会在秦国位列三公

  • 三国被严重低估的一位君主,整个三国只有他不在曹操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孙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拿下整个江东,为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孙权虽然在开疆拓土方面颇不如其兄长,但其守成之战略极为出色,终其一生也没有让曹操和刘备占到便宜,而且谋得了荆州,使得东吴跨有扬州、荆州两块地盘。很多人认为孙坚的才能并不如他的儿子孙策和孙权,如果孙坚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