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别被诸葛亮骗了?北伐只是一个幌子,此三点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

别被诸葛亮骗了?北伐只是一个幌子,此三点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73 更新时间:2024/1/19 2:39:10

他的智慧让当时称雄天下的曹操和孙权都为之颤抖,赤壁的大火之后诸葛亮更是大发神威,夺得南郡、三气周公瑾,这等的智慧让人看了自惭形秽,大丈夫生于世间当是如此。

然而,诸葛亮的志得意满中年之时便宣告结束,因为刘备的一意孤行使得蜀国的家底几乎断送在了夷陵,为了维系这得来不易的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了将这份基业经营下去,不惜空耗人力、物力组织那胜算渺茫的北伐。至今,在很多人的眼中,北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获胜,是错误的抉择。

此时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眼前,既然北伐注定不可能获胜,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组织北伐呢?要知道诸葛孔明的智慧比我们都要高的多,我们都能看透他难道看不透吗?

其实,我们被诸多的演义和影视剧骗了,诸葛亮北伐只是一个幌子,暗藏的目的才是他的野心。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为蜀汉培养新人

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北伐就是一场将钱、粮打水漂的行为,因为此战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诸葛亮挑选的对手多占据九州的魏国。

当时的蜀国仅仅占据了四川和汉中这么一小片土地,根据历史的记载蜀汉的领土中户口不过百万,能征集到的兵丁最多也就是20万的样子。

这些兵力不可能全数拿去投入到北伐战场之上,毕竟蜀汉内部也必须要有人留守,所以能够追随着诸葛亮上战场的人,最多也就只有十万人。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在诸葛亮及其它将帅的训练下,这十万人虽然说个顶个都能被称为勇士,但兵法中却强调战争的成败不仅仅在与士兵的数量,而在于方方面面,也可以说是总额和国力。

真实的战场上哪里有那么多的法则,经济和军事上的差距就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的花里胡哨在战场上都没有意义,即使是军事谋略也需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总的来说,伐魏对国力孱弱的蜀国无异于蚍蜉大撼树。既然明知事情不可为,那么作为战术大师的诸葛亮,为什么还是要选择这种鸡蛋碰石头的自杀行径呢?

其实我们都看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此举虽然看似北伐却又不是北伐,“北伐”对于蜀国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新人。

要知道,第一代蜀国人才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都已年纪不小了,就拿刘备身边最亲信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来说,那个时候他们的年纪皆超过了五十岁,刘备更是年至六旬。

刘备于建安二十六年即皇帝位(出生在161年,建安二十六年为公元221年)

古代人口寿命本就比现代人的寿命短得多,活到了这个岁数就算没有死在战场上,也基本没有太长的寿命了。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刘备也曾培养了一批能够继承他们遗志的第二代蜀将。

像傅彤、沙摩柯、黄权王平等人,都是他精心培养的人才,按照计划这些新生代的人才会在老一辈蜀将凋零后继承他们的衣钵,将蜀中的基业发扬下去。

然而,夷陵的战败不单单使得几十万大军损失殆尽,更使得这些新生代的人才折损殆尽,刘备自己也在此战之后不久折戟沉沙、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诸葛亮处理。

费劲心思、苦心经营,诸葛亮总算解决了夷陵之败后带来的危机。然而,在这之后他发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需要解决,蜀国的人才断代了。

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

本应在这个时间节点,接掌蜀国的人才凋零殆尽,老一辈的人才活到这个时候的少之又少了,仅有赵云只有赵云一人而已,魏延属于后来加入的人。

面对蜀中人才断代的局面,诸葛亮迫切的需要伟蜀国锻炼出一批新的人才,但锻炼人才是需要有适合的场景的,为此诸葛亮北伐便有着培养人才的意思。

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措施并没有错,通过北伐战争一批新生的人才脱颖而出,姜维、廖化和王平等人皆是在北伐中异军突起。

以攻为守,转移矛盾

除了需要历练人才这么一个目的之外,诸葛亮还有第二个目的,那就是以攻为守、转移矛盾。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当时的蜀国国内其实也不是很太平,主要就是因为人员的组成比较复杂。

咱们在这里来仔细划分一下,最初跟随刘备的人可以称之为元老集团,比如关羽、张飞和赵云,荆州之时跟随刘备的可以称之为景洲集团,比如诸葛亮等。

入主益州后刘备又先后收纳了法正、魏延和黄忠等人,学者将他们称之为“东州集团”。除了以上三个集团,蜀汉阵营中还有益州本地集团,这群人从最开始就不看好刘备入川。

各派人士集中在蜀中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自然而然的会爆发出许许多多的矛盾,元老集团覆灭后,东州集团与荆州集团基本融合,但益州本地集团依然与之矛盾不断,即使诸葛亮身边的人也是如此。

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就拿魏延和杨怡这两个冤家来说,原本他们都是追随诸葛亮的大将,可是掌权后逐渐发展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魏延曾经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要将杨怡砍了,整个蜀中的官员都知道二人之间的仇恨。

作为蜀中的掌事人,诸葛亮自然也是非常了解这种情况的,他也一直都在为如何调节蜀中各派势力之间的平衡而努力。

然而这种工作说起来容易,但真的要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毕竟利益关系纠纷在任何时候都难以于内部调和。

正是出于需要转移蜀国国内矛盾的原因,诸葛亮才选择了主动向魏国进攻,因为此举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之效果,既可以转移内部的矛盾,又可让蜀国国内各派势力在危机的面前团结起来。

北伐战争无疑会给他们灌输一种大敌当前,若是仍然自相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的意识,同时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蜀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可以得到稳定控制。

诸葛亮在外征战,蜀国国内一切以北伐优先,谁敢在此时争权夺利那就成了破坏北伐的罪人。

且不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破坏北伐就意味着将成为诸葛亮以及蜀中将领们共同的死敌,岂能有安生日子过下去。

在诸葛亮营造的全民北伐、一切为了北伐服务的气氛下,蜀国国内的矛盾总算是得以缓和,行政了军政一体的局面,以攻为守的方针也使得蜀汉在与魏国的争斗中占据主动。

同时占据陇右之地

诸葛亮北伐的第三个目的,则是为了占据陇右,其实这也是刘备生前的一个规划。

陇右是一个什么地方?大致处于长安以西,那里既不生产粮食,而且人口也非常少,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要占据它呢?主要就是因为陇右是一块战略要地,而且还是战马的养殖地。

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产良马之地。

北方大地不同于南方大地,那里更多的是开阔的土地而不是河流,想要逐鹿中原必须要组建一支骑兵部队,若是刘备不死这一战略会在汉中之战后进行实施。

诸葛亮北伐既想在小规模战争中消耗曹魏,又想要趁机占据陇右,他第一次北伐就是瞄准陇右去的。

陇右和长安之间有一个要地名为街亭,可惜马谡自负失去了街亭,差点让诸葛亮撤军都来不及。

若是第一次北伐取得了胜利,诸葛亮不仅能获得一块养马地,而且还能够于巴蜀之外扩充蜀汉的领土,如此一来便可慢慢蚕食曹魏西北的疆域,以达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何诸葛亮不愿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某”,因为他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长安。

而且以当时蜀国的军事力量也根本打不下长安,魏延即使子午谷奇袭成功也不会有下文,反而还会损失5000精锐骑兵。

总的来说,蜀汉毕竟是偏安一隅的小势力,在面对魏国这样的大势力面前是绝对没有共存的可能性的,唯有主动出击、不断蚕食才可能生存下来。

诸葛亮的北伐是必须要进行的,既能夺取战争主动权于战场上培养人才,又可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只是他第三个目的没有实现,以至于北伐战争功亏一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陈胜为何要除掉吴广?司马迁的《史记》说明了原因,年轻人要记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迁陈胜,陈胜和吴广近况,吴广是陈胜后人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无论什么时代都亘古不变的定律。正是因为受到压迫,才有那么多有志之士的挺身而出,才有那么多起义军的出现,才有旧朝代的灭亡,新朝代的出现。若是谈比较早的农民起义,就不得不提及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了。陈胜吴广因不满秦二世的暴政,遂决定发起反抗,他们先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鼓舞士气

  • 汉人卖铁器给匈奴,汉武帝却杀了汉人、重赏匈奴,事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对匈奴的最终结局,匈奴铁器,大汉与匈奴恩怨

    历史上有不少的边境少数民族侵扰中原王朝,意图争夺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为此双方也爆发过不少的领土争夺,而要说起让人记忆深刻的强大少数民族,那匈奴肯定是排在榜首,相信很多人对匈奴并不陌生,经常在一些武侠小说或影视剧中看到他们的存在,作为雄据的北方的势力,延续了数百年之久,也让中原王朝头疼了数百年。一直到

  • 晋国卿大夫智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自己的死亡划分了春秋和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光将“三家分晋”放在《资治通鉴》的开篇,足见司马光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是四卿把持朝政,其中智氏(智伯为族长)一家独大,已经具备兼并韩、赵、魏三家独代晋宗的实力,但最终智氏的族长智伯没能成为一统江山的英主,反而成了“三家分晋”的垫脚石。智伯是谁?曾经强大的智伯为什么最终会失败?智伯

  • 锥刺股的苏秦,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忽悠”六国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东周洛阳人苏秦,早年在东边的齐国求学,拜鬼谷先生为师。这位鬼谷先生以所居之地 “鬼谷”作为称号,传授一套在各国之间进行权谋游说的〝纵横之学”。后来,苏秦在外闯荡多年,没有半点成绩,潦倒而归。他的亲族都在背地里讥笑他:“依照我们洛阳人的习惯,应当治理田产,努力经营生意,以求取十分之二的利润。而他放着该

  • 如果赵武灵王在世,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遗址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军队,仅放回240名年幼赵国士兵。这次大战距离“胡服骑射”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去世时间还不到50年,当时的赵王正是他的孙子赵孝成王赵丹,指挥的“长平之战”一败涂地。如果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由赵武灵王指挥,那么结果如何呢?胡服骑射赵武灵

  • 齐桓公以盟主身份会合诸侯,开春秋霸主之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侯争霸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读后感,齐桓公为什么充当盟主

    君子报仇,不分早晚。虽然自己当了国君,可潜在的竞争对手还在鲁国,何况鲁国还曾发兵伤过自己,于是齐桓公光明正大的兵发鲁国。两国军队在一个叫乾时的地方激战一场。[var1]双方这么一交战,高下立判,鲁军不是齐军的对手。齐军先是大败鲁军,而后截断了鲁军的退路,这个打击可不小,那是精神、肉体双重的,消息传来

  • 夷陵之战失去的人才,他是诸葛亮义弟,前途无量,能改写蜀汉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夷陵之战预测,替代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小说,火烧夷陵

    马良,字季常,出生于襄阳宜城郡,马氏在当时是有名的名门望族,马良在五兄弟中位居行四,但此人却是兄弟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因为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在当地留下“白眉马良”的称呼。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于209年自任荆州牧,时年仅22岁的马良,被刘备征召为荆州从事。刘备为了夺取蜀地入川的时候

  • 项羽权位继承到刘邦以后,被楚国统一可能性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且项羽此时不杀刘邦,绝对也会削弱楚国人,就算在楚国灭了刘邦也不能算是彻底灭了刘邦,那么在楚国灭了刘邦之后,楚国灭了刘邦的诸侯,楚国的大王权又该如何继承给刘邦呢?项羽权位继承到刘邦以后,被楚国统一可能性大不大?有人说过,项羽的继承权不大,项羽灭了刘邦后楚国的大王权自然还有公孙衍继承,项羽

  • 他是曹操手下真正第一谋士,却被曹操逼死,他儿子杀尽曹操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在古代历史的地位十分重要,三国小说的精彩以及三国历史本身的魅力所在让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是积极的去讨论有关于三国的桥段。而最常被提到的自然是几位武将了,在战场上,这些人厮杀来回,可是,一个优秀谋士的地位还是要远远超过武将的,毕竟,武将决定的是一场战斗的胜利,而谋士却是决定的大方向的胜利,比如说诸葛亮

  • 长平一战中赵军主力己经被秦军消灭了,为什么40年后才灭掉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或许要说了,范雎就是个奸臣,他收受了苏代的贿赂,然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为名,请求秦昭襄王同意。假如不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议秦兵班师,后来又进谗言,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被杀,赵国或许很快就被灭掉了,白起的功劳更大了,正如那个说客苏代所说:“白起会在秦国位列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