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的保命技巧是什么?收复北方失地就能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吗?

南宋的保命技巧是什么?收复北方失地就能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890 更新时间:2024/1/30 13:10:57

1234年“端平入洛”战役的惨败已经说明:即使南宋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也根本无法抵挡蒙古的冲击!

我们先看下什么是“端平入洛”?

1234年,宋蒙联军攻陷金国最后一个据点蔡州,金哀宗完颜守绪自杀,金末帝完颜承麟被砍死,金国彻底灭亡。

金国灭亡后,宋理宗派全子才发动收复北宋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之战,因为宋理宗年号“端平”,因此这次行动被称为“端平入洛”。

此时的蒙古军队在消灭金国后主力纷纷北撤,南宋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此举激怒了蒙古,导致了蒙古方面强烈的反制,最终南宋收复的三京纷纷丢失,国境线被迫再次退到秦岭-淮河一线。

“端平入洛”的故事告诉我们,南宋军队在野战中面对蒙古骑兵是一定没戏的。和之前面对辽金一样,宋军从来就没有赢过!

那么,南宋如何避免亡国?最好的办法就是据险而守!

所以,收复北方疆土是没有意义的,像华北平原地区,一望无际,非常适合蒙古骑兵冲击,如果没有山脉和大河的阻挡,那么收复再多领土也是徒劳的!

那么,南宋需要守住哪里才能避免亡国?静夜史认为最起码有两道防线:

一是燕云十六州防线;

二是潼关-黄河防线。

对于南宋而言,收复潼关-黄河防线难度为5颗星,而收复燕云十六州难度为9颗星,地狱难度为8颗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开说:

1、潼关黄河防线

这是南宋在端平入洛行动中一度收复并占有的防线,但是蒙古军队一冲击,南宋防线立刻土崩瓦解。

事实证明:越容易获得的东西,也就越容易失去!

潼关-黄河防线从潼关一直东延伸,由于潼关以西的地方南宋无法控制,蒙古军队可以轻易地从观众地区迂回到防线以南,将防线内的南宋军队彻底包圆,这和二战期间的德国迂回马奇诺防线一个套路。

既然侧翼不稳,那正面是否坚固呢?并不是,首先,黄河在宽度上不及长江,不能够发挥天堑的作用,潼关以东的地区,属于黄河下游,水流平缓,便于渡河,在宽度不够的情况下,这条防线需要大量的军队驻守。

而从北宋灭亡后,黄河由于泥沙的淤积,已经不再向北从海河入海了,而是不断南摆,多次决口,逐渐形成了夺淮河入海的情况,多次的黄河水患造成了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黄泛区的存在,对蒙古骑兵而言,可能只是脚步被迟缓,但是对于南宋而言,则是完全不能种植粮食,所以给南宋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因为粮食需要从南方运过来!

而且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一到冬天,黄河会出现结冰现象,这就意味着,蒙古骑兵踩着冰面就杀过来了,这意味着此时的防线基本等于没有!

所以潼关-黄河一线绝对不可能阻挡住蒙古骑兵的冲击。

而且,蒙古已经用一场胜利验证了这个结论!

2、燕云十六州防线

对于中原朝而言,这是最好的防线。其后100多年的明朝,就是靠着燕云十六州地区的长城,抵御住了蒙古的冲击!

但是南宋真的能够拿下燕云十六州吗?

静夜史认为不能!

因为南宋和北宋一脉相承的“以制武”国策,注定了其战斗力孱弱,士兵积极性不高,远远达不到蒙古军队的水准;

而且,南宋缺少战马,不可能组建起强大的骑兵,以步兵对骑兵,在野战中根本就不可能打赢!

最后,南宋是自南向北突进,补给线拉长,深入敌境作战,需要面对比蒙古更多的困难和压力,所以南宋成功拿下燕云十六州很难!很难!

但是,即使南宋成功拿下燕云十六州,就一定能够阻挡蒙古的铁蹄吗?金国在野狐岭飘荡的45万孤魂有话要讲!

1211年,数十万大军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在野狐岭向金国的45万大军发起冲击,最终,成吉思汗大获全胜,金国在北方的精锐灰飞烟灭!

野狐岭之战之后,金国为躲避蒙古锋芒,不得不主动迁都汴京,1215年,成吉思汗占领中都,金国疆土被拦腰截断!

金国尚且如此,南宋就更加不堪一击了。最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的侧翼同样暴露在蒙古的铁蹄之下,此时的西夏已经被蒙古消灭,燕云十六州同样起不到阻挡蒙古铁蹄的效果!

那么,南宋如何才能阻挡蒙古铁蹄?答案是不能!

金国的失败,除了腐化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蒙古军队的强悍。

蒙古军队不多,成吉思汗时期也只有20多万,但是蒙古军队却可以横扫欧亚,吊打金夏,那么,蒙古军队为何这么强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硬件优势

战斗的胜利,离不开优良的装备。

首先,蒙古人是马上的民族,基本天生就是战士。在他们出生时,就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奔跑,骑射是游牧民族的必备技能。当这些技能运用到战争中时,就可以产生可怕的力量。

蒙古人的食谱比较单一,牛羊肉、奶制品虽然单调,但是营养成分高,对保持良好的体质有诸多好处。

承载这些恐怖战士的,是奔腾在草原上的蒙古马。这种马虽然个头小,但是耐力惊人,当别的军队面对茫茫草原和沙漠束手无策时,蒙古马可以轻易将千万个蒙古战士送到千里之外的彼岸。

可以日行千里了,那么如何实现毁灭性打击呢?蒙古人改进了可怕的复合弓,相比于欧洲军队的长弓,这种功轻巧且射速快,且射程远达300多米。这让蒙古骑兵在野战中大显神威,特别是两军还未相遇时,弓箭已经开始了大量杀伤。

针对沿途墙高沟深的城池,蒙古人军队带来了抛石机。当抛石机将石块乃至敌人的尸体大量抛向敌人时,敌人的内心是崩溃的。

二、软件优势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蒙古军队万里西征且来去如风,这不是为难后勤部门吗?

实际上,蒙古军队根本就没有后勤部门。他们的后勤补给,靠的是以战养战,就地取材。

静夜史相信,他们也有可能吃敌人的尸体。

既然没有后勤部门的拖累,那么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就空前加快,长途奔袭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往往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时,蒙古弯刀已经架到了他们的脖子上。

即使在屡战屡败中积攒了经验,组成了坚固的正面防御,蒙古骑兵就没有办法了吗?

为了应付这种情况,蒙古骑兵研究了独特的战法。具体就是小部队佯攻然后佯败,吸引敌人追击,然后大部队合围。如果敌人不上钩,蒙古骑兵就在正面展开攻击的同时,以主力迂回到敌人后方展开猛攻。这种战法对付欧洲重骑兵兵团简直不能再好使。而遇到蒙古骑兵迂回,他们就只剩下一个宿命,阵型崩溃后被屠杀。

迂回战术后来被发扬光大,德国名将隆美尔就是这一理论的登峰造极者。

为了保证长途奔袭的战斗力,蒙古骑兵的坐骑数量基本大于1。所以遇到蒙古军队,不用感慨自己无能,而是对方太强悍。

除了以上因素,还有蒙古军队的指挥系统非常简单高效,在对手还在请示要不要打时,这边已经结束战斗了。配合蒙古军队的良好军纪,如若不胜,天理何容!

所以,不是南宋无能,而是蒙古太强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司马睿建立东晋,为何会形成王与马共治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而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王朝,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东晋政权虽然名义上司马家的天下,可东晋一百余年间真正掌权的皇帝并没几个,反而世人对于东晋政局还有着这样一句谚语,“王与马,共天下”。要知道古代君王对于自己的权利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也说过: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那么这东晋为何会形成“

  • 元朝十大行省中名称最怪的一个,“河南江北行省”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十个行省是哪十个呢?分别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再加上中书省直管的“腹里”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和宣政院下辖地区(青藏高原),基本就是元朝的疆域了。元朝这些行省基本上名称大家也都听过,岭北和辽阳大家也能猜出来

  •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1.君无远略,沉湎美色。一个王朝能否保持的久,跟开国帝王的计划策略有很大联系。都说新朝新气象,但是咱们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却看不到锐意进取的情绪,反而是死气沉沉,毫无远略。宰相何尝经常参与宫殿宴会,有一次回来后对儿子们大发慨叹,说:“我每次参与宴会,从未听到皇帝议论治国理政的计划与策略,只是讲一些平时

  • 包拯的后代现在如何?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包拯后人现状图解,包拯的后代都有哪些,包拯后代现在怎样

    在《包青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忠臣包拯,包拯在这么长的岁月当中都是清廉忠诚的代表人物,包拯在百姓的心中就是为民请命的好官,对待案件也是公正严谨,不因为任何的权势而屈服。在朝廷的百官当中,包拯是一位在自己的职位上尽职尽责的好官,也是百官的榜样,带领百官尽职尽责。悲惨童年‍包拯是生活在富庶的宋朝,古书上说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干了什么荒唐事,被废了太子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送这个乐童去了极乐世界。李承乾被骂得狗血淋头,太子位差点不保。就这他还不思悔改,反而在东宫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还为他塑像,让宫人日夜焚香祭奠,追赠官爵,常常为失去称心而泪流满面,还装病几个月都不上班。《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

  • 元世祖忽必烈,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民康物阜的意思,物阜民康最新消息,民康物阜下联是什么

    郝经在中统元年(1260年)农历十一月给南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的书信《再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中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评价是:“今主上应期开运,资赋英明,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为诸王推戴。稽诸气数,观其德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 (“汉高帝”指的是汉高祖刘邦,“高祖”为庙号,“

  • 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次年秋天自觉回来,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太宗放走390名死囚,唐太宗去世各国的情况,唐太宗放400死囚回家过年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自古以来,宽厚待人的统治者比起独裁残暴的统治者更能得民心。唐太宗曾经放了390名死囚回家探亲,放行的时候唐太宗与死囚们约定次年的秋天那些死囚会自觉地回来,这种宽大的政策换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抢来的皇位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个颇有政绩的皇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唐朝迎来了

  • 只做了42天皇帝的李自成,看看他在北京42天都干了哪些愚蠢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1644年的春天,李自成终于打到了北京城,当时的政府也是太腐败了,还不得人心,所以当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入城时居然还受到了京城人们的欢迎,这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不过李自成打江山容易,却守不住,他一共坐了42天皇帝,就被赶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从当初受人爱戴到逃跑的过程中,下面这些事使他很快就落

  • 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河北藩镇割据,河北藩镇,唐朝的藩镇割据怎么形成的

    天宝十四年年安史之乱,唐朝的统治由盛转衰,虽然经过八年战乱后被平定,但仍有大部分安史余党盘踞于河朔一带,也就是现今的河北一带,发展壮大,割据一方,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河北地区的藩镇割据直到唐朝灭亡一直难以被解决。一、唐朝藩镇问题形成的背景 首先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虽然是藩镇问题的直接原因,但藩镇割据

  • 南宋比北宋更弱鸡,为何可以抵抗不可一世的蒙古近50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为什么看似弱不禁风的南宋这么顽强呢?“静夜史”认为这和南宋的内外环境有关系:1、南宋在国土上因祸得福从北宋到南宋,宋朝本就不完整的国土又丧失了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南宋相比于北宋而言缺少了一大片创造税收的国土,同时缺乏了上千里的国土纵深,这让南宋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比如金、蒙古的时候局势更加被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