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惹怒慈禧的夺情风波,这不仅是孝道更是朝堂的取舍和方向

惹怒慈禧的夺情风波,这不仅是孝道更是朝堂的取舍和方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098 更新时间:2024/1/14 9:25:35

七月初七两宫太后召集军机大臣和几位帝师会商此事,众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意见。

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军机大臣宝鋆、文祥等认为李鸿藻责任重大,不能轻易离职,需要“夺情”。同为帝师的倭仁翁同龢、徐桐三人则认为夺情与礼法不合,李鸿藻必须返乡守制。

奕訢应该是早就预料到了这种争执,他拿出了当年乾隆要求朱轼、于敏中夺情的诏令原件,以证夺情是特殊时期的惯例和祖制。虽然倭仁、翁同龢、徐桐三人难以直接反驳,但就是不松口同意夺情之事。

当宝鋆公开讥讽帝师们是“明代酸儒迂腐的弊习”时,两宫太后怕气氛变得愈发尴尬就不待结果草草结束了这场商议,但是两宫太后对这事已经有了主意。

初九两宫太后发出懿旨命李鸿藻“守孝百日后即赴弘德殿授读,仍在军机处行走,遇朝会不必与列”,也就是要求李鸿藻“夺情”。同时为了照顾李鸿藻的名声,以皇帝的名义降恩赐祭并赏白银两千两用以料理丧事。

但是李鸿藻本人却强烈反对,他不接受懿旨并正式上奏朝廷要求返乡丁忧。当月十六日,两宫太后再次发出谕令,要求李鸿藻夺情,而且这次太后们还把先帝咸丰给搬了出来。

太后们的意思是先帝特意挑选你做帝师,临终前还把年幼的皇帝托付于你。现在你怎么能撂挑子不干了,你就是这么回报先帝的恩情?

李鸿藻还是不同意,他再次上奏要求返乡守制,拿出的理由是“忘哀变服者不能为人子”。意思是不守制就没资格做人子,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处理朝政、教育皇帝?同时倭仁、翁同龢、徐桐也发动朝臣们联名上奏,力挺李鸿藻。

李鸿藻和帝师们的死硬态度让慈禧太后很不高兴(慈安对此事没有明确意见),她于七月二十二日在养心殿东暖阁再次召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军机大臣和三位帝师商议此事。

人到齐后慈禧上来就先声夺人,质问倭仁、翁同龢、徐桐,李鸿藻连续上奏不同意夺情,是不是你们仨不体谅他的苦衷逼迫于他?如果事事都拘泥常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也不合礼,是不是认为她们两位太后违制?

慈禧这顶帽子扣得很凶也扣得很大,恭亲王奕訢趁势站出来责备三位帝师,醇亲王奕譞和军机大臣们也纷纷责难。倭仁、翁同龢、徐桐三人意识到形势不利,均不敢再反对夺情了,就此朝廷对于李鸿藻夺情之事达成了“共识”。

但是李鸿藻仍然在坚持,即便是奕訢亲自上门以“国家休戚与共”来劝,他也不松口。就这样拖到十月,两宫太后之前说的“百日”之期快到的时候,李鸿藻又上奏朝廷要求返乡守制。

这时御史张观准也参和了进来,他上奏朝廷以“贤臣不易久离”为由,请求两宫太后务必挽留李鸿藻,也就是让他“夺情”。有了这个奏折,慈禧的态度也更加强硬,再次发出懿旨拒绝了李鸿藻的请求(但表示他扶灵返乡时给他批假)。

俗话说事不过三,作为朝堂的重臣,李鸿藻也清楚自己不能再这么和太后们硬“怼”下去了,但是他又不愿意“屈从”,于是搞了个变通的方法 – 以病假代守制

百日期满后,李鸿藻上奏朝廷称自己身体有恙,恳请朝廷给予假期调养。但病假快到期时,李鸿藻又接着请“病假”。李鸿藻就这样连续请了四次超长“病假”,到同治七年十月十五日才“调理”好身体,销假上班。

那么李鸿藻到底算是“守制”还是“没守制”?

严格来说,李鸿藻并没有守制。首先朝廷在名义上没有同意他守制,所以作为朝廷官员来说他也不存在“守制”这个事实,文牍记录上是病假。其次守制也不是嘴上说说得,它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规制。别的不说,李鸿藻不能长居嗣母坟前,他自己也不敢说“守制”了。

但是从道义认知上当时很多人又认为李鸿藻“守制”了。毕竟很多人在意的是你有没有“守制”的心,而不是有没有“守制”的事实。装孝子的方法很多,但真正愿意在心里做孝子的人反而没几个。

李鸿藻没有眷念权势地位去寻求“夺情”,虽然最后迫于朝廷压力未能真正“守制”,但他却对自己做了“自我放逐”。这在不少人看来,比那些在家守丧却各种鸡鸣狗盗的人强太多了。

为什么在李鸿藻执意守制的情况下,恭亲王、军机处、太后们却一定要“夺情”?而李鸿藻明知朝廷不允许他守制,却还冒着冒犯太后的风险搞“自我守制”?

其实他们双方争的就是“坚持”。

李鸿藻不但是晚清名臣、三代帝师祁寯藻的得意门生,还是联姻的亲家(李鸿藻的长女嫁给了祁寯藻的孙子)。两人的关系那真是铁的不能再铁了,祁寯藻曾经说过“他日能承我衣钵者,唯有鸿藻”。

祁寯藻之所以这么看重李鸿藻,除了李鸿藻的学识能力外,他们都是传统理学的忠实信徒。思想上均主张复兴理学,对外持强硬态度,非常排斥外来的思想和文化等等。

在祁寯藻的提携和帮助下,李鸿藻不但成为帝师和军机大臣,也承接了祁寯藻的衣钵成为朝堂理学、清流们的领袖。后形成了以李鸿藻、倭仁、翁同龢、徐桐四位帝师为核心的清流团体。

而与他们相对的则是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宝鋆为核心的“洋务派”。这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承认洋夷们在某些方面优于天朝,认为应该主动与洋夷合作学习技术并对皇朝进行改良等。理念上的不同,导致这两派经常争锋相对、攻讦不断。

因此奕訢坚持让李鸿藻夺情并不是弘德殿(同治学习的地方)和军机处缺了他就玩不转了,单纯的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打压清流和理学派。意思是你们的领袖都破例“夺情”了,你们还坚持什么“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

而李鸿藻死活也要实现“守制”,也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酸腐只认死理。举个例子,李鸿藻是当时京师首屈一指的收藏家,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前提,得财力雄厚(倭仁就很拮据)。李鸿藻一是靠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的孝敬,另一个他也很会“投资”做生意,天津的大盐商姚学源就是他表弟。

李鸿藻是要以实际行动鼓舞自己的“同志”,要保有斗志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

慈禧在参政前期还未在朝堂培植出势力,加上慈安在宗制礼法(皇后)上高她一级,并不能大权独揽。因此她选择与奕訢结成政治联盟,所以在李鸿藻夺情上选择和奕訢保持着一致,而且李鸿藻和帝师们的反复顶撞也确实让她恼火。

但是慈禧(包括慈安)同时也防范着奕訢架空她和同治,她也需要清流、理学派制衡奕訢(这是李鸿藻能成为军机大臣的重要原因)。所以李鸿藻后面阳奉阴违请超长“病假”时,慈禧虽然很不痛快但也故意装作不知,免得奕訢借机上纲上线。

不过李鸿藻的自我放逐实际也削弱了朝堂清流,让他们更难阻挡“洋务派”对皇朝的革新,再加上无法抗拒的时代洪流,国家和民族也走到了和陪伴自己千年的“理学”说再见的时候。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构建立了南宋,为何他还是千古罪人,他为何要杀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可以这么说,宋高宗赵构的继位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身为徽宗第九子的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根本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若不是靖康之变,他肯定也只能安安分分的做一个亲王,终其一生,他也不敢对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靖康之变,金人押解几乎整个皇族去北方但靖康之变给了他继承皇位的机会,整个北方的赵宋皇族被一网打尽

  • 年羹尧手握重兵,朝中更是无人敢惹,为何不自己称帝?答案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是清朝的大将军,官职非常高,抚远大将军、四川总督等头衔集于一身,为大清平定过多次叛乱,西藏、青海等边疆都是由他守护,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在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他在朝中,几乎没有人敢得罪他。皇帝在位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自己的臣子功高震主之后会造反,而年羹尧这位大将,不仅没有造反,甚至在要被皇帝赐死

  • 最忙碌的皇帝:永乐皇帝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他还数度主动出击蒙古,打的边界是无比宁静和平,为中华文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他还南征交趾(今越南),使得从汉唐以来数度脱离中华文明的交趾继续融入进来。一起来看看永乐大帝的一天生活:四更的时候,朱棣起床,然后开始沐浴更衣,让人梳理他的头发,修剪他的胡须,随后便喝点茶,吃点司礼监掌印

  • 曾国藩保举他当官,他却不给湘军粮饷,被人痛骂没良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该道器识才具,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曾国藩为什么对沈葆桢如此青睐?除了沈葆桢本人确实才德兼备,与曾国藩趣味相投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沈葆桢的岳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曾国藩与林则徐只有一面之缘,没有深交,更不是一个阵容的,但曾国藩一生对林则徐钦佩有加,多次在书信、日记中流露出对林则徐的仰慕之情。

  • 大清最勤政的皇帝:八子夺嫡惊心动魄,改革成就名垂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而20世纪九十年代初,作家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可以说对公众了解雍正形象有了很大影响,1999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更是彻底掀起了雍正热。近年来清宫戏、穿越剧里更是经常出现雍正的身影,冷热反差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大家对于雍正修改诏书篡位一事,更是争议不断。康熙晚年出现了诸多皇子争

  • 成吉思汗为什么不建立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国家政权与部落的区别在哪呢?国家政权的交接有固定秩序,大多是和平进行,统治者和统治人民相互依赖,人民主动和被动服从统治者,依靠税收维持国家运行;军队负责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全,在有天灾时免除税务甚至救济难民。少数民族的部落不一样,政权的交接一般没有固定秩序,以武力夺取为主;没有固定疆土,打倒哪里吃到哪里

  • 如果清朝和西方列强死磕到底,不割地不赔款,结局将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从军事方面来说,清朝拥有几十万的八旗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到了后期已经烂到根子了,欺负老百姓还可以,真要真枪实刀的干架,绝对都会吓得尿裤子。而真正可堪一战的部队大概只有几万人,但这些部队也不一定听从政府指挥,军纪混乱是一方面,作战理念更是差的一塌糊涂,拿这样的部队跟正在全球各地殖民的西方列强作战简直不堪

  • 朱元璋把军粮交给商人运输,目的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地方官员告诉朱元璋说,军粮的事可让商人来做。怎么做呢?总不能让人白做吧,商人是重利的,没利的事绝不会去做,而只要有利可图,则争着去做。为了吸引商人运输军粮,朝廷把自己的食盐专营权卖给商人,允许商人销售食盐,具体办法是,商人把军粮运到指定地点,换取一张支票,拿着这张支票就可以到盐场领取食盐了。利益

  • 朱元璋郁郁而终,只因刘伯温死前留下1物,让他每天担惊受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应该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代开国皇帝,虽然严于律己,打击贪官,但是却因为在创建明朝后,为了将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将那些开国君臣全部都屠杀了。而且恢复了殉葬制度,所以很多人评价朱元璋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却台薄情寡义了一些。在朱元璋还未得到天下之前,广招贤士,在他的身边很多人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还有刘

  • 如果康熙不把他流放致死,我国武器可以领先世界,又怎会落后挨打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康熙流放三百里第几集,康熙全部老婆,于成龙把康熙感动哭了

    当我们将历史的年轮往前推进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记得,那个被称为天朝上国的国家曾是其他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不管是现在的美国还是俄罗斯,这些国家的实力远远不如鼎盛时期的中原大地。而到了前朝康熙时期,中国的气场却越来越弱,以至于这些“蛮夷”敢对中国肆意挑衅,原因何在?谁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发生?大家绝对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