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共遭遇三次刺杀,为何只有荆轲被后人熟知?

秦王共遭遇三次刺杀,为何只有荆轲被后人熟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83 更新时间:2024/1/16 11:16:41

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是一共有三次刺杀秦王的事实。分别是:荆轲刺秦,在搏浪莎的张良刺秦和高渐离谋杀秦王

二:荆轲刺秦

荆轲刺秦雕像

秦王共经历了三次谋杀,这三次谋杀了应当说最有名的就是荆轲刺秦。荆轲选了一个据说十几岁就杀人的勇士秦武阳作为陪同,一起刺杀秦王,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秦朝的宫殿后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直接被吓得两腿发抖,以至于根本上不了大殿,因此秦始皇后来就没有让他上殿,所以最后去刺杀秦王的就只有荆轲一人。

荆轲提前把一把匕首泡在有毒的药水里面很多天,使这把匕首只要划破人的皮肤就会立刻见血封喉,荆轲带着这样一把匕首,然后拿了一个对手国的地图。督亢地图,说把这个地图要献给秦国,同时又献上了一个秦王最痛恨的叛将樊于期的人头。正是由于荆轲准备得很充分,而且都让秦王觉得很合他的心意,所以秦王嬴政就没有任何的防备,也就没有做出任何的准备。结果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荆轲把地图慢慢打开后,最后露出来的竟是一把匕首,这就是被人熟知的图穷匕首见(xian)的由来。

随后荆轲就抓住秦王的一个袖子,并想要刺杀秦王,秦王拼命挣脱后,随即绕着柱子奔跑,荆轲就紧追其后,当时大殿上的大臣们都是不能带任何兵器的,而大殿台下的士兵虽然有兵器,但是没有皇帝的诏令士兵们是不能上殿的。因此就出现了上殿的人没有兵器,有兵器的人不能上殿。所以就出现了拿着带毒药水匕首的荆轲围着大殿柱子追杀秦王的场景。

秦王绕着柱子拼命奔跑,虽然秦王自己腰间佩戴着剑,但是奈何剑的长度实在太长,在那样紧急的状况和环境下 ,根本没有拔出来的条件,情况万分紧急,而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有一个名叫夏无且的御医出现了,作为御医,身上的药囊是不离身的,于是夏无且就把他身后背的一个药囊,朝着荆轲砸了过去, 荆轲只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飞了过来,条件反射地就闪了一下, 而就是荆轲闪身的一两秒钟的时间,惊恐的秦王已经多跑出去了好几步。

而现在秦王和荆轲两人之间的距离就从原先的荆轲再快一点匕首就可以刺中秦王的状态,转变为秦王有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但是由于秦王的剑很长,让秦王仍旧不能轻易地拔出来。大臣们见此情形 ,齐声高呼“王负剑,王负剑”。负剑的意思就是,让秦王把别在腰间的剑往身后背,这样拔剑就变成了从身后抽剑。相比从腰间拔剑,从背后抽剑就变得更为轻松了。

秦王听见群臣的声音后,一边跑一边把剑往身后挪,于是长剑就在秦王的头顶划出一个大大的弧线,剑就这样被抽了出来。众所周知,在冷兵器时代,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荆轲见此,瞬间无望,就被秦王的第一剑砍中大腿,只得瘫倒坐了下来,坐下来后背水一战的荆轲仍然不忘继续刺杀

秦王,于是用尽全身的力气将匕首扔了向秦王,可是被秦王躲了过去。此时的荆轲已然变成了手无寸铁的待宰羔羊,只见秦王迅速走上前向荆轲刺去,连续砍下七八剑,杀了荆轲。

三:搏浪莎刺秦

张良博浪莎刺秦

张良的搏浪莎刺秦发生在秦始皇出行的时候,秦始皇当时早有安排,有若干辆一模一样的车子一道同行,张良在不知道秦始皇坐在哪一辆车上的情况下。把一个200斤重的大铁锤砸向车子, 其实就是殊死一搏,而事实证明碰运气是一定行不通的。铁锤砸向的刚好就是秦始皇没有乘坐的其中一辆。所以秦始皇很轻松地躲过一劫。而这次秦始皇能够躲过刺杀,正是由于秦始皇做了充分的准备,想在许多一模一样的车中找到秦始皇,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四:高渐离刺秦

高渐离击筑(影视素材)

因为秦王很喜欢听音乐,高渐离就用灌铅的筑(一种乐器)去刺杀秦王。而当时高渐离已经被辨认出来是荆轲的朋友,此时的高渐离已被刺瞎双眼,凭借声音判断出秦王的位置后,拿着筑就向秦王砸了过去,秦王也很轻松的就躲了过去。

五:为何荆轲刺秦最为出名

1:首先看了他们对秦王的刺杀,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荆轲为刺秦准备的最为充分,成功的几率也是最大的,对秦王的威胁也是最大的,荆轲可谓是有勇有谋。

2:荆轲刺秦直接被写到史记的《刺客列传》,其中写了五个刺客,最有名的就是荆轲。而且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确实把荆轲刺秦写得十分精彩,甚至于还留下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一个易水送别的悲壮的场景。

3:荆轲刺秦还留下来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成语——图穷匕首见(xian), 大家都知道成语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一种语言形式,所以就很容易就流传下去。

4:很容易看出,荆轲刺秦的整个过程,被记录得十分详细,反观张良在搏浪莎刺秦,还有高渐离刺秦都写得十分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细节。

所以这些所有的原因就是荆轲刺秦最被人熟知,广为流传的原因。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对这几次刺秦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讨乱,我们评论区见,期待您的观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四大美人之首息夫人,比芈八子还彪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息夫人,是陈庄公的女儿,今周口淮阳人。因嫁给息侯,便称为息妫,是春秋四大美女之首。因面如桃花,目如秋水,又称其“桃花夫人”。三个国君为她而战,息国、蔡国因她而灭亡,可谓真正的倾国倾城。息夫人归宁时途径蔡国,被姐夫蔡哀侯调戏。息侯冲冠一怒,便献计楚文王,借力楚国俘获蔡侯。后来“好细腰”的楚

  • 刘志钧说瓷|战国琉璃釉陶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陶凤,长17.6厘米,宽9.6厘米,高8.8厘米,赵宝沟遗址出土,距今7200年左右,现藏赤峰博物馆。黑灰色陶,整体为凤形,长冠,长喙,丹凤眼,杯身长圆形,矮圈足,器壁上饰交叉的几何线纹、细线纹,表示羽毛。是赤峰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这件宝物是如何走进博物馆的,其中还有

  • 重温《秦始皇》悟透:被秦王嫌弃老了的王翦,用四招力挽狂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曾国藩天资不高,但勤勉刻苦,终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最难得的是,功成名就后,并不居宫自傲,以此托大,反而主动放弃荣誉,收敛锋芒,低调生活,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不让名誉成为利箭伤害自己,最终得以保全自身,名垂青史。雾满拦江所著的《秦始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物,那就是王翦,秦

  • 看千年名医扁鹊与巴蜀考古之缘,舞台剧《天回》试演传承“医道仁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与四川有何渊源?为什么扁鹊学派医书在蜀地出现?它给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带来了哪些福音?“这个剧给了我们学中医的学生很大鼓舞,特别是快到尾声那一段里,淳于意一行人在高阶上的宣誓真的很震撼,当时都要掉眼泪了,很喜欢里面的角色,令人尊敬。”11月29日,成都中医大学生鲁金花,

  •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人。世称虞永兴,谥号文懿。虞世南勤奋好学,恪守礼法,唐太宗李世民对他极其敬重。其书法风格独特,与同时期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他的传世经典作品《孔子庙堂碑》,圆厚温润,既有唐人楷书之法度,又不失个人风貌意趣,是一件极具典则范式的初

  • 部编本高中语文选修中《屈原列传》知识补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屈原是战国时期最突出的文学家,也是政治家。他与一般游士行径不同。他的姓名不见于诸子百家之书,司马迁著《史记》仍为之立传。家世、生平和政治遭遇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他自称是高阳氏的后裔,父名伯庸。他的故里,传说在丹阳之秭归。屈原出生大约在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这时正是列国纷争、楚国尚能同秦国抗衡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孟尝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王侯贵族间兴起一股养士的风气。当时国君如魏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髠、孟柯皆至梁。”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髠、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千人”。各国的国王、贵族争相养士,企求得到助力而达到某种政治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孙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孙膑,齐国人,是孙武的后裔。《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膑生阿甄之间”,大约在今山东省东阿县、鄄城县之间的一带地方。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商鞅、孟子同时。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暗中派人邀孙膑至魏,借故施以膑刑(去膝盖骨),并加以软禁。以

  • 他为晋文公的称霸奠定了基础,为什么却招来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晋献公在晋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韩非子》说他“并国十七,服过三十八”。晋献公即位的时候,晋国在诸侯国之中只能算是个中等国家。但是,他在位时,却灭掉了十七个国家,将国土扩大了十几倍,同时还收服了三十八个国家,为晋文公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人物,堪称一带雄主。然而,他却招来了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