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刺客荆轲之谜:他没打算杀掉秦始皇?

刺客荆轲之谜:他没打算杀掉秦始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29 更新时间:2024/2/16 11:15:07

荆轲刺秦的故事妇孺皆知。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委托,企图暗杀秦王,但以失败告终。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和卷八十六《刺客列传》分别从秦王和刺客荆轲的角度记述了这一事件。特别是在《刺客列传》中,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著名刺客之一被列在最后。此外,《战国策·燕策》有一段与《刺客列传》大致相同的记载,但它侧重记录燕、赵、秦三国的外交活动,从太子丹的轻率行为(暗杀秦王未遂)最终导致燕国灭亡的角度记述了这次事件。

[var1]

《史记评林》卷八十六《刺客列传》(明代)。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也很流行,并出版了带标点的“和刻本”

当我们冷静地重新回顾荆轲的行动时,就会发现荆轲出人意料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故国—卫国。《史记》几乎原封不动照抄《战国策》,只在前面增写了荆轲的出身以及他入燕前的活动情况。这些记载使荆轲的形象留在了历史上。与其说荆轲是为了燕国去做刺客的,不如说他是为了自己而展开外交活动的。所以,本文目的是希望重塑荆轲的人物形象。

如果我们重新梳理荆轲和燕太子丹两人的行动,看看事件的经过。司马迁认为荆轲替太子丹向秦王复仇,将他的行为评价为正义之举。但事实上,荆轲身为被秦夺去故国的卫人,在入燕与太子丹会面前就很活跃。秦、燕、赵三国的外交与战争状态瞬息万变,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卫国摇摆不定,这种背景下,燕太子丹和卫国荆轲的利害关系是一致的。

荆轲的活动充满谜团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荆轲的祖先是齐人,他本人喜好读书和剑术,文武双全,但他进行跨国活动的目的却充满谜团。

根据记载,在卫国,他用剑术游说卫国君主元君,但未被重用。在游访秦国占领的太原郡附近的榆次时,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他于是逃离了现场。在邯郸,他与鲁句践玩六博(双六)时,两人为抢棋道发生争执,他遭到鲁句践的叱责后默然离去。在燕国,他和一个杀狗的屠夫以及高渐离每日饮酒。酒酣,在高渐离击筑伴奏下,荆轲放声高歌,泪水流下来,压抑的感情终于迸发。《刺客列传》就这样把荆轲刻画成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让读者觉得刺客就是他这个样子的。但是,若把他的足迹串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流浪”的目的。

[var1]

荆轲活动圈

如上所述,荆轲先从卫都濮阳前往秦国占领的太原郡附近的榆次,然后游访赵都邯郸,最后进入燕都蓟(现在的北京)。这样的活动轨迹绝非出于偶然。荆轲的活动与秦军侵略东方的行动明显是有关联的。

荆轲的故乡卫国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位于黄河之畔,人口众多,十分富饶。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 年),卫国被秦军占领,设立了秦东郡,卫国主君元君一族被流放到野王一带,荆轲失去了故国。(据《战国策》记载,吕不韦也是卫国濮阳人。)荆轲本人也受到过秦军威胁,可以想象荆轲对秦的怨恨正在日益蓄积。榆次所在的太原郡那时是嫪毐的封地,如果去那儿的话,就可能得到一些泄露出来的秦军和秦王室的情报。此外,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 年),秦、赵关系恶化,以至于相互归还质子。荆轲进入邯郸,可能就是为了了解被秦强制遣返了太子的赵王的打算。他最后入燕,是为了和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 年)刚刚从秦逃回国的燕太子丹会面—燕太子丹非常了解秦王,因此,荆轲很可能一直在为东方各国对抗秦国的合纵行动秘密搜集情报。

燕太子丹归国

当初,秦与燕能保持友好关系靠的是蔡泽的努力。蔡泽是燕国人,被秦国请来做了丞相,很快又作为秦国的使者被派往燕国。三年后,在他的建议下,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做质子。丹作为质子进入咸阳城大约是在秦始皇四年。此后,在丹滞留秦国期间发生了嫪毐之乱。在这种混乱情况下,丹受到秦王的冷遇也属正常。秦始皇十五年,丹怀着对秦王的怨恨逃回燕国。如前所述,秦国在吕不韦死后进入李斯时代。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 年)俘获赵王迁。燕对秦开始有了危机感,两国关系急转直下,不断恶化。丹在回国后的五年中,一直在针对秦国展开活动。

丹首先和身边的太傅鞠武商量。鞠武对秦国的国势十分了解,他告诫丹,秦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大国,不要触碰其“逆鳞”以激怒秦国。之后不久,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亡,被丹藏匿起来,鞠武建议丹马上将其送往匈奴的地盘。秦以一千斤黄金和一万户封地悬赏樊於期的人头。根据最近整理的岳麓秦简,当时把赏金称作“购金”,简文中还有活捉一个犯了群盗罪(5人及以上参与的强盗罪)的人可获十四两赏金的例子。按照一斤十六两来计算,一千斤可用作活捉1142个群盗的赏金,数额巨大。樊於期可能是嫪毐余党,为了躲避秦的清洗而四处逃亡。秦王赵正担心樊於期向外泄露秦国的内情,所以才出高额赏金缉拿。

但丹不同意驱逐樊於期。苦于对秦之策的鞠武将田光先生介绍给太子丹。丹的看法是“燕、秦不两立”,他认为由于自己的缘故,两国关系不可能修复。年迈的田光说自己现在年老体衰,无法亲自行动,于是将荆轲介绍给丹。丹告诫田光要保守秘密,田光认为这是不信任他,刎颈自杀。

荆轲就这样通过鞠武和田光的介绍,与丹初次会面。荆轲和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人都对秦十分反感。随着秦军向燕国易水逼近,丹开始焦虑起来,荆轲则表现得比较沉着。为了让秦王能够接见荆轲,荆轲向丹提议,献上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督亢是位于燕都(上都)蓟和副都(下都)易之间的一块肥沃土地。虽然这是一块远离秦国的飞地,但献上腹心之地却可以表明燕对秦的忠诚。随后,荆轲亲自会见樊於期将军,当面倾听了他对秦王的怨恨—了解秦王的人的情报对荆轲来说十分重要。樊於期留在秦国的父母和家族都被秦王杀死,最终,樊於期同意献出自己的首级作为向秦王复仇的交换条件。丹还特意为荆轲购买了一把由赵国工匠徐夫人(男子)制造的匕首。丹将毒药涂在匕首的刃上。但是如后文所述,这是用来威胁秦王的武器,而不是用来杀死秦王的。他们的目的其实并不是暗杀,而是另有所图。

荆轲逐秦王

易水流经燕国的副都下都。对于地处平原的国家来说,被河流环绕的土地也是防御要地。如果易水失守,燕国也保不住,下都就是这样一块土地。荆轲完成了暗杀秦王的准备,从上都蓟(今北京周边)出发,来到易水之畔。丹率领着知情的宾客,所有人都穿戴白色衣冠前来送行。高渐离用左手指按住筑首的弦,右手拨动五弦。此时荆轲歌的唱词,不仅反映了他的心情,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信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猛烈地吹起,易水之地十分寒冷。荆轲出发的时间若按秦历来算,应该是在秦始皇二十年冬十月到十二月之间。

之后荆轲到达秦都咸阳。战国时期的咸阳宫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原,这里现在还残留着秦宫殿的夯筑台基遗址。丘陵的断崖面到处埋着瓦片、排水管、陶制的水井残片。当笔者伫立在这里时,想到改变秦王赵正命运的事件就发生在此处,感慨油然而生。

秦王身着正式的朝服,设九宾,以最高礼遇迎接来自燕国的使者。宠臣蒙嘉作为中介,传达了燕王想作为内臣服属秦国的愿望。进入咸阳宫后,荆轲手捧盛着樊於期首级的函,副使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前进到秦王宝座正前方的台阶下。函和匣都加盖了燕王本人的封印。这时,秦舞阳脸色大变,身体颤抖不已,让并排而立的群臣感到奇怪。荆轲看着秦舞阳,辩解道:“身处北方蛮夷之地的乡下小人,从未谒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发抖。请允许我们稍稍上前,完成进献。”秦王接过秦舞阳所持的地图,打开后露出中间的匕首。地图绘在帛上,可以用它把匕首包在里面藏起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取出匕首向秦王的胸前刺去。秦王起身,袖子被扯断。秦王想要拔剑,但剑插得太紧,他没有拔出来,只抓住了剑鞘。荆轲追上去,秦王绕着柱子躲闪。

[var1]

暗杀秦始皇画像石(《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画面中央柱子的右边是秦王,左边是荆轲,右下角倒在地上的是秦舞阳。柱子上插着一把匕首。在柱子的右下角是装着樊於期头颅的盒子

秦国法律规定,群臣上殿时不得携带尺寸之兵。持兵器的郎中都并排站在殿下,未接到诏令不能上殿。因此,即便情况紧急,秦王也来不及呼叫士兵。秦国严格的法律造成了连秦王被刺都无法干预的局面。如果《战国策》的这个故事出自主张诸侯合纵连横的纵横家之手,那么,他显然抓住了强秦的弱点。

这时御医夏无且用药囊砸向荆轲。在这当口,左右大臣喊道:“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终于拔出剑,刺向荆轲,斩断了他的左腿。荆轲在摔倒的同时,将匕首向秦王掷去,但刺在柱子上。荆轲拖着一条腿,横坐在地上,大骂自己,后悔没能实现活捉秦王让他返还所夺走的土地的誓言。

这一事件表明,太子丹和荆轲的目的并不是暗杀秦王。《刺客列传》中第一个描写的刺客是春秋时期的曹沫,他用匕首成功地胁迫大国国君齐桓公返还所掠夺的小国鲁的土地。弱者向强者做出这类威吓行为,为当时社会所认可。一旦因此订立誓约,强者必须遵守约定。对弱者来说,这绝不是一件卑怯的事。这是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的逻辑。齐国丞相管仲曾极力劝诫想毁坏誓约的齐桓公。丹和荆轲就是在仿效这个故事,他们不想杀死秦王,而想在军事行动上报一箭之仇。

暗杀事件的第二年,秦国将军王翦攻破燕太子的军队,进入燕国上都蓟。据载,秦国李信将军进行追击,想取太子丹首级,但最终是逃亡到辽东的燕王喜斩了太子丹的首级,献给了秦国。燕国暂时残存下来,秦军不再追击燕王。

燕国东面连着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面与游牧民族接壤,西面一直到黄河的最北端,南面以易水为界,与称作“碣石”的海岸岩礁相接。燕王为了逃避秦的追击,倚重朝鲜的势力。据说,在朝鲜半岛有周武王分封给箕子的朝鲜国。箕子是殷纣王家族中的贤人。

然而,秦始皇二十五年,燕王喜终被秦俘获,燕国最终迎来了灭亡的命运,秦则第一次成为一个拥有大海的国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吴国夫差矛、越国勾践剑,怎么会出现在楚国墓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夫差矛和勾践剑,分别是吴越两国的神兵利器。有意思的是,这两件兵器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山和望山的楚墓,两墓相距不过两千米。曾经在历史叱咤风云的两件顶级兵器,最终出现在楚国,着实令人费解。1965年冬天,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

  • 秦王要吃公鸡蛋,下令大臣三天找到,大臣7岁孙子:这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皇帝有时候也会出幺蛾子,提一些不合逻辑、根本做不到的事,故意为难大臣,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大臣们的应变能力了。比如,秦王就曾提过一个极其无理的要求:他要吃公鸡蛋,给三天时间让大臣给他找到。否则,杀头、满门抄斩都是意料中的事。[var1] 摆明找茬 很明显,这是秦王在故意找茬,想处罚某个臣子,不过这个

  • 都是秦晋燕赵魏楚争霸,为何春秋战国走向统一,东晋十六国走向对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和东晋十六国时期均出现了秦晋燕赵魏楚等各国争霸,但最终春秋战国由秦国一统,而东晋十六国却走向南北朝对峙。本文尝试换一种角度重新梳理历史来探究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壹春秋战国秦晋麻隧之战、燕赵鄗代之战秦魏阴晋之战、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与救援的

  • 物外·读幕剧 |《我们的荆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剧情介绍[var1]战国末年,群雄逐鹿,秦国一家独大,势吞天下。曾为秦国人质的燕太子丹仇恨惶恐之余,征寻刺客,谋划刺杀秦王嬴政。燕国乡间的一处屠狗房内,秦舞阳、狗屠、高渐离等人空谈“侠士好名”之道,背后讥嘲“剑客”荆轲四处送礼谋求前途的行径。荆轲拜访剑客田光企图摆脱落拓的现状,不想田光却

  • 风靡战国,秦军专属:兵马俑的铍是什么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冷兵器时代的铍因为有两面劈砍的功能,成本高于矛。铍首在30厘米以上的长铍与矛首较短(15厘米左右)的战国秦汉矛来对比,显然长铍耗铁多得多。其实如果要细究,铍也是矛的一种。[var1]最早的石矛、骨矛,是直接绑在木杆上。后来的铜矛矛首的后部开始有骹的结构,可以将木杆从后边的孔洞中插进去固定,这就是“

  • 赵国只是换了身军装,为何就突然大国崛起?有一项条件,他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大王,你穿的衣服太不成体统,赶紧脱下来吧!”“对呀,大王,你这样会让人家瞧不起咱赵国的。”“大王,你要这样一意孤行的话,我就撂挑子,不干了!”[var1]赵国皇宫,大臣们跪在宫殿面前,对他们的最高领导赵武灵王冒死进谏。究其原因,是赵武灵王穿了一身跟大家不一样的另类衣服。君王是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他

  • 【上金谷文集】范蠡的仁义当铺,如何挽救一城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子宣讨教生财之道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功成身退,悄悄来到了齐国。在那里,他化名为鸱夷子皮,开始经商,很快就获利千万。齐国大夫子宣对此非常羡慕,备了厚礼,登门向范蠡讨教生财之道。弄清子宣的来意后,范蠡拈须笑道:“老朽有上、中、下三策发财秘诀,不知子宣大夫要挑哪一策?”子宣道:“请教鸱夷先生,这上、中

  • 一口气看懂秦国历史!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然,秦朝的统一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的过程,但中间也充斥着赳赳老秦的不屈与抗争。如果展开来看的话,一部秦国的历史,远比一些小说还要励志!第一阶段:尽职的门卫不要看后来的秦朝有多辉煌,当年的秦国为了得到一个名分,可以说是拼了老命!秦国的源头,要推到拱卫商朝的一大强悍部落——蜚廉。[var1]

  • 燕国是由谁建立的,西周时期的燕国实力强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武王伐纣之后,分封了许多的诸侯国。这些国家大部分都位于中原腹地,国土面积较为狭小。但是,被分封在边疆的那些国家,国土面积相对都会比较大一些。一部分原因是,边疆之地较为荒凉,不够富庶,人均密度较小。另一部分原因是,在分封的时候,周王朝赋予了他们抵御外敌入侵和开疆拓土的权力。这些国家位于边疆,如果国土面

  • 谁说这是「战国折扇」?真是,19xx的考古,20xx的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这篇是后台有不少读者点名想看的, 麻烦大家帮我顶一下锅,谢谢~~ 1折扇竟然是战国发明的?一开始是有人提到孟晖在字母站说战国就已经有折扇了,问我怎么看。说实话,这种“你怎么看”式留言实在太多了,我很懒得去自己主动去搜索寻找,直到后来有人丢了链接,我才看到这篇 《孟晖:谁说折扇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