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说三国:三一三 敛兵聚谷

史说三国:三一三 敛兵聚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275 更新时间:2024/1/19 17:14:24

连年战争,蜀军折损不少,本就有限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在民困兵疲,举国不愿言及战争的情况下,姜维不得不暂时放下克复中原的梦想,不再轻言北伐,转而加强汉中的防御。

蜀昭烈帝刘备在世时,委任魏延镇守汉中。

魏延的御敌之策采取的是“错守诸围”,即派兵防守各围城池,重兵把守,如有敌人来攻,则实施抵御,不让敌军进来。

王平基本沿袭了这一策略,如兴势战役,王平抵御曹爽,就是承用了这种用兵之法。

姜维掌握兵权后,认真研究了蜀中形势,认为“置兵驻守各个据点,只能抵御入侵之敌,不能获得大胜。不如让敌兵进入。各据点都收敛兵力,积聚粮食,退守汉、乐二城,任凭敌人进入平原之地,我们镇守重要关口以抵御敌人,再派机动部队在附近埋伏,捕捉敌人的薄弱之处加以攻击。敌人攻关不能取胜,野外又没有分散的粮食,不得不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自然会非常疲乏困顿。我们乘敌人撤兵的时候,各城守军一起出击,与机动部队共同进攻敌人,这才是消灭敌人的战术。”

于是,姜维对整个汉中的防务进行了彻底修改和调整。

在他的建议下,蜀后主刘禅下令让督领汉中的胡济撤兵进驻汉寿,监军王含镇守乐城,护军蒋斌镇守汉城。

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军防守。

姜维的这次战略调整,历史上称之为“敛兵聚谷”。

“敛兵聚谷”之策,有些类似于“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之计,就是将汉中的兵力作适当收缩,以期集中兵力,打击来侵之敌。

具体而言,就是不再全面死守御敌,而是收缩兵力,防守重要关键节点,放任敌人进来,实施坚壁清野。

敌军远来,无法就地取得军需,必然陷入困顿,无法进军,劳师无功,被迫撤军。

这时再集结兵力,追而歼之。

“敛兵聚谷”在后世遭到诸多指责。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此策“自弃险要”,“开门揖盗”,甚至直呼“姜维之亡蜀也”。

纵观当时蜀国形势,姜维对汉中地区作出战略调整,其实也有他的苦衷。

《成都大学学报》刊载郭鹏先生的文章,对姜维调整汉中策略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如下:

一是蜀国兵力不足,只有适当集中兵力,才能实施北伐。

当时蜀国“仅有甲士十万二千”,守卫成都及各郡不下四万,余众不过五、六万。

这么点兵力,要经营蜀汉广大地区,北伐中原,本来就捉襟见肘,而汉中驻兵三万之众,几占全国兵力三分之一,占外戍兵力半数以上。

在此情况下,姜维只能重新调整兵力,适当集中,才能实施北伐的目的。

二是蜀汉后期的战略重点是夺取陇西,进而东下关中,因而只有移汉中之兵向西。

蜀汉后期,立志伐魏者,只有姜维一人而已。而姜维承继诸葛亮遗策,一直认为自己熟悉陇西的风土人情,想争取诸羌胡的支持,所以九伐中原,多出陇西。

而且,姜维用兵,重攻不重守,重歼灭敌军,而不在意于固守却敌。

所以,对汉中防务实行敛兵聚谷,移兵向西,自然是势所必行了。

三是汉中东路两围,多年无事。

所谓敛兵聚谷者,主要指收拢汉中东部的黄金(今陕西汉中市洋县城东六十里)、兴势(今陕西汉中市洋县城北三十里)两围。

黄金围自蜀建兴八年(230年),曹真、司马懿欲经此攻汉中而退军后,三十多年未用兵。

兴势围自蜀延熙七年(244年),曹爽由骆谷进攻汉中被王平在此拒退后,二十年未用兵。

蜀汉在此多年驻兵空守,在兵力缺乏之时,退守重要城池,是为必然。

四是兴势、黄金两围在汉中东隅,并不能完全挡住魏军南入。

兴、黄二围,分别可拒魏由骆谷、子午谷来兵,而魏入汉中有四道:骆谷、子午谷、褒斜、故道,兴、黄二围并不能挡住褒斜、故道入汉中之兵。

而汉、乐二城,虽不在险口,但东可拒骆谷、子午谷,北可挡褒斜谷、故道,且两城之间,可互为助援。

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也并非完全失之偏颇。

五是蜀移兵驻守阳安、汉寿,可于汉中、陇西兼而顾之。

姜维在蜀兵乏少的情况下,令督汉中胡济退守汉寿,派蒋舒、傅佥驻守阳安关口,在于估计钟会等有西入陇右,东从汉中向南进兵之势,因而加强此两处防务。

后魏军果从此进兵。

姜维在汉中敛兵聚谷的同时,“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据史料考证,所举七围,建威在祁山东南,武城即兴城山,在天水、陇西二郡间,武卫在武都郡,即武街,石门在武都、天水郡间,其余三围虽无考,但可据知均在陇右,不在汉中。

七围的设立,更可证明姜维把攻取和防御曹魏的战略重点放在了陇西,“重关镇守以捍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邦为了解决人口繁衍问题,制定了一个政策,让现代男人羡慕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躲避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劳役,很多男性都选择了自残,这让当时社会的可用劳力更加稀少,再加上当时秦末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很多男性战死沙场,大片的田地荒芜,很多女人既要带孩子又要耕种土地,甚至当时还有很多女性嫁不出去,产生了社会恐慌。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给西汉王朝初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西汉王朝建立后

  • 中国古代十大谋士,张良上榜,诸葛亮仅排第5,第1位是百家宗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荀彧,曹魏第一谋士,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头号功臣。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曹操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个人认为,荀彧的谋略和才华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只是曹操麾下一流谋士很多,不像蜀汉全靠诸葛亮一个人撑着。荀彧出身名门,少年时便被人赞为“有王佐之才”,他开始追随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绍。不久后他便看出

  • 刘备和宋江的差距,从兄弟死后的表现就能看出,二人不是一个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遇到关羽张飞,一顿哭,感慨生不逢时,抱着两个刚认的兄弟,直接就要拜把子,直接就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大红脸一听,大刀地上一插,一声哥哥叫的,刘备鼻涕眼泪一通,张飞也是在一旁只喊哥哥,三个人相见恨晚,抱在一起,一顿乱哭,刘备哭的是有人辅佐匡扶汉室了,关羽哭的是一身武艺有了用武之地,虽然不知道张飞在哭什

  • 曹操一看此人相貌说:一定要将他杀掉,结果,多年后此人势不可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中国人并不推崇玄学,但事实上大部分平民对于玄学深信不疑,甚至,一些从小就被儒家思想教育的儒生也对玄学有一种狂热的爱好。“算命”大概是从晋代以后慢慢走红的,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很多相学大师。哪怕在写实的史书之中,这些相学大师依旧充满了神秘色彩。由于我们和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所以,我们并不知道这些

  • 史说三国:三一四 密谋司马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魏帝曹髦说:“龙代表了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多次屈居圩井中,这不是好的兆头。”于是作《潜龙诗》,大意为:我是一条龙,本应身在大海,如今却身困井中,受到泥鳅欺负,以此自我讽喻,表达对司马昭专权的不满。司马昭看到该诗后,不由心生厌恶,嫉恨曹髦。蜀后主刘禅封其子刘谌为北地王,刘询为新兴王,刘虔

  • 司马懿死前留下一计,千百年无人能解,最终却被一老农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三国时期周瑜就是争一口气,死后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嘶吼。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不仅要生的光荣,还要死的体面。司马懿就是这样,死前还给自己留了一计,不过千百年后还是被识破了!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争霸,魏蜀吴三国各自鼎立一方。结束这一乱世局面的,正是威名赫赫的军事谋略家司马

  • 诸葛亮生前犯下的四大错误,导致蜀国在三国中最先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蜀国人才断层诸葛亮,事无巨细,必躬亲之,没有放权培养人才。刘备在世的时候,蜀国的人才可谓是明星阵容,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但刘备一死,老将相继凋零,蜀国可用到人才真的屈指可数。最后留给一个政治能力薄弱的姜维。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道,没有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导致蜀国的速

  • 深思60秒:为什么司马懿能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1.别人眼里的三国,多是曹操、刘备、孙权,而我却更加关注司马懿!当然,也有人喜欢司马懿,多在他的智谋,而我却更加关注,他为何能如此长寿?2.与世无争!司马懿的一生,多是隐忍的一生。虽有惊世的才华,却一生不敢表露。在他的隐忍下,四代君王的更迭,他依旧能够独领风骚。最终,成就一身的王者霸业。3.难得糊涂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生力量应损失不大,故当年便进行第二次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但要说第一次北伐败得有多惨到也说不上,毕竟诸葛亮是以用兵谨慎著称的,加之王平、赵云都比较靠谱,虽败退,但有序,因此蜀汉主力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在同年马上发动第二次北伐了。黄初七年(226年),诸葛亮呈上《出师表》,率大军入驻汉中,厉兵秣马,操练三军,为北伐曹魏做战前准备。同年曹丕病崩,

  • 诸葛亮得知徐庶未得到曹魏重用时感叹曹魏人才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三国的时候,遇到和徐庶差不多景况的还有个毕湛。毕湛当时是曹魏别驾,别驾在所有的佐官中地位相当高。兴平元年(194年),趁着曹操带兵讨伐徐州陶谦,后方空虚的时候,陈宫与张邈叛出曹营迎吕布为兖州牧。这一次的反叛可以说是曹操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的最低点,差一点就基业尽丧,按诸葛亮的说法,也称得上是“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