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春秋战国为百家争鸣式思想创新是民国伪史,礼崩乐坏才是真史

以春秋战国为百家争鸣式思想创新是民国伪史,礼崩乐坏才是真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985 更新时间:2024/1/23 6:10:34

其实不仅西方有伪史,中国也有。中国的民国时期,也编造了大量伪史,不妨称之为“民国伪史”。西方伪史是近现代的西方学者根据现代西方的错误历史认知所编造,民国伪史则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民国大师)根据民国时期的错误历史认知所编造,而且两者存在密切联系,因为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中最西化时期,主张彻底否定中国化和全盘西化。

民国伪史象西方伪史一样,依然存在于我们主流的学术和教育系统中,继续误导国人,尤其是继续误导孩子。

民国伪史对中国历史的篡改和扭曲是系统性的,对其进行纠正的难度丝毫不比西方伪史的小,接下来我也对其进行系统性地纠正,逐条地指出和批驳。

[var1]

今天说说民国伪史对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错误认知,认为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欣欣荣的思想创新时期,甚至再后来认为,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期”,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但是,在民国之前的传统史观中,春秋战国并非一个思想的、文化的繁荣期,而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混乱黑暗时代。

概而言之,在民国之前的传统历史认知中,春秋战国是黑暗的礼崩乐坏,但民国之后,却将其篡改、编造成光明的百家争鸣。

“礼崩乐坏”就是礼乐崩坏,礼乐则是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制度和文化的核心,因此,“礼崩乐坏”就是当时的中国所发生的传统文化的崩溃。这种情况和民国之后中国所发生的传统文化的崩溃非常相似。

研究漫长的中国历史,一定要区分两种时代变化,一种是改朝换代式变化,另一种则是礼崩乐坏式变化。改朝换代式变化只是朝代的更迭,并无制度范式、模式的改变,譬如从夏到商、从商到周,或者是汉唐宋元明清的更迭,而礼崩乐坏式变化则是制度范式的变化和更迭,譬如从周经过春秋战国到西汉,从晚清经过民国到新中国。

显然,改朝换代式变化的频率高,而礼崩乐坏式变化的频率低。整个中国历史上实际只发生了三次礼崩乐坏式变化。

第一次是发生在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期,五帝之前,三皇时期的制度范式是“结绳而治”的契约范式。当时没有政府,社会制度靠契约和评理来实现,也是一种人民完全自治模式。但在五帝时期,发生了礼崩乐坏,契约范式崩溃了,政府开始出现,并在五帝末期形成崭新的制度范式:以舜之道为基石的“礼乐范式”。

第二次礼崩乐坏式变化发生在春秋战国,三代时的礼乐模式崩溃,然后到西汉形成崭新的“儒法范式”:儒家为体,法家为用。较之于三代时期的礼乐模式,儒法模式的集权专制程度大大强化。从西汉到清朝,都是在这种这个制度模式之中的朝代更迭。

第三次礼崩乐坏式变化发生在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法模式被摧毁,到新中国成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制度范式:社会主义范式。当然这个范式目前依然处于完善之中。

[var1]

与此前的儒法范式相比,社会主义范式有三大变化。一是,世袭制被推翻,儒家梦寐以求的禅让制被恢复。禅让制更符合尧舜之道,是五帝时期的做法。二是,社会更加重视经济的生产,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公私兼备的所有制形态。从所有制形态上看,实际上也是对三代时期井田制的恢复。只是井田制是以农业为主,而社会主义则以工业为主。三是,君权天授的天子思想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彻底的以人民为中心,即彻底的“君权民授”,人民性大大提升。这一点又是向五帝之前的三皇时期回归。

无论朝代更迭式变化,还是礼崩乐坏式变化,变化的过程都是混乱的、黑暗的、痛苦的,都是包含着战争的。由于礼崩乐坏式变化的级别更高,其混乱、黑暗、痛苦的程度也最高,五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清末民国时期都是这样的时期。

当发生礼崩乐坏式的制度范式的崩溃时,说明当时在基本理念上遭受重大冲击,这种颠覆性的文化冲击、文明冲击,不可能来自我们的文明内部,而只可能来自外部。也就是说,制度范式级别的历史变化的发生,都是遭遇空前的外来文明剧烈冲击的结果。

由于五帝和春秋战国距离现代太遥远,尤其是五帝,加之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尚未真正成熟,而五帝时期压根就没有文字,使得后人对这两场制度范式级大变化的历史记忆是失却的,对其认知也是失真,即有伪史成分。

尽管如此,还是有星点和模糊的历史记忆和文献记录,结合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之外其他文明的历史知识的增多,这些星点模糊的记载就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帮助我们恢复上古时的历史真实。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新思想,并非是当时的思想家的发明创造,而是中国文化和当时所遭遇的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新元素不是发明的,而是外来的。一如“民国大师”的新思想,不过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拿来和搬运。

由于清末民国距离我们很近,对这段历史的历史资料是很完备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次历史变化就是外来的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实际上,这代表着制度范式变化的一般模式。诸子百家们的新思想,和民国大师们的一样,也是外传的,也是外传自当时的西方。当时西方的文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波斯地区。

类似诸子百家、民国大师们的新思想,在五帝时期同样存在,在《尚书》、《国语》中都有零星记载,尤其包含在“绝地天通”这一历史事件之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中搞民神混杂,冲击中国固有文化制度的(乱德)的“九黎”,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民国大师。民神杂糅即为当时的新思想、新文化,实际就是多神教。

[var1]

既然制度范式变化时期的百家争鸣式的思想繁荣,实际上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因此其中的诸子百家们一定是分成两派的,一派是代表和维护中国固有传统的流派,譬如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另外一派则是儒家之外的所有流派,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拥护外来新思想、新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百家争鸣,不过就是儒家之外的所有各家对儒家的围攻,这实际就是当时的中西文明、文化的冲突。

唯有明白这一层,才会真正弄懂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真正含义和合理之处。如果错误理解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当然也会错误理解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也就是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民国伪史。我们将另文剖析这一点。

当诸子百家现象出现后,就会出现两个立场,一个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立场,一个是外来西方新文化的立场。中国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来自中国的西方,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个西方的具体位置不同。中国在亚欧大陆的最东端。

当你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就将春秋战国、清末民国时期看成是黑暗的传统崩溃时代,如果你站在外来的西方新文化的立场,就会将其当成光明的思想繁荣时代。民国伪史的出现,就是很多民国大师站立在西方新文化的立场重新看中国历史的结果。

这种立场错位不仅民国之后有,春秋战国之后也有,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民国伪史,还有战国伪史,而且两者存在相似之处,甚至在现代社会两者会产生共鸣、共振。

当然也会有五帝伪史。也就是说,中国实际存在三种伪史:民国伪史、战国伪史、五帝伪史。分别出现在三个制度范式崩溃时期。也恢复真实的中国历史,必须把这三重伪史都要揭穿才行,这是接下来我的主要工作之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代忠臣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的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提倡“美政”,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

  • “秦国赵括”真的是平庸无能之辈吗?其实冤枉他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告别了“买凶者”燕太子丹,刺秦而去。没过多久,荆轲天下闻名。[var1]荆轲刺秦剧照恼羞成怒的嬴政第二年(公元前226年)便命王翦率军灭亡了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仓皇逃亡辽东。这一战中,年轻将领李信英勇无畏,率军深入追击,杀掉了刺秦主谋太子丹,将太子丹的首级作为礼物献给了嬴政。秦嬴政身心大悦,连连

  • 300年春秋史中唯一不服就干的诸侯,攻陷六十余国,占地五千余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鬻熊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为了表彰他们辅佐朝政的功绩,于是提拔他们的后代,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南方蛮荒之地,赐给他土地五十里,并封子爵爵位 ,建立了楚国政权。成为了楚国的创始君王。[var1]熊绎熊绎受封后,发展生产,扩大疆土,经过熊绎至熊渠数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信陵君所做的那些大事,以及因此而折射出的信陵君的人格魅力。 刘邦是个流氓,流氓最讲究的就是讲义气,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的那种,而且刘邦还不是一个普通的流氓,他是一个想当英雄的流氓。战国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是最讲义气的,而且不是为了兄弟,而是为了各个诸侯国。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赵国

  • 晋灵公被杀后,赵盾是如何开启架空晋国公室之路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这支队伍是谁派来的,又带来了怎样的消息呢?赵盾是晋国执政大臣,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晋国的命运。他慌慌张张地从宫中跑出来,又迅速逃离国都,早就惊动了他的堂弟赵穿。赵穿知道,晋灵公肯定是对他的哥哥下手了。既然是晋灵公先不仁,那就不要怪他赵穿不义,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杀了晋灵公再说。图片来自网络,侵

  •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司马迁却骂商鞅缺德死有余辜,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作为七国争霸赛中最后的赢家,秦国的成功是由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的成就在历史上有目共睹的,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单独为商鞅写了一篇列传,但是在文章的末尾却有这样一段评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

  • 孙膑:身残志坚 奇谋迭出的魏国霸权终结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陈华他是武庙是唯一的残疾人,也是战国奇人鬼谷子门下四大弟子中唯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兵法大家。他下山即遭难,不得不包羞忍辱装疯脱难,潜回故国人生开挂。凭着违反规则的赛马大胜引起了齐威王的重视,以膑残之躯受任齐军军师。此后,他出道即巅峰,巧施奇谋,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在桂陵、马陵两次重创魏军,杀死魏

  • 商鞅变法的作用被夸大了,秦国的成功,地缘优势也不容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但事实上在战国时期,七国内部都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改革运动,除了秦国商鞅变法之外,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等都提升了各国的实力。秦国之所以能够从七国之中脱颖而出、力战群雄,一定程度上还要考虑其地缘优势,秦国地处六国以西,偏居一隅,北、西、南皆无强敌,而且坐拥巴、蜀,尽享天府之利,如此

  • 商鞅变法强大秦国,为何结局会是车裂而亡,有这3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没有哪个君主希望被别人限制着,年轻时候公子赢驷犯法,被商鞅用新法制裁过,秦孝公直接把赢驷贬为庶民,让他在秦国四处艰苦游历,游历过程中,赢驷慢慢懂得了变法对秦国好处非常大,但是却一直对商鞅敬畏和疏远,而且秦孝公死之前,对商鞅说:“商君,天下为重。嬴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赢

  • 商鞅得罪秦国权贵,本来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让他无路可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商鞅本来有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他有可能在别的国家继续自己的生命,再次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因早年的一件错事而最终送命。[var1]其实商鞅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着力于改革秦国的僵化的户籍、爵位制度,建立与军功相挂钩的奖励制度,并积极鼓励耕种和纺织,打压商业活动。第二阶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