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的作用被夸大了,秦国的成功,地缘优势也不容忽视

商鞅变法的作用被夸大了,秦国的成功,地缘优势也不容忽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87 更新时间:2024/1/21 19:16:23

但事实上在战国时期,七国内部都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改革运动,除了秦国商鞅变法之外,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等都提升了各国的实力。

秦国之所以能够从七国之中脱颖而出、力战群雄,一定程度上还要考虑其地缘优势,秦国地处六国以西,偏居一隅,北、西、南皆无强敌,而且坐拥巴、蜀,尽享天府之利,如此才能默默积蓄实力,惊艳华夏列国。

[var1]

列国变法,大同小异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关键期,列国之间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了“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的局面,各国若想在战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想办法强兵富国,提高实力。

同时,传统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内经济衰弱,军队人心涣散,贵族特权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因而人们渴望变革的呼声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各个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公元前422年,李悝首先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担任魏国之相,主持变法,他剥夺贵族的特权,招徕四方人才,任之以官,授之以爵禄,建立起一套封建的官僚制度。

[var1]

李悝还主持编订了中国第一部法典——《法经》,打破了奴隶社会中“刑不上大夫”的规矩,为镇压农民起义和打击奴隶贵族势力提供了依据。

同时在经济上,李悝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小农经济制度。

军事上,他实行严格考选制度的“武卒制”不论财产多寡,以身体、技巧作为征兵条件,提高兵卒的社会地位,不再区分“国人”与“野人”,入伍者还可赐田宅,免除家中徭役。

李悝变法之后,魏国的实力迅速增强,到魏惠王时,西攻秦国,又灭中山,还联合韩、赵两国败齐伐楚,一时称雄中原,诸侯见此纷纷主动加入改革大潮之中。

[var1]

公元前386年,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免除三代以上无功贵族的爵位和俸禄,开发新土地,迁徙旧贵族垦荒,吴起还主张节省费用,鼓励耕战,加强国防,奖励军功,使得楚国国富兵强,能够平百越,并陈蔡,却三晋。

公元前360年前后,邹忌在齐国称相,主持变法,从此齐国渐强,公元前351年,申不害韩昭侯的支持下实施变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总之,纵观列国的变法,几乎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政治上废除流传上千年的世卿世禄制,任用贤才,制定新的官僚体系和俸禄制度;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劝课农桑,开垦土地;军事上按照军功奖赏士卒,提拔优秀将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秦国同样如此,公元前356年,商鞅担任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他大力推广李悝的《法经》,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按军功赏赐设置十二等爵,制度,同时重农抑商,奖励垦荒,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后再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普遍推行县制,同时统一度量衡制,编订户口,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

商鞅的变法策略实际上是在李悝、吴起等人的基础之上与秦国国情相结合而制定的,与前人大同小异,譬如县制最初是诞生于晋国,当时各国几乎都已经开始实行,秦国应用的其实算比较晚。

[var1]

通过两次变法确实为秦国增加了赋税收入,提高了军事实力,但当时列国都在大力变法,国家实力均有提升,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崛起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国最后的成功归因于商鞅或许言过其实。

背靠巴蜀,俯视东方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秦国的地理位置,据学者考证,秦国起源于非子,他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于秦地以对抗戎狄,当时的秦地是在今甘肃天水一带。

后来周平王迁都雒邑时,秦襄公派兵参加护送,由此被封为诸侯,“秦国”始建,秦人这才有资格与诸侯通聘享之礼,同时势力范围逐渐向关中发展,后经数代国君的英明治理,秦国的疆域不断扩张。

[var1]

及至秦惠文王末年,秦国的疆域已经到了令六国恐慌的地步:以陕西的关中地区为核心,北部覆盖陕北黄土高原,南方掌握四川盆地以及汉中,东边有黄河与函谷关,西边则是甘肃地区广阔的荒漠草原。

从地图上看,秦国“于称雄诸侯中独僻居住于西北”,而且秦国的北、西、南三个方位都没有强敌:

秦国以西是落后的西戎部落,而秦国从受封于秦地开始就一直在与其作战,周平王曾有言“戎无道,侵伐我丰岐之地。秦能逐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50年,秦人取得了第一次伐戎的胜利,从而掌控了岐山以西的土地。

[var1]

公元前697至前687年,秦国相继击败彭衙氏、冀戎、卦戎、小虢等部落,公元前637年,秦国用武力赶走了陆浑之戎,十五年后又突然发动攻击,灭掉了陇山以西的戎人集团,从此“西戎八国服于秦”以后无法构成对秦国的威胁

秦国以北则为狄族,春秋初期比较活跃,经常南下骚扰华夏列国,不过早在战国之前便已经被消灭,北狄民众一部分与汉民族融合,另一部分则退出了中原之地,不成气候。

战国晚期,北方匈奴崛起,时而侵扰秦、赵、燕等国的边疆地区,但是当时匈奴的实力还比较弱,列国不惧,而且秦国还有高耸的长城防御,边防更加稳固。

[var1]

秦国以南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均求援于秦国,惠文王趁机发兵南下,司马错、张仪联手配合灭掉蜀国,紧接着又灭巴国,占领了今四川盆地全境。

原本巴国与楚国暗通款曲,能够掣肘秦国,但当巴蜀入秦之后,秦国的疆域扩大了将近一倍以上,楚国却元气大伤,再无与秦国抗衡之力。

与此同时,取得富饶的巴蜀,为秦国日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四川盆地物产丰富,良田万顷,“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秦的国力变得更加强盛,此后,“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var1]

更为重要的是,秦国的东方虽然群雄环伺,但其位于高原之上,而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总体上看秦国之于六国呈现俯视之姿,《读史方舆纪要》中评述道:“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充分说明了秦国由弱至强的地势优越性。

关关相护,进退得宜

秦国“东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南有)……武关、峣关;西有……陇山关、大震、乌兰等关,北有黄河南塞……”,可谓是关关相护,易守难攻之典型。

[var1]

秦地又称关中之地,其中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这里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地,函谷周围群山夹峙,路途艰险,“左右绝岸十丈,中容车而已。”全程“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险要的地势使得秦国多次在战争中守住关中门户,保住本土不失。

公元前318年,苏秦推魏怀王为纵约长,联合齐、楚、赵、韩、燕五国之师伐秦。次年,秦将樗里疾率军东出函谷关,与六国联军在原阳一带展开决战,秦军据险以对,击杀敌军八万多人,震惊列国。

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合纵伐秦,历经三年苦战未能攻入秦国函谷关,公元前288年齐与秦国相约,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惹得诸侯大怒,而秦国函关紧锁,无以施之于秦国,只能施之于齐国,据此便可以看出函谷关之于秦国的重要军事价值。

秦国东南有武关,这是中原进入关中的侧路,亦为“秦、楚两国间往来的大道”,不过“自武关至长安西四百九十里,多从山中行,至蓝田始出险就平,盖自古为险阨矣”,可知武关地处艰险之地,也是易守难攻的关隘。

公元前316年秦楚大战之时,秦国故意吸引楚军从武关入关中,在蓝田大败楚军,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诱骗楚怀王到武关会谈,待楚王入关之后,便关闭武关,将楚怀王绑架到秦都,逼其割让巫郡、黔中郡。

[var1]

怀王不允,次年,秦“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其十五城而去”。楚国国力被大幅削弱,而怀王也在两年之后客死咸阳,由此其他诸侯国心生戒备,不敢再直接攻打秦国。

其他如大散关、蒲津关等也都是通过山河环绕的自然屏障与中原各国截然分开,使得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在闭关期间能否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休养生息,而一旦出兵又如虎狼之师,所向披靡。

[var1]

总体看来,战国中期时的秦国如同一个大口袋,前边只有函谷、武关等险要狭窄的山路可通中原,而其背后则是富庶的巴蜀粮仓,能够提供充足的军备物资,可谓地利占尽,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显然是毫无悬念。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强大秦国,为何结局会是车裂而亡,有这3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没有哪个君主希望被别人限制着,年轻时候公子赢驷犯法,被商鞅用新法制裁过,秦孝公直接把赢驷贬为庶民,让他在秦国四处艰苦游历,游历过程中,赢驷慢慢懂得了变法对秦国好处非常大,但是却一直对商鞅敬畏和疏远,而且秦孝公死之前,对商鞅说:“商君,天下为重。嬴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赢

  • 商鞅得罪秦国权贵,本来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让他无路可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商鞅本来有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他有可能在别的国家继续自己的生命,再次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因早年的一件错事而最终送命。[var1]其实商鞅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着力于改革秦国的僵化的户籍、爵位制度,建立与军功相挂钩的奖励制度,并积极鼓励耕种和纺织,打压商业活动。第二阶段是

  •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原来他做的事比挖骨更残忍,为人十分狠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时代成为新的竞争模式,魏国率先进行变法,成为第一个霸主。开始西拓、北进、东伐、南下,成为中原其他国家的心腹大患,不得不联合进行抵制。而魏国的称霸与野蛮霸道,最终因为两场关键之战的失败,而提前退出自己的争霸战场。这两场战役就是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而指挥者的双方将领就是庞涓与孙膑。这对同

  • 孙膑击败战国第一霸主,名声显于天下,为何还无缘战国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电视里我们能够看到2000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战乱纷争。在秦国六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下,秦始皇嬴政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最终统一了六国。在几百年的纷争中,各个国家不断地进行着合纵连横,朝秦暮楚。涌现出一大批能言善辩的政治老手和攻城拔寨的战场猛将。在后世人评定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国的白起、王翦以及

  • 战国四大名将当中,为什么只有王翦能够善终?两千字看懂王翦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王翦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名将之一,和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份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少年时代的经历。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在先秦时期,史料记载都比较匮乏。尤其是后来秦末战乱频发,很多史料都遗失了。所以等到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找不出王翦少年

  •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除秦、赵之外,其他五国无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出现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称战国七雄。在那个战火纷飞,名将辈出的年代,有四个顶尖名将,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是秦国名将白起、王翦;赵国名将廉颇、李牧。[var1]战国四大名将现在问题来了,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秦国和赵国名将入选,齐

  • 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唏嘘,为何秦惠王要抛弃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var1]在历史上,商鞅绝对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史诗级的重要人物,绝对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变法改革下,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强的

  • 孙武和孙膑,究竟谁是“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关于“孙子”的真实身份存在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还有许多人分不清孙武与孙膑(生于战国时期,又出仕齐国,著有《孙膑兵法》)的关系。孙武与孙膑,究竟谁是“孙子”?[var1]曹操作注,让《孙子兵法》扬名在山东临沂旧城城南约1公里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小山冈,东边的叫做金雀山

  • 战国风云之楚怀王熊槐——赢得生前身后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328年,魏国趁着楚威王去世,楚怀王刚继位,楚国正在办丧事的时候,发兵轻取楚国径山,楚国并没有理睬魏国的行为。公元前323年,楚怀王以送魏公子高回魏国为借口,派大司马昭阳率兵攻击了魏国,在魏国襄陵之地大败魏军,夺取魏国八座城池,一雪当时魏国夺取径山的耻辱。[var1]公元前319年

  • 秦国最强将领竟不在秦始皇麾下,一生为秦的白起,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出了一位绝世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杀神白起。他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兵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白起一生南征北战,未尝一败,为之后大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就是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白起,晚年仍是不得善终。[var1]白起所生活的年代,是秦国最强盛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