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司马迁却骂商鞅缺德死有余辜,这是为什么?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司马迁却骂商鞅缺德死有余辜,这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91 更新时间:2024/1/17 9:43:48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作为七国争霸赛中最后的赢家,秦国的成功是由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的成就在历史上有目共睹的,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单独为商鞅写了一篇列传,但是在文章的末尾却有这样一段评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var1]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个刻薄、残酷、无恩德的人,当初他能够说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商鞅一上台就处罚公子虔,还

诓骗

魏国公子,不听从赵良的建议,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

[var1]

巧舌如簧,没有实才

司马迁为什么对商鞅的评价如此低,首先我们从司马迁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司马迁认为商鞅游说秦孝公的过程不是靠才华而是靠嘴皮子。《史记》记载商鞅和秦孝公前后共进行三次友好会谈,这三次分别以舜帝王之道;商汤,周武王君王之道以及春秋霸王之道来供秦孝公选择,秦孝公最后选择了霸道。

[var1]

《史记》对于商鞅和秦孝公的谈话没有具体的描述,只是简单的将商鞅和秦孝公的反应写了出来。不过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激烈状况来看,没有一点口才是不能打动君主的,除非你是韩非。司马迁写纵横家张仪苏秦的时候,他们两个的舌战交锋才是巧舌如簧,而到了商鞅这里却成为了“华而不实”。

以下犯上,不懂礼节

关于处罚公子虔的这件事情的看法上,以今人的眼光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当时秦国的正处于变法改革的初期,推行起来受到的阻力最大,恰好此时太子犯法,商鞅的应对措施其实还算通情达理。太子是国家的根基总不能真的砍头,于是处罚了他的两位老师,公子虔被割鼻,公孙贾在脸上刻字。

[var1]

这件事情处理的十分稳妥,古代刑不上大夫,贵族和平民简直是天差地别。商鞅时期在经济上就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了,小农经济已经逐渐取代贵族井田制,战争主力已经从士族转移到农民。商鞅此举一来是为了推行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来是为了收服民心,带动百姓投身到这场改革运动;最后是为了给各大贵族一个警告。

[var1]

欺骗公子,不仁义

再说一下,欺骗魏国公子的事。当时秦国和魏国打战,两军对垒,商鞅派人给魏国公子昂送来一封信,说起旧情想着和气生财,就提议两人一起见面订立盟约,然后各自退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这其实是商鞅的一个计谋,魏国公子昂被骗,魏国被秦军打败。商鞅此举看起来是有点不厚道,但是《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战场之上还讲究仁义礼节那是春秋初的事情了。

[var1]

司马迁是汉朝人,汉是从秦手里夺得的天下,汉朝一直实行的外儒内法,崇尚儒家。儒家是最讲究等级尊卑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司马迁其实是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来评价商鞅的,司马迁提到商鞅刻薄,残酷的理由以儒家的角度正好是合情理的,公子虔,公子昂身份地位都高于商鞅,以下犯上自然是不妥的;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商鞅之法细密严苛,初期为保障法律的权威性讲究轻罪重罚,这些在儒家眼里就是残暴不仁。因此,商鞅被车裂在司马迁眼里也就是死有余辜了。

[var1]

今日互动话题:商鞅之死是不是变法成功的最后一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膑:身残志坚 奇谋迭出的魏国霸权终结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陈华他是武庙是唯一的残疾人,也是战国奇人鬼谷子门下四大弟子中唯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兵法大家。他下山即遭难,不得不包羞忍辱装疯脱难,潜回故国人生开挂。凭着违反规则的赛马大胜引起了齐威王的重视,以膑残之躯受任齐军军师。此后,他出道即巅峰,巧施奇谋,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在桂陵、马陵两次重创魏军,杀死魏

  • 商鞅变法的作用被夸大了,秦国的成功,地缘优势也不容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但事实上在战国时期,七国内部都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改革运动,除了秦国商鞅变法之外,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等都提升了各国的实力。秦国之所以能够从七国之中脱颖而出、力战群雄,一定程度上还要考虑其地缘优势,秦国地处六国以西,偏居一隅,北、西、南皆无强敌,而且坐拥巴、蜀,尽享天府之利,如此

  • 商鞅变法强大秦国,为何结局会是车裂而亡,有这3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没有哪个君主希望被别人限制着,年轻时候公子赢驷犯法,被商鞅用新法制裁过,秦孝公直接把赢驷贬为庶民,让他在秦国四处艰苦游历,游历过程中,赢驷慢慢懂得了变法对秦国好处非常大,但是却一直对商鞅敬畏和疏远,而且秦孝公死之前,对商鞅说:“商君,天下为重。嬴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赢

  • 商鞅得罪秦国权贵,本来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让他无路可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商鞅本来有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他有可能在别的国家继续自己的生命,再次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因早年的一件错事而最终送命。[var1]其实商鞅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着力于改革秦国的僵化的户籍、爵位制度,建立与军功相挂钩的奖励制度,并积极鼓励耕种和纺织,打压商业活动。第二阶段是

  •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原来他做的事比挖骨更残忍,为人十分狠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时代成为新的竞争模式,魏国率先进行变法,成为第一个霸主。开始西拓、北进、东伐、南下,成为中原其他国家的心腹大患,不得不联合进行抵制。而魏国的称霸与野蛮霸道,最终因为两场关键之战的失败,而提前退出自己的争霸战场。这两场战役就是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而指挥者的双方将领就是庞涓与孙膑。这对同

  • 孙膑击败战国第一霸主,名声显于天下,为何还无缘战国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电视里我们能够看到2000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战乱纷争。在秦国六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下,秦始皇嬴政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最终统一了六国。在几百年的纷争中,各个国家不断地进行着合纵连横,朝秦暮楚。涌现出一大批能言善辩的政治老手和攻城拔寨的战场猛将。在后世人评定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国的白起、王翦以及

  • 战国四大名将当中,为什么只有王翦能够善终?两千字看懂王翦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王翦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名将之一,和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份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少年时代的经历。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在先秦时期,史料记载都比较匮乏。尤其是后来秦末战乱频发,很多史料都遗失了。所以等到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找不出王翦少年

  •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除秦、赵之外,其他五国无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出现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称战国七雄。在那个战火纷飞,名将辈出的年代,有四个顶尖名将,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是秦国名将白起、王翦;赵国名将廉颇、李牧。[var1]战国四大名将现在问题来了,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秦国和赵国名将入选,齐

  • 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唏嘘,为何秦惠王要抛弃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var1]在历史上,商鞅绝对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史诗级的重要人物,绝对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变法改革下,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强的

  • 孙武和孙膑,究竟谁是“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关于“孙子”的真实身份存在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还有许多人分不清孙武与孙膑(生于战国时期,又出仕齐国,著有《孙膑兵法》)的关系。孙武与孙膑,究竟谁是“孙子”?[var1]曹操作注,让《孙子兵法》扬名在山东临沂旧城城南约1公里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小山冈,东边的叫做金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