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作为七国争霸赛中最后的赢家,秦国的成功是由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的成就在历史上有目共睹的,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单独为商鞅写了一篇列传,但是在文章的末尾却有这样一段评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var1]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个刻薄、残酷、无恩德的人,当初他能够说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商鞅一上台就处罚公子虔,还
诓骗
魏国公子,不听从赵良的建议,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
[var1]
巧舌如簧,没有实才
司马迁为什么对商鞅的评价如此低,首先我们从司马迁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司马迁认为商鞅游说秦孝公的过程不是靠才华而是靠嘴皮子。《史记》记载商鞅和秦孝公前后共进行三次友好会谈,这三次分别以尧舜帝王之道;商汤,周武王君王之道以及春秋霸王之道来供秦孝公选择,秦孝公最后选择了霸道。
[var1]
《史记》对于商鞅和秦孝公的谈话没有具体的描述,只是简单的将商鞅和秦孝公的反应写了出来。不过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激烈状况来看,没有一点口才是不能打动君主的,除非你是韩非。司马迁写纵横家张仪和苏秦的时候,他们两个的舌战交锋才是巧舌如簧,而到了商鞅这里却成为了“华而不实”。
以下犯上,不懂礼节
关于处罚公子虔的这件事情的看法上,以今人的眼光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当时秦国的正处于变法改革的初期,推行起来受到的阻力最大,恰好此时太子犯法,商鞅的应对措施其实还算通情达理。太子是国家的根基总不能真的砍头,于是处罚了他的两位老师,公子虔被割鼻,公孙贾在脸上刻字。
[var1]
这件事情处理的十分稳妥,古代刑不上大夫,贵族和平民简直是天差地别。商鞅时期在经济上就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了,小农经济已经逐渐取代贵族井田制,战争主力已经从士族转移到农民。商鞅此举一来是为了推行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来是为了收服民心,带动百姓投身到这场改革运动;最后是为了给各大贵族一个警告。
[var1]
欺骗公子,不仁义
再说一下,欺骗魏国公子的事。当时秦国和魏国打战,两军对垒,商鞅派人给魏国公子昂送来一封信,说起旧情想着和气生财,就提议两人一起见面订立盟约,然后各自退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这其实是商鞅的一个计谋,魏国公子昂被骗,魏国被秦军打败。商鞅此举看起来是有点不厚道,但是《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战场之上还讲究仁义礼节那是春秋初的事情了。
[var1]
司马迁是汉朝人,汉是从秦手里夺得的天下,汉朝一直实行的外儒内法,崇尚儒家。儒家是最讲究等级尊卑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司马迁其实是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来评价商鞅的,司马迁提到商鞅刻薄,残酷的理由以儒家的角度正好是合情理的,公子虔,公子昂身份地位都高于商鞅,以下犯上自然是不妥的;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商鞅之法细密严苛,初期为保障法律的权威性讲究轻罪重罚,这些在儒家眼里就是残暴不仁。因此,商鞅被车裂在司马迁眼里也就是死有余辜了。
[var1]
今日互动话题:商鞅之死是不是变法成功的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