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霸业衰退的始作俑者:一连犯下三大错误,一个比一个致命

魏国霸业衰退的始作俑者:一连犯下三大错误,一个比一个致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663 更新时间:2024/2/18 8:24:05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时期魏国军事上依然保持强势,不过他在将魏国霸业推向高峰的同时,却也埋下了魏惠王时期魏国衰弱的祸根,可以说魏武侯才是魏国霸业衰退的始作俑者:一连犯下三大错误,一个比一个致命,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var1]

第一个错误:吴起弃魏奔楚

魏国称霸和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吴起和他一手训练出来的魏武卒,自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开始,秦国就开始了它的噩梦,河西之地落入魏国之手,秦国节节败退之下只能退守至洛水,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而吴起则出任西河郡郡守继续保持对秦国的高压态势。

公元前389年,试图重新夺回河西的秦国再次遭受重创,吴起以5万新军大败秦军50万于阴晋,两年后的前387年,吴起再接再厉在武下再次击溃秦军,并向秦国腹地推进,不出意外的话秦国将会在吴起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一退再退,不过就在此时吴起却在魏国相国公叔痤的谗言之下弃魏奔楚,这给了秦国一个大大的喘息之机。

[var1]

吴起远走楚国其实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自魏文侯后期开始,魏国国内存在着以吴起、李悝乐羊西门豹等平民出身为代表的鬼谷学派和孔子弟子子夏创立的西河学派之争,虽然说西河学派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但是在魏文侯时期仍然是鬼谷学派占据了上风。

随着李悝、乐羊、西门豹等人的去世,吴起在魏国也无立足之地了,这其实代表了魏武侯用人策略上的重大转变,那就是魏国自此以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贵为主,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魏国很难再有出头之日,有一种说法认为失才亡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魏惠王时期远走秦国的公孙衍和张仪就是这种用人策略的牺牲品,造成魏国人才流失的始作俑者其实是魏武侯。

[var1]

第二个错误:送秦献公回国

春秋大国秦国之所以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被魏国压着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嬴师隰是秦灵公太子,但是秦灵公死后嬴师隰的叔叔嬴悼子乘其年幼夺位自立,史称秦简公,年仅十岁的嬴师隰逃亡到了魏国,一待就是29年。

秦简公在位15年,其子秦惠公嬴仁在位13年,死后年仅两岁的幼子嬴昌继位史称秦出公,其母监国秦国政局更为混乱,秦国国内贵族不少人都倾向于拥立嬴师隰回国继位,嬴师隰在魏国生活了二十多年,魏武侯认为嬴师隰如果继位会倾向于魏国,出于在秦国树立亲魏势力的考虑,魏武侯大力支持嬴师隰回国夺位。

[var1]

嬴师隰就是秦国历史上颇有能力的秦献公,秦献公夺位成功后并没有如同魏武侯预料之中的倾向魏国,反而现学现用把魏国的先进经验用之于秦国,使得秦国实力得到较大恢复,并发动了第三次河西之战,先后在石门之战和少梁之战大败魏国,虽然最后仍败于庞涓之手,但是却为秦国打下了崛起的基础。

从日后的发展来看,魏武侯此举实在失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如果扣住秦献公不让其归国,任由秦国混乱下去,即使吴起远走楚国,魏国仍然可以把秦国吃得死死的。

[var1]

第三个错误: 四处树敌,放弃三晋同盟

韩赵魏三国系出同源,都是由晋国分裂出来,魏文侯时期主张三国求同存异联手协同发展,不做窝里斗,所以魏文侯时期三晋保持了难得的和平局面,三方很少兵戎相见,反而结成同盟一致对外,比如三晋联手多次大败楚国,攻入淮泗流域夺得楚国大片土地。

[var1]

魏武侯时期,赵国实力有所增长并不满足于事事以魏国为主和马首是瞻的态势,魏武侯对此不以为然,公元前386年赵敬侯继位并迁都邯郸,此时魏武侯干了一件蠢事,他支持赵国公子朝夺位,派兵协助公子朝并攻打邯郸,此举标志着魏文侯时期的三晋联盟正式瓦解,原本三晋一致对外,现在魏国无论是对秦还是对齐楚作战,总要担心赵国会乘虚而入,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一大败笔。

魏武侯战略眼光远不如其父魏文侯,他放走吴起和秦献公,放弃和破坏了三晋同盟从而使得自己四面树敌,这三大错误一个比一个致命,原本奄奄一息的秦国却因此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吴起入楚秦国因此大大松了一口气,秦献公继位秦国有了崛起的根基,三晋同盟破裂,魏国深陷中原不可自拔,对秦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灭亡五国齐国为什么坐视不理,难道齐国不知道唇亡齿寒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齐国最初为西周功臣姜太公的封国,一直是东方大国。春秋时期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了第一位霸主。到了战国时期齐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霸主般的存在,齐威王,齐宣王,孙膑,田忌等明君能臣大家也都耳熟能详。那为什么到了战国晚期齐国就坐等秦国灭亡其他五国,难道聪明的齐国人不知道唇亡齿寒这么

  • 岭南春秋:先秦时期的岭南以南又叫交趾?先有番禺后有广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特色的岭南建筑读一点岭南古史(一):先秦时期的岭南所谓“岭南”, 岭指五岭,岭南则指五岭之南的地区。虽然史书上对五岭的说法各有不同,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岭南区域包括广西东部往南(包括越南部分)、广东大部分往南至南海省、还有云南东部及福建西南部分、甚至一度包括如今的越南部分土地。[var1

  • 天下第一剑客荆轲,面对近在咫尺的秦王嬴政,为何会行刺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嬴政和燕太子丹从小就认识,两个人还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为何会翻脸?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你说翻了也就翻了,为何又要置对方于死地呢?[var1]燕国是姬姓王国,血统纯正,燕太子丹,是燕国的太子,原名为姬丹,但是燕国在整个七国之中,是实力最弱小的一个国家,所以姬丹从小就被送到赵国当质子,这时候他遇到了同样

  • 以春秋战国为百家争鸣式思想创新是民国伪史,礼崩乐坏才是真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不仅西方有伪史,中国也有。中国的民国时期,也编造了大量伪史,不妨称之为“民国伪史”。西方伪史是近现代的西方学者根据现代西方的错误历史认知所编造,民国伪史则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民国大师)根据民国时期的错误历史认知所编造,而且两者存在密切联系,因为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中最西化时期,主张彻底否定中国文

  • 一代忠臣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的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提倡“美政”,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

  • “秦国赵括”真的是平庸无能之辈吗?其实冤枉他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告别了“买凶者”燕太子丹,刺秦而去。没过多久,荆轲天下闻名。[var1]荆轲刺秦剧照恼羞成怒的嬴政第二年(公元前226年)便命王翦率军灭亡了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仓皇逃亡辽东。这一战中,年轻将领李信英勇无畏,率军深入追击,杀掉了刺秦主谋太子丹,将太子丹的首级作为礼物献给了嬴政。秦嬴政身心大悦,连连

  • 300年春秋史中唯一不服就干的诸侯,攻陷六十余国,占地五千余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鬻熊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为了表彰他们辅佐朝政的功绩,于是提拔他们的后代,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南方蛮荒之地,赐给他土地五十里,并封子爵爵位 ,建立了楚国政权。成为了楚国的创始君王。[var1]熊绎熊绎受封后,发展生产,扩大疆土,经过熊绎至熊渠数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信陵君所做的那些大事,以及因此而折射出的信陵君的人格魅力。 刘邦是个流氓,流氓最讲究的就是讲义气,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的那种,而且刘邦还不是一个普通的流氓,他是一个想当英雄的流氓。战国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是最讲义气的,而且不是为了兄弟,而是为了各个诸侯国。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赵国

  • 晋灵公被杀后,赵盾是如何开启架空晋国公室之路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这支队伍是谁派来的,又带来了怎样的消息呢?赵盾是晋国执政大臣,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晋国的命运。他慌慌张张地从宫中跑出来,又迅速逃离国都,早就惊动了他的堂弟赵穿。赵穿知道,晋灵公肯定是对他的哥哥下手了。既然是晋灵公先不仁,那就不要怪他赵穿不义,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杀了晋灵公再说。图片来自网络,侵

  •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司马迁却骂商鞅缺德死有余辜,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作为七国争霸赛中最后的赢家,秦国的成功是由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的成就在历史上有目共睹的,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单独为商鞅写了一篇列传,但是在文章的末尾却有这样一段评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