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家军”的历史,秦朝灭亡后,他们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蒙家军”的历史,秦朝灭亡后,他们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848 更新时间:2024/1/10 10:56:08

这支军队以老秦人为主,最早创立于秦昭襄王时期,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时有出现,在秦始皇(秦王政)在位时期,“蒙家军”也是攻灭六国的主要军队之一,同样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蒙家军”更是身负重任,不仅要向北出击驱赶匈奴,收复被匈奴趁中原大乱时攻占的黄河以南地区,同时也要肩负起秦朝北部边境的安危,保护一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在秦始皇巡游途中病逝后,其幼子胡亥在赵高、李斯等人的帮助下,阴谋发动“沙丘之变”,杀害顺位继承人秦始皇长子扶苏,篡位登基。“跟随”公子扶苏的大将蒙恬也受到牵连,最终蒙冤而死,不久后蒙恬之弟蒙毅也被秦二世胡亥囚禁杀害。

虽然此时“蒙家军”还没有解散,但主将蒙恬和其弟蒙毅都已蒙冤而死,失去蒙氏将军统领的“蒙家军”,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蒙家军”,不再是曾经那支“忠肝义胆,勇武传魂”的军队,统领他们的将军已经变成王翦之孙王离

那么“蒙家军”最后去了哪里,他们的结局如何?其实这支军队的去向在《史记》中的脉络还是较为清晰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蒙家军”的历史。

“蒙家军”的历史

说到“蒙家军”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起“蒙家军”的第一任统帅蒙骜,也就是蒙恬的祖父。蒙骜原本并不是秦国人,而是齐国人,后来才投奔秦国,侍奉于秦昭襄王,被任命为“上卿”。

《史记》记载:“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从上卿这一当时卿大夫中级别最高的卿位来看,蒙骜应该具有大才,不然秦昭襄王也不会委以重任,蔺相如就是这个职位,官居武将廉颇之上,是赵国的文官之首。而蒙恬成为秦国上卿后,又屡次率军出征,这也说明蒙骜同时又具有武将才能,可谓是文武全才,所谓的“蒙家军”也是在这个时期初具成型。

既然蒙骜是文武全才,说明之前就算没有名师指点,也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也说明蒙骜在齐国的家族并不是什么平民,起码是官宦人家,或是富贵人家,因此自幼就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蒙骜这样的人只要顺利长大成人,凭借才能侍奉于一国之君,就不太可能会碌碌无为,成为无名之辈。

但蒙骜却最终离开了齐国,原因基本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得不到任用,一身才华却难以施展;二是遭到迫害,不得不离开齐国,去往他国谋求生路,或是施展才华抱负。不过无论是哪种,都说明蒙骜身兼大才,足堪大用,从“蒙家军”辉煌的战绩来看,也足以说明蒙骜的军事才能确实不一般,不仅善于实战指挥,同时也善于训练军队。

《史记》记载:“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这点可以从蒙骜后来的地位得到论证,在秦王嬴政少年继位时,蒙骜已经成为秦军主要统帅之一,而且在史料中的排名还是诸多秦将之首,因此可以说蒙骜是秦王政继位初期秦国的“第一将帅”。而蒙骜麾下的“蒙家军”也是秦军中最为主要的一支军队,可以算是“王牌军”。

《史记》记载:“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

至于蒙骜是何时投奔秦国的?应该是在穰侯魏冉失势之后,约公元前266年后。因为魏冉当时独揽秦国大权,为了维护楚系在秦国的垄断权力,为此很讨厌各国门客士子入秦入仕,秦相范雎曾经也是躲避穰侯而“偷偷”入秦的。其次秦昭襄王也只有掌握朝政大权后,才能任命丞相、上卿等重要官职。

“蒙家军”也是蒙骜入秦成为秦将后才开始初步创建。不久后,秦、赵两国爆发了长平之战,而蒙骜凭借军事才能成为秦军中的一名将领,参与了长平之战,之后因功被秦昭襄王任命为上卿。毕竟在当时的秦国,要想快速提升官爵,基本只有上阵杀敌立功一条捷径可走,而战场也是蒙骜向秦昭襄王展示才能的最好平台。

蒙骜作为外来士子,能在秦国立足,并官至上卿,这便说明蒙骜为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也足以说明蒙骜的才能,而蒙骜手下以老秦人创立的“蒙家军”也同样功不可没。或许此时还没有“蒙家军”的称号,但经过蒙骜十余年的训练,在秦昭襄王去世时,“蒙家军”应该已经初具规模,并拥有了强大的战力。

为此在秦庄襄王元年,蒙恬担任秦军主将,率领他手下的“蒙家军”开始参与到兼并六国的战争之中,并逐渐成为攻灭六国的主力军队。

可能我们觉得蒙骜在秦昭襄王时期并不怎么出名,其实这是由于武安君白起的光环在秦昭襄王时期已经盖过所有秦国将领,而且史料记载中也是以白起为主,因此让我们感觉这一时期除了白起之外,秦国并没有什么名将,其实很多秦国将领只是被白起的威名掩盖,因此在这一时期并不怎么显名,蒙骜也是如此。

而且蒙骜不仅是武将,同时也是秦国的上卿,参与战争的机会没有专职武将那么多。

“蒙家军”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武安君白起死后,很多被“雪藏”的秦国将领逐渐显名,比如蒙骜、王龁、张唐、将军摎、麃公、王翦、桓齮等人,蒙骜和他率领的“蒙家军”逐渐成为秦军的中流砥柱。

由于秦昭襄王之子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太多短暂,秦国也没有足够时间来发动对外战争。自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继位开始,蒙骜和他率领的“蒙家军”就开始参与到秦国的兼并战争之中,并逐渐成为秦军主力部队。

《史记》记载:“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

在秦昭襄王在位的三年时间中,蒙骜和他率领的“蒙家军”就攻取成皋、巩邑(韩国)、太原、榆次、新城、狼孟(赵国)、高都、汲邑(魏国)等三晋41座城邑,秦国初置三川、太原两郡。之后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秦王,蒙骜依然继续担任秦军主将,是为肱骨重臣。

《史记》记载:“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蒙骜攻韩,取十三城。攻魏氏畼、有诡。攻魏,取二十城。”

在秦王政即位元年,蒙骜带领“蒙家军”平定晋阳叛乱,三年,攻取韩国13座城邑,同年攻魏,次年取畼邑和有诡二城,五年,蒙骜再次率军攻魏,取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等20座城邑。

在八年时间中,蒙骜和他率领的“蒙家军”就攻取三晋至少74座城邑,即使较之武安君白起也毫不逊色。

《史记》记载:“七年,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

在嬴政继位七年时,蒙骜率军再次攻打三晋时去世,此时蒙骜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想来是年事已高,因为身体衰弱而老死。

蒙骜死后,其子蒙武,其孙蒙恬由于出身将门,也都做了将军,成为“蒙家军”的新任统帅。

《史记》记载:“骜子曰武,武子曰恬。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在“秦灭六国之战”中,蒙武曾在公元前224年率领“蒙家军”,与将军王翦参与了“秦灭楚之战”,大败楚军,杀楚国名将项燕,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次年蒙武又率军攻楚,俘虏了楚王,灭亡楚国。

蒙武之子蒙恬在公元前221年率领“蒙家军”,与王翦之子王贲参与了“秦灭齐之战”,俘虏齐王建,灭亡齐国,因功被秦王嬴政授予内史一职,掌管秦都咸阳以及附近全部京畿之地,辖地包括关中平原和商山、洛水一带,可见秦始皇对蒙氏家族的器重和信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蒙恬率领30万“蒙家军”北击匈奴

由于蒙氏家族三代人都是秦国的重臣、名将,为秦国立下了重大功劳,故而秦始皇也特别尊重推崇和信任蒙氏,依然对蒙氏委以重任。

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等胡人对秦朝北部的威胁,于是在称帝六年后,任命蒙恬为主将,率领30万“蒙家军”向北出击驱逐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

《史记》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筑亭障以逐戎人。”

次年,秦始皇又命蒙恬率军继续向北出击戎狄,占领了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区,并在当地筑城来驱逐胡人,秦万里长城和秦直道便是在这一时期由蒙恬主持修筑和连接。

《史记》记载:“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之后蒙恬率领30万“蒙家军”一直驻守在上郡,守护着秦朝北境安危和北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匈奴打不过蒙恬麾下的“蒙家军”,只能不断向北迁移。这时蒙恬威名远播,仅凭声威便能震慑匈奴,故而有蒙恬和“蒙家军”守卫在上郡,匈奴始终不敢南下牧马,更不敢弯弓复仇。

《史记》记载:“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由于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氏,故而蒙恬的弟弟蒙毅也被拜为上卿,和其兄长蒙恬,一个在外,一个在内,共同辅佐秦始皇,被誉为是“忠信大臣”。

秦始皇外出时,蒙毅就陪同秦始皇同坐一车,回到秦宫后,蒙毅就在秦始皇跟前侍奉,可见秦始皇对蒙氏有多么宠信,故而满朝文武百官都不敢和蒙氏争宠。无论是丞相李斯,还是有灭国之功的王翦家族,王离虽然继承了祖父王翦的爵位,但实际官职也不过是蒙恬手下的一员副将。

《史记》记载:“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而且秦始皇还将自己的长子扶苏交给蒙恬教导,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秦始皇是想让蒙氏继续辅佐下任皇帝,甚至是一直辅佐下去。如果不出意外,即便秦始皇去世之后,蒙氏依然是秦朝顶级的家族,也是最具实权的家族,只要秦朝存在,蒙氏和“蒙家军”便能长盛不衰。

秦始皇病逝沙丘后,蒙氏家族遭受迫害,“蒙家军”不复往昔

此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这么一句话:“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么应该是出意外了!”,结果也确实如此。

在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后,中车府令赵高生有二心,撺掇秦始皇幼子胡亥和丞相李斯阴谋发动了“沙丘之变”,假借秦始皇之命,用矫诏赐死了本该继承帝位的长子扶苏,并拥立胡亥继位称帝。大将蒙恬和上卿蒙毅兄弟二人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史记》记载:“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欲以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其实胡亥听闻兄长扶苏的死讯后,就想直接放了蒙恬,更没想过要杀害蒙恬的弟弟蒙毅。奈何胡亥的老师赵高憎恨蒙氏,原因是赵高之前曾犯过重罪,秦始皇就交给蒙恬处理,按照秦律规定,赵高本应被剥夺官职,并处以极刑。

但秦始皇念在赵高办事勤勉尽力,最终赦免了他,并恢复了其官职。赵高从此便对蒙氏生恨,一直想要报复,不过蒙氏当权显贵,连丞相李斯都无法撼动,又岂是赵高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能够办到的,为此赵高也只能将仇恨隐藏在心中,不敢流露出丝毫。

不过秦二世胡亥当权后,而赵高作为胡亥的心腹,也因此成为秦二世身边最亲信的决策者。赵高这下终于有了机会报复蒙氏,其次也是担心蒙氏再次当权执政,为此赵高用尽手段搜罗蒙氏的罪过,经常在秦二世面前弹劾蒙氏,最终在赵高日日夜夜的毁谤下,秦二世下令处死了蒙恬、蒙毅兄弟二人。

《史记》记载:“以兵属裨将王离。”

蒙恬手中虽然拥有三十多万“蒙家军”,势力足够叛乱,但蒙恬心中始终记得秦始皇给予蒙氏的恩宠,也不想让蒙氏家族玷污,在明知必死无疑的情况下,还是没有选择起兵叛乱。

在蒙恬死前,驻守在上郡的三十万“蒙家军”也交给了副将王离统领。虽然蒙恬死后,“蒙家军”依然存在,但这支军队却换了统帅,曾经那支“忠肝义胆,勇武传魂”的“蒙家军”已经不复往昔,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蒙家军”的最后的结局

秦二世胡亥即位不久后,天下各地就发生了叛乱,由于情况紧急,朝廷根本来不及从各地调军,故而驻守北方的“蒙家军”也没有参与初期平乱。秦二世只好在章邯的建议下,释放骊山刑徒东击平叛。

《史记》记载:“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秦将王离围之巨鹿城。

之后秦二世才来得及下令让各地秦军支援章邯,同时也命驻守北方的王离率领二十万长城边防军南下反击。章邯击败项梁后,就向北攻打复国的赵国,与王离率领的边防军大败赵军于邯郸,并将赵王歇困于巨鹿城。

不久后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也是王离麾下长城边防军的覆灭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自断楚军后路,与王离军大战于巨鹿,双方一日交战九次。

《史记》记载:“项羽引兵渡河,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或许“蒙家军”自大将蒙恬含冤而死后,军心就开始涣散,以至于战斗力大减,比如赵军失去李牧指挥后,就被秦军一击而溃。之后在楚军拼死强攻下,二十万大军被全歼,副将苏角战死,主将王离也被项羽俘虏,随后章邯也率军投降了项羽。

《史记》记载:“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

此时“蒙家军”只剩下继续驻守在上郡的十余万人,但是自大将蒙恬死后,各地开始叛乱,北方的匈奴便乘中乱大乱时,于是再次出兵逐渐吞并了黄河以南地区,曾经威震匈奴的“蒙家军”从此彻底不复存在,不久后,秦朝灭亡。

结语:

或许自大将蒙恬含冤而死后,曾经“忠肝义胆,勇武传魂”的“蒙家军”开始变得心灰意冷,军心焕然,他们不想为害死他们将军的秦二世征战,最终随他们心中的将军一起烟消云散。不过蒙氏三代以及“蒙家军”曾经为秦国做出的贡献都会被永远载于史册。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关注和点赞,谢谢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卧牛山下,如果关羽和赵云交战,谁能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云与刘备卧牛山相遇,赵云vs关羽,易中天说赵云关羽武力

    关羽听了大怒,一马当先,飞奔卧牛山而来,等见到那员大将,原来是赵云赵子龙,一场精彩的大战没有打起来,让许多三国迷感到遗憾,如果这两位顶级战将,来一场生死大战,该有多好,那问题来了,如果关羽和赵云在卧牛山下来场大战,会是什么结果呢?说句实在话,以当时的情况,吃亏的是赵云,武力值的提升,不但和年龄有关系

  • 大英博物馆“春节之战”:韩国表演惨变奔丧,中国大秀汉服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服逛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国外震撼的汉服表演

    [var1]上图是曾经被大英博物馆力捧的“韩国农历新年”传统文化表演。下图则是中国女孩们身着汉服走进大英博物馆宣传中国的春节文化。光是从对比图片的色调来看,就知道这场“春节之战”的结局是怎样的。韩国人活脱脱把一场喜庆的春节表演变成了大型奔丧现场,犹如鬼片拍摄。中国女孩们明艳鲜亮的各式汉服则展现了最为

  • 面壁计划:假如罗辑的破壁人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哈尔彬彬兄弟,你辛苦啦,多喝水。少熬夜,三体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三体》原著中 ,罗辑作为面壁者是没有ETO指派的破壁人的。他的破壁人只能是他自己,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反向推理一下,假如ETO指派破壁人给罗辑会怎样。让我们大开脑洞,剧情如下:爱“球”者PDC指定四位面壁者。卖“球”贼ETO指定四位破壁人

  • 汉武帝自绝三族,杀母立子,为何单单信任霍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他不仅将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刘据逼死,还将一代贤后卫子夫的整个家族团灭。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杀母立子”的先河,在决定让6岁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后,居然狠心将其母亲钩弋夫人杀害。在上一篇我们已经讲了,汉武帝做这一系列动作的内部动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姐姐的故事会看一看。那么,今天我们来详细

  • 战国时期,秦国最先攻灭的是哪国?其实并不是韩国,而是古翟獂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大将军蒙恬,秦国最精锐三大军团,秦国历史完整版

    [var1]而且还不止如此,秦国也从周朝境内的一方诸侯,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且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并且随着秦王朝的建立,以及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也从此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政权的统治基础,以及封建社会时期2000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在秦朝建立之前的战国

  •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备有殊遇之恩,刘备对季汉的影响,刘备建立的汉为什么叫季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选官制度。在那个没有科举的年代(隋炀帝时期才开始科举),采用的是以察举制为主,征辟制等为辅的选官制度。也即是说,察举制是一个人能否当官的主要判断依据。而对于这种制度,大家并不陌生。在史书、演义中经常看到的“举孝廉”就是察举制选官的一种体现。《汉官仪》中记载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立马赐死长子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其中最出色的还属魏蜀吴三国的开国之祖: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实力相当,相互争斗了一辈子,但若论其百姓们最为拥护的君主,那还得是刘备。不同于晚年昏庸的孙权,动不动就搞盗墓屠城的曹操,刘备可是三国军阀中的一股清流,他为人宽厚仁慈,对百姓极为体恤,被称为“仁主”。就算是这样仁慈的刘备也曾有过辣手

  • 岭南春秋:一个以广州为都城的古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时期的广州,广州为何能成为岭南千年大都会,春秋战国古城

    广东古时候叫岭南。想要了解广东的历史,读一下岭南的古史就很有必要了。尝试扒开那些或苦涩或不详的古史记载,了解岭南发展的主要脉络,看看里面那些尘封的岭南故事或者人物。[var1]读一点岭南古史(三):西汉时期的岭南1——古南越国疆域前篇说到秦末各地群雄并起、中原混战,其时秦驻守岭南的赵佗趁机而起,割据

  • 吴大帝孙权到底长什么模样,碧眼紫髯有无依据,其是否有异族血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吴大帝孙权名字,孙权图片,孙权孙尚香凌统西凉铁骑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在中华大地十分流行,而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书中提到的吴大帝孙权更是天生异象,碧眼紫髯,好像有海外血统。那历史上的孙权真的是“碧眼紫髯”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孙权身世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

  • 孔子诛杀少正卯,就因为一条“腊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五恶,孔子送腊肉的典故,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

    孔子标准图孔子一生的高光时刻,是54岁时,被鲁定公封为大司寇,代理国相一职。大司寇是最高司法官,代理国相更是君主之下,万人之上。孔子当政第7天,就诛杀了曾经和自己抢“腊肉”的民办教师——少正卯。[var1]杏坛讲学原来,孔子仕途不顺,一直当不了大官,无奈之下选择归隐乡下、杏坛讲学。这是孔子30岁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