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孝公和商鞅倾力变法,魏王两次感慨都说了啥·老烟枪读《史记》8

秦孝公和商鞅倾力变法,魏王两次感慨都说了啥·老烟枪读《史记》8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13 更新时间:2024/2/7 16:19:48

(续前话,体系阅读更有收获喔!)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秦国发布了一篇言辞肯切、痛心疾首的求贤令(见前文),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在秦国及周边拉开了一场抢人大战。与此同时,在魏国国都安邑,丞相公叔痤的府邸里,老公叔深感自己时日无多,正为给魏王举荐下一任丞相的事犯愁!

[var1]

让老公叔犯愁的,倒不是没有人选,而是这个人选,未必能入魏王的法眼!这人就是自己府上的一个家臣——中庶子卫鞅。

《史记》原文说:公叔知其(指卫鞅)贤,未及进。

也就是说,公叔痤知道卫鞅很有才,但还没来得及向魏王举荐!噫!春秋笔法。老公叔当真是没来得及呢,还是在自己还硬朗的时候不想呢?列位看官,老公叔在排挤人才上,那可是有前科的——想当年,名将吴起在魏国干得好好的,就是这哥们把他排挤走的。现在,老公叔老了,说自己手底下的卫鞅“未及进”,谁信?反正我不信。

[var1]

老公叔这个人吧,确实是识人的!他自己就是个人才,还是个大才。他识人的办法就是拿自己作为标准:凡是比我强的,那是属于坚决打压的人才;凡是比我稍微差点儿的,那是大大的大才;凡是比我差得远的,那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才。

[var1]

吴起

很明显,此前卫鞅是属于第一类,必须坚决打压的人才!但现在自己眼看着就要咽气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公叔还得拼着老命给魏国推荐个真正的人才啊!

这天,魏王果然来看望老公叔了。老公叔看见魏王,老泪纵横啊:啥也不说了大王,我给你举荐个人才,这人就是我府上的中庶子,叫卫鞅,大王你要是对他言听计从,那魏国必然繁荣昌盛啊!

[var1]

魏王一听:噫老公叔,你这个病当真不轻啊!

老公叔一看魏王没有采纳的意思,也急眼了:大王,你要是不用卫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千万别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啊!换句话说,这个人抵得上十个整编师啊!

[var1]

魏王一呼:噫,老公叔你好好休息,太操劳啦!太操劳啦!

列位看官,老公叔与魏王这段对话,从始至终就不曾在一个频道上!

当然啦,这事儿也不能全赖魏王!

魏王走了,边走还边感慨:老公叔病得不轻啊,都开始说胡话了,一会儿用人,一会儿杀人,老糊涂啦!老糊涂啦!

[var1]

列位看官:处在上帝视角的我们都能预见到,二十年以后,魏王会为了这个感慨发出另一个感慨的!

老公叔这边又赶紧把卫鞅找来:鞅啊,刚才我向魏王举荐你啦,人家不听啊!没办法,我又向魏王建议说杀了你,这叫先公而后私,你不要怨恨我,快逃命去吧!

卫鞅一听,心里凉了半截!不过他还是决定不走:魏王不听公叔的话用我,也就不会听公叔的话杀我。

[var1]

揣摩卫鞅的心思,估计卫鞅是想再等等,看看还有没有机会,等哪天魏王又来了,看老公叔能不能给魏王再说说。毕竟此时魏国那可是第一强国啊,能在魏国任事,多好实现人生抱负啊!

可惜魏国没给卫鞅这样的机会——老公叔不久就呜呼了,本来赖以举荐自己的人反而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自己曾在丞相府任事,成前朝遗老遗少了。怎么办?走吧!

恰在此时,秦国那篇振聋发聩的求贤令传到了魏国,卫鞅便顺势去了秦国。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大势是固定的,其中的曲折却是随机的。关键人物的关键抉择,决定了历史细处的走向。

秦孝公重用了卫鞅!(其中的细节,咱们等讲《商君列传》的时候再说)

孝公三年,卫鞅劝说秦孝公变法。孝公召开一盛大的朝议,讨论变法事宜。老臣甘龙、杜挚坚决反对,于是,朝议变成了卫鞅舌战群臣。要说甘龙、杜挚之流,纯属螳臂当车——孝公与卫鞅早就勾兑明白了。老大暗地里早就拍板儿了,还争什么争,不识时务!

[var1]

孝公与商鞅开始倒腾变法。

[var1]

《史记》记载: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也就是说,孝公最终任命商鞅主持变法,三年时间就收获了奇效。

卫鞅主持变法分了好几个阶段:

序幕阶段: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等。

[var1]

第一阶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七年,两种历法在这里有交叉),变法序幕已经拉开,变法成效非常好,秦孝公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开始全面变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var1]

第二阶段: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国力日盛,终于恢复了东出的信心,秦孝公于公元前352任命卫鞅为大良造,主持迁都咸阳,鸟瞰中原,而后于公元前350年开始第二次变法。开阡陌,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烧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私相送礼,限制四处游学。

毫不避讳地说,卫鞅是个狠人!卫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一条:列国争雄,农战为本,一切都要给农战让路,整个国家、全体国民都要转变成受君王驾驭的、彻彻底底的战争机器。

[var1]

列位看官,卫鞅主持的变法,是彻彻底底的战时变法,目的就是要把秦人培训成为彻底的战争机器,这种法令,的确不适用于后世秦统一天下后的虹代,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隐患。这个暂且按下不表。

卫鞅变法,一路高歌猛进。此时魏国在干什么?魏国忙着呢!

[var1]

魏国作为战国初年第一强国,起于魏文侯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等一干人才,直接把魏国国力给换了个档次!等到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一看周围都是弟弟,便开始大肆扩张,不仅欺负了西边的秦国,连自己直系的盟友:韩国和赵国也一并得罪了。魏、韩、赵三国国土犬牙交错,然后就变成了互掐。当然,大部分时间是魏国掐韩、赵。

等到魏惠王接任,不好意思,我不仅当了诸侯盟主,我还称王了!中原变成了魏、韩、赵互掐,齐、楚等国帮着韩、赵打横炮,一顿乱掐。

[var1]

关键问题是,魏国地处山西,周围诸侯林立,打乱仗的时机很多,魏惠王头绪多得很,根本顾不上秦国。

秦孝公八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一看,丫丫的欺负我小弟!于是出兵帮助卫国,包围了赵都邯郸。秦孝公见魏国主力都去邯郸旅游了,自己第一轮变法已经初见成效,国力大增,便派兵偷袭魏国,进攻魏国河西据点元里,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了少梁。

秦孝公九年,魏国与赵国不小心打急眼了,干脆攻破了赵国首都邯郸,齐国便率盟国来了个围魏救赵,结果魏国在桂陵大败。

[var1]

秦孝公一看机会来了,便于次年任命卫鞅为大良造,占领了魏国旧都安邑(此时魏国已经迁都大梁了)。魏惠王连吃败仗,抽不开身,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以东的地方,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修建长城,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卫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了固阳。魏惠王这回是真急了!他于赵国修好,撤出邯郸,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了固阳。

[var1]

秦孝公一看,哎呀,我是来趁火打劫的,现在主人家回来了,那咱撤吧!又与魏国讲和了。

孝公与魏惠王讲和,然后在国内专心和卫鞅倒腾第二轮变法。

前一番,秦国小折腾,魏国那可是大折腾!魏国国力再强,也得喘口气!于是秦魏相安无事八九年。

秦孝公二十一年,三晋的互掐的美妙乐章岂有休止符?魏国见韩国申不害变法,有挑战自己霸主地位的意思,便又去攻打韩国。喜欢凑热闹的齐国又来了一次围魏救韩,在马陵道大败魏军。额哈哈哈哈!秦孝公派卫鞅喜提秦军,好好去魏国参观了一番,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之地求和,卫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从此,卫鞅便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了。

[var1]

一顶王冠落地,中原变天了!在魏国深陷中原混战的二十余年间,秦孝公任用商鞅完成了变法,一跃而成了一流强国。

魏惠王此时已经老了!人老了容易想起以前的事。回想起二十年前丞相公叔痤那番“不用则杀”的话,老魏王老泪纵横:

《史记》记载: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魏惠王在秦国变法前后的两番感慨,成了秦国历史上商鞅变法最生动的案脚!

结束语

二十有年,一个经过深彻变法的秦国终于浮出了水面,成为了令山东诸国如芒在背的强大国家。但就在秦国国运看似顺风顺水,终于步入正轨之时,一场风波突然袭来,秦国如何在战国的风雨泥泞之中持续地发展下去,请关注《老烟枪读》合集,体系阅读,必有收获!

(未完)

更多文章

  • 同样是篡位称帝,为何人们能够接受曹丕,却不能够接受司马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民族这一路走来,已经踏过了5000多年的春秋了,在5000年左右的风风雨雨中,王朝的更迭起伏是特别常见的事情。但是在这王朝的更迭之中,也出现了不少篡位登基的人。就拿司马氏家族篡位来说,确实是被后人唾骂,不已然而对于曹丕却被众人所接纳,这究竟是为何呢?称帝方式不同曹丕在当时能够坐上龙椅,称得上是和

  • 两千多年前管仲就告诫大家:钱币不是真正的财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一书中指 出:“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以平天下也。”意思是说钱拿在手上,既不能当衣服穿保暖身体,也不能当饭吃填饱肚子。管仲很明确的告诉大家: 钱币只是大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工具,而并非真正财富。也就是说: 只有不把钱当钱的人,才能得到

  • 明明有儿子,孙策临死却突然传位给孙权?到底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当时正值乱世,处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阶段。孙策之子孙绍年仅十岁,主少国疑,且孙策留下的两员辅佐大臣也不是十岁小儿所能驱驰的,年少继位者多被权臣左右。更何况江东是被孙策攻打下来的,还有很多本土势力并不服孙策,只怕他们又会兴风作浪,为了不让祖辈基业付诸东流,孙策只能先选择已经成年的孙权。

  • 魏国简史:战国率先称霸的大国,是如何一步步输给后起之秀秦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大战魏国,秦国与魏国战争有哪些,大秦帝国秦国和魏国的关系

    战国初期,魏国是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变法的诸侯国。通过李悝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中原的诸侯国。但是,魏国也是战国七雄中较早地走向衰落的诸侯国。在战国中后期,魏国不断受到了秦国的进攻,国力日益衰退。最终,魏国在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大将王贲所灭亡。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魏国的历史吧。[var

  • 如果你读懂了商鞅的这段话,你就读懂了几千年的人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杰出的法家代表,他在秦国开展的变法革新运动是古代最成功、最深刻的变法,商鞅变法二十年,使一个边陲弱国一跃成为山东六国闻之色变的虎狼之秦。尽管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本人被守旧势力反扑导致车裂族灭的结局,但是他的变法成果一直保留了下来,最终引领秦国统一天下。在读历史的过程中,尤其喜欢

  • 明明是刘秀大哥等人打下的江山,在选择皇帝人选时,为何选了刘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明明是刘演他们在战场上厮杀,可是最终选择起义军皇帝人选的时候,却选了一个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影子,也没有什么根基的刘玄(更始帝),这究竟是为何呢? 刘演兄弟实力一般 在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之后,天下就有很多有志之士对其相当不满了,结果王莽推行一些新政策对国家进行改革,更是严重触及到当时豪门世家的直接利益

  • 楚国为何会出现派系之争?探究楚怀王时期派系斗争形成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幅员辽阔、国富兵强的大国,春秋时期的楚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其他诸侯国畏惧的对象,然而,强盛的楚国却在楚怀王之后三世亡国。对于楚国灭亡的原因,古今学者皆有研究,如地理环境的不利、统治者昏庸等,但归根究底还是在于楚国政治体制的缺陷。楚国政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封君太重,大臣太重”,由此引发的矛盾在怀王时期

  • 李陵投降匈奴后,打汉军的战绩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先来看西线,匈奴右贤王坐镇涿邪山,麾下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率领的二万余骑南下。他们越过鞮汗山,来到居延泽,却并不攻城。可惜路博德已经病逝,汉朝在居延一带兵力空虚。匈奴大军沿着弱水南下,一路寻找战机,兵抵肩水金关,仍未遭遇机动的汉军。匈奴人昼伏夜行,只留四百骑暴露在关塞烽燧之下,主力骑队与弱水保持二十

  • 韩国教授拿出“铁证”,只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中方仅用4字回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国人真的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吗,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的有证据没有,韩国谈孔子

    [var1]从古至今,孔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人羡慕嫉妒恨也就罢了,如今还在扬言,孔子是韩国人?韩国教授甚至还拿出两大“铁证”进行狡辩。中方仅仅用四个字应对,韩国人的“铁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搬出檀君,混淆视听孔子,字仲尼,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还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千

  • 为何当年萧何要追韩信?他看上韩信的原因,真不一定是对方很优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本身能力确实很强,当年项羽真是瞎了眼,竟然没有看出身边的这个大才,最终被刘邦给捡漏,得以从蜀地翻盘,进而定鼎天下。 然而,当我们细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 其实最初,不止项羽没有觉得韩信是个大才。即便是眼光毒辣、驾驭臣下手段出众的刘邦,在亲信夏侯婴的强烈推荐之下,依然没有对韩信点赞加关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