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杀死亲叔叔?

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杀死亲叔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97 更新时间:2024/1/13 15:49:26

要知道,就连靖难之后,朱棣也善待了朱允炆的家人;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也放过了朱祁钰的妻子。

表面上,朱瞻基怒杀朱高煦,是因为被绊了一脚。

实际上,背后却另有隐情。

朱瞻基杀朱高煦,不仅是发泄20多年来压抑的仇恨,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要想理清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还得从朱棣的靖难开始说起。

一、朱高煦野心勃勃,朱瞻基从小在他的阴影下长大

1399年,在朱允炆削藩的高压之下,朱棣奋起反抗,起兵靖难。他把长子朱高炽留在北京镇守大本营,带上次子朱高煦,开始了长达4年的征战生涯。

这4年来,朱高煦立下赫赫战功,还至少3次救了朱棣。

在浦子口之战,朱棣打不过对面的盛庸,想要议和退兵。这时,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让朱棣看到了希望。

他拍着朱高煦的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简直太明显了。朱高煦听了,精神一振,像打了鸡血一般,奋勇杀敌,打退了敌军。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可是,朱棣顺利登基之后,却没有兑现对朱高煦的承诺。

他经过长达2年的反复衡量,还是把嫡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朱高煦很愤怒。

在明朝,藩王要去封地居住。而云南,对当时的人而言,既偏远,又不安稳,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封地。

他觉得,这是在是太委屈了,公开质问,自己有什么罪过,居然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坚决不肯执行朱棣的命令。

《明史》: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

朱高煦赖在京师的这些年,给太子朱高炽使了不少绊子。

要求增加护卫,自比唐太宗,时刻给太子施加压力。

在朱棣身边挑拨是非,导致多名支持太子的官员冤死或入狱。

抓住一切机会,嘲讽太子的肥胖和跛脚,揭太子的短。

而朱棣,一方面是对朱高煦的亏欠,一方面是有意打压太子,也默许了朱高煦对太子的迫害行为,还经常配合朱高煦,向太子问罪。

一时之间,太子朱高炽的地位,显得摇摇欲坠。

而年幼的朱瞻基,作为太子的儿子,就是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他从记事起,身边就有着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叔叔,不断地陷害父亲,嘲弄父亲,想要把属于他们父子俩的皇位继承权抢走。

也许,在朱瞻基的内心深处,无数次想要扎朱高煦的小人。

二、朱棣和朱高炽先后去世,朱高煦不安分

朱棣活着的时候,虽然对朱高煦包容,还配合朱高煦打压太子朱高炽,但是,他的心里有杆秤,不会让朱高煦过了火,威胁到自己宝贝孙子的地位。

后来,朱高煦做得过分了,朱棣就把削了朱高煦的护卫,诛杀了他的亲信,把他贬去了乐安。

远在乐安的朱高煦,仍野心勃勃地注视着京城的一切,伺机夺取皇位。

1424年,朱棣病逝于行军途中。朱高煦派人潜入京城,想要趁乱夺权。

朱高炽觉察之后,稳住了京城的局势,非但没有指责朱高煦,还给了他很多赏赐,安抚他,希望他从此安分下来。

第二年,朱高炽也去世了,而朱瞻基远在南京。

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打算在朱瞻基赶回北京的路上,设置伏兵,杀了朱瞻基,自己登基。

幸好,朱瞻基接到消息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北京,让朱高煦扑了个空。

《明史》: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我想,这个时候,险象环生的朱瞻基,也许恨不得干掉朱高煦。

不过,朱瞻基忍了下来。

他给了朱高煦最丰厚的赏赐,对朱高煦予取予求,一批又一批的赏赐,从北京送往乐安。明知道朱高煦派人进京,是为了刺探京城消息,他也一点都不阻拦。

朱高煦上书提出的治国建议,朱瞻基也一一照办。

朱瞻基并不是相信,朱高煦从此就安分下来。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要向天下宣告,是朱高煦对不起他,而他,从来没有亏待过朱高煦。

三、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站在道德制高点

登基的第二年,朱瞻基收到了一个预料之中的消息:朱高煦造反了。

他露出不相信的表情,说,自己实在不忍心和亲叔叔兵戎相见,并派出使者,去劝说朱高煦,回头是岸。

傲慢的朱高煦,对着使者发表了自己的造反宣言。

朱瞻基这才“勉为其难”地御驾亲征,率领大军,把朱高煦所在的乐安团团围住。

《明史》:帝犹不忍加兵,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帝叹曰:“汉王果反。”

朱高煦的手腕,实在是差朱瞻基太远了。直到朱瞻基兵临城下,他才慌了神:自己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朱瞻基怎么就到了。

他左右盘算,觉得自己实在是打不过朱瞻基的大军,只能灰溜溜地投降了。

朱瞻基没有杀朱高煦,也没有杀他的妻子儿子,而是把他贬为庶人,关在了皇城的西安门。

但是,朱瞻基不会让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存在太久。

从朱瞻基登基,到朱高煦造反、投降,我们可以看到,朱瞻基走的每一步,都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以一种仁君的姿态,灭了朱高煦满门的。

四、一次探望之后,朱瞻基把朱高煦全家赶尽杀绝

朱高煦造反失败后,朱瞻基对朱高煦,还不算差。

朱瞻基虽然把朱高煦软禁起来,但也没随便找个地方把他打发了,而是特地为他建了一座“逍遥城”。

朱高煦的家人们,也都和他住在一起。

对于造反的人来说,这样的待遇,已经算是不错了。除了没有自由,吃住无忧,日常所需,全无短缺。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有一次,朱瞻基去探望他。

身边伺候的人,都劝阻朱瞻基,希望朱瞻基不要接近朱高煦,太过危险。朱瞻基却不听劝,大大咧咧地走到了朱高煦面前。

突然,朱高煦伸出一只脚,把朱瞻基绊倒在地。

一时之间,新仇旧恨涌上朱瞻基的心头。他下令,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

朱高煦随军多年,勇武有力,居然把铜缸顶了起来。

恼怒的朱瞻基,又叫人在铜缸的顶上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烧死。

随后,朱高煦的妻子和9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国朝献征录》: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在这段记载里,朱高煦的行动,实在是太荒诞了。很多人都怀疑记录的真实性,认为是朱瞻基编造出来抹黑朱高煦的。

然而,无论这段记载真实与否,朱瞻基从逃脱朱高煦的追杀,登上皇位,到对朱高煦好声好气,尽力安抚,再到饶造反的朱高煦一命,给他好吃好住,这全过程,朱瞻基的表现,完全符合一代仁君的标准。

很多人都觉得,朱瞻基已经对朱高煦仁至义尽,即便杀了他,也没什么好说的,不会影响朱瞻基一代明君的名声。

朱瞻基,又一次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我认为,朱瞻基的目的,就是要杀了朱高煦。朱高煦绊倒他,只是一条导火索,之朱高煦杀人的理由。

无论有没有这件事,朱瞻基都不会放过朱高煦的。

这不仅仅是出于20多年的仇恨,还蕴含着更深的政治目的。

那么,朱瞻基为什么要置朱高煦于死地,还要灭他满门呢?

1、杜绝后顾之忧

1429年,朱高煦被囚禁3年之后,还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这个人,还不是普通人,而是朱瞻基的叔祖父宁王。

这可以说明,哪怕已经造反失败,被关起来,朱高煦还是颇有威望的。很多人都在盯着他看。

这种威望,对皇帝来说,真是件头疼事。

哪怕朱高煦从此就像咸鱼一般,苟活余生,也防不住有人可能会拿他的旗号做点什么。

历史上,武则天废黜皇帝李显之后,李敬业造反,就是找了个和前太子李贤长得很像的人,对外宣布:李贤还活着,他命令我们起兵。

朱高煦毕竟立过战功,声名显赫。如果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动乱,不仅朱瞻基要费心思处理,还会影响江山稳定。

所以,朱瞻基不仅要杀了朱高煦,还要杀了朱高煦的儿子们,昭告天下,杜绝后顾之忧。

2、杀一儆百

杀朱高煦的时候,朱瞻基正在削藩。

大家都知道,朱允炆削藩,导致朱棣造反,丢了皇位。

削藩,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虽然,朱瞻基的削藩手段,不像朱允炆那么简单粗暴;经历过朱棣的不断削弱,藩王们的实力,也已经和朱允炆时期不能比。

但是,如果有藩王向朱高煦一样,豁出去,放手一搏,朱瞻基要处理起来,也相当麻烦。

在这个时候,灭了朱高煦满门,就是为了杀一儆百,让那些有可能有异心的藩王,不敢再冒险。

写在最后

对于朱高煦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朱棣精心培养出来的朱瞻基,真是一个天生的帝王。

在觉察到朱高煦异心的时候,他没有对朱高煦下手,而是频频赏赐、安抚朱高煦,告诉天下人:如果朱高煦有异心,那么,是朱高煦对不起他,而不是他对不起朱高煦。

在朱高煦造反失败之后,他也没有立刻杀死朱高煦,而是把朱高煦关起来,好吃好喝地供着,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对朱高煦,已经仁至义尽。

直到朱高煦被关几年之后,一起意外事件,朱瞻基才把朱高煦斩草除根,既发泄了20多年来压抑的仇恨,又杜绝后患、杀一儆百,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朱瞻基的手段,实在是高明。

朱高煦输给朱瞻基,真是一点也不冤。

你觉得呢?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的媳妇马大脚,尽管有双天足,仍得到朱元璋的厚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马大脚生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独宠马大脚,传奇皇帝朱元璋的七个女人

    “朝三暮四”“喜新厌旧”这些都是形容男人对待感情的不从一而终,但是像朱元璋这样飞黄腾达之日不忘念自己的结发妻子,应该算的上男人中的典范了,虽然朱元璋登基之后也有了许多的妃子,但是哪个皇帝没有一堆的妃嫔呢,但是他始终将与自己白手起家、不离不弃的发妻摆在第一位,不仅封她做了皇后,还经常将她与唐太宗的长孙

  • 作为明朝开国名将,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蓝玉个人简介,明朝名将蓝玉功绩,明朝蓝玉的生平事迹

    历史上蓝玉死的到底冤还是不冤呢?我个人认为:蓝玉在所有明朝开国功臣中死得是相对比较冤的。没办法,蓝玉的运气太差,如果一个人不提前死了的话——蓝玉不但不用死,还可能会飞黄腾达、极大可能会混到个善终的结局。俗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见将军享太平。对于古代皇帝来说、特别是对于朱元璋这样

  • 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为何自己没有被彻底架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吗,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真正原因,万历皇帝从哪年开始不上朝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他是明朝最特殊的皇帝,整整28年没上过朝。在躲避朝臣的第25年,因为太子遇刺,他在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出来接见了朝臣。这个事件,又被称之为“梃击案”,也被称为明朝末年的三大疑案之一。这件事的背景是这样的。皇后没有儿子,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便要册立郑贵妃

  • 岳飞后人不与两个姓氏通婚,原来有个有恩,有个有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岳飞后人改成哪几个姓氏,岳飞的后人从不与这2个姓氏通婚,岳飞的后代至今与秦姓通婚为什么

    中国古代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出名的武将,但如果要说哪个武将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最高,那么肯定就是岳飞了,他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将军,率领岳家军和金兵战斗几百次,所向披靡,当时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北宋刚刚灭亡,南宋刚刚建立,金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而岳飞能够力挽狂澜,确实不容易,可惜宋高宗赵

  • 朱元璋的一项伟大发明,被韩国占为已有,如今还被他们申遗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发明了什么,朱元璋的发明视频大全,李白被韩国申遗成功了没有

    在之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所以才导致了不少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申请占有了,其中就有一项明太祖朱元璋的伟大发明,如今却被韩国占为己有,申遗成功,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我们国家的每一个朝代,他们都和其他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会进行互相的学习,因此我们国家很多的文化当时也被韩国引入,其中就有朱

  • 朱元璋建国初期,有位老妇人看到他,骂道:没良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建国后善终的元老,朱元璋建国后对百姓如何,老妇大骂朱元璋片段

    估计很多朋友会纳闷,这位妇人和朱元璋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们也知道,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几乎杀光了开国大臣,难道说说这个妇人在骂朱元璋的忘恩负义,但是一位妇人怎么会对他这么痛恨呢?原来,这位老妇人的儿子曾经救过朱元璋的性命。当年朱元璋在征战天下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兵力是非常薄弱的,

  • 北宋有钱有兵,为什么总被游牧民族欺负呢?原因有四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不是被女真挨打,就是被辽国暴打,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出气筒。我们都知道,北宋是中国史上少有富庶的王朝,兵力可以说是上百万了,各个方面的技术也发达,那为什么总会被游牧民族轮流欺负呢?总归就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点,北宋虽然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非常薄弱,由于北宋处于中原,一直缺乏产马地。仅仅依靠西北林州

  • 袁崇焕本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也是民族英雄,可为何饱受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袁崇焕简介,袁崇焕对明朝做了哪些事,明朝怎么评价袁崇焕的

    围观百姓大声喝彩,刽子手割一块,他们就竞相购买、就着烧酒生吃一块,3天后,行刑结束,袁崇焕的肉也被抢光吃完了。谁能想到,眼下这位被百姓恨之入骨、痛骂不已的“叛国袁贼”,就在2年前,还是备受尊崇、救大明于水火的擎天柱石。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实力倍增,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屡屡进犯大明边境,明军闻风丧胆、

  • 欧阳修是因何事被贬到滁州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欧阳修面色平静,25年了,他们整人的手段一点也没变。1043年,一个妙龄女子将欧阳修告上了府衙,二人的不伦之恋顿时大白于天下。这个妙龄女子,不是别人,竟是欧阳修的外甥女!原来,欧阳修不仅霸占了她,还企图侵吞她的财产!此事一出,满朝哗然!谁也没有料到,久负盛名的大才子欧阳修,私生活竟如此不堪!大文豪苏

  •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一根头发,御厨帽子一摘:我光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吃饭吃出头发御厨6字解围,朱元璋吃出头发御厨说了什么话,朱元璋帽子

    要饭出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自然也是过上了帝王生活,并且很忌讳别人提及他的穷苦经历,甚至开发了最早的“文字狱”,只要是他认为别人对他有讽刺挖苦的嫌疑,那就会大开杀戒,所以这也是朱元璋帝王生涯中,不怎么光彩的一个方面。在明朝的一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是朱元璋有一次陪着马皇后一起吃饭,朱元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