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就连靖难之后,朱棣也善待了朱允炆的家人;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也放过了朱祁钰的妻子。
表面上,朱瞻基怒杀朱高煦,是因为被绊了一脚。
实际上,背后却另有隐情。
朱瞻基杀朱高煦,不仅是发泄20多年来压抑的仇恨,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要想理清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还得从朱棣的靖难开始说起。
一、朱高煦野心勃勃,朱瞻基从小在他的阴影下长大
1399年,在朱允炆削藩的高压之下,朱棣奋起反抗,起兵靖难。他把长子朱高炽留在北京镇守大本营,带上次子朱高煦,开始了长达4年的征战生涯。
这4年来,朱高煦立下赫赫战功,还至少3次救了朱棣。
在浦子口之战,朱棣打不过对面的盛庸,想要议和退兵。这时,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让朱棣看到了希望。
他拍着朱高煦的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简直太明显了。朱高煦听了,精神一振,像打了鸡血一般,奋勇杀敌,打退了敌军。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可是,朱棣顺利登基之后,却没有兑现对朱高煦的承诺。
他经过长达2年的反复衡量,还是把嫡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朱高煦很愤怒。
在明朝,藩王要去封地居住。而云南,对当时的人而言,既偏远,又不安稳,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封地。
他觉得,这是在是太委屈了,公开质问,自己有什么罪过,居然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坚决不肯执行朱棣的命令。
《明史》: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
朱高煦赖在京师的这些年,给太子朱高炽使了不少绊子。
要求增加护卫,自比唐太宗,时刻给太子施加压力。
在朱棣身边挑拨是非,导致多名支持太子的官员冤死或入狱。
抓住一切机会,嘲讽太子的肥胖和跛脚,揭太子的短。
而朱棣,一方面是对朱高煦的亏欠,一方面是有意打压太子,也默许了朱高煦对太子的迫害行为,还经常配合朱高煦,向太子问罪。
一时之间,太子朱高炽的地位,显得摇摇欲坠。
而年幼的朱瞻基,作为太子的儿子,就是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他从记事起,身边就有着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叔叔,不断地陷害父亲,嘲弄父亲,想要把属于他们父子俩的皇位继承权抢走。
也许,在朱瞻基的内心深处,无数次想要扎朱高煦的小人。
二、朱棣和朱高炽先后去世,朱高煦不安分
朱棣活着的时候,虽然对朱高煦包容,还配合朱高煦打压太子朱高炽,但是,他的心里有杆秤,不会让朱高煦过了火,威胁到自己宝贝孙子的地位。
后来,朱高煦做得过分了,朱棣就把削了朱高煦的护卫,诛杀了他的亲信,把他贬去了乐安。
远在乐安的朱高煦,仍野心勃勃地注视着京城的一切,伺机夺取皇位。
1424年,朱棣病逝于行军途中。朱高煦派人潜入京城,想要趁乱夺权。
朱高炽觉察之后,稳住了京城的局势,非但没有指责朱高煦,还给了他很多赏赐,安抚他,希望他从此安分下来。
第二年,朱高炽也去世了,而朱瞻基远在南京。
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打算在朱瞻基赶回北京的路上,设置伏兵,杀了朱瞻基,自己登基。
幸好,朱瞻基接到消息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北京,让朱高煦扑了个空。
《明史》: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我想,这个时候,险象环生的朱瞻基,也许恨不得干掉朱高煦。
不过,朱瞻基忍了下来。
他给了朱高煦最丰厚的赏赐,对朱高煦予取予求,一批又一批的赏赐,从北京送往乐安。明知道朱高煦派人进京,是为了刺探京城消息,他也一点都不阻拦。
朱高煦上书提出的治国建议,朱瞻基也一一照办。
朱瞻基并不是相信,朱高煦从此就安分下来。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要向天下宣告,是朱高煦对不起他,而他,从来没有亏待过朱高煦。
三、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站在道德制高点
登基的第二年,朱瞻基收到了一个预料之中的消息:朱高煦造反了。
他露出不相信的表情,说,自己实在不忍心和亲叔叔兵戎相见,并派出使者,去劝说朱高煦,回头是岸。
傲慢的朱高煦,对着使者发表了自己的造反宣言。
朱瞻基这才“勉为其难”地御驾亲征,率领大军,把朱高煦所在的乐安团团围住。
《明史》:帝犹不忍加兵,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帝叹曰:“汉王果反。”
朱高煦的手腕,实在是差朱瞻基太远了。直到朱瞻基兵临城下,他才慌了神:自己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朱瞻基怎么就到了。
他左右盘算,觉得自己实在是打不过朱瞻基的大军,只能灰溜溜地投降了。
朱瞻基没有杀朱高煦,也没有杀他的妻子儿子,而是把他贬为庶人,关在了皇城的西安门。
但是,朱瞻基不会让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存在太久。
从朱瞻基登基,到朱高煦造反、投降,我们可以看到,朱瞻基走的每一步,都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以一种仁君的姿态,灭了朱高煦满门的。
四、一次探望之后,朱瞻基把朱高煦全家赶尽杀绝
朱高煦造反失败后,朱瞻基对朱高煦,还不算差。
朱瞻基虽然把朱高煦软禁起来,但也没随便找个地方把他打发了,而是特地为他建了一座“逍遥城”。
朱高煦的家人们,也都和他住在一起。
对于造反的人来说,这样的待遇,已经算是不错了。除了没有自由,吃住无忧,日常所需,全无短缺。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有一次,朱瞻基去探望他。
身边伺候的人,都劝阻朱瞻基,希望朱瞻基不要接近朱高煦,太过危险。朱瞻基却不听劝,大大咧咧地走到了朱高煦面前。
突然,朱高煦伸出一只脚,把朱瞻基绊倒在地。
一时之间,新仇旧恨涌上朱瞻基的心头。他下令,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
朱高煦随军多年,勇武有力,居然把铜缸顶了起来。
恼怒的朱瞻基,又叫人在铜缸的顶上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烧死。
随后,朱高煦的妻子和9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国朝献征录》: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在这段记载里,朱高煦的行动,实在是太荒诞了。很多人都怀疑记录的真实性,认为是朱瞻基编造出来抹黑朱高煦的。
然而,无论这段记载真实与否,朱瞻基从逃脱朱高煦的追杀,登上皇位,到对朱高煦好声好气,尽力安抚,再到饶造反的朱高煦一命,给他好吃好住,这全过程,朱瞻基的表现,完全符合一代仁君的标准。
很多人都觉得,朱瞻基已经对朱高煦仁至义尽,即便杀了他,也没什么好说的,不会影响朱瞻基一代明君的名声。
朱瞻基,又一次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我认为,朱瞻基的目的,就是要杀了朱高煦。朱高煦绊倒他,只是一条导火索,之朱高煦杀人的理由。
无论有没有这件事,朱瞻基都不会放过朱高煦的。
这不仅仅是出于20多年的仇恨,还蕴含着更深的政治目的。
那么,朱瞻基为什么要置朱高煦于死地,还要灭他满门呢?
1、杜绝后顾之忧
1429年,朱高煦被囚禁3年之后,还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这个人,还不是普通人,而是朱瞻基的叔祖父宁王。
这可以说明,哪怕已经造反失败,被关起来,朱高煦还是颇有威望的。很多人都在盯着他看。
这种威望,对皇帝来说,真是件头疼事。
哪怕朱高煦从此就像咸鱼一般,苟活余生,也防不住有人可能会拿他的旗号做点什么。
历史上,武则天废黜皇帝李显之后,李敬业造反,就是找了个和前太子李贤长得很像的人,对外宣布:李贤还活着,他命令我们起兵。
朱高煦毕竟立过战功,声名显赫。如果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动乱,不仅朱瞻基要费心思处理,还会影响江山稳定。
所以,朱瞻基不仅要杀了朱高煦,还要杀了朱高煦的儿子们,昭告天下,杜绝后顾之忧。
2、杀一儆百
杀朱高煦的时候,朱瞻基正在削藩。
大家都知道,朱允炆削藩,导致朱棣造反,丢了皇位。
削藩,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虽然,朱瞻基的削藩手段,不像朱允炆那么简单粗暴;经历过朱棣的不断削弱,藩王们的实力,也已经和朱允炆时期不能比。
但是,如果有藩王向朱高煦一样,豁出去,放手一搏,朱瞻基要处理起来,也相当麻烦。
在这个时候,灭了朱高煦满门,就是为了杀一儆百,让那些有可能有异心的藩王,不敢再冒险。
写在最后
对于朱高煦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朱棣精心培养出来的朱瞻基,真是一个天生的帝王。
在觉察到朱高煦异心的时候,他没有对朱高煦下手,而是频频赏赐、安抚朱高煦,告诉天下人:如果朱高煦有异心,那么,是朱高煦对不起他,而不是他对不起朱高煦。
在朱高煦造反失败之后,他也没有立刻杀死朱高煦,而是把朱高煦关起来,好吃好喝地供着,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对朱高煦,已经仁至义尽。
直到朱高煦被关几年之后,一起意外事件,朱瞻基才把朱高煦斩草除根,既发泄了20多年来压抑的仇恨,又杜绝后患、杀一儆百,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朱瞻基的手段,实在是高明。
朱高煦输给朱瞻基,真是一点也不冤。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