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明朝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清朝却能让蒙古服帖?

为何明朝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清朝却能让蒙古服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652 更新时间:2024/2/3 11:58:54

在众多游牧民族当中,蒙古的势力最为强大,自建国初期,蒙古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前后花了200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之后的大清则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征服了蒙古,即使后清时期局势动荡,这一局面也没有改变。

游牧民族的三大先天优势

为何游牧民族会给中原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困扰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游牧民族的机动性,非常强,在调兵遣将时速度极其快速。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并没有落地生根的传统习俗,在作战时可以随时进退自如。再加上游牧民族有尚武的传统,即使军队规模不及中原王朝,但打起仗来就不一定了。

二是气候原因,游牧民族所生活的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极为寒冷。中原一带的士兵是很难忍受这种严寒的,但是在此处生活的游牧民族军队早就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所以一旦开战必须迅速解决战斗,战线拉的过长的话,极容易出现士兵水土不服的情况。

最后便是战后的治理,蒙古一带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在战后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投入。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很多王朝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游牧民族的问题。

清朝的应对方式

这样一个难题,为何清朝却顺利解决了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以往历朝历代在解决蒙古问题上的几种方式。

以大明朝为例,明朝初期采用的是继续北伐,征讨北元残余势力的方式来解决蒙古问题,简单用四个字来概括便是“以夏变夷”。在朱元璋时期,大明曾多次北伐,虽然屡获大胜,但是统一蒙古的愿望始终都没能实现。

到了朱棣时期,对蒙古一带发动了大规模的征讨,但也没能一举击败蒙古,之后又向蒙古统治者示弱,土木堡事变后,明朝政府更是出现了“重文轻武”的风气,文官把握朝政,武将也很难成长为堪当一面的大臣。朝廷内部党争不断,蒙古问题也不再是大明王朝的主要问题。

清朝在处理蒙古问题上和明朝截然相反,在入关初期,大清就把蒙古、新疆和西藏看作是自己的领土。在努尔哈赤时期就采用部落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对蒙古各部进行拉拢,分编入八旗。

拉拢的方式无外乎金钱、土地和联姻,努尔哈赤并不像前朝那样仅仅派个公主过去,他自己身体力行,迎娶了科尔沁部落明安贝勒之女,揭开了满蒙联姻的序幕,此后的清朝后宫当中出现了多位蒙古妃子的身影,其中要属科尔沁部落的最多。

在对于不配合的蒙古林丹汗部落,大清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初,就曾经对林丹汗开战,到了皇太极时期,依然延续了这个态度,经过长达两代人的打压之后,林丹汗部落在公元1634年被彻底消灭,次年漠南蒙古49个封建主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

在对于战后蒙古的治理上,清廷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并没有改变蒙族人民的生存习惯,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和中原百姓一样采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而是推行“重建诸侯”的政策,给当地有功的蒙古贵族分封地盘划定百姓,让他们传统的游牧方式变成驻牧方式。这样既不改变当地百姓的生产方式,又能够让百姓安家落户,不随意侵扰清朝边界。

除此以外,清廷还十分重视思想上的教化,蒙古百姓习惯了靠着侵扰中原边界为生,很难改变自己的传统思想,即使搞定了蒙古高层,也没办法保证这些百姓时时顺从。

为此清政府在蒙古推行“黄教”,也就是所谓的藏传佛教,以尊重当地信仰为幌子,要求每家每户都必须有一名男丁出家做喇嘛。这些喇嘛享有很多特权,可以免除赋税,但是不能够成家,更不能繁衍后代。

到了后期,清政府在蒙古地区采取了强制措施,每家每户按比例出男丁做喇嘛。这些青壮年到了寺庙接受着与世无争的教育,之前的血性早就已经被磨灭,因为大量青壮年出家,蒙古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也迅速减缓。

据相关数据统计,清朝初期蒙古一带人口达到了1000多万,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只剩下了300多万人,正是由于多种措施相结合,大清才能够解决这个让历朝历代困扰已久的蒙古问题。

更多文章

  • 刘伯温的儿子,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难受了一辈子,到死都不能忘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和刘伯温图片,刘伯温朱棣是一个时代吗,刘伯温死时朱棣多大

    这些老乡们逐渐以李善长为核心形成了淮西集团,势力很大,而刘基恰恰是和淮西集团对立的一帮官员的首领,所以必然会受到排挤和压制。刘基后来的很多主张不被朱元璋所采用,便告老还乡,远离政治中心。即便如此,刘基的结局也很惨,最终被胡惟庸所害。刘基是死了,不过他的声望还在,尤其是他的次子刘璟在后来的永乐朝还火了

  • 明朝贤内助皇后,关键时刻帮丈夫稳定天下,谥号比肩康熙原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皇后一览表,明朝最有心机的皇后,明朝最霸气的皇后是谁

    明成祖朱棣登基时国家内外一片混乱,他整日为政事忙得连好好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关键时刻必须要有人为他分忧。皇后徐氏看见丈夫如此辛苦自然是很心疼的,所以她就想尽方法的希望能为他减轻负担。她看见人民和士兵因为多年来的战乱生活的十分痛苦,为了重聚民心,她提出减少税收的国策,并且让朱棣广纳人才,哪怕是对待

  • 朱元璋改革六部时,朝廷中“尚书”泛滥,仅户部就有七个尚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6部尚书,朱元璋时期六部的主要人员,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清代的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有满汉之分,即一个部门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六部因此就有了12个尚书和24个侍郎。不过,在洪武年间的一段时期,大明的六部尚书人数更离谱,其时共有尚书27个,侍郎27个。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基本上也都是沿袭元代的行政建制

  • 北京烤鸭享誉世界,因名气大成为了一个行业,而祖师爷是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京烤鸭起源于600年前的明代,朱元璋烤鸭,最顶级的北京烤鸭

    明朝开国时,烤鸭刚进京时称“金陵片皮烤鸭”,到了清朝成为御膳食品,才被改为了“北京烤填鸭”,此后,民国出现了众多的烤鸭店,也因此形成烤鸭行业,而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原名朱重八,出身贫农,十几岁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从小就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到了皇觉寺后

  • 此人上疏翻朱元璋的旧账,朝臣认为必死无疑,可这回朱元璋认怂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老婆打朱元璋,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

    解缙是明初才子,恃才傲物,凡事总爱出头,与同僚朝臣关系不睦。当然他做得最过头的一件事就是公开替李善长鸣冤,这件事在明代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李善长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功臣,朱元璋曾把他比作汉之萧何。李善长当了几年的丞相,权势很大,而且还以他为首形成了淮系集团,相权与皇权发生了冲突。后来李善长的同乡

  • 为什么明朝太监和宫女对食玩得很溜,而到了清朝就玩不下去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宫女太监老了最后都去哪了,后宫太监和宫女怎么相处,古代宫女被太监打

    何为对食呢?对食原义指搭伙做饭的意思,但后来被这些深宫的太监和宫女们给玩坏了。对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恋爱,可以是太监与宫女,也可以宫女与宫女(现在说法就是百合)。并且太监和宫女结成的对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形式——菜户,专指宦官与宫女的长久稳定恋爱关系,犹如夫妻。为何会产生对食呢?在古代,宫女、太监被长

  • 朱元璋生前给朱允炆留了支神秘军队,为何建文帝至死也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建文朱元璋,朱元璋真的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吗,朱元璋死前为朱允炆留下什么

    靖难之役发生其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子孙为各地藩王,把子孙派往各地驻守。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太子之位的悬空让其他皇子蠢蠢欲动,而朱元璋为了稳定局势,选择让自己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这引起了诸皇子的不满。太子在时自己没有机会

  • 明英宗即位后,为何无法延续仁宣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英宗与仁宣之治,仁宣之治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仁宣之治完整版解说

    笔者是不大喜欢看非正史的历史宫廷剧的,《大明风华》也象征性地看了一两集,所以关于剧情方面实在插不上话。不过,对于“仁宣之治”,大致还是有一些看法的。仁宗、宣宗即位后,尤其是宣宗特别重视恢复经济,减免赋税,减少劳民之举。对于百姓来讲,“仁宣之治”是一个较为辉煌的时代。但是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下去,只有短

  • 李自成进京后,对明朝的制度和机构作了哪些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不反明朝会灭吗,李自成退出北京后谁又进入北京,李自成建立了什么制度

    三月二十四日,大顺政权正式对明朝官制进行了改革。明内阁改为天佑殿,翰林院改为弘文院,六部改为六政府,文选司改为文谕院,六科给事中改为谏议,十三道御史改为直指史,太仆寺改为验马寺,尚宝寺改为尚玺寺。废除了詹事府,裁并太常寺、鸿胪寺,所管事务归礼政府。地方官巡抚改为节度使,布政司改为统会,兵备改为防御使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辱?皇宫中的人究竟遭遇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之所以有一个耻字,是因为它给人带来了太多的磨难,那种惨状让人不忍心去直视,甚至都不愿意去回想。那么有的人就问了,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呢?靖康之耻又称作靖康之难,发生在公元1126年,时间长达一年之久。金庸小说里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郭靖,一个是杨康,他们的名字就是为了铭记靖康之耻的。在1126年四月份的时